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民主(套装上下卷)

论美国的民主(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托克维尔 著,傅国强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
  • 美国政治
  • 民主制度
  • 政治哲学
  • 历史
  • 社会科学
  • 美国历史
  • 政治思想
  • 托克维尔
  • 政治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6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38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40
套装数量:2
字数:7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论美国的民主(套装上下卷)》视角独特,敏锐而深刻,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出版对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具有深远影响;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行文优美、气势磅礴,还赢得了法兰西学院的蒙蒂翁文学奖。无论是作为政治学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论美国的民主》都是值得一读的。

内容简介

  《论美国的民主(套装上下卷)》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套装上下卷)》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目录

·上 卷·绪 论 2第一部分 15第一章 北美的外表 15第二章 英裔美国人的起源,以及这种起源对其将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23第三章 英裔美国人的社会状况 40第四章 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48第五章 务必先研究各个州的过去,之后才能描绘联邦政府 51第六章 美国的司法权力,以及该权力对政治社会造成的影响 85第七章 美国的政治审判 92第八章 联邦宪法 97第二部分 148第一章 说美国准确意义上的统治者是民众的原因何在 149第二章 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党 150第三章 美国的出版自由 156第四章 美国的政治团体 164第五章 美国的民主政府 171第六章 民主政府赐予美国社会的真实效益 202第七章 多数派在美国的绝对权威及其影响 217第八章 美国怎样削弱多数派的暴政 230第九章 几个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因素 244第十章 概述美国境内三个种族的现况及其可能发生的未来 280结 论 360原著者注 366第一部分 366第二部分 385
·下 卷·序 言 390第一部分 在美国,民主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392第一章 美国人的哲学方法 392第二章 浅谈民主国家信仰的主要来源 397第三章 美国人为什么比他的祖先英国人更倾向,也更喜欢一般观念 401第四章 法国人在政治上热切地追逐一般观念,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 406第五章 在美国,对于民主的天性,宗教是怎么利用的 408第六章 天主教在美国的发展 416第七章 民主国家的人在思想上为什么更倾向泛神论 418第八章 平等是如何让美国生出人可以不断自我完善的想法的 420第九章 民主国家不喜欢,也不愿致力于科学、文学与艺术,为什么美国的实例不能证明这一点 422第十章 对于科学,美国人为什么重实践轻理论 427第十一章 美国人对待艺术的精神是什么 433第十二章 美国人的建筑,普通的和雄伟的为什么都那么多 438第十三章 民主时代的文学特征 