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抑或称为遗迹,艺术中的恒久主题。它纵横捭阖,横跨绘画、建筑、摄影、电影甚至音乐等领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超凡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巫鸿认为,“墟”强调人类痕迹的消逝与隐藏,而“迹”则强调人类痕迹的存留和展示。《寂静》同时指向这两个维度,使人遐想,亦有所启迪。
画册的作品编排亦极富深意。如第一章“另一个美国”之20、21页一个对开。左页的场景是一排凌乱的按摩床,右页是堆高到岌岌可危的电视机。令人不免想起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一次幽默的答记者问。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电视比电视播放的节目更有意义。一次接受采访,记者重提这一理论,对他捉住不放。麦克卢汉则玩笑地答道,我从未说媒介即讯息。我说的是“媒介即按摩,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回头再看《寂静》中这两张照片,令人会心一笑。书中这样喻意丰富的编排还有许多,有待细心的读者慢慢领会。
《寂静》中的作品由摄影师采用4*5大画幅相机自然光拍摄,无任何辅助设备,也未经后期制作。这部耗时数年的拍摄项目共分为6个主题,通过图像在指涉时间流逝上的喻意性作用,从过去,到现在,再向未来,展现了当代废墟美学的新高度。
第一章,另一个美国。记录下次贷危机中美国萧条、寂寥的写字楼和公寓。“另一个美国”,即不同于以往实现“美国梦”的美利坚。没有爱丽丝岛,没有自由女神,只有散落的黄页、空荡的书桌低诉的声音。
第二章,被遗忘的宫殿。阿尔卑斯山脚下废弃的山间别墅,青苔、蔓草间,壁画和墙纸别有一番风情。那是《魔山》里汉斯去到的高山疗养院么,还可能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原型。
第三章,苏维埃的探求。措森,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一座小城。自古是德意志皇家兵营,二战后这里成为苏军驻德集群司令部所在地。摄影师探秘废弃的兵营,寻觅着牢不可破的联盟的蛛丝马迹。
第四章,陨落的革命。法意德,荷比卢 ,这六国是欧洲工业的心脏,早在1957年便已签下《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而今,重工业也不再是经济振兴的主角,但这些废弃的工业建筑极大地影响了未来主义流派的艺术家们。摄影师穿梭于钢筋混凝土怪兽,捕捉着切割划分空间的美妙光线。
第五章,便利店(Konbini),摄影师聚焦日本,审视这一多灾多难的岛国其废墟所独有的气场,并藉此探讨废墟这一观念在东西方的差异。
第六章,寂静。面对由抽象的直线与曲线构架的影像世界,光影的明暗游戏为这一主题增添了表现主义的维度。是已知的过去还是未知的幻想?是现实都市的废墟还是科幻电影的布景?这里,当下的呈现将通向那个充满幻想的未来。
托马斯·乔瑞昂(Thomas Jorion),法国年轻摄影师。1976年生于柏林,现居巴黎。专注于城市景观,特别是年久失修的城市废墟及大型建筑摄影多年。在广袤静谧的无人之境探寻曾风光一时的人类活动痕迹。苏联在东德营建的大型厂房、已人去楼空的废弃公寓、残破的日本konbini便利店、托斯卡纳风格的老旧饭店大堂,以及被我们留在记忆角落里的美国戏院。这些经历人类社会建设而后遗弃的建筑,托马斯成功用4x5大画幅相机拍摄照片——仅采用自然光线,无任何辅助设施,也未经后期制作——捕捉蕴藏在其中的疏离感和诗意,引导人们反思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与人类记忆的关系,以及那些留在我们身后的人与事。
另一个美国
被遗忘的宫殿
苏维埃的探求
陨落的革命
便利店
寂静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微震慑住了,它有一种极其克制的古典美学,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最严苛的打磨和筛选。这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近乎雕塑般的精确性,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带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然性。读着读着,我仿佛进入了一种冥想的状态,那些文字不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它们自身就成为了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那些人物的对话,更是高明之处,表面上波澜不惊,暗地里却汹涌着巨大的情感暗流,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段复杂而纠结的关系。这本书对“留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从不把话说满,而是巧妙地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你忍不住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部分,从而产生一种与作者共同构建故事的参与感。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戈,你必须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引导,才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哲思。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的整体氛围,那一定是“沉浸式体验”。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具异域风情和历史厚重感的背景,但它绝非简单的布景,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的有机整体。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如何压在现代人的肩上,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拉扯是多么的无力和震撼。书中对环境细节的描绘达到了近乎“感官爆炸”的程度——从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到古老建筑的苔藓气味,一切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这不仅仅是文学想象力的胜利,更像是作者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田野调查,并将所有感官信息都融入了叙事肌理之中。阅读过程极其流畅,虽然信息量庞大,但作者的组织能力极强,仿佛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间维度,从不让你感到迷失方向,反而有一种被坚定牵引着前行的踏实感。这是一部需要安静、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品味出其味道的作品。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寻常的场景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宏大,又能在最激烈的冲突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温柔。它不像那种直白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的书,而更像是一张铺展开的、充满暗示的地图,引导你去探索角色内心那些幽微的角落。读起来,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太复杂,而是因为某个词语、某种意象,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让我必须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懂得何时该疾驰如风,将你抛入事件的漩涡,又懂得何时该放慢脚步,让你沉浸在角色对自身处境的沉思之中。这种起伏跌宕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那些顶级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符,都精确地服务于整体的情感表达。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种笔触下的光影变化,似乎能直接穿透纸面,触碰到读者的皮肤,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故事发生时那独特的空气湿度和温度。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搭建一个可以被完全沉浸其中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结构上的精巧布局。它并非按照传统的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视角的交错叙事,线索盘根错节,但又在关键时刻如同被一把无形的手巧妙地梳理开来,最终汇集成一个令人震撼的整体画面。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有效地制造了悬念,更重要的是,它模拟了我们记忆碎片化的工作方式——我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往往是随着时间、随着新信息的介入而不断修正和重构的。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文学技巧,让读者体验到“真相”是如何一步步被拼凑出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带来的满足感是纯粹的智性愉悦。每一次线索的回归和交叉,都像是弹奏出新的和弦,使得之前看似松散的情节瞬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意义的爆发。这本书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但它给予的回报,绝对是值得你付出所有精力的。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不加粉饰的呈现。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对错判断,也没有将角色塑造成扁平的英雄或恶棍。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在巨大压力和内在矛盾中挣扎的生命体,他们的选择充满了灰色地带,既有令人动容的善良,也有令人扼腕的软弱。作者对心理状态的描摹细腻入微,那种深入骨髓的焦虑、难以言喻的渴望,都被精准地捕捉并转化为文字。我常常会思考,如果我身处那个情境,我会做出何种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源于作者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洞察力。它探讨的议题是宏大的,关乎记忆、失落与救赎,但表达的方式却是极其私密和内敛的,像是在耳边低语,却字字千钧。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那些书中的困惑似乎也折射到了我自己的生命轨迹之上,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很大,照片很好,但是没有用铜板纸。
评分好大好大一本。
评分书非常好,非常好,值得拥有
评分质量有保障,送货快,价格实惠。
评分这本书很大,照片很好,但是没有用铜板纸。
评分一开始没包装好,塑料袋都烂了
评分质量有保障,送货快,价格实惠。
评分非常棒
评分不错哦,家人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