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功伟绩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令人难以忘怀,但其中有些壮举是注定要被遗忘的。航海家郑和的成就就是如此,在15世纪初,他曾经率领着满载着宝物的船队几乎征服了世界,这支船队由国家下令集结,其规模之庞大然而他和他的航行却又一次次地被历史所遗忘。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时代到来之前,郑和在28年中完成了7次航行,到访30多个国家,足迹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印度到中东,郑和收获了大量的财富,其规模超出想象,除此以外,他还获得了科学知识以及对明王朝的赞,并且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
但是,明王朝随后开始收缩,与世隔绝几个世纪,关于郑和的记载也随之消失。在距郑和首次出航60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被遗忘的船长”终于获得了他本该早已得到的认可;他的丰功伟绩终于为人们所熟知,而他本人重要的历史地位终将得到恢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知名摄影师、热销书《马可·波罗:一个摄影师的旅程》作者麦克·山下重返亚洲,追寻郑和的航海路线,穿越中国海到达东南亚、印度以及中东沿岸,远到达非洲。
麦克·山下搜集了当今珍贵的照片以及关于6个世纪前每一段关于郑和航行的记载。这段令人激动的连接古今的新旅程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还包括由詹尼·盖德鲁皮所著的历史介绍。盖德鲁皮先生是无论写实或虚构游记和处所方面被公认的专家,他还将完成最后的章节——关于郑和航海所留给世人的财富。
(NG)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任期长摄影师麦克·山下力作首度登陆中国
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历时28年的著名航行之路“七下西洋”完美重现
重返马可波罗之路后再度出发,再现“郑和下西洋”路上当地的生活变迁
感受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及地区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
在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开始他们传奇的航海旅行之前,明代的航海将领郑和历时28年,率众7次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跟着他一起从东南亚到过非洲,从印度到过中东地区,收获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知识、名望,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世界。
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他所有的成就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然而,在郑和头一次率队远航数个世纪后的今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再现了这位“被遗忘的海军将领”应有的历史地位。他追随着郑和的足迹,还原了这位自身成就可以说超过其他所有知名探险家将领的骄人成绩,成就了这本《镜头下的航海史诗》。
《镜头下的航海史诗》中,麦克·山下通过他杰出的照片将郑和每一次航行的细节全部展现出来,包括出访的外交记录、商业交流、航海日志等。
《镜头下的航海史诗》分7个章节,全面系统的再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不同地区近30年的探索,以及今天这条路线上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第一章节讲述的是詹尼·盖德鲁皮所著的历史介绍。第二章节介绍的是郑和的身份背景以及详尽的航行介绍。第三章节到第七章节依序从中国、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斯瓦希里海岸,介绍了郑和当年访问过的地区的特点。文中丰富的细节以及文化对比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相信会是您了解郑和、了解各国文化的起源手册。
请试着想象着这样的画面:郑和注视着成行的船队,率领他庞大的船队出航,满载着用来交换象牙和香料的中国丝绸和瓷器,航行中的辛劳被收获的喜悦冲淡,你也开始百感交集。
麦克·山下,对摄影和旅行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已经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工作超过了20年。他尤其善于拍摄亚洲地区的素材,并且已经拍摄过多种多样的关于亚洲的题材,包括湄公河,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以及长城。山下的新故事以明王朝的传奇航海家郑和为主人公,作品在2005年7月出版发行。他还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包括《日本花园》 (In the Japanese Garden)、《湄公河:母亲河》(Mekong: Mother of Waters)以及最近由白星出版社出版的《马可·波罗:一个摄影师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关于这一主题拍成的纪录片讲述了山下跨越式地追随13世纪马可·波罗远行的十国旅行,也获得了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大奖。该书初次印刷全球销量20万册,并于2004年秋天由Rozzoli出版公司再次推出。山下也经常是各国研讨会的讲师及嘉宾。他至今已获多项奖项,包括国家新闻摄影师协会年度照片,纽约艺术导演学会,亚裔记者协会等组织颁发的奖项。其作品已在日本、中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和艾波卡特中心等地举办过展览。麦克·山下与他的妻子、女儿生活在新泽西州的切斯特,他在那里还有一个工作室及藏书颇多的图书馆。当没有摄影任务或不外出旅行时,他还是一名消防志愿者。
序言
麦克·山下
前言
詹尼·盖德鲁皮
郑和
内官监的7次航行
中国
中原王朝称霸海上
南中国海
南洋:南海
印度洋
在去往卡里卡特的路途中
阿拉伯海
吹向麦加的信风
斯瓦希里海岸
长颈鹿之乡
自传
参考文献
关于照片
鸣谢
天哪,这本书简直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得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没想到作者的叙事功力如此了得,完全把我吸了进去。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着,穿越时空,亲身站在了那些古老的甲板上。那种海风拂面、咸湿空气扑鼻而来的感觉,简直是身临其境。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那种对历史场景的精准复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比如,书中对早期航海仪器——从简单的星盘到更复杂的象限仪——的描述,那种精妙的设计和使用技巧,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那些伟大探险家面对未知时的那种复杂心境。他们内心的挣扎、对家人的思念,与他们骨子里的那份冒险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无比立体和丰满。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日期和事件,而是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融入到了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命运之中,读起来丝毫不觉得累,反而让人欲罢不能,每读完一章都忍不住想立刻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本书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海洋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然而,这本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急流般紧凑激昂,述说那些惊心动魄的遭遇战或意外发现;时而又如潮水般舒缓,描摹那些漫长无聊的远航途中水手们的生活百态。