440第十四章 文学的商业性 445第十五章 民主社会为什么会重视对希腊和拉丁文学的研究 446第十六章 美国的民主是怎么改变英语的 448第十七章 民主国家的诗的一些主要根源 454第十八章 美国的作家和演说家为什么总喜欢夸张 460第十九章 民主国家的戏剧浅谈 462第二十章 民主时期的史学家一些独特的趋向 467第二十一章 关于美国的议会辩论家 471第二部分 美国人情感因民主而产生的变化 475第一章 相对于自由,为什么民主国家对平等的热衷更强更久 475第二章 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 479第三章 为什么相比于其他时期,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更强烈 482第四章 美国人如何利用自由制度抗衡个人主义 484第五章 民众生活中,美国人是如何运用社团的 488第六章 社团和报刊有什么关系? 492第七章 普通社团和政治社团之间的联系 495第八章 美国人如何以“正解利益”为原则抗衡个人主义的 500第九章 美国人在宗教上是怎么运用“正解利益”的原则的 504第十章 美国人对物质利益的钟爱 506第十一章 民主时期,物欲产生的特别效用 509第十二章 某些美国人为什么沉迷于唯灵主义 512第十三章 美国人明明很幸福,为什么看起来又那么惶恐呢? 514第十四章 美国人是怎么把对物欲和自由的钟爱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融合在一起的? 518第十五章 宗教是如何时刻让美国人的心朝向精神享受的 521第十六章 对利益的过度钟爱,为什么反倒有损伤利益的可能 526第十七章 人普遍平等,且喜欢怀疑的年代,为什么目标长远些好 528第十八章 美国人为什么会认为职业只要正当就是崇高的 531第十九章 让差不多所有美国人都热爱做实业的东西是什么 533第二十章 为什么说实业有产生贵族制度的可能 537第三部分 民主对我说的民情的影响 541第一章 民情随着人们的身份越来越平等而变得日益温和的过程 541第二章 民主如何简化美国人之间的日常关系 547第三章 美国人在本国不容易激动而在欧洲又表现得格外激动,其原因是什么 550第四章 总结前三章 554第五章 民主如何让主仆关系发生变化 556第六章 民主的制度和民情有意将租金提高、将租期缩短的原因 565第七章 工资所受到的民主的影响 568第八章 家庭所受到的民主的影响 571第九章 美国年轻女性所受到的教育 578第十章 年轻女性如何学习做妻子的德行 581第十一章 在美国,身份平等是如何对维护良好的民情提供帮助的 584第十二章 对于男女平等,美国人是怎样理解的 591第十三章 美国人是怎样被平等非常自然地分成若干私人小团体的 595第十四章 考察一下美国人的仪态 597第十五章 论美国人的严谨精神和它为什么没有能够阻止美国人经常做出不太妥当的事情 601第十六章 为什么美国人的民族自负心比英国人的浮躁,更喜欢博取名誉 605第十七章 美国的社会风貌为什么既不断变化却又显得单一而重复 608第十八章 对美国和民主社会的荣誉的讨论 611第十九章 为什么美国人怀有奋勇向前的精神的人很多,而怀有宏伟的志向的人却很少 624第二十章 关于一些民主国家里的谋求官职和俸禄的问题 630第二十一章 大规模的革命日益减少的原因 632第二十二章 为什么民主国家的百姓希望和平,而民主国家的军队渴望战争 645第二十三章 在民主国家的军队中,最渴望战争,最崇尚革命的是哪个阶级 652第二十四章 民主国家的军队在战争开始阶段不如其他国家的军队强硬,及在战争过程中比其他国家的军队强硬的原因 656第二十五章 对民主国家军队纪律的探讨 661第二十六章 简单地谈论一下民主社会里的战争 663第四部分 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669第一章 平等毫无疑问会让人对自由制度产生好感 669第二章 民主国家关于政府的观点对实行中央集权有很大好处 671第三章 受思想与感情的影响,民主国家的百姓向中央集权迈进 675第四章 哪些特别的和偶然的因素促使民主国家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或避免中央集权 679第五章 在目前的欧洲国家,统治者的地位不像过去那样稳固,但最高权力却变得越来越强大 685第六章 让民主国家恐惧的独裁有哪些 696第七章 前面各章的补充 702第八章 主旨概括 710原著者注 714

