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本)》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
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本)》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茅海建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
自序
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一 琦善其人
二 琦善卖国罪名之否定
三 琦善卖国说形成的原因
四 本书的主旨
第一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一 武器装备
二 兵力与编制
三 士兵与军官
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一 从严禁吸食到严禁海口
二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其评论
三 林则徐的敌情判断
四 林则徐的制敌方略
第三章 “剿”“抚”“剿”的回旋
一 初战
二 “剿”“抚”之变
三 伊里布与浙江停战
四 琦善与广东谈判
五 虎门大战
第四章 广州的“战局”
一 杨芳的“果勇”
二 奕山的“靖逆”
三 三元里抗英的史实与传说
第五章 东南壁垒的倾塌
一 璞鼎查的东来
二 厦门的石壁
三 定海的土城
四 镇海的天险
五 浙东的反攻
第六章 “抚”议再起
一 “十可虑”
二 屡战屡败:从杭州湾到扬子江
三 求和的历程
第七章 平等与不平等
一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引起的忧虑
二 迈入陷阱:中英虎门条约
三 “等价交换”?中美望厦条约
四 “奉献”:中法黄埔条约
第八章 历史的诉说
附录
我不像许多人那般幸运,他们在历经苦难完成一部著作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1992年年初起,我推开一切,整整两年,尝到了著书人都经受过的酸苦辣(没有感到甜),终于完工时,望着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
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
然而,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强调冷静和客观。我因此也常常自问,我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智?
二、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过程而言,当属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结果而言,应是离历史真实更近。然事过境迁,一个半世纪前的人和事,与今有着层层历史隔膜。
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与紫禁城仅一箭之遥。从西窗中望去,昔日御花园景山上的万春亭,在夕阳下隐隐闪亮。我在位于紫禁城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时,因中午闭馆也常常在宫中闲荡,坐在“金銮殿”前的汉白玉阶上遐想。我也去过圆明园旧址,望着那些已无痕迹据说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园区。空间距离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时间跨隔的缩短。我试图与逝者对话,虽不能心灵沟通,却也增加了对他们心思的理解。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
三、本书是献给我的导师陈旭麓教授的。14年前,我投先生门下为研究生。他指导的第一篇论文为《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兵力》。自此,我对鸦片战争的兴趣始终未减。毕业后,师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励我把这本书写出来,我也暗冀获先生作序。可因工作关系,一直无暇动笔。1989年调入近代史研究所,终有供我支配的时间,导师却已于1988年仙逝。缘此,尽管真正展纸动笔仅两年,但搜集史料、思考问题却已经超出10年。导师为我作基,我却无缘索序。今天,我自序时,心中一直在想,这本书能否让他满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评。可天堂距人间却是那么的遥远……
凡此三者,仍感到压在心上,尽管我已经写完了这本书。我等待着读者的批评。
我的同窗好友潘振平,对鸦片战争颇有心得。十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讨论,常常彻夜不眠,使我受益非浅。本书始动手,他又提议两条:日注重人物命运,日解释历史现象。作为中国传统史学体裁正宗的纪传体,有着诸多优长,如何将这些优长揉之章节体中,我因之而探索。由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我因之而努力。稿成,他又首先阅读,多有批评。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本书不会是此模样。交久谊真,无需言谢,在此记之。
感谢武汉大学李少军先生。日人佐佐木正哉先生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文,应是必读之作,可我不识东洋文字。李少军先生为我提供了译文。感谢今日已成同事的郦永庆先生。他是《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的编者之一。我因抄档有限且未校对,他提供了尚未印就的所编史料底稿,缓我一时之急。感谢同一师门的杨国强先生,阅读了部分文稿。他那提意见的技巧,使我顿然体会出自己的不足。感谢亦为同师的朱金元先生和唐克敏先生,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成为我能如愿完工的一大动力。
我心中最为感激的,毫无疑问是在我之前作了充分研究且对我颇有启示的诸位先生。因我参考的文献较多,此处无法一一恭录。我已将拜读他们大作的收益,敬录于注释之中。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请原谅我踩在你们的肩膀上……
以上感谢,并无推卸责任的意思。本书的一切错误,当由我个人负责。
初读此书,最令人震撼的并非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其对社会肌理微观层面的解剖。作者似乎拥有一双X光眼,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寻常百姓的生活困境。从赋税的加重、盐法的废弛,到民间秘密结社的兴起,每一个细节的铺陈都充满了生活化的质感。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朝衰落”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朝堂斗争,而是切实的民生凋敝。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士绅阶层在变局中的复杂心态的刻画,他们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改革的潜在阻力,这种矛盾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行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缓慢沉思,时而急促紧迫,与历史的真实流速相契合。读完后,我感觉对那个时代的“感觉”比单纯的“知识”更为深刻,这在历史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体验。
评分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捧读,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史学力量。作者在梳理清代中后期的社会图景时,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他对当时政治气候的描摹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时代官场的腐朽与僵化。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尤为精彩,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文化冲突。特别是对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探讨,让人对中央集权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档案和奏折中,提炼出如此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脉络的。文字本身也极具感染力,那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时代悲剧的反思,都透过纸张传递出来,让人在叹息之余,更添一份对历史进程的敬畏。这本书无疑是深入理解近代中国转折点的一个重要入口,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所回报的知识与视野,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砖头书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我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泥沼。然而,作者的叙事技巧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他擅长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场景重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一部精心制作的历史纪录片。例如,书中对某一关键战役前夕,双方指挥官心理状态的对比描写,那种紧张感和不确定性,几乎可以让人屏住呼吸。这种文学性的笔触,极大地降低了历史研究的门槛,让普通爱好者也能无障碍地领略到史学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当然,是基于事实的)。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这是非常高明的平衡艺术。
评分多年来,关于近代中国的论述汗牛充栋,但真正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的却凤毛麟角。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的大胆突破,它挑战了一些被广泛接受的“定论”。作者通过对特定时间窗口内几次关键决策失误的重新聚焦,巧妙地论证了“历史偶然性”在特定结构性压力下的巨大放大效应。这种对“变局点”的精准捕捉,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每一次阅读,似乎都在见证一个巨大帝国的结构是如何在看似微小的决策失误中,被无可挽回地推向深渊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构”历史的必然性,引发我们对任何时代领导者决策责任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过去事件的总结,它对当代决策者亦有警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足以让最挑剔的史学家也为之侧目。作者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引用的多手资料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体系。但更难得的是,这种极端的严谨并未转化为枯燥的学术说教。相反,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哲学层面的思考,不断叩问“为何如此”和“能否避免”的终极问题。特别是关于制度韧性与文化惰性的比较分析,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使人能够跳出单一的线性叙事,从更广阔的文明发展角度审视清王朝的命运。对于那些希望探究历史深层驱动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库。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导师的深度对话,需要不断地质疑、思辨,才能跟上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孩子说喜欢,书不错....
评分买书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读书的速度,囤书是一种病。
评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全赖这些作者不厌其烦的研究著作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京东加油,继续爱你,我大京东!
评分还没看,这是本很有意义的书,比义务教育教材更深刻!
评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全赖这些作者不厌其烦的研究著作
评分刚哈更会哈更刚哈更会哈更刚哈
评分不错,趁618买的,很快就到了!
评分大部头的书加精装硬皮就更显得大部头了,其实我就喜欢简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