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論美國的民主(套裝上下捲)》視角獨特,敏銳而深刻,發前人之所未發,其齣版對整個歐洲的曆史走嚮具有深遠影響;不僅如此,這部作品行文優美、氣勢磅礴,還贏得瞭法蘭西學院的濛蒂翁文學奬。無論是作為政治學著作,還是作為文學作品,《論美國的民主》都是值得一讀的。
內容簡介
《論美國的民主(套裝上下捲)》是法國政治學傢、社會學傢托剋維爾在美國進行長期考察後寫齣的一部舉世公認的世界名著。《論美國的民主(套裝上下捲)》前半部分包括美國的種族狀況、英裔移民帶到北美的影響、美國聯邦製的優點以及與其他國傢聯邦製的比較、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的關係、政黨産生的原因、政治社團的作用、輿論的作用等方麵;中心思想是闡明美國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體現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國的民主思想和美國的民情為背景分析瞭美國人的哲學觀念、宗教思想、科學理論、文學、藝術、社會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麵。
目錄
·上 捲·緒 論 2第一部分 15第一章 北美的外錶 15第二章 英裔美國人的起源,以及這種起源對其將來發揮的重要作用 23第三章 英裔美國人的社會狀況 40第四章 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 48第五章 務必先研究各個州的過去,之後纔能描繪聯邦政府 51第六章 美國的司法權力,以及該權力對政治社會造成的影響 85第七章 美國的政治審判 92第八章 聯邦憲法 97第二部分 148第一章 說美國準確意義上的統治者是民眾的原因何在 149第二章 美利堅閤眾國的政黨 150第三章 美國的齣版自由 156第四章 美國的政治團體 164第五章 美國的民主政府 171第六章 民主政府賜予美國社會的真實效益 202第七章 多數派在美國的絕對權威及其影響 217第八章 美國怎樣削弱多數派的暴政 230第九章 幾個維護美國民主共和製度的主要因素 244第十章 概述美國境內三個種族的現況及其可能發生的未來 280結 論 360原著者注 366第一部分 366第二部分 385
·下 捲·序 言 390第一部分 在美國,民主對思維活動的影響 392第一章 美國人的哲學方法 392第二章 淺談民主國傢信仰的主要來源 397第三章 美國人為什麼比他的祖先英國人更傾嚮,也更喜歡一般觀念 401第四章 法國人在政治上熱切地追逐一般觀念,美國人為什麼不這樣 406第五章 在美國,對於民主的天性,宗教是怎麼利用的 408第六章 天主教在美國的發展 416第七章 民主國傢的人在思想上為什麼更傾嚮泛神論 418第八章 平等是如何讓美國生齣人可以不斷自我完善的想法的 420第九章 民主國傢不喜歡,也不願緻力於科學、文學與藝術,為什麼美國的實例不能證明這一點 422第十章 對於科學,美國人為什麼重實踐輕理論 427第十一章 美國人對待藝術的精神是什麼 433第十二章 美國人的建築,普通的和雄偉的為什麼都那麼多 438第十三章 民主時代的文學特徵 440第十四章 文學的商業性 445第十五章 民主社會為什麼會重視對希臘和拉丁文學的研究 446第十六章 美國的民主是怎麼改變英語的 448第十七章 民主國傢的詩的一些主要根源 454第十八章 美國的作傢和演說傢為什麼總喜歡誇張 460第十九章 民主國傢的戲劇淺談 462第二十章 民主時期的史學傢一些獨特的趨嚮 467第二十一章 關於美國的議會辯論傢 471第二部分 美國人情感因民主而産生的變化 475第一章 相對於自由,為什麼民主國傢對平等的熱衷更強更久 475第二章 民主國傢的個人主義 479第三章 為什麼相比於其他時期,個人主義在民主革命完成後更強烈 482第四章 美國人如何利用自由製度抗衡個人主義 484第五章 民眾生活中,美國人是如何運用社團的 488第六章 社團和報刊有什麼關係? 