精彩书摘

  上 卷  绪 论  在合众国停留的那段日子,我见到了一些新事物,地位平等是它们之中最吸引我的一点。这个大事件对社会进步发挥了何种重要作用?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来说一点儿都不困难。舆论因为它找到了方向,法律因为它找到了目标,掌权者因为它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规劝,民众因为它形成了独有的生活习俗。  我很快又意识到,这个大事件的作用力,比行政举措和法律要大得多,而它对政府的控制力,跟它对社会的作用力相比毫不逊色。它将所有不是因自己出现的事物全都改变了,而非仅仅局限于制造舆论、激励情感和改变风俗。  所以我对美国社会的研究越深,在我眼中,地位平等便越成为一个根源性的大事件,我将其看作我的调查工作的关键所在,因为它俨然已成了一切特别事物诞生的源头。  转而观察我们所在的半球,这儿的情形在我看来,跟我在新大陆目睹的情形是有相像之处的。地位平等在我们所在的半球,尽管尚未像美国一样抵达极致,但与极致的距离却在不断缩短,在欧洲,那种操纵着美国社会的民主似乎也在迅速占据优势地位。  我从这时开始萌生了一种写书的想法,也就是大家将要看到的这本书。  我们身边正在开展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每个人都看见了它,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觉得,它是机缘巧合下出现的新现象,半途而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有些人则相信这场革命是任谁都阻挡不了的,原因是,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诞生的年代,以及持续的时间,在他们眼中都是其他历史现象无法匹敌的。  我现在要对7个世纪以前的法国做一下回顾。那时候,法国的统治者是国内少数家族,他们手握土地,对民众享有统治权,这种权力被他们世代传承,正如他们世代传承的遗产,人要操纵他人,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权力,而要获得权力,只有借助土地这一条途径。  然而,僧侣阶层却开始在法国建立政权,这种权力迅速扩张。无论是穷人还是有钱人,无论是从属者还是领主,都能加入僧侣阶层,这一阶层已向全体民众开放了。平等借助教会这一途径开始向政治方面蔓延。先前农奴要一辈子受人奴役,如今他们当上神父以后,就能得到跟贵族平等的地位,连国王都经常邀请他们去做客。  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稳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为了协调这样的关系,人们开始觉得设立民法是很有必要的。法学家应运而生。这些人从黑压压的法庭大厅、尘土遍布的小办公室中走出来,来到贵族府中坐下,身边是那些衣着华美的封建男爵。  好高骛远使那些国王纷纷破产,持械斗殴令那些贵族家徒四壁,与此同时,平民百姓却越来越富有,这得益于他们的生意。国家政务开始被钱财左右。商业铸就了一道全新的阶梯,这道阶梯通向权力之门,金融家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权力团体,有人轻视他们,也有人奉承他们。  民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艺术越来越有兴趣。学识成为事业有成不可或缺的因素,科学演变为一种从政渠道,才智演变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力量,政坛中出现了知识分子的身影。  越来越多通往权力之门的新渠道涌现出来,身家背景越来越被人看轻。贵族这个头衔在11世纪价值连城,到了13世纪,只要有钱就能买到。1270年,贵族头衔开始明码标价,贵族阶级就这样自动在政府中引入了平等。  在这7个世纪中,贵族将政权交到了民众手上,目的或是为抵制王权,或是为跟敌对方争夺权力。  国王准许底层阶级进入政府以遏制贵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情况。  法国历代国王都喜欢称自己是积极性最高、最毫无保留的平等主义者。当自身拥有强大的欲望和实力时,他们竭尽所能让平民百姓跟贵族平起平坐;当自身一点儿能力都没有时,他们甚至准许平民百姓的地位凌驾于他们之上。在推动民主发展方面,有的国王靠的是自身的能力,有的国王靠的却是自身的昏庸。路易十一与路易十四一直关注着王权统治下所有民众的平等,而路易十五则最终彻底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王权。  公民占用土地不再遵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人们将动产看成一种财产,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帮自己获得权力,这些情况出现以后,劳动技能和工商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会马上在民众中创造出平等新条件,并与民众完全契合。此后,所有最新的劳动技能、人类需求,以及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方法,都在促使社会朝普遍平等迈进。生活奢侈,喜欢战争,追逐时尚,人类再浅薄不过的欲望,再崇高不过的热情,似乎都在齐心协力剥夺有钱人的财富,让穷人获得财富。  自打脑力劳动开始创造出力量和财富后,我们便应将所有新的科技发明、知识和思想都当成人民即将成为掌权者的幼苗。上帝随手将诗情、口才、记性、善心、幻想、思考力这些能力赋予民众,它们全都是民主的推动力;就算民主的仇敌拥有了它们,它们也依然能推动民主,因为通过它们,人们能发现人性的伟大之处。所以文明与教育攻占的地方越大,就意味着民主攻占的地方越大,文学变成了一座武器仓库,所有人都能进入其中,无权无势的人和穷苦百姓都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取用其中的武器。  过去7个世纪,我们的每一个大事件都在促进平等,这一点从历史记载中便能看出来。  有百分之十的贵族在十字军东征以及跟英国的几场战争中被毁灭,其土地也被瓜分。封建君主制中出现了民主,这是地方自治带来的结果。在战场上,平民跟贵族平起平坐,这源自枪炮的出现。在获取精神给养方面,他们同样是平等的,这是印刷术的功劳。邮政在输送知识时,不光输送到王宫中,连穷苦百姓的茅草屋也没落下。基督新教发表声明,在寻找天堂之路这件事上人人平等。无数全新的发财之道因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被开辟出来,某些原本默默无闻的探险家因此而变得有权有势。  