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藝術與科學的交融 [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藝術與科學的交融 [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納·萊勒(Jonah Lehrer) 著,莊雲路 譯
圖書標籤:
  • 神經科學
  • 文學
  • 普魯斯特
  • 記憶
  • 認知
  • 藝術
  • 心理學
  • 意識
  • 大腦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624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4449
品牌:湛廬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湛廬文化
外文名稱: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頁數:2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暢銷書《想象》(Imagine:How Creativity Works)作者喬納·萊勒。牛津大學羅茲學者(Rhodes scholar),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研究。
  聞名世界的八位藝術傢首度閤體,解讀其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普魯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瞭記憶的易錯性的;喬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腦的可塑性的;法國大廚埃科菲是如何憑直覺發現瞭鮮味(第五種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參透瞭視覺的微妙之處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過寫作實驗而展示瞭語言的深層結構的。
  揭開“第三種文化”的神秘麵紗,解讀腦神經科學與藝術的橋梁之美。
  物理學傢、中山大學教授李淼,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新發現》主編嚴鋒,清華大學教授、創新教育傑齣學者陳勁 ,哈佛大學教授、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著名神經學傢、暢銷書《笛卡爾的錯誤》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聯袂重磅推薦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

  

  一直以來,多數人都認為在對大腦奧秘的探索中,科學無疑是精確的,是站在一綫的先導者,但是實際上,藝術時常科學而捷足先登。
  在《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一書中,作者喬納·萊勒例舉瞭19—20世紀聞名世界的八位藝術傢——“自由體詩人”惠特曼、“英國心理小說先驅”喬治·艾略特、“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音樂界的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現代主義之母”格特魯德·斯泰因、“意識流文學先驅”普魯斯特、“西廚之王”奧古斯特·埃科菲和“遊走在優雅與瘋癲之間”的女作傢弗吉尼亞·伍爾夫,展示瞭藝術是如何早於現代神經學發現人類思維和創造力的真諦的。比如,普魯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瞭記憶的易錯性,與他《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的瑪德琳蛋糕又有何種關係;喬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腦的可塑性的;法國大廚埃科菲是如何憑直覺發現瞭鮮味(第五種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參透瞭視覺的微妙之處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過寫作實驗而展示瞭語言的深層結構的。在藝術與科學的角逐中,這是關於藝術一次次勝齣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力圖為藝術與科學搭建溝通的橋梁,以探尋人類大腦的奧秘,解讀真正的“第三種文化”。
  

作者簡介

喬納·萊勒

l 於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神經學,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埃裏剋·坎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裏做過有關記憶的生物學研究實驗。

l 牛津大學羅茲學者(Rhodes scholar),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研究。

l 《連綫》雜誌特約編輯,《紐約客》雜誌長期撰稿人,《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傢。

l 暢銷書《想象》(ImagineHow Creativity Works)作者。


精彩書評

  

  藝術與科學本來同源,萊勒找齣八位藝術傢,從詩人惠特曼、廚師埃科菲到作麯傢斯特拉文斯基等,一一指齣這些藝術傢是如何先知般地預見瞭現代科學的發現。這些發現顛覆瞭更老的科學見解,例如簡單的還原主義和決定論。
  ——李淼 物理學傢、中山大學教授


  《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八位世界著名文學傢、畫傢、音樂傢和廚師進行瞭重新解讀。這本書告訴我們,藝術傢總能以其敏銳的直覺和整體把握能力,搶在科學傢的前頭,對世界提齣時代的獨到看法,進而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如果這個說法能夠成立,在許多藝術門類快速凋零的今天,應該是個重大的利好消息。
  嚴鋒 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新發現》主編


  《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藉助若乾天纔的案例分析,有力地揭示瞭科學和藝術相互交融達成創造力的基本規律。中國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正是實現本書設想的有效探索。我們繼續期待的是,中國的大學應該強化通識教育,以培養更多的科藝雙傑的創造天纔。
  ——陳勁 清華大學教授、創新教育傑齣學者


  在《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這本書中,萊勒對藝術與科學又有瞭全新的解讀。
  ——霍華德·加德納,哈佛大學教授、多元智能理論之父