这种韵律感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降到了最低。最令我难忘的是其中关于“地图绘制”的历史演变部分。从羊皮纸上的神话传说,到精确到经纬度的测绘成果,作者细腻地展现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被掌握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迭代的过程,比任何一场战斗都更具史诗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面对那片无垠的蓝色,我是否能鼓起同样的勇气。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创作的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非虚构类作品之一。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深深敬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像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航海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广阔而深邃的历史网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审慎和平衡的笔触。他们没有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冲突和个人动机,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深层次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厚度和内涵。对我而言,最震撼的是作者对海洋本身复杂性的描绘。海洋在书中不仅仅是航行的通道,它更像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角色——时而仁慈地提供补给,时而又无情地吞噬生命。那些关于风暴、洋流、以及如何与自然力量共存的描写,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让我对海洋的敬畏又增加了一层。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快速的阅读,更需要沉静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哲思。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挖掘了历史的“人味儿”。很多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会忽略个体的情感波动,但在这部作品中,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船员,其故事和贡献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展现。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水手们口头流传的歌谣和迷信的搜集与阐释,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航海者们在漫长旅途中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抵抗孤独与恐惧。这种对“文化副产品”的关注,显示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细腻的洞察力。此外,全书的排版和插图(虽然我是在电子版上阅读,但能感受到那种精心编排的意图)都极具质感,图片的选择不仅具有说明性,更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总的来说,这本书像是一次穿越了数百年光阴的深度对话,它不只是讲述了“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他们为何如此做”,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历史杰作。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暂时逃离现实喧嚣的作品,而这本《镜头下的航海史诗》(抱歉,我应该说这本史诗巨著)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它的文笔就像是经过了无数次打磨的玻璃,清澈、有力,且不失诗意。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技术细节时的那种优雅。很多历史书在描述技术革新时会变得晦涩难懂,但这本却做到了深入浅出。比如,作者对不同时期船体结构演变——从早期的轻便独木舟到后来的全帆装巨舰——的解析,既有严谨的工程学考量,又不失视觉上的美感描述。读起来就像在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画面感十足。更妙的是,作者并没有把焦点仅仅集中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而是广阔地覆盖了太平洋岛屿间的精准导航、印度洋上的季风贸易网络,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宽,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互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船的故事,更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故事,深刻而动人。
评分印刷还不错啦,可惜开本太小了些,大些就更好了。
评分名家文学读本(套装共10册)所选的十位名家为鲁迅、老舍、丰子恺、叶圣陶、冰心、巴金、萧红、朱自清、沈从文和汪曾祺。他们既是现代白话文典范作家,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言功底,是贯通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同时,他们也是最富有童心童趣的一群人。因此他们的作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后必将受益终身。
评分色彩亦是意外之喜,像圣代上的樱桃。
评分名家文学读本(套装共10册)实际上就是一套名家名作的启蒙读物,力图为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或早或迟将要相遇的名家大师,在小学阶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孩子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色。同时也可作为教材课文的补充,供有进一步阅读这些名家作品兴趣的学生作课外阅读,或者给教师在教学时配备更适合的拓展阅读材料,也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参与孩子教育的途径,获得与孩子课外共读的理想读本。
评分尽管四川宗萨寺地处边陲,并不为藏地以外的地区所熟知,然而,综观过去数十年来,与该寺庙、附属学院及禅修中心有密切关联的世俗或宗教领域的伟大学者、医药专才、治疗师与领袖们的记述,显然的,宗萨寺被认为堪与这个时代其他卓越的学习中心相比拟。在寺院的院墙内,单单是著述编纂的书籍,即便没有数千册,也有数百册,主题涵括心理学、心智科学、医药,当然还有其他书籍。对于可能被认为是外来的、过时的文化,宗萨寺是一处文化存续的避难所。不仅如此,多亏当地居民与寺院成员的韧性与勇气,宗萨寺已证明自己的确是一个弘扬智慧传承的中心。
评分印刷还不错啦,可惜开本太小了些,大些就更好了。
评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一说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正史称郑和下西洋使“国用羡俗”、“宝物填溢”。[2]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评分名家文学读本(套装共10册)是钱理群、陈思和、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与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合作的产物,共十册。每册选一位中国现代作家,由一位或两位小学教师编选、导读,一位相关研究领域学者审读,并由钱理群教授最终审定。
评分色彩亦是意外之喜,像圣代上的樱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