从11世纪开始,法国的社会体制每隔半个世纪便会爆发一场双向变革:贵族在社会上的地位下降,平民的地位则上升。原本在上面的往下降,原本在下面的往上升,如此一来,二者的距离每隔50年就会减少一些,很快,二者就会在一点上重合。  这不是只在法国才有的现象。在信仰基督教的世界各国中,都在进行这种革命。  民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对民主发挥着推动作用。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推动民主,无论他们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心插柳,无论他们是民主的向往者还是自诩的民主仇敌。全体民众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奋斗。他们全都是上帝的工具,温和顺从,他们之中有些人是被迫的,另一些人则是盲目的。  所以人们的地位越来越平等是一种必然的发展结果。这种发展相当普遍,且持续时间很长,任何人与事都只能促进它,而无法阻止它,这便是它的主要特点。  只有傻瓜才会以为人的力量能叫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变革停下来!民主已将封建制度推翻,让国王下台,只有异想天开的人才会以为资产者和富人能挡住民主前进的脚步!如今,民主的力量已经非常壮大了,它的对手却软弱无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的前进根本不可阻挡!  既然如此,眼下我们正往什么方向前行?用比较的方式解答这个问题已经不行了,所以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也就是说,现在地位平等在基督教徒中间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业已取得的工作成果太过庞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想象不到将来还要做什么工作。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很担心会受到上帝的惩处。因为我看到这场革命已持续了好几百年,它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所有阻碍都没能挡住它,它制造了一片废墟,如今它便在这废墟上继续向前迈进。  某些由它的意念带来的预兆,不用上帝言明,我们自己便能领会到。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对大自然一直在进行的正常运作,以及一件事的长期发展趋势做一下考察。天上的星星运行的轨道,是上帝用手画出来的,这一点我很清楚,尽管我并未受到上帝的启发。  今人若能在长久考察和努力思考的前提下得出这样的结论:平等一直处于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社会的将来。若果真如此,这种发展便会拥有最高高在上的上帝启示的性质,而它要拥有这种性质,只需一个条件即可,就是得出这种结论。所以无论哪个民族,面对上帝对其社会做出的安排,都只能选择顺从,任何阻挡民主的做法都是对上帝指示的违背。  在我们这代人生活的年代,基督教国家的局势变得相当恐怖,这是我的看法。革命在这些国家的力量变得非常壮大,谁都阻拦不住,不过可以对其实施引领,毕竟其速度还没快到完全失控的地步。意思就是,虽然这些国家现在还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失控了。  我们这代人的领头者背负的第一要务包括:引领民主的发展方向;让民众对民主的信仰得以复苏,如果可以做到的话;使民主的风俗得到净化;使民主行为规范化;对民众愿望的了解不要再依靠以往的经验,而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摒弃对民主盲目的自然反应,让民众了解民主真正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年代和地区制定民主政策,当社会环境和民众意识出现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种崭新的政治科学,对一个崭新的社会来说很有必要。  可这种念头我们却不常有。我们被扔进了一条大河中,河水湍急,我们探头朝河岸上望去,那里一片废墟,模糊不清,随后我们又被大浪卷入渊薮。  刚刚我描述的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法国进行得相当激烈,这是欧洲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这场革命在法国的进行总是相当随意。  国家领导者要么不愿意进行这样的革命,要么对革命的进行毫无察觉,在革命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的念头从未在他们脑海中出现过。这个阶级无论是在权势、学识还是道德方面,都有着国内其他阶级没有的优势,但他们从来没想过要引领这场革命,没有找寻过相应的方法,以对其实施操控。所以民主便在没有受到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只凭自身天然的野性成长壮大起来,就像那些没有双亲照料的流浪儿,他们只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长大。民众好像对它的存在一无所知,直到统治大权忽然落入了它手中。此后,它成了民众眼中权力的象征,民众对它千依百顺,不敢违背它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要求。这种偏离正轨的行为使它的力量变弱,这时那些立法人士没有努力引领它改正错误,而是草率立法,想要将它毁灭;他们费尽心机要让它在政府中再无容身之地,他们根本不想叫它掌握治国之道。  尽管在具体的社会中,民主革命确实是发生了,但是能给它带来好处,对它来说必不可少的法律、思想、社会习俗和道德领域的相关改变却没有出现。所以我们空有民主,能使民主扬长避短的东西我们却没有;我们没能从民主那里获益,而这些原本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我们见到的只是它造就的弊端。  过去在贵族阶级的支持下,王室统治着欧洲所有国家,政局平稳,当时民众虽然生活悲苦,但还是能感受到某些幸福,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这些幸福是很难想象和了解的。  那些皇亲贵族要想为非作歹是不可能的,一些大臣手中的权力阻挡了他们;而国王也断然不愿滥用王权,因为百姓敬重他就像敬重神一样,他也感觉自己就像百姓的神明。  