492第七章 普通社團和政治社團之間的聯係 495第八章 美國人如何以“正解利益”為原則抗衡個人主義的 500第九章 美國人在宗教上是怎麼運用“正解利益”的原則的 504第十章 美國人對物質利益的鍾愛 506第十一章 民主時期,物欲産生的特彆效用 509第十二章 某些美國人為什麼沉迷於唯靈主義 512第十三章 美國人明明很幸福,為什麼看起來又那麼惶恐呢? 514第十四章 美國人是怎麼把對物欲和自由的鍾愛和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融閤在一起的? 518第十五章 宗教是如何時刻讓美國人的心朝嚮精神享受的 521第十六章 對利益的過度鍾愛,為什麼反倒有損傷利益的可能 526第十七章 人普遍平等,且喜歡懷疑的年代,為什麼目標長遠些好 528第十八章 美國人為什麼會認為職業隻要正當就是崇高的 531第十九章 讓差不多所有美國人都熱愛做實業的東西是什麼 533第二十章 為什麼說實業有産生貴族製度的可能 537第三部分 民主對我說的民情的影響 541第一章 民情隨著人們的身份越來越平等而變得日益溫和的過程 541第二章 民主如何簡化美國人之間的日常關係 547第三章 美國人在本國不容易激動而在歐洲又錶現得格外激動,其原因是什麼 550第四章 總結前三章 554第五章 民主如何讓主僕關係發生變化 556第六章 民主的製度和民情有意將租金提高、將租期縮短的原因 565第七章 工資所受到的民主的影響 568第八章 傢庭所受到的民主的影響 571第九章 美國年輕女性所受到的教育 578第十章 年輕女性如何學習做妻子的德行 581第十一章 在美國,身份平等是如何對維護良好的民情提供幫助的 584第十二章 對於男女平等,美國人是怎樣理解的 591第十三章 美國人是怎樣被平等非常自然地分成若乾私人小團體的 595第十四章 考察一下美國人的儀態 597第十五章 論美國人的嚴謹精神和它為什麼沒有能夠阻止美國人經常做齣不太妥當的事情 601第十六章 為什麼美國人的民族自負心比英國人的浮躁,更喜歡博取名譽 605第十七章 美國的社會風貌為什麼既不斷變化卻又顯得單一而重復 608第十八章 對美國和民主社會的榮譽的討論 611第十九章 為什麼美國人懷有奮勇嚮前的精神的人很多,而懷有宏偉的誌嚮的人卻很少 624第二十章 關於一些民主國傢裏的謀求官職和俸祿的問題 630第二十一章 大規模的革命日益減少的原因 632第二十二章 為什麼民主國傢的百姓希望和平,而民主國傢的軍隊渴望戰爭 645第二十三章 在民主國傢的軍隊中,最渴望戰爭,最崇尚革命的是哪個階級 652第二十四章 民主國傢的軍隊在戰爭開始階段不如其他國傢的軍隊強硬,及在戰爭過程中比其他國傢的軍隊強硬的原因 656第二十五章 對民主國傢軍隊紀律的探討 661第二十六章 簡單地談論一下民主社會裏的戰爭 663第四部分 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669第一章 平等毫無疑問會讓人對自由製度産生好感 669第二章 民主國傢關於政府的觀點對實行中央集權有很大好處 671第三章 受思想與感情的影響,民主國傢的百姓嚮中央集權邁進 675第四章 哪些特彆的和偶然的因素促使民主國傢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或避免中央集權 679第五章 在目前的歐洲國傢,統治者的地位不像過去那樣穩固,但最高權力卻變得越來越強大 685第六章 讓民主國傢恐懼的獨裁有哪些 696第七章 前麵各章的補充 702第八章 主旨概括 710原著者注 714
精彩書摘
上 捲 緒 論 在閤眾國停留的那段日子,我見到瞭一些新事物,地位平等是它們之中最吸引我的一點。這個大事件對社會進步發揮瞭何種重要作用?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我來說一點兒都不睏難。輿論因為它找到瞭方嚮,法律因為它找到瞭目標,掌權者因為它獲得瞭從未有過的規勸,民眾因為它形成瞭獨有的生活習俗。 我很快又意識到,這個大事件的作用力,比行政舉措和法律要大得多,而它對政府的控製力,跟它對社會的作用力相比毫不遜色。它將所有不是因自己齣現的事物全都改變瞭,而非僅僅局限於製造輿論、激勵情感和改變風俗。 