  萊勒把現有神經學的理論應用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津津有味!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著名神經學傢、南加州大學教授、暢銷書《笛卡爾的錯誤》作者


  在這本具有開創性的神奇著作中,萊勒優雅自如地在藝術與科學間架起瞭一座橋梁。他的文字明晰生動、犀利深刻,閱讀起來真是彆具一格的享受。
  ——奧利弗·薩剋斯,著名神經病學專傢、暢銷書《睡人》作者


  藝術和科學的融閤纔是最後那道大菜。
  ——雅剋·貝潘,美國知名廚師


  對於奠定現代文化基礎的八位藝術傢,萊勒的觀察視角既新穎又獨特。
  ——比利·柯林斯,兩屆美國桂冠詩人、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這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好書,有趣又發人深思。
  ——約瑟夫·勒杜,紐約大學神經學教授、暢銷書《情緒腦》和《突觸自我》作者
  

目錄

序言 揭開大腦的奧秘,藝術和科學缺一不可
第1章 感覺的物質基礎
“自由體詩人”沃爾特·惠特曼
愛默生的影響
幻 肢
情感解剖學
身體電流
第2章 自由的生物學解釋
“英國心理小說先驅”喬治·艾略特
社會物理學
愛與謎
嶄新的頭腦
文學基因組
混沌的恩典
第3章 味覺的本質
“西廚之王”奧古斯特·埃科菲
美味的秘密
思想的味道
主觀的感覺
第4章 記憶的途徑
“意識流文學先驅”馬塞爾·普魯斯特
直 覺
昨日的謊言
多愁善感的蛋白質
第5章 視覺的過程
“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
光之限
塞尚和左拉
空白的畫布
第6章 音樂的源頭
“音樂界的畢加索”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不協和音的誕生
噪 聲
情感的張力
時髦達人斯特拉文斯基
柏拉圖的錯誤
第7章 語言的結構
“現代主義之母”格特魯德·斯泰因
畢加索的肖像畫
詹姆斯兄弟
諾姆·喬姆斯基
無意義的意義
第8章 浮現的自我
“遊走在優雅和瘋癲之間”的女作傢弗吉尼亞·伍爾夫
現代主義的分裂思緒
浮 現
莉 莉
結語 呼喚真正的“第三種文化”:藝術與科學直接對話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感覺的物質基礎
  “自由體詩人”沃爾特·惠特曼
  Henry David Thoreau
  亨利·戴維·梭羅
  詩人寫下的正是他身體的曆史。
  對於惠特曼來說,美國內戰是一場關於身體的戰爭。惠特曼認為,美國內戰時期南部邦聯的一宗罪就是對待黑人像對待生肉一樣,買賣時與肉店的交易無異。在奧爾良的奴隸拍賣市場上,他第一次感悟到,精神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鞭笞一個人的肉體就是在鞭笞他的靈魂。
  這是惠特曼詩性哲學的核心。我們不是“擁有”一具軀體,而是這一軀體本身就“是”我們。盡管在我們的感受中,自己似乎是非物質的,但是我們的自我意識確實起源於肉體。在惠特曼唯一一本詩集《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的序中,他把自己的肌膚與精神融閤在瞭一起——“這兩腋下的氣味是比祈禱更美好的芳香”:
  是有人要求看到靈魂嗎?
  看吧,看你自己的體態和麵貌,人物,實體,獸類,樹木,
  奔跑著的河流,岩石和泥沙。
  一切都緊抱著精神所感受的歡樂,然後又把它們放鬆,
  真正的肉體又怎麼會死去,被埋葬掉?
  Was somebody asking to see the soul?
  See,your own shape and countenance...
  Behold,the body includes and is the meaning,the main
  Concern,and includes and is the soul
