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艺术与鉴藏: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作者在大量海外的原始资料和渊查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文物于近代的各种流出形态,阐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特别围绕其与日本的关系加以探讨,并着眼于日本古董商对中国文物的传播与收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阐明其意义,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山中商会的会长山中定次郎所处的决定性地位。全书资料翔实,尤其是使片到许多国内难得一见的原始资料,视角独特,分析透彻,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有关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史的专著。
作者简介
富田升,日本东北大学教授,中国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版有《流转——清朝秘宝》(日本NHK出版)等。
目录
中国艺术品的鉴藏源流及其他(代序)
序章 本书的目的
(一)文物于近代的流出展现全貌的中国历代王朝正统美术
(二)明治维新时期的抹茶和煎茶
(三)近代中国美术鉴赏的成立
(四)本书研究的构架
第一章 中国文物于近代流出的背景
序言
第一节 义和团事件掠夺的黑暗
(一)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掠夺的概况
(二)无止境的掠夺
第二:节文物流出
(一)流出的途径
(二)掠夺品向日本的流人
(三)秘籍《永乐大典》的流人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的文物流出以清室为中心
序言
(一)流出的背景
(二)流出的形态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文物向世界的流出——通过贸易资料
第一节 通过贸易资料看文物流出的状况
(一)对各项目的说明
(二)对各项目的分析及其意义
第二节 天津港的状况
(一)贸易的推移
(二)向各国的出口额
第三节 上海港的状况
(一)贸易的推移
(二)向各周的出门额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文物向日本的流人——日本古董商的动向
第一节 茧山龙泉堂
()明治时期日本占董商在大陆的进出
(二)大正时期日本古董商向海外的发展
(三)茧山龙泉堂的创业和发展
小结
第二节 山中商会——以分析展览目录为主
世界篇
(一)定次郎略传及山中商会
(二)所藏拍卖、展览目录的内容和特征
——通过海外日录看它向世界的发展
(三)拍卖及展览的举办状况
(四)举办规模及营业规模
(五)中国文物拍卖、展览的实例
(六)山中商会的倒闭
小结
日本篇
(一)展览销售方式的成立及发展
(二)中国文物展览/展品数量
(三)展览的经济规模
(四)展品质量
(五)山中展览的历史意义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古陶瓷器收藏于近代H本的形成——以大正时期为中心
序言:问题所在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 中国古陶瓷器收藏的形成和特征
(一)东京美术学校
(二)新海竹太郎
(三)大仓集古馆
(四)东京帝室博物馆
第二节 带入的情况及鉴赏——学术研究的黎明
(一)汉六朝明器、陶俑的带入
(二)宋瓷的带人
(三)对美术的影响
小结——从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鉴赏史成立的角度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收藏于近代日本的形成——以住友泉屋博古馆为中心
序言
第一节 煎茶道对中国文物的接受
第二节 中国青铜器收藏的形成
(一)东京美术学校
(二)大仓集占馆
(三)住友泉屋博古馆
小结
其意义——从煎茶用具向美术鉴赏
终章 中国美术鉴赏于近代日本的形成及其意义
第一节 从日本主义转向中国正统美术
(一)从东方近世“民”的美术转向东亚文明的本源
(二)住友泉屋博古馆《泉屋清赏》引起的世界反响
(三)欧美的中国文物收藏的形成——青铜器
第二节 中国美术鉴赏的形成
(一)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二)掠夺的逆说
附录
恭王府文物的流出及其政治背景
精彩书摘