所以我對美國社會的研究越深,在我眼中,地位平等便越成為一個根源性的大事件,我將其看作我的調查工作的關鍵所在,因為它儼然已成瞭一切特彆事物誕生的源頭。 轉而觀察我們所在的半球,這兒的情形在我看來,跟我在新大陸目睹的情形是有相像之處的。地位平等在我們所在的半球,盡管尚未像美國一樣抵達極緻,但與極緻的距離卻在不斷縮短,在歐洲,那種操縱著美國社會的民主似乎也在迅速占據優勢地位。 我從這時開始萌生瞭一種寫書的想法,也就是大傢將要看到的這本書。 我們身邊正在開展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每個人都看見瞭它,每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覺得,它是機緣巧閤下齣現的新現象,半途而廢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有些人則相信這場革命是任誰都阻擋不瞭的,原因是,這種現象齣現的頻率、誕生的年代,以及持續的時間,在他們眼中都是其他曆史現象無法匹敵的。 我現在要對7個世紀以前的法國做一下迴顧。那時候,法國的統治者是國內少數傢族,他們手握土地,對民眾享有統治權,這種權力被他們世代傳承,正如他們世代傳承的遺産,人要操縱他人,隻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權力,而要獲得權力,隻有藉助土地這一條途徑。 然而,僧侶階層卻開始在法國建立政權,這種權力迅速擴張。無論是窮人還是有錢人,無論是從屬者還是領主,都能加入僧侶階層,這一階層已嚮全體民眾開放瞭。平等藉助教會這一途徑開始嚮政治方麵蔓延。先前農奴要一輩子受人奴役,如今他們當上神父以後,就能得到跟貴族平等的地位,連國王都經常邀請他們去做客。 社會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穩定,人際關係也越來越復雜多樣。為瞭協調這樣的關係,人們開始覺得設立民法是很有必要的。法學傢應運而生。這些人從黑壓壓的法庭大廳、塵土遍布的小辦公室中走齣來,來到貴族府中坐下,身邊是那些衣著華美的封建男爵。 好高騖遠使那些國王紛紛破産,持械鬥毆令那些貴族傢徒四壁,與此同時,平民百姓卻越來越富有,這得益於他們的生意。國傢政務開始被錢財左右。商業鑄就瞭一道全新的階梯,這道階梯通嚮權力之門,金融傢們聯閤起來,組成瞭一個權力團體,有人輕視他們,也有人奉承他們。 民眾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藝術越來越有興趣。學識成為事業有成不可或缺的因素,科學演變為一種從政渠道,纔智演變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股力量,政壇中齣現瞭知識分子的身影。 越來越多通往權力之門的新渠道湧現齣來,身傢背景越來越被人看輕。貴族這個頭銜在11世紀價值連城,到瞭13世紀,隻要有錢就能買到。1270年,貴族頭銜開始明碼標價,貴族階級就這樣自動在政府中引入瞭平等。 在這7個世紀中,貴族將政權交到瞭民眾手上,目的或是為抵製王權,或是為跟敵對方爭奪權力。 國王準許底層階級進入政府以遏製貴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情況。 法國曆代國王都喜歡稱自己是積極性最高、最毫無保留的平等主義者。當自身擁有強大的欲望和實力時,他們竭盡所能讓平民百姓跟貴族平起平坐;當自身一點兒能力都沒有時,他們甚至準許平民百姓的地位淩駕於他們之上。在推動民主發展方麵,有的國王靠的是自身的能力,有的國王靠的卻是自身的昏庸。路易十一與路易十四一直關注著王權統治下所有民眾的平等,而路易十五則最終徹底毀滅瞭自己,也毀滅瞭王權。 公民占用土地不再遵從封建土地所有製度,人們將動産看成一種財産,能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幫自己獲得權力,這些情況齣現以後,勞動技能和工商業的每一步發展,都會馬上在民眾中創造齣平等新條件,並與民眾完全契閤。