  惠特曼這一將肉體與靈魂融閤在一起的觀念無疑是革命性的。這種觀念在某種意義上與他的自由體詩一樣激進。那時候,科學傢們自認為我們的自我意識來自大腦,而身體隻不過是一大塊麻木不仁的物質。但是惠特曼相信,我們的精神依賴於肉體。他決心為我們精神與肉體的“融閤”譜寫詩篇。
  惠特曼的詩歌如此鮮活醒目是由於,他嘗試著“在汗水中淬取美感”,從脂肪與肌膚中提取形而上的靈魂。多少個世紀以來,哲學傢們一直是一分為二地看世界,而惠特曼則相反,他把一切都看成是連續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對他來說,身體和靈魂這對最為世俗與最為深奧的事物,其實隻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而已。就如波士頓的超驗主義者愛默生所說的,“惠特曼是《薄伽梵歌》 和《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卓越的混閤物”。
  惠特曼是通過對於自身的探究得齣身體感受的理論的。惠特曼在《草葉集》中想做的隻是把“一個人,即人類中的一員(也就是 19 世紀後半葉美國所宣稱的‘自我’)自由自在地、完整而真實地記錄下來”。因此,詩人讓自己成瞭一位遵從自己切身感受的經驗主義者和作詞傢。正如惠特曼在《草葉集》的前言中所寫的,“你將站在我這邊,同我一起望嚮這麵鏡子”。
  也正是如此,惠特曼瞭解到靈魂與肉體始終形影不離地“交纏”在一起。他是第一位在詩歌中沒有將肉體作為“陌生人”對待的詩人。與此相反,在惠特曼不求押韻的詩歌形式中,他把身體這道風景化成瞭詩歌的靈感之源。他寫下的每一行詩句似乎都與某種疼痛關聯,而這種痛楚則源自於他身體的強烈欲望——那是由夾雜著智慧的欲望和無數無可名狀的憐憫感混閤而成的。惠特曼不為任何形而下的俗物感到羞恥,所以也不會遺棄任何東西。他嚮讀者們承諾:“就是你那鮮活的肉體,將會成為一首偉大的詩。”
  腦神經科學現在纔意識到,惠特曼的詩歌原來早已道齣瞭事實真相。情感源自於身體。我們的感覺看似短暫易逝,但是其實它們植根於我們肌肉的運動和心跳。而且,這些以物質要素為基礎的感覺也是思考過程的基本要素。就像腦神經學傢安東尼奧 · 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所記錄的那樣,“精神是被身體所收容的,而不僅僅是被大腦所囊括的”。
  然而,在那個時代,惠特曼的觀念對於外界來說顯得既充滿情色意味又放肆大膽。他的詩歌被稱為“色情之言”(Pornographic utterance)。一些憂慮的公民呼籲對其作品進行嚴格的審查。而惠特曼卻把這番爭議當作一種享受。沒有什麼能比瓦解維多利亞時代拘謹的道德、顛覆科學事實更讓他高興的瞭。
  靈魂與身體的分離學說始於勒內 · 笛卡兒(Rene Descartes)。笛卡兒是 19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傢之一。他把存在(being)劃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神聖的靈魂和凡人的軀體。一方麵,靈魂是理智、科學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而另一方麵,我們的肉身卻是一颱被上瞭發條的、會流血的機器。在這種一分為二觀念的影響下,笛卡兒判給瞭肉體一生做卑微奴僕的地位,這相當於讓肉體成瞭給大腦這個燈泡供電的發電廠。
  在惠特曼生活的那個時代,笛卡兒的信徒們崇拜並敬奉大腦。而顱相學(phrenology)這一新興科學,就是由忽視身體的習慣性衝動所催生的。自從 19 世紀初德國解剖學傢弗朗茲 · 加爾(Franz Gall)初創這一學科時起,顱相學者便認為顱骨的輪廓形狀以及它的凸起和凹迴都能精確地反映聖人的精神狀況。這些僞科學論者曾寄希望於通過對頭骨隆起部分的測量,來瞭解大腦的哪些部分因頻繁的思維活動而鼓起、哪些部分因思維廢退而凹陷等來量化研究對象的性格。這樣看來,顱腔的包裝外殼似乎就能展示我們的內部精神世界,而這一精神世界與身體的其他部分則毫無關係。
  到瞭 19 世紀中葉,顱相學所做齣的承諾似乎就要被證實瞭。夾雜著大量技術性插圖的無數醫學專著被撰寫齣來,為這一理論烘雲托月。無數顱骨被量化剖析。27 種具有不同腦力特長的天纔被揭曉。關於心智的第一項科學理論似乎注定要在今後的歲月中一統天下。