就这样,文物被运到了世界各个分店。纽约分店的销售额,基本变化于五十万美元至六十万美元之间,1935年为五十五万美元,1936年六十万美元,1939年五十万美元。在此之上,如再加上波士顿的三十万美元,便可推测出这个时期美国全部的总销售额,或许达到了一百万美元左右。从年代来说,这些数据本来不包括拍卖的销售额,基本上是店铺出售等的总额。作为参考,举1935年至1940年中国古美术品向海外的出口总额来说,大概为一百万美元白银至一百六七十万美元白银;如再向上追溯的话,1916年至1931年对美出口总额,大约为八百万海关两,年平均为五十万海关两(1921年的行市约为四十万美元)。在此无法将这些出口额与前面的销售额作简单的比较,而且山中在美国销售的不仅有中国美术品,还有日本美术品。即便如此,从推算出的这一百万美元的数据,仍不难想象山中的销售额规模之庞大,以及山中在美国的市场之巨大。伦敦分店的销售额,在上述期间,变化于两万英镑至五万英镑〔按1921年的货币汇率,约为七万七千美元(约等于十六万日圆)至十九万美元(等于四十万日圆)〕,大概相当于在美国的总销售额的10%至25%左右。这说明在美国的销售额大幅度地超过了伦敦,对山中来说,美国是主要的销售点。另外,由上述数据也可了解这时期上述两地在山中的世界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作为参考,在此介绍下述数据:1921年至1931年,向英国的出口总额为一百五十万海关两左右,年平均十三万五千海关两(按1921年的货币汇率,二万七千英镑约等于十万四千美元;约等于二十一万五千日圆),如按一年的规模比较的话,这仅止于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此比率近于山中的美国对英国的销售额之比,而且就年平均额来说,也不难想象伦敦分店的英国市场绝不算小。
以上在有限的范围内及某种程度上,弄清了山中在世界发展的经济规模,以及其中各分店所占据的位置;作为参考,推测了山中在中国古美术品向海外出口中占据的比重。以下在参考上述分析的同时,探讨显示拍卖经济规模的数据,分析拍卖在山中的销售中所占据的位置。
首先看美国。该地的拍卖记录截止于1922年。1905年至1921年为鼎盛期,每年平均举办五次,在记录的范围中,一般销售总额为五至六万美元。规模在十万美元以上的,是1912年以后出现的,这与辛亥革命有关,其中最高竟达十九万美元以上。表8是1935年以后的数据,无法直接与二十年前的拍卖数据作比较,如果1935年以后美国的总销售额为一百万美元左右的话,即使物价上升,大规模的拍卖也仍规模极大。考虑到每年平均举办次数,那么,即使一般规模的拍卖,总体上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更何况前面作为参考列举的1916年至1931年向美国的平均出口额五十万海关两(按1921年的货币汇率,约为四十万美元),可以说,1922年以前,拍卖形式的销售在总销售额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山中对外销售的一个重要支柱。即使在中断了拍卖记录的1922年至1923年以后,由1935年以后的销售额可知,这种销售依然持续着一定的规模。此事实证明了在纽约分店开设大型新店的设想是正确的。
英国的情况也基本相同。1911年至1929年,从拍卖销售额来看,规模以一千英镑为中心,介于约八百英镑至恭亲王的六千余英镑之间,定价总额为一万三千至五千英镑。很明显,这些数据无论与1935年以后的两万至五万英镑的销售额相比,还是与前记的1921年至1931年向英国的年平均出口额的十三万五千海关两(按1921年的货币汇率,为二万七千英镑)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与美国相比,因每年平均举办的次数不到两次,所以在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自然也就比美国低。
以上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考察了解到美国和伦敦同样在山中的总销售额中,拍卖销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从整体上确认了美国的销售额规模庞大,在山中的世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各种要素来看,可以看出,美国的销售额规模高达伦敦的四至五倍。另外,通过参考贸易资料等,不难看出,山中在世界中国古美术市场中,拥有巨大的市场。
以下结合中国文物在各地的拍卖和展览的典型事例,验证其品目构成、价格、经营名品的实例等。也就是说,在山中的拍卖和展览中,有什么中国文物?又是怎样被展示、销售的?在探索这些真相的同时,提出考察山中介绍中国文物的历史、文化史意义的基础。
……
前言/序言
艺术与鉴藏: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好书好书好书,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
☆☆☆☆☆
还可以,基本了解了近代日本中国艺术品的流转
评分
☆☆☆☆☆
好看,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
☆☆☆☆☆
世界读书日,这次买了很多书,京东服务快捷,送货上门非常赞。喜欢这本书。
评分
☆☆☆☆☆
好书,活动购入非常划算。但是没有塑封的书,还请用纸箱,塑料口袋来了都已经开了,书也脏掉了
评分
☆☆☆☆☆
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
