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知道怎么办》 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本书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挑战性行为。
《故事知道怎么办2》 作者结合在世界各地举办工作坊的经验,精选了101个针对孩子各种挑战性行为的疗愈性故事,鲜活生动,充满智慧。每一章的结尾还附有“故事骨架”,旨在教会家长自己创编故事。
《故事和你说晚安》这部经典的故事集收录了分别适合3—4岁、5—6岁、6—7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41个故事,很多是历久不衰的经典故事——改编自《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故事,一些来源无从考证的传统民间故事,一些关于不可思议的生灵和动物的故事,以及从每天的生活中得来的故事。
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澳大利亚资深幼儿教师,有超过三十年的教学、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的经验。她致力于研究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故事医生”。同时,她也是三个男子的妈妈,一位孙辈众多的祖母。苏珊在世界各地为教师、家长和治疗师们举办故事工作坊和讨论会,足迹遍及非洲、欧洲、美国,近几年还把她的故事带到了中国。第一本著作《故事知道怎么办》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比亚翠斯·洛奇(1927~ ),出生于荷兰,现居苏格兰边区。早年就喜欢给人讲故事。曾在爱丁堡的华德福学校当过15年主班老师,在那里,讲故事是教学的一部分。退休后,先后在英国三个不同地点开办了三个幼儿园,在这里,故事成为一天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她也是一位热心的园艺师。
南希·梅隆(Nancy Mellon),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人,作家、教师和治疗师,有多年的故事讲述经验,“讲故事治疗学校”(the School of Therapeutic Storytelling)的创始人,擅长通过艺术的方式为家庭和社区提供支持。
《故事知道怎么办》目录
引言 故事的疗愈之光
第一部分 我的故事之旅
从干瘪的梅干到水灵灵的鲜梅——故事的作用
第二部分 治疗故事的创作
《故事知道怎么办2》
《故事和你说晚安》
《你也可以成为故事高手》
在我大儿子7岁时,故事的威力使我得到了一件不同寻常而又意想不到的礼物。
故事的名字很简单,叫《小棕仙》,是我当时要讲给基伦的下一个睡前故事。这个故事是从故事合辑《金色小路》中挑选出来的,在弟弟们入睡后,多听一个故事对他来说是一大乐事。在我抚养三个年幼孩子的艰难日子里,《小棕仙》的故事为我们带来活力和欢乐,发挥了疗愈的作用。
有两个小男孩,他们的妈妈去世了,爸爸独自艰辛地抚养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和大清早还要煮饭和打扫卫生。
有一天奶奶来看他们,老大就问奶奶,为什么爸爸脾气总是那么大,总是那么不快乐。奶奶说,可能是因为小棕仙没有到他们家来帮爸爸做家务!
小男孩想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小棕仙,那样他就可以请它们到家里来帮忙干活,让爸爸快乐起来。奶奶说,只有森林里聪明的老猫头鹰才知道它们住在哪里。说完奶奶就回家了。
那天晚上小男孩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他决定要在清晨太阳升起之前,去森林里找聪明的老猫头鹰。他悄悄地离开家,沿着森林的小路一直往前走,找到猫头鹰以后,他说出了自己的问题,问猫头鹰小棕仙住在哪儿。
猫头鹰让他沿着小路走回湖边,面对着月光下的湖水说出下面的谜语。猫头鹰保证说,如果他这样做,而且能找到谜语的答案,那他就可以找到小棕仙。
拧拧腰,转转身,小小棕仙快现身
扭扭头,湖里瞧,小小棕仙出现了……
小男孩就这样做了,当然了,他看到了他自己的倒影。他马上就明白了——自己就是小棕仙,帮爸爸做家务的小棕仙。他悄悄回到家里,天还没亮呢,他赶紧忙开了,打扫厨房,准备柴火和擦地。就在天刚刚亮的时候,他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静静躺在床上听着。爸爸来到厨房,咦?所有的活儿都干完了!爸爸开心得大叫起来:“噢,真是快乐的一天啊,小棕仙到我们家来了!”