  然而,這類測量卻總是捉襟見肘,各種由此而來的解釋也很容易被牽強附會地臆造齣來。盡管顱相學也是本著嚴肅誠懇的態度去做研究,但它的論據實際上是來源於一些偶然發現的集閤(大腦是如此復雜的器官,以至於它的凹凸能夠為任何富於想象力的假說提供論據,直到一種更加完善的假說齣現)。舉例來說,加爾將理想化的性格傾嚮歸功於額骨的顳脊區域(temporal ridge),這是因為希臘詩人荷馬的半身像在那個位置有一個凸起,而且還因為荷馬在寫作時總是習慣性地去摸那個地方。這就是加爾用以支撐其論斷而采集到的實證依據。
  當然,顱相學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極不科學,就像是大腦占星術一樣不切實際。我們很難想象這一假說當時是如何吸引人們並讓他們深信不疑的,而它又是如何走過 19 世紀科學考證的漫漫長路的。惠特曼曾就這一話題引用瞭奧利弗 · 霍姆斯(Oliver Holmes)的話,“要想知道一個人的智慧有多少,你隻要在他的頭部摸摸,看有幾塊隆起就可以瞭。這就如同在你想知道保險箱裏有多少錢時,看看櫃門上的鎖有多重一樣簡單”。然而,真正的知識卻從我們所犯錯誤的殘屑中産生。就像煉金術最終把人們引嚮化學一樣,顱相學的失敗同樣也誘導科學去研究大腦本身的普遍規律,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固化的個案研究。
  惠特曼是他所處時代的一位虔誠的科學傢,與顱相學有過一段淵源。他把自己參加的第一節顱相學講座稱為“在我們生命中注定要去聽的一節課,雖然它真可謂裝模作樣與無稽之談的集大成者……我們並不是非要堅稱顱相學沒有半點兒真知灼見,但是說句公道話,正如福勒先生(Mr. Fowler)所宣稱的那樣,顱相學傲慢專斷地標榜自己無懈可擊,這一點是再荒謬不過的瞭”。然而,十多年以後,就是這位福勒先生讓曼哈頓的福勒韋爾斯齣版社(Fowler and Wells)成瞭《草葉集》第一版的獨傢經銷商。除瞭這傢齣版社,惠特曼找不到任何其他地方願意發錶他的詩集。一方麵,惠特曼似乎放棄瞭“顱相學是愚蠢的”這一判定,甚至一反常態地參加瞭幾場顱相學測試;但另一方麵,他的詩歌卻又堅決地否定瞭顱相學的基礎理論。像對待笛卡兒那樣,顱相學者隻在人類頭部尋找靈魂,迫切地想把心智簡化為顱部器官導緻的物理活動。惠特曼認識到,這些簡化法建立在一個十分明顯的失誤上。這些科學傢們忽視瞭身體的細緻微妙,於是也就不可能體味到一個人靈魂的變幻莫測。誠如《草葉集》隻能“在整體上,在它紛紜疊閤的聚集中”纔能夠被洞徹一樣,惠特曼認為自身的存在“是不能夠通過身體的局部而被理解的,相反,身體隻有在作為一個整體時纔能夠被領悟”。這就是惠特曼的詩性
  哲學經過發展後所昭示的觀念:人類是不可拆分的整體,身體和靈魂水乳相容。不僅如此,惠特曼還曾對身體與靈魂分離的觀點進行質疑:“為什麼非要把身體歸為一種外形,那是什麼論調?我的身體可不是一具冷冰冰的軀殼。”
  愛默生的影響
  惠特曼對於身體的超驗性持有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是在愛默生超驗主義的影響下形成的。當惠特曼還是居住在布魯剋林的一位為生計奔波的記者時,愛默生剛剛開始創作關於自然的演講稿。當時,愛默生作為一位講道者已經喪失瞭對一神論的擁護立場,比起為一個高高在上、落落寡閤的上帝做宣講,他更醉心於探究自己心智的奧秘。他厭惡有組織性的宗教,因為這類宗教會把靈魂束之高閣,將之驅逐到遙遠的天邊,而不是在“普遍、底層、熟悉的事物”中發現靈性之美。
  倘若沒有愛默生的神秘主義,惠特曼的詩歌就很有可能不會齣現。惠特曼曾經這樣說過:“我曾在文火上徐徐地煮啊、煮啊、煮啊,是愛默生讓我沸騰起來的。”惠特曼從愛默生那兒學會瞭相信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到瞭對博大精深奧秘的那份親密體驗。然而,如果愛默生的偉大在於他的隱晦含糊,在於他把“自然”(Nature)這個詞的首字母大寫從而捍衛其崇高的地位,那麼惠特曼的偉大則在於他的直接與迫切性。惠特曼的所有詩歌都源於他自己,他的身體就象徵著自然。
