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名译——日本美术史学者大村西崖的代表著作。民国学者陈彬龢翻译,兼备信、达、雅。
2.学术经典——全书体例严密,多有创见,有条不紊,可供美术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参考。
3.重新再版——时隔八十年多年,民国经典再版。校正原书讹误,选配插图,简体横排便于读者阅读。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图像的描述和断代上,更注重将中国艺术放置在更广阔的“东方艺术交流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一点让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佛教艺术东传与本土化转型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跨文化研究的能力。例如,书中对佛教造像中“褒衣博带”风格从印度传入,如何在犍陀罗、中亚、再到中原地区,每到一处都发生微妙的本土化调适过程的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将艺术视为动态文化符号流动的视角,远比静态的风格罗列要深刻得多。此外,书中对古代绘画理论,如“六法论”的演变和不同流派对经典的诠释差异,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并非人云亦云的重复前人结论。它成功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古代艺术家在遵循既有规范的同时,又是如何实现个人创造力的突破的?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艺术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分析框架,避免了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东方艺术充满好奇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了中国悠久而迷人的艺术殿堂。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那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人很容易把握住时代的特征。比如,讲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韵生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士人阶层的心态如何影响了笔墨的走向,那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质是如何通过线条和墨色体现出来的,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隐约感受到那种玄妙的意境。再比如,对于宋代院体画的工整细腻与文人画的写意含蓄之间的分野,书中对比得极其到位,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还触及到了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画师是如何在宣纸上挥洒胸臆的,他们的笔触里藏着的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对自然最深的敬畏。这本书的图版质量也相当出色,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颜料和皴法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艺术启蒙之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在回顾历史大背景的同时,会时不时地聚焦于某个标志性的“个案”进行深度剖析,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人在阅读时不易疲劳。比如,在描述元代文人画的兴盛时,它不会笼统地谈论“竹子”和“梅花”,而是会选择性地选取几位代表性画家的特定作品,比如对某一张墨竹图的局部放大解读,分析其笔法中蕴含的“逸气”如何对抗前朝的学院派规矩。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切换,使得理论阐释不再空泛,而是有了具体的参照物。而且,书中对“艺术史观”的讨论也十分到位,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当我们评价古代艺术时,是否总是不自觉地代入了现代的审美标准?这种反思性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思辨性。它不是在简单地“讲述”历史,而是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历史的解读和审视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建立了一套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艺术欣赏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艺术史书籍“干巴巴”的刻板印象。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探险故事,而不是一本刻板的教科书。作者的文字极富画面感和现场感,读到唐代壁画那一段时,我甚至能想象出敦煌莫高窟那种恢弘肃穆的氛围,以及那些飞天形象身上流动的生命力。特别赞赏作者在论述中对“地域特色”的强调,没有将中国美术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巴蜀的豪放、江南的婉约、黄土高原的厚重,是如何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在地性”的解读,让艺术不再是悬浮于空中的概念,而是深深扎根于土地和人民生活之中的真实存在。书中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也令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传统艺术史只关注“文人精英”的局限,将剪纸、刺绣、年画等纳入宏大叙事,展现了艺术生命力的多维度和包容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立体、更鲜活了。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爱上”历史细节的书。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技术与材料”层面的讲解细致程度,这对于一个动手能力较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书中对古代绘画媒介的考证非常严谨,比如对绢、麻纸、皮纸等不同载体在吸墨性和耐久性上对画家风格的影响分析得鞭辟入里。读到关于版画技术发展的章节时,那种对木刻刀法和墨色层次处理的描述,几乎能让人触摸到古籍善本的纹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古代陶瓷烧制过程中温度、釉料配比对最终艺术效果的影响,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它没有将陶瓷艺术仅仅视为造型艺术,而是将其视为一门结合了化学、物理学的实践科学。这种对“物性”的尊重,使得我们对古代工匠的技艺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艺术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意境和哲学,更在于其背后那一代代工匠们对材料极限的不断探索和驾驭能力。它是一本能将“艺术”与“工艺”完美结合的书。
评分多快好省,多快好省,非常好!
评分从国外作者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美术史。
评分买回来看看,和学国画书法的孩子一起聊聊
评分3.重新再版——时隔八十年多年,民国经典再版。校正原书讹误,选配插图,简体横排便于读者阅读。
评分OK, NOT SO BAD, JUST FOR FUN TO LET MY CHILDREN LEARN MORE
评分好
评分复制此消息,打开最新版***就能领取
评分真正的好书!《空间叙事研究》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还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还可以。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好书,送货快,质量佳,值得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