此後,所有最新的勞動技能、人類需求,以及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方法,都在促使社會朝普遍平等邁進。生活奢侈,喜歡戰爭,追逐時尚,人類再淺薄不過的欲望,再崇高不過的熱情,似乎都在齊心協力剝奪有錢人的財富,讓窮人獲得財富。 自打腦力勞動開始創造齣力量和財富後,我們便應將所有新的科技發明、知識和思想都當成人民即將成為掌權者的幼苗。上帝隨手將詩情、口纔、記性、善心、幻想、思考力這些能力賦予民眾,它們全都是民主的推動力;就算民主的仇敵擁有瞭它們,它們也依然能推動民主,因為通過它們,人們能發現人性的偉大之處。所以文明與教育攻占的地方越大,就意味著民主攻占的地方越大,文學變成瞭一座武器倉庫,所有人都能進入其中,無權無勢的人和窮苦百姓都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取用其中的武器。 過去7個世紀,我們的每一個大事件都在促進平等,這一點從曆史記載中便能看齣來。 有百分之十的貴族在十字軍東徵以及跟英國的幾場戰爭中被毀滅,其土地也被瓜分。封建君主製中齣現瞭民主,這是地方自治帶來的結果。在戰場上,平民跟貴族平起平坐,這源自槍炮的齣現。在獲取精神給養方麵,他們同樣是平等的,這是印刷術的功勞。郵政在輸送知識時,不光輸送到王宮中,連窮苦百姓的茅草屋也沒落下。基督新教發錶聲明,在尋找天堂之路這件事上人人平等。無數全新的發財之道因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被開闢齣來,某些原本默默無聞的探險傢因此而變得有權有勢。 從11世紀開始,法國的社會體製每隔半個世紀便會爆發一場雙嚮變革:貴族在社會上的地位下降,平民的地位則上升。原本在上麵的往下降,原本在下麵的往上升,如此一來,二者的距離每隔50年就會減少一些,很快,二者就會在一點上重閤。 這不是隻在法國纔有的現象。在信仰基督教的世界各國中,都在進行這種革命。 民眾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對民主發揮著推動作用。每個人都在竭盡所能推動民主,無論他們是心甘情願還是無心插柳,無論他們是民主的嚮往者還是自詡的民主仇敵。全體民眾齊心協力,為同一個目標奮鬥。他們全都是上帝的工具,溫和順從,他們之中有些人是被迫的,另一些人則是盲目的。 所以人們的地位越來越平等是一種必然的發展結果。這種發展相當普遍,且持續時間很長,任何人與事都隻能促進它,而無法阻止它,這便是它的主要特點。 隻有傻瓜纔會以為人的力量能叫一場曠日持久的社會變革停下來!民主已將封建製度推翻,讓國王下颱,隻有異想天開的人纔會以為資産者和富人能擋住民主前進的腳步!如今,民主的力量已經非常壯大瞭,它的對手卻軟弱無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民主的前進根本不可阻擋! 既然如此,眼下我們正往什麼方嚮前行?用比較的方式解答這個問題已經不行瞭,所以沒有人能給齣答案。也就是說,現在地位平等在基督教徒中間已發展到瞭前所未有的地步,業已取得的工作成果太過龐大,以至於我們根本想象不到將來還要做什麼工作。 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很擔心會受到上帝的懲處。因為我看到這場革命已持續瞭好幾百年,它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的,所有阻礙都沒能擋住它,它製造瞭一片廢墟,如今它便在這廢墟上繼續嚮前邁進。 某些由它的意念帶來的預兆,不用上帝言明,我們自己便能領會到。我們需要做的,隻是對大自然一直在進行的正常運作,以及一件事的長期發展趨勢做一下考察。天上的星星運行的軌道,是上帝用手畫齣來的,這一點我很清楚,盡管我並未受到上帝的啓發。 今人若能在長久考察和努力思考的前提下得齣這樣的結論:平等一直處於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方麵是人類社會的曆史,另一方麵又是人類社會的將來。若果真如此,這種發展便會擁有最高高在上的上帝啓示的性質,而它要擁有這種性質,隻需一個條件即可,就是得齣這種結論。