  盡管惠特曼與愛默生共享同一種哲學,但他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愛默生有著棱角分明的顴骨和瘦長骨感的鼻子,看上去像一位清教牧師。他是一個崇尚孤獨的人,總是容易陷入自我沉溺而不可自拔。他在《自立》(Self-Reliance)一書中坦承:“我喜歡儀式進行之前寂靜的教堂。”他在日記裏寫道,他喜歡人類,但不喜歡人群。當想要思考時,他會獨自在森林裏久久漫步。而惠特曼則是“寬寬的肩膀,皮糙肉厚,眉毛好像酒神巴庫斯(Bacchus),鬍子好像森林之神薩蒂爾(Satyr)或者一名老兵”。他的宗教信仰來自布魯剋林,來自那兒灰塵遍布的街道和馬車夫,來自那兒的大海和水手,來自那兒的母親們和男人們。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些為惠特曼提供感官愉悅的民主國度中的公民們讓他著迷。就如同對他號稱異常準確的顱相學測試所推測的那樣,“他性格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友善的、憐憫的、崇高的和自尊自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點混雜在惠特曼其他諸多特點之中,比如傲慢無禮這一危險的缺陷,崇尚肉體享樂和口腹之欲帶來的歡愉,對自身由某種動物野性所驅使的鋌而走險的放任,可能還包括對他人傳統觀念的不屑與衊視”。
  惠特曼第一次聽說愛默生這個名字是在 1842 年。當時,愛默生剛剛開始他的巡迴演講,正極力推廣他的新書《散文集》(Essays)。在紐約《晨光》雜誌(Aurora)上發錶的文章中,惠特曼把愛默生的演講稱為他所聽到過的“最豐富、最美妙的文章”。使惠特曼最為沉醉的是愛默生嚮新一代美國詩人——那些在民主旗幟下錶現得稱職的詩人們所提齣的懇請:“詩人們應該把具體事物與整體的大‘象’重新連接在一起。”
  但是惠特曼當時還沒有準備好去做詩人。在接下來的 10 年中,他繼續在文火下醞釀著,他以《布魯剋林之鷹日報》(Brooklyn Eagle)和《自由人報》(Freeman)記者兼編輯的視角觀察紐約。在文章中,他寫罪犯,寫廢奴主義者,寫戲劇明星,寫新修建的富爾頓渡口(The FultonFerry)。《自由人報》倒閉後,惠特曼去往新奧爾良旅行,在那裏,他目睹瞭拍賣市場販賣奴隸的情景——“他們的身體被禁錮在金屬鎖鏈下”。他坐著明輪船航海到瞭密西西比,領略到瞭美國西部的廣袤,領略到瞭“美利堅閤眾國本身就是一首最偉大的詩篇”。
  在成為一位失業記者的艱難時期,惠特曼纔開始創作一些詩歌片段,在廉價的筆記本上草草記下一些四行詩和韻文。除瞭自己,惠特曼沒有其他讀者,這使他能夠更加自由地進行嘗試、實驗。在其他詩人都還在自己的詩歌中細數著有多少個音節數目的時候,惠特曼寫下的行行詩句中卻充斥著由現在分詞、身體各部分詞語以及情色的隱喻所組成的斑斕而雜亂的濛太奇畫麵。
  惠特曼的詩歌摒棄瞭嚴格的韻律,因為他希望自己詩歌的錶現形式能夠反映自然,錶達那些“內部有著自己構造原則的生機勃勃”的思想。正如愛默生在許多年前所堅持推崇的那樣:“哦,詩人,你不要懷疑,請固執己見吧!請告訴世人,‘真理就在我的身體中,它就將齣現’。”
  於是,在他的國傢逐漸走嚮四分五裂時,惠特曼首次提齣瞭一種新的詩學觀,這一詩學觀秉承瞭他所提齣的那種難以名狀的奇異性。惠特曼是一位史無前例的、具有自我意識的“語言製造者”。惠特曼常常不按套路齣牌,詩歌中往往充斥著怪異的韻律(比如,“sheath’d?hooded?sharp-tooth’d touch” 這 句)。 他 發 明 瞭 很 多 動 詞( 比 如,“unloosing”、“preluding”、“unreeling”)。他拉齣瞭長長的解剖詞匯清單,並錶現齣瞭一種對人類肢體和器官特殊的癡迷與鍾愛。除瞭做真實的自己,他不想成為任何其他的什麼人。再有就是,作為詩人的他居然痛恨音節。在英文語言史上,還沒有哪位詩人為讀者做好瞭足夠的鋪墊,而讓他們敞開心胸去接受惠特曼以上的這些怪癖。可以說,就連他一反常態的詩歌本身,都讓惠特曼這個怪人以一種完全原創的方式走到瞭荒謬的極端,從而自成一派。這一切都是因為,惠特曼唯一模仿過的人就是他自己。
  ……

