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系根据钱穆先生的八次演讲词整理润饰而成,1961年、1969年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1987年,先生对此书又加增润,并附入《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两文于后。附录中的其他六篇文章,系先生早年所作,因与本书作意相近,编辑《全集》时将其收录其中。
本书系钱穆先生就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部分所作之分次演讲,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进行一番简要叙述。其后先生有关史学诸作,大体意见悉本于此,欲了解先生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必当研读此书。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研究专著,以美国华人社会存在的“合法代表”和“独统之争”这两个核心政治问题为背景,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台湾当局40多年间的侨务政策发展和演变,并对中国大陆的侨务工作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序
一 如何研究通史
二 如何研究政治史
三 如何研究社会史
四 如何研究经济史
五 如何研究学术史
六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七 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八 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录
略论治史方法
如何研究中国史
历史与教育
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
中国今日所需的新史学与新史学家
中国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与心智修养
中国史学之特点
今天是第二讲,讲题“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
上次是讲的普通史,以下各讲为专门史。先对普通史求了解,然后再分类以求。从历史的各方面分析来看,然后再加以综合,则仍见此一历史之大全体。但较前所见的自更深细,更透彻了。
“政治”与“政事”不同。如秦始皇帝统一,汉高祖得天下,以及其他一切内政、外交、军事等,都该属于“政事”,归入“通史”范围。若讲政治,则重要在“制度”,属“专史”。一个国家,必该有它立国的规模与其传世共守的制度。这些制度,相互间又必自成一系统,非一件件临时杂凑而来。
从前人学历史,必特别注重政治制度方面。亦可说中国历史价值,即在其能涵有传统的政治制度,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若不明白到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中国专讲政治制度的书,有所谓《三通》,即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后人又承续此《三通》,再扩为《九通》至《十通》。《二十四史》、《九通》,乃中国史书中最大两分类两结集,为治史者知识上所必备。
为何讲制度的书,必称为“通”?这因中国正史照惯例是分代编纂的,即所谓“断代史”,如《汉书》、《晋书》、《隋书》、《唐书》等。如将断代史连贯起来逐年合并叙述,则变为“编年史”,如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此“通”字寓有“编年通贯”之意。但历史上的事件可以编年通贯,也可断代划分。如秦代完了,接着有汉代;汉代结束,接着有魏晋南北朝。此等朝代更迭,即成为中国历史上之时代划分。此在第一讲已讲过。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则自古迄今,却另有其一种内在的一贯性。在此一贯中,有因,有革。其所变革处虽不少,但亦多因袭前代仍旧不改的。直到今天,亦仍还有历史上的传统制度保留着。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因此中国人把此项专讲政治制度的书,也称为“通史”了。
这套书光是拿起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和装订带来的物理重量,更像是历史本身的重量压在手上。我记得我最先翻开的是某个关于史学源流的章节,里面的论述那种娓娓道来的气势,让我一下子就被带入了那个知识分子群体讨论学术思想的氛围里。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抛一堆生涩的理论让你摸不着头脑,而是像一位老先生坐在你面前,慢慢地,用最精炼的语言,把一个宏大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触摸的小块。特别是他讲到如何甄别史料真伪的时候,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方法,简直就是一把解剖历史的锋利手术刀。我当时就想,原来做历史研究,不是简单地把发生过的事情串起来,而是在那些残缺不全的记录中,去追寻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实意图。这本书,不夸张地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对“信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审慎的理解。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之精巧,逻辑之严密,完全超出了我之前对“方法论”书籍的刻板印象。我通常认为方法论的书籍会显得干燥枯燥,充满了教条式的要求,但钱先生的文字里,始终有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学人风范。他似乎并不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体验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建构的。比如,他探讨时间轴的构建时,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就体现了极高的综合素养。我特别欣赏其中提到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研究路径,要求研究者必须先沉浸于某一时代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拿着后世的价值判断去衡量古人。这对我后来的阅读习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让我学会了放下现代的偏见,去真正“听”历史在说什么,而不是“看”历史应该是什么样。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觉,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乍看之下,或许会让人觉得略显古典,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避免了当代学术写作中常见的、为追求“新颖”而刻意为之的晦涩或戏谑,而是回归了一种朴素而庄重的学术对话姿态。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治学严谨的长辈在进行一次思想上的深度交流,没有丝毫的浮夸。特别是它对中国史学传统那种饱含感情的梳理,让人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之重。它不只是讲“如何研究”,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者对本国历史的敬畏心与责任感。这种对学术精神的捍卫与传承,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方法论手册,成为了一部涵养心性的案头之书,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定力。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空谈理论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但这本《中国历史研究法》却奇妙地将高屋建瓴的理论与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技巧完美结合了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不同史料类型(如官方档案、私人笔记、地方志)的侧重分析,简直是一份详尽的“勘探指南”。它不只是告诉你“要看档案”,而是告诉你“看档案时要注意哪些陷阱,如何交叉比对才能最大化其价值”。这种实战性,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史官”进行田野调查。它教会我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研究框架,如何设立清晰的研究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迷失方向。这种清晰的路径指引,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复杂史料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逐字逐句地啃下来的,深知这并非速食读物,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史笔”与“史识”之间辩证关系的段落,那种对历史叙事责任的探讨,让我深思了很久。钱先生非常强调,一个合格的历史研究者,不仅要有辨识真伪的本领(史笔),更要有洞察历史大势的眼光和良知(史识)。这种对学人风骨的坚守,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明白,历史研究的终极目标,绝不是堆砌资料,而是对人类文明脉络的诚实记录与深刻反思。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领悟到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涵。
评分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买了好几本钱穆先生的书。
评分买了好多本书,这本还没看,不过先给好评
评分更多重磅推荐 宠婚 穿越 总裁 帝少 暖婚潜力新书 透视神医 医流狂兵 惹霍成婚进入新书专区 男生小说 桃运邪医 啤酒二两 他是医术界让人首屈一指的药神,...
评分钱穆先生的大作。非常高兴,能好好学习一下了。
评分钱穆先生于宋、元、明、清四代理学家中,选取邵雍、朱熹、陈献章、王守仁、高攀龙、陆世仪六家诗,以成此《理学六家诗钞》。先生认为,理学家最重要就是切中人生,吟诗是人生中一要项。吟他人诗,如出自己肺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从各篇诗作中,可见诸位理学家之生活,亦可借此探索其人之思想、学问,可谓开示学者进窥理学之以新门径。
评分包装好,速度快,感谢京东商城网购,感谢京东快递小哥服务态度,
评分定价有点虚高,给这种出版社真是对不起好书
评分这次专门买沈志华演讲录这本书的同时,在京东还看到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一一钱穆先生的巜中国历我政治得失》,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趁着便宜的时候赶紧下手买了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