日本传统美术,因明治维新进入了受难的时代。风靡于世的欧化主义和"废佛毁释"之风,使很多传统工艺美术品都毫无顾惜地被抛弃了。尤其是佛像和铠甲兵器,受害最深;抹茶用具同样也深受其害。江户时代,抹茶道从将军家和大名家获得茶职,地位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抹茶道失去了其经济来源的俸禄,直至明治中期急剧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钝翁和高桥帚庵等近代财阀风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过大茶人的登场,使抹茶道步入了复兴之途。当时,经日清、日俄战争,国粹主义的强烈倾向及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景气,对其复兴起了促进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价格出现了异常高涨的现象,抹茶道进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当日本美术陷入了苦境时,中国美术是如何受到瞩目的呢?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这就是与抹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隐元和尚将明代的煎茶法带人日本的,依其来源,煎茶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书斋,不拘格式地饮茶,赏玩器具和书画,赋诗作词,极尽文房清玩之趣。江户后期至末期,煎茶脱离了这种本旨,形成了重视煎茶用具和茶道礼法的煎茶道。逐渐地,煎茶开始游艺化,并扩大了其民众基础,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不过煎茶由此反倒得以破明治维新的激浪,明治以后也不衰弱,进而步入了隆盛期。大的茶会记以及反复举办的大型茶会,如实地显示了当时的盛况对此我们稍作补充说明。 明治期出现了大型茶会(茗宴),会上设有十至数十个会场茶宴。茶席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煎茶用具,真可谓意趣横生;茶外还按主题分别设置了鉴赏用的展览席。初期仅展览一些书画渐渐地展览内容扩展到了古铜器、陶瓷器、盆栽等。质及量不断高,鉴赏性显著增强。茶席和展览席的这种装饰状况和展出用的细目,被记录于木板印刷的《茗宴图录》。最早的图录是明治期的《青湾茗宴图志》、《青湾茗宴书画展观录》和《圆山胜会图录》等,以后仅主要的就有六十多种。明治十年代、二十年代为鼎期,发行截止于大正末。煎茶恰似与步入隆盛的抹茶进行交替,它于大正末、昭和初期急速衰亡了。这是因为对用具的沉溺,乖违了文人清雅的本旨,助长了古董趣味和投机性的收集。可以说,这是受了器具商的商业主义的摆布。 即使如此,煎茶人的中国趣味也不同一般。他们脱离了繁琐的规格意识,相对来说较为自由,他们憧憬向往中国明清那潇洒考究的文人趣味。在实用的同时,他们深深凝视用具本身所具有的美,从而确立了崭新的方向--鉴赏。他们在壁龛中挂起山水画,将文人想象的去俗清风的理想乡展示于眼前。他们用清冽的白玉、青瓷香炉来焚香净身,以文人趣味用鲜明强烈的清朝单色瓷器花瓶来插花。他们在窗明几净的书斋里,摆上各种各样精致的文房四宝等桌上小物,以此装饰,并清玩于其中。在茗宴的展览席上,他们还展出许多明清书画和殷周古铜器,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清朝官窑瓷器等。从江户、明治到大正,他们既是中国美术的最强劲的信奉者、需求者,也是隐约开始呈现轮廓的中国正统美术的最早的鉴赏者。 的确在抹茶道上,中国文物具有极高的地位。可是,中国器物趣味,毕竟还是拘泥抹茶道的传统信条,在用途、器物、尺寸等上,都有严格繁琐的规格意识。更重要的是,抹茶以实用为主,它生存于"用",在"用"中探究美。对抹茶来说,"用"才是美,这正是抹茶与追求鉴赏的煎茶之间的分水岭。抹茶道喜用宋元的单色古陶瓷器,以及明末的民间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等。在幽邃静谧的天目茶器和龙泉窑青瓷上,存在着南宋的美,这种美与基本仅遗存于日本牧溪的抒情水墨画的画风,是一脉相通的。这种选择也正是基于喜好抒情性的日本人的美感。抹茶道喜用的器物,无论与不存空白、浓厚无比的北宋水墨画相比,还是与锐利严肃的北宋文物相比,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差异一目了然。此外,明末瓷器体现出世态的混乱,脱离了正规齐整的风格,洋溢着一种奔放感。尤其是意图打破对称美、笔致飘逸的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等,作 为茶人的定制品,其构思和手感等,都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美感。 特别是"寂茶",从这种边境和日常的杂器上,可以看出一种不做作的美。从书院茶,经利休的寂茶的成立,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物被积蓄下来,它们是历代茶人通过日本人各个时代的感性及知性的美感中严格挑选出来,并经考验积蓄下来的"茶器"。尽管类型多样,但这些基本为民窑制品。在美感、用途、种类等上,适合其范畴、嗜好的器物,基本被接受;其余皆被称为"废物"而被淘汰。抹茶的这种美感,与明朝盛期凝重的官窑青花瓷器,以及清朝的技巧繁杂的官窑制品等,完全不相容。而在中国,正是这些官窑制品,形成了特色端正、精致、严峻的正统美的主流。 中日两国在美感上,有着很大的隔阂,即使是日本历代积蓄下的中国文物,也是日本人依其传统美感选择的"一部分"的"中国文物"。日本人喜好的"中国文物",与中国的正统文物相差甚远。夸张地说,有时甚至是互相背反的。
评分
☆☆☆☆☆
这个系列有活动就买
评分
☆☆☆☆☆
好看,便宜,值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