前言/序言

  揭開大腦的奧秘,藝術和科學缺一不可
  我曾在一個腦神經科學實驗室工作。我們緻力於探究大腦是如何記憶的以及細胞群是如何記載我們的過去的。當時,我隻是實驗室裏的技術人員。一天中,我的多半時間都是在實驗室的工作颱上進行一係列奇奇怪怪的動作:放大、渦流、移液、測序、蒸餾,等等。雖然那隻是些簡單的體力勞動,但卻讓我覺得意義非凡。“神秘”經過蒸餾後變成瞭一些小問題,而且如果我的實驗沒有失敗的話,終究會得到一個答案。真理似乎需要慢慢地沉澱,仿若塵埃徐徐落定一般。
  與此同時,我開始閱讀普魯斯特所寫的書。我常會把他那本《在斯萬傢那邊》(Swann’s Way)帶到實驗室,在等待一項實驗完成的空檔讀上那麼幾頁。當時,我對普魯斯特的期待僅限於娛樂休閑一下,或者在閑暇之餘還能從他那兒學上一些遣詞造句的藝術。對於我來說,他所寫下的那個關於一個人記憶的故事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追憶似水年華》隻不過是一部虛構的作品,是立足於與科學邏輯相反的觀點上的。
  “故事邏輯”與“科學邏輯”在形式上往往很難區分。比如,我常常用首字母縮略詞來代錶科學的相關內容,而普魯斯特則鍾情於使用那些遊移飄忽的散文詩語言。一旦看透瞭這一點,我便從兩者中發現瞭某種讓人驚訝的一緻性。這位小說傢預言瞭我的實驗,在腦神經科學如何來闡釋人類記憶運作這一點上,普魯斯特與我的實驗不謀而閤。你若是細心聆聽就會發覺,它們用不同錶達方式所講述的其實是相同的東西。
  我在本書中所寫的正是早於腦神經科學獲得發現成果的那些藝術傢,正是那些先行接觸到人類大腦真理的作傢、畫傢和作麯傢。當今的科學隻不過是重新發現瞭這些可觸可感的鮮活真理而已。而這些作傢、畫傢和作麯傢的想象力早在彼時就已經預告瞭在未來纔會被驗證的科學事實。
  當然,這並不是人類知識進步理應遵循的必然模式。藝術傢們為我們編織齣瞭美麗的故事,而科學傢們則客觀地描述瞭宇宙。在科學論文“密不透風”、無可指摘的行文中,我們期待的是其對現實的完美映射。我們相信,終有一天科學會解釋一切。
  在這本書中,我想要講述故事的另一個版本。盡管這些藝術傢們目睹瞭現代科學的誕生——惠特曼和艾略特思考瞭達爾文學說,普魯斯特和伍爾夫崇拜愛因斯坦,但是他們對藝術必要性的信念卻從未動搖過。當科學傢們開始把思想劃分為各個解剖部分時,這些藝術傢們則想要從內部理解意識。他們說,真理必須從我們自己開始,這取決於我們對現實的真實感受。
  對於感受現實,這些藝術傢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文學傢馬塞爾 · 普魯斯特整天都躺在床上,在他大腦的記憶庫中“翻箱倒櫃”,藝術傢保羅 · 塞尚則連續幾個小時盯著一個蘋果。美食傢奧古斯特 · 埃科菲一直在努力討好他的食客,而音樂傢伊戈爾 · 斯特拉文斯基則一直在努力不去討好他的聽眾。剩下的格特魯德 · 斯泰因則喜歡做文字遊戲。然而,雖然這些藝術傢們感受現實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有人都共有一個濃厚的興趣,那就是對於人類心理奧秘的深層體驗。他們的藝術作品就是在尋求這一體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使之與自己尚未理解的神秘世界相連。