贵族的地位比百姓高,他们对百姓的命运只有怜悯,没有多少关怀,就跟牧民对自己的牲畜差不多。他们只是为履行上帝交付的义务,才会对穷苦百姓的生活表示关怀,他们可不会觉得穷人能跟他们平起平坐。  要求在社会上拥有更高的地位,这种不守本分的念头从来没在民众脑海中出现过,他们断然没想过自己能跟国王平起平坐,也绝不会为自身权利做什么努力,他们认为自己只要接受国王的恩赐即可。如果国王是个明君,他们会敬重他,对他的严酷统治绝对服从,连一句抱怨也没有,就像在接受上帝的惩处,不能有半分抗拒,因此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地位卑微。除此之外,残暴的统治还因社会习俗和民众意愿受到束缚。  贵族享有的特权在其自身看来是合法的,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失去特权。同时,奴隶们又觉得是自然规律决定了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而这种规律又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大家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虽然这两个阶级的命运宛如天上地下,但是依旧可以在他们中间建立关联,使他们彼此照应。所以二者的心态一直都积极向上,这不是社会的不公和苦难能够改变的。  无论是掌权者行使自己的权力,还是被统治者将服从变成一种习惯,都不是民众变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掌权者采取了暴力,而这种暴力在民众眼中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被统治者在强制力面前选择了屈从,而这种强制力在他们眼中是一种侵犯和压制。  有些人有钱有权有闲,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优雅的艺术领域中找乐子;与此同时,有些人却要在劳作、粗鄙、愚昧中过一辈子。  可即便是这帮愚昧、粗鲁的百姓,也拥有澎湃的热情、崇高的思想、坚定的信仰,以及淳朴的秉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可能会很稳定,很壮大,并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最后一种可能性是最高的。  然而,其中的各个阶级逐渐混杂,原本有些障碍隔在他们中间,这些障碍一个接一个倒塌了,财富和权力渐渐分散到大部分人手中,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趋同,民主程度越来越高。到了最后,民主最终掌控了法律和人民,并且是以平稳过渡的方式。  在某个社会中,所有人都维护并服从法律,连一句抱怨都没有,在他们看来,法律就是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民众并非因为政府高高在上尊重它,纯粹是出于必要;对于国家元首,民众怀有一种真挚而有节制的情感,而非狂热地拥护他。这个社会中的民众将建立一种稳固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以及彼此尊重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所有民众都得到了权利,以及权利的保障。  在了解自己真正的利益后,民众会顺理成章地明白:除非自己能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便没有资格享有这些权益。如此一来,贵族的私人权威便会消失,由民众自发的联合取而代之,暴政与专制也将从此消失。  用这样的方式建立的国家,在我看来是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并且这种社会本身也应该会按照规律逐步向前发展。贵族社会拥有的华丽外表,民主社会并不拥有,可民主社会也不会有那么多苦难。民主社会中不会有过度的享受,社会福利的普及程度却会大大加强;愚昧会大批量减少,科技便不会显得那么扎眼;不会再有过分执着的感情,也不会出现过分冲动的做法;罪案会大幅减少,当然完全没有犯罪事件也是不可能的。  巨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仰消失后,在某些情况下,民众还是会在自己所受的教育和以往经历的驱使下做出极大的牺牲,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跟其他人有着同样的需求,因为大家的力量都一样微不足道。他们明白,要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必须先帮助他人,因此很快他们就将意识到,他们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无任何分歧。  国家总体看来会少了很多荣光,其实力也有可能变弱,可是大部分人民都会生活得比以前更好,再也不会出现内讧;原因就是,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当然他们也愿意更满足一些。  在这种社会秩序中,尽管并非一切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能将一切变得完美的条件已全都出现,贵族体制能为民众带来的一切可能的社会福利,若被民众永久拒绝了,那民主制能为民众带来的所有益处,就将在民主体制中被民众享有。  可我们在放弃此前那个社会,又不顾一切地放弃所有的旧制度、旧思想和旧风俗后,留下的空缺该用什么来填补呢?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1841年,36岁的托克维尔凭借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论美国的民主》视角独特,敏锐而深刻,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具有深远影响;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行文优美、气势磅礴,还赢得了法兰西学院的蒙蒂翁文学奖。  无论是作为政治学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论美国的民主》都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的写作,来自作者对美国的实地考察。上卷和下卷的写作时间相隔5年,所以风格差异较大。