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这本书的魅力,或者说它的“劝退点”,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它似乎完全脱离了后世的道德评判或意识形态的束缚,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记录着权力更迭和文化冲突。我读到的一些关于征服者行为的描述,其坦率程度远超我预想。它没有美化,也没有过度谴责,只是平静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这种非批判性的叙述方式,初看之下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仿佛作者站在一个极高、极远的位置俯瞰人间烟火,丝毫不介入其中。这种抽离感,让历史事件失去了许多情感上的共鸣点。我读到那些人民的苦难时,期待看到一些作者的叹息或惋惜,但得到的往往是下一段关于税收制度的精确描述。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推演,而非情感上的体验。我理解这种追求“纯粹历史”的学术追求,但坦白讲,这种极致的客观性,使得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帝王还是黎民,都像是一组组被记录的符号,缺乏鲜活的血肉。
评分从内容本身来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地域和时间跨度的极度庞大,这使得任何单一的阅读策略都难以奏效。我试图按照时间线来阅读,但作者在不同区域间的切换速度快得惊人,常常在东方的某个王朝刚刚稳定下来,下一章的焦点就突然转移到了遥远西方的部落联盟的内斗中。这种全球视野的宏大叙事,虽然气势磅礴,但在细节的连贯性上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你很难在脑中为每一个事件建立一个稳定的坐标系。举个例来说,当我在消化完关于某个特定时期宗教改革的复杂细节后,立即需要切换到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军事联盟解体事件的叙述中去,这要求读者的心智必须具备极强的“上下文切换”能力。这本书更像是地图集,而不是故事书,它提供了所有关键节点的地理和时间信息,但需要你自己去脑补其中的动态连接。我时常需要合上书,望向窗外,努力把脑子里那些散落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脚步。这是一种极其考验专注力和历史敏感度的阅读体验。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简直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这带来的副作用是叙事的跳跃性极大,让人常常需要花一番力气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似乎更注重罗列事实和引证来源,而非构建一个流畅连贯的故事线。举个例子,前一页还在描述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细节,后一页可能就突然转到了某个遥远部落的婚姻习俗,中间缺乏明显的过渡或逻辑钩连。这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在脑海中建立自己的时间轴和人物关系图。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那些错综复杂、多线并行的历史事件。虽然这种处理方式保证了信息量的最大化和对原始材料的尊重,但对于希望得到一个清晰、线性历史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阅读一个历史学家写就的“故事”,更像是在研读一份未经整理的、极其详尽的皇家档案汇编。这种“原生态”的呈现方式,虽然在学术上价值无可估量,但在阅读的愉悦度上,确实打了折扣。它更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读者自己去打磨,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璀璨光芒。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引文和脚注部分,简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我不是说它们不重要,恰恰相反,它们是构建这本书权威性的基石。但是,每一次深入脚注,都像是一次潜水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会浮现出多少个陌生的学者名字和他们所处的不同学派的争论。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正文、脚注和书后的附录之间来回跳转,试图搞清楚某个关键名词的精确定义,或者某个历史记载的争议焦点。这种交叉引用机制,虽然对研究者极其友好,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简直是阅读体验的“连环杀手”。我曾试着忽略它们,直接阅读主干内容,但很快就发现自己错过了大量关键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的论证逻辑。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想要“读完”这本书,几乎等同于要“吃透”它所引用的所有相关文献。这让阅读变成了一种高强度的信息处理工作,而不是一种休闲或放松。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只读懂了这本书的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都被那些详尽但令人望而生畏的注释体系给“保护”起来了。
评分这本《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让我有些提不起精神。封面设计得过于朴素,几乎没有能抓住眼球的元素,黑白灰的搭配显得沉闷,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某个世纪的图书馆。内页的纸张质感尚可,但排版却显得有些拥挤,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引文,初读时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吃力。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一个多云的下午,带着对历史的虔诚和一点点“不得不读”的使命感才翻开它的。一开始,我被那些拗口的古代地名和人名弄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迷宫里的探险家,急需一张清晰的地图。这种阅读体验,初看之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枯燥的学术考古,而非享受一场知识的盛宴。它没有现代畅销书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更像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那些真正有耐心、有毅力的学者去发掘它深藏的宝藏。那种需要反复查阅、核对细节的阅读过程,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构成了一道不小的门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古老的、略显晦涩的语言风格,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沉浸感也随之而来,只是开始的门槛确实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我是在勃洛克的圈子里谈论布加耶夫的,所以我不能停留在我们的关系上。我仅仅指出这两个人的不同之处。称呼布加耶夫,除了叫他“鲍利亚”,我很难再找到别的称呼,而称呼勃洛克则不同,我是绝不会想到要叫他“萨沙”的。
评分地名索引
评分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评分勃洛克严肃认真,特别好静少动,而别雷虚与委蛇,始终手舞足蹈。勃洛克讲话吃力,少言寡语,嗓音喑哑,而别雷口若悬河,挥臂劈手,表情丰富。他忽而面带微笑,忽而挤眉弄眼。如果你向勃洛克提问,他会半天不吭声。然后说“是”,或者“不”。鲍利亚有问必答:“是是是……”马上会有一千句话脱口而出,腾云驾雾。勃洛克浑身僵硬,就像木头或石头。鲍利亚浑身柔软、温存、甜蜜。勃洛克的头发是深色的、松软的,却不很熨帖。鲍利亚的头发比羽毛还轻盈,黄色的,像刚孵出的鸡雏。
评分这书缺货很久,再次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本书原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编,每编包括若干卷。第一编为蒙古史,第二编为世界史,第三编为世系谱,第四编为地理志。第三、四编未流传下来。
评分66666555666655555
评分不 错,下 次 还 会 购 买 的,点 赞
评分第二部分:孛端察儿夫妇及其诸子支系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