  這些藝術傢們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19 世紀中期,當技術篡奪瞭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王國的寶座後,人類屬性的本質受到瞭深深的質疑。由於科學取得瞭讓人痛心的發現——靈魂會隨著身體的消亡而消亡,不朽的靈魂便死去瞭。人類被證明是猴子的同類,而不是墜入人間的天使。在對人類屬性新型錶達方式的瘋狂搜尋中,藝術傢們想齣瞭一個新方法:他們望嚮瞭鏡中。(正如拉爾夫 · 沃爾多 · 愛默生所說的,“大腦意識到瞭它自己”。)這種嚮內的轉變創造瞭一種頗具敏感的自我意識的藝術,它描繪的主題正是我們的心理。
  現代藝術的誕生可謂百花爭鳴。但現實是,大眾既不習慣自由體詩,也不習慣抽象畫派,更不習慣沒有情節的小說。他們普遍認為,藝術就應該是美觀的,是讓人消遣愉悅的,並且最好兩者兼具。它應該嚮我們講述這個世界的故事,讓我們過上本該擁有的生活,或者我們可能擁有的生活。現實是睏苦的,藝術本該是我們逃離睏苦的避難所。然而,現實主義者卻拒絕提供我們想要的藝術。在一種令人驚訝的傲慢和抱負的驅使下,他們竭力發明齣瞭一種能夠反映真實世界的虛構小說。盡管他們的藝術很晦澀,但他們還是想要達到一種另類的共識——在他們作品的形式與片段中,他們想要我們看到另一個自己。
  以探索人類大腦奧秘為己任的藝術傢們,並不隻是本書所寫的這8 位人物。我選擇他們是因為,他們的藝術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被證明是最精確的,尤其是他們的藝術早已驕傲地領先於神經學領域的相關發明。然而,這些藝術傢們的原創性也受到瞭其他異彩紛呈的思想者們的影響。這些思想者來自不同領域,例如惠特曼從愛默生那裏汲取靈感,普魯斯特綜閤瞭亨利 · 柏格森的思想,塞尚研究瞭卡米耶 · 畢沙羅的作品,而伍爾夫則受到瞭詹姆斯 · 喬伊斯 的鼓舞。我試圖勾勒齣塑造瞭他們創造過程的不同智慧氛圍,剖析使他們的藝術得以成長的那些人物和其思想産生的土壤。
  對所有這些藝術傢們影響最深的一個因素,同時也是他們共享的唯一一個影響因素,就是他們所處時代的科學。在查爾斯 · 斯諾 哀嘆兩種文化分離的很久之前,惠特曼就已經在忙於研究腦解剖教材並觀察血淋淋的手術瞭,喬治 · 艾略特已經開始閱讀達爾文和麥剋斯韋 的著作,斯泰因也已經在威廉 · 詹姆斯 的實驗室裏做心理實驗,而伍爾夫當時就在探究關於精神疾病的生物學根源。如果看不到他們的藝術與科學的聯係,我們就不可能理解他們的藝術。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時代。從 20 世紀開始,將啓濛時代的舊夢打造成真的日子仿佛近在咫尺。但凡科學傢涉足探究的領域,神秘的迷霧似乎都會慢慢散開。生命隻不過是場化學反應,化學反應隻不過是個物理現象,而整個宇宙也不過是由一大堆活躍的粒子組成的。從很大意義上來說,這一新興知識體係代錶瞭一種方法的勝利——科學傢們發現瞭分割簡化法(reductionism),並且將之成功地運用於現實。依照柏拉圖的比喻,這些拆解分割者緻力於“在自然的關節處將其斬斷,恰似一名訓練有素、刀法精準的屠夫”。隻有把事物的整體拆分成零件,把現實切割到它趨於化解的程度,我們纔能夠理解整個事物。這樣看來,我們自己也不過是下麵的這些東西而已:茫茫物質形態中的一個稍有特性的部分、首字母縮略語、原子。
  但是,這些藝術傢們不僅僅是把科學事實轉換成瞭一種美觀的新形式——那未免也太簡單瞭。通過探索他們的親身經曆,這些藝術傢們錶達齣瞭一種被科學實驗所忽略瞭的東西。從那時起,新的科學理論飽經潮起潮落,然而藝術的前衛性探索卻經久不衰、曆久彌新,像以往一樣充滿智慧並且活力四射。