上卷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并对其进行分析;下卷则做出更深远的思考,对“美国的民主”的普遍意义进行探讨。整部著作保持着客观、冷静的学术立场,并未因为作者急于为法国政治找到出路而陷入感情化,托克维尔说道:“我希望,能从美国找到我们可资借鉴的教训。如果有人认为我是想写一篇颂词,那是大错而特错……夸奖美国的全部统治形式,不是我的目的……我希望弄清民主的本质,至少弄清楚我们应当对它抱以什么样的希望,以及应当提防它什么。”  《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时至今日,本书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我们这个中译本,是根据法文原版及其英译本翻译的,某些字句参照了董果良先生的译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托克维尔小传  1805年7月29日,托克维尔诞生于法国塞纳河畔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托克维尔早期所受的教育,是由他父亲的家庭教师勒絮尔神父提供的。勒絮尔虽然用老式宗教来教导托克维尔,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很纵容托克维尔,因此托克维尔视他为亲密的朋友。  托克维尔16岁时,时任梅茨市长的父亲把他送进了梅茨中学,让他学习修辞和哲学。托克维尔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和哲学著作,尤其是帕斯卡尔、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受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内心爆发了一场“地震”——一种“普世的怀疑”穿透了他原本满怀信仰的灵魂。  托克维尔中学毕业之后,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去学习法律。1827年,托克维尔进入凡尔赛初审法院,成为一名不支薪的调解法官,并在那里结识了时任检察官的古斯塔夫·德·博蒙。后来,托克维尔和博蒙成为好友,两人还合作写下了许多著作。  1830年,法国资产阶级因为被剥夺了选举权而大为不满,于是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把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推上了王位。自由主义者借机取得了权力。可是,旧王朝势力尚存,仍然具有攻击力。  托克维尔是拥护新王朝的,为了躲避七月革命余波的攻击,就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和博蒙一起向司法部请假,要求去美国考察当时很受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当时的美国,人口从1800年的500万一路增长至1300万。新大陆没有民族英雄,没有强人,没有贵族,也没有像欧洲那样错综复杂的上层建筑,却得到了如此迅猛的发展,所以欧洲各国都对它充满了好奇并且想了解它。托克维尔自然也一样,他和博蒙最终都获得了一年半的假期。  二人于1831年4月2日乘船离开法国,5月9日到达美国,考察了美国当时的大部分地区,与许多有名或无名的人有过交流,直到次年2月末才起程回国。托克维尔在考察时,聆听、询问、追寻事实和真相,而不是单纯地统计被访者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在考察过程中,托克维尔和博蒙合作写成了《美国监狱制度及其在法国的运用》。在美国9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名为考察美国的监狱制度,实为考察民主制度在美国的实际运用。  回国之后,托克维尔辞去助理法官一职,改行做了律师,并根据他在美国考察时的见闻开始写作《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1月,《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出版,它讲述的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在美、法两国取得了轰动效果。这一年,托克维尔刚好30岁。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出版后不久,托克维尔迎娶了英国女子玛丽·莫特莉。玛丽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清教徒,并不是贵族,可是托克维尔还是违背了家族的意愿而娶了她,因为她就像托克维尔所说的是“唯一一个对我了如指掌的人”。  1836年,托克维尔承认自己继承了帕斯卡尔、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1839年,托克维尔开始负责殖民地废奴事务、社会改革和狱政改革。1840年,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出版,它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但却反响平平。  生在欧洲从贵族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的时代,又身为贵族,托克维尔显然对贵族制度的衰落有些伤感,可他同时也能高瞻远瞩地看出贵族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他认为,要建立一个新国家,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政治理论,美国作为一个新大陆国家,其政治制度和国民都充满了活力,值得学习。  《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作品,首次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和民情进行了社会学研究,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也是19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为托克维尔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这部作品中,托克维尔以他那敏锐的洞察力观察了美国的民主制度,赞扬了民主制度在美国取得的成就,但是也对美国可能出现的暴政提出了警告。