这个故事我只给基伦读过一次。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从浴室传来一些声音,像是摩擦声,这声音把我吵醒了,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忘了关窗户,有负鼠从窗户爬进来,掉到浴缸里去了。我起身下床,走到客厅,正要拐进浴室,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我7岁的儿子,跪在浴缸里,一只手拿着一桶阿贾克斯清洁剂,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刷子,正来回不停地擦洗浴缸。
我悄悄回到床上,心里又惊又喜,当然也像故事中的那个爸爸一样,非常开心。我在床上足足躺了二十分钟——基伦虽然才7岁,但已经表现出“完美主义”的倾向,显然,他渴望把浴缸擦洗得干干净净。最后我听到他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要演完这个故事。”我心里这么想,于是起床走到浴室,大声宣布说:“噢,真是快乐的一天啊,小棕仙到我们家来了!”看到晨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浴缸,这句话是很容易脱口而出的。其实在我的家务清单上,清洁浴室总是排在最后一项。接着,我去厨房准备早餐。过了几分钟,基伦也走进来,他一声不吭,我也没说话,他脸上洋溢着喜悦,我也一样!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每天天不亮,基伦就醒了,然后就上演小棕仙的故事。每天早晨他都会尝试干一些新活儿,过了一段时间,显然他想不出什么新点子了,于是每天都去擦洗厨房的橱柜门。我担心有一天他会把橱柜门上的油漆都擦掉,于是开始试着给他留下一些新活儿的蛛丝马迹,例如晚上把鞋子放在柜子上,旁边放一个鞋刷和一支鞋油;早晨在水槽里留一些没有洗的碗碟……
我们一直没有捅破这个秘密,过了几个月,在忙了一天之后,我疲惫地坐在椅子上,用基伦能听见的声音说:“多希望小棕仙能再来我们家,帮我干活啊。”当然他们真的这样做了,但只维持了几天。之后我再也没有提过小棕仙。我必须非常小心谨慎,不要给这个小帮手太多的压力。
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对基伦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难道我像故事中的爸爸一样,是个坏脾气的家长?又或是猜谜语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他?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听者而言,这个故事蕴涵了非同寻常的心灵之旅。奶奶和智慧猫头鹰并没有告诉小男孩,他应该帮助爸爸干活,小男孩必须自己去发现这一点。很多年过去了,基伦快30岁的时候,我再次提起这个故事,我们俩聊到了他对这些事情的记忆。有趣的是,故事的情节在他脑海中已经很模糊了,而扮演小棕仙的往事和保守秘密的快乐却无疑让他记忆犹新。
苏格兰传说中善良的小精灵,总是穿着一身棕色的破衣服,常常帮人做家务,但人们不能给它们报酬,一给报酬它们就会永远消失,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回报它们,例如在它们可能经过的地方故意留一些食物。
这套书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在如何与孩子进行深度沟通方面,收获颇丰。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市面上那么多育儿书,读完后好像知识点都记住了,但一到实际操作,就完全抓瞎。这本书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框架,让我明白了“引导”比“压制”有效得多。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我本能地想批评他“不该这么小题大做”,但翻开书里关于“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的章节,我尝试着先蹲下来,认真倾听他的委屈,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玩具坏了怎么办。那种转变,孩子很快就感受到了,我们之间的氛围也从剑拔弩张变成了合作解决。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放下成年人的预设和标准,用一种更尊重、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看待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世界难题”。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个好家长,更是引导你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互动方式,非常推荐给所有觉得育儿很“玄学”的父母。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这块的着墨非常深刻,这正是我家孩子目前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我发现,我们这一代家长太习惯于提供“现成品”的娱乐,电子产品、快节奏的动画片,让孩子的大脑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而这套书,它提供的是一套“激活”孩子内在动力的系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多陪孩子玩”,而是拆解了玩耍背后的几种关键要素:比如“重复的韵律如何构建安全感”,“叙事结构如何帮助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开放式的材料如何激发无限想象”。我尝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一些引导性提问,比如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问“你觉得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呢?”或者“如果换一种颜色,它会是什么感觉?”。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开始自己编造故事线,眼神里那种“我发现了”的光芒是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无法替代的。这套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能让孩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智慧,而不是一堆现成的“成品零食”。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让我感到震撼,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育儿手册。它真正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我尤其欣赏它对“想象力”和“真实体验”之间平衡的探讨。我们都知道想象力重要,但如何将抽象的想象力落地到具体的、能被孩子身体感知的经验中,书里给出了非常细腻的步骤。比如,它不只是讲“多带孩子去自然中”,而是详细说明了在观察一片叶子时,应该引导孩子去触摸它的纹理、嗅闻它的气味、倾听风吹过它发出的声音,将多重感官纳入叙事。这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远比我在家给她读绘本效果来得直接和持久。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精心布置一个能够让孩子自然成长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你搭建起这个系统,让你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一个“园丁”。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颇有研究的家长,我原本对市面上太多“舶来品”式的育儿方法持保留态度。但这套丛书,虽然借鉴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其核心精神与我们东方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内在秩序的培养”的追求不谋而合。它不是简单地复制教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哲学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阶段。比如,书中关于“仪式感”的描述,就非常贴合我们文化中对尊重生命、珍视连接的重视。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家庭生活增加一些小的“仪式”——比如固定的周日早晨烘焙时间,或者睡前互相表达感恩的环节。这些微小的调整,竟然极大地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孩子内心的稳定感。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充满了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让育儿不再是疲惫的应付,而是一种充满诗意和深意的生活实践。
评分读完这几册,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有效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的“焦虑感”。以前,我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孩子在同龄人中会落后,总是在比较。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包容,它不贩卖成功学,而是鼓励家长去倾听孩子独有的“节奏”。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让我明白,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出的“笨拙”或“固执”,恰恰是他们正在努力构建自我认知边界的标志。这种理解,让我学会了放下“立刻见效”的功利心,转而专注于提供一个稳定、充满安全感的“底色”。它用非常朴素却极具力量的文字告诉我:慢下来,尊重孩子的速度,才是最快的成长。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让你知道,你正在做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其实都是在为孩子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读起来让人心安,也更有力量去面对日常的挑战。
评分还不错?
评分帮别人买的书,很不错,包装好,很喜欢
评分书看起来很好,需要仔细读,现在是大人读,小孩看估计是没兴趣的,得好好做功课了。
评分很好很满意很好很满意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印刷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喜欢华德福教育~京东物流就是快,昨天下单今天就收到!
评分不错,喜欢,快递员很负责任。愉快的购物。书非常好。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