  我們直到現在纔知道,原來普魯斯特對於記憶的觀點是正確的,塞尚對於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的論斷也極其精準,斯泰因的思想領先於諾姆 · 喬姆斯基〇 1,而伍爾夫則洞悉瞭意識的奧秘。最終,現代腦神經科學肯定瞭這些藝術傢們的直覺。在接下來的各章中,我會盡力跟隨科學的進程,探討科學傢們是如何從他們收集的數據中淬煉齣具備旺盛生命力的新假說的。與任何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一樣,一切卓越的科學實驗也都源自於對想象的實踐。
  不幸的是,我們現有的文化認準的“真實”卻非常狹隘。那就是,如果某件事情不能夠被量化、被計算,那麼它就不是真的。因為這種嚴格的科學手段已經解釋過許許多多的現象,於是我們便推測 它能夠解釋一切。然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甚至連實驗法也不例外。 以 人 類 大 腦 為 例, 科 學 傢 們 描 繪 我 們 大 腦 的 物 質 細 節 時 說, 我們不過是由帶電流的細胞和突觸間隙(synaptic space)組成的復雜之物。但被科學所忽略的是,我們實際上並不以這種方式感受世界。(我們的感覺往往虛無縹緲,而不像機器運轉那樣一闆一眼。)科學傢們無力去拆分的那個現實恰恰是我們切身經曆著的唯一現實,這很具有諷刺意味,但卻是真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纔需要藝術。通過錶達我們的真正感受,藝術傢們提醒我們,科學並不完整,任何探索物質奧秘的導航圖都不能夠囊括我們意識的非物質性“景觀”。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我們是由藝術與科學共同構成的。一方麵,我們是夢一般的精神世界的造物;另一方麵,我們仍舊是物質世界的造物。現在,我們對大腦所擁有的認知足以讓我們意識到,它將會永遠保持神秘。仿若顔料與繪畫作品之間的關係一樣,我們超越瞭構成我們自身的那些物質。雖然科學需要藝術去保持它的神秘,但是藝術同樣也需要科學,因為隻有有瞭科學,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纔不至於始終是一個謎團。作為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兩個方麵似乎缺一不可,因為我們的現實正是以多維的形態存在的。
  我希望關於藝術發現的故事能夠揭示齣一個真理:任何對大腦的描述都需要藉助兩種文化——藝術與科學。科學中的分割簡化法必須與承載我們體驗的藝術探究相結閤。在下麵的各章中,我將盡力通過想象去重構兩者的對話,即以藝術的眼光去審視科學,在科學之光的照耀下去詮釋藝術。科學實驗與詩歌構想會彌閤彼此,心智就這樣日臻完善。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一本書可以改變很多

評分

有趣的好書!                       

評分

  湛廬文化齣品。

評分

  物理學傢、中山大學教授李淼,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新發現》主編嚴鋒,清華大學教授、創新教育傑齣學者陳勁 ,哈佛大學教授、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著名神經學傢、暢銷書《笛卡爾的錯誤》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聯袂重磅推薦

評分

産品質量妥妥的 快遞小哥棒棒噠

評分

挺不錯的書,推薦

評分

好書,值得深入閱讀!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