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古老的贵族制度必然衰落,认定平等和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托克维尔在书中说:“17世纪,一批移民在美洲定居下来,他们没有遵循欧洲其他国家的旧原则,而是把民主移植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以法律形式将民主固定下来。”“我确信我国民众早晚也会像美国人民一样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但是我不能由此断定我们能取得美国所取得的政治成就。”“我去美国考察,除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之外,还希望能够在美国找到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我所探讨的,除了民主的外形之外,还有民主的意念、特征、偏见和激情。我想搞清楚民主到底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应该对它抱有什么希望,并尽量避免它的危害。”  孟德斯鸠关于平等和自由不相容的思想,被托克维尔继承下来。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表示,自由在每个社会都存在,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平等则是民主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追求自由并不等于追求平等,二者在民主国家甚至是不相协调的。托克维尔还认为,民主可以适当地平衡自由和平等,兼顾它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在托克维尔看来,在民主时代,由于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谁也不必依赖他人,这么一来,人们就会对公众的判断怀有无限的信任,并将其视为思想和行动的唯一指南,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孤立,而且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事情交给政府处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导致中央集权的出现。不过与贵族社会相比,存在诸多缺点的民主社会总体上说还是有利于人类的,因为它将会使大多数公民得到更大的幸福。当时,美国制度才刚刚创立不久,可是托克维尔却洞察了美国民主的优缺点,不得不令人佩服。《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作品也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政体都不是绝对善良的,民主政体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民主是有条件的。  托克维尔虽然非常鄙视当时的七月王朝(1830~1848),可他还是跨入了政界。1842年,托克维尔当选为芒什省的议员,既维护自由贸易,又支持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化。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建立。托克维尔因为支持对共和国总统的选举普选权,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参与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新宪法的起草。  在二月革命爆发后不久,托克维尔就意识到劳工和贵族之间将会爆发一场血腥的冲突。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劳工和贵族的矛盾引发了1848年6月的大暴动。托克维尔与保守派联合起来镇压暴动,与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和劳工对抗。  1849年6月,托克维尔担任法国外交部部长。同年10月,托克维尔由于与总统拿破仑三世理念不合而辞职,但是仍然担任国民议会议员。1852年12月,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下令解散国民议会。托克维尔与其他议会代表齐聚巴黎以对抗政变,却被拿破仑以“叛国罪”为名逮捕。托克维尔由于知名度高,次日就被释放了。拿破仑三世不但解散了国民议会、逮捕了所有反对他的议员,还血腥地镇压了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并建立了专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与妻子一起隐居在位于诺曼底的托克维尔家族城堡,专门从事写作,并逐渐认识到自己善于思想却不善于行动。  隐居期间,托克维尔忍受着可能致命的肺结核病的病痛,写下了《托克维尔回忆录》(1893)。这部作品详述了二月革命的内情,对当时包括路易·拿破仑在内的许多大人物都进行了非常尖锐甚至刻薄的评述。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部作品直到托克维尔死后34年才首次出版。  1856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首次出版,它浸透了托克维尔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托克维尔虽然明知这部作品会引来一些人的仇恨,可还是坚持决定继续撰写《旧制度与大革命》下卷,却最终因病于1859年在戛纳病逝,享年54岁。  托克维尔一生短暂,著述也只有了了几本,可是几乎本本都是经典,使他成为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

评分

憧憬已久的书终于买到了

评分

封面很精致,印刷很精美。经典中的经典,不休中的不朽,美文中的美文。值得入手,值得详看,值得细品,值得深思!

评分

ggghhgffvhhhhhj

评分

还没看,不过了解下没坏处

评分

皮毛不错 就是装订的胶有点没粘好

评分

还没看,不过了解下没坏处

评分

不错 会认真去看......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 准备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