所以無論哪個民族,麵對上帝對其社會做齣的安排,都隻能選擇順從,任何阻擋民主的做法都是對上帝指示的違背。 在我們這代人生活的年代,基督教國傢的局勢變得相當恐怖,這是我的看法。革命在這些國傢的力量變得非常壯大,誰都阻攔不住,不過可以對其實施引領,畢竟其速度還沒快到完全失控的地步。意思就是,雖然這些國傢現在還能控製自己的命運,但用不瞭多久,他們就要失控瞭。 我們這代人的領頭者背負的第一要務包括:引領民主的發展方嚮;讓民眾對民主的信仰得以復蘇,如果可以做到的話;使民主的風俗得到淨化;使民主行為規範化;對民眾願望的瞭解不要再依靠以往的經驗,而要運用相關的科學,摒棄對民主盲目的自然反應,讓民眾瞭解民主真正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好處,這些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根據具體的年代和地區製定民主政策,當社會環境和民眾意識齣現變化時,要做齣相應的調整。 一種嶄新的政治科學,對一個嶄新的社會來說很有必要。 可這種念頭我們卻不常有。我們被扔進瞭一條大河中,河水湍急,我們探頭朝河岸上望去,那裏一片廢墟,模糊不清,隨後我們又被大浪捲入淵藪。 剛剛我描述的這場偉大的社會變革在法國進行得相當激烈,這是歐洲其他國傢無法匹敵的。這場革命在法國的進行總是相當隨意。 國傢領導者要麼不願意進行這樣的革命,要麼對革命的進行毫無察覺,在革命之前就做好相應的準備,這樣的念頭從未在他們腦海中齣現過。這個階級無論是在權勢、學識還是道德方麵,都有著國內其他階級沒有的優勢,但他們從來沒想過要引領這場革命,沒有找尋過相應的方法,以對其實施操控。所以民主便在沒有受到任何限製的情況下,隻憑自身天然的野性成長壯大起來,就像那些沒有雙親照料的流浪兒,他們隻看到瞭社會的黑暗麵,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長大。民眾好像對它的存在一無所知,直到統治大權忽然落入瞭它手中。此後,它成瞭民眾眼中權力的象徵,民眾對它韆依百順,不敢違背它的任何一個小小的要求。這種偏離正軌的行為使它的力量變弱,這時那些立法人士沒有努力引領它改正錯誤,而是草率立法,想要將它毀滅;他們費盡心機要讓它在政府中再無容身之地,他們根本不想叫它掌握治國之道。 盡管在具體的社會中,民主革命確實是發生瞭,但是能給它帶來好處,對它來說必不可少的法律、思想、社會習俗和道德領域的相關改變卻沒有齣現。所以我們空有民主,能使民主揚長避短的東西我們卻沒有;我們沒能從民主那裏獲益,而這些原本是我們能夠得到的,我們見到的隻是它造就的弊端。 過去在貴族階級的支持下,王室統治著歐洲所有國傢,政局平穩,當時民眾雖然生活悲苦,但還是能感受到某些幸福,對我們這輩人來說,這些幸福是很難想象和瞭解的。 那些皇親貴族要想為非作歹是不可能的,一些大臣手中的權力阻擋瞭他們;而國王也斷然不願濫用王權,因為百姓敬重他就像敬重神一樣,他也感覺自己就像百姓的神明。 貴族的地位比百姓高,他們對百姓的命運隻有憐憫,沒有多少關懷,就跟牧民對自己的牲畜差不多。他們隻是為履行上帝交付的義務,纔會對窮苦百姓的生活錶示關懷,他們可不會覺得窮人能跟他們平起平坐。 要求在社會上擁有更高的地位,這種不守本分的念頭從來沒在民眾腦海中齣現過,他們斷然沒想過自己能跟國王平起平坐,也絕不會為自身權利做什麼努力,他們認為自己隻要接受國王的恩賜即可。如果國王是個明君,他們會敬重他,對他的嚴酷統治絕對服從,連一句抱怨也沒有,就像在接受上帝的懲處,不能有半分抗拒,因此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地位卑微。除此之外,殘暴的統治還因社會習俗和民眾意願受到束縛。 貴族享有的特權在其自身看來是閤法的,他們壓根兒沒想過自己會失去特權。同時,奴隸們又覺得是自然規律決定瞭自己卑微的社會地位,而這種規律又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大傢便産生瞭這樣一種想法:雖然這兩個階級的命運宛如天上地下,但是依舊可以在他們中間建立關聯,使他們彼此照應。所以二者的心態一直都積極嚮上,這不是社會的不公和苦難能夠改變的。 無論是掌權者行使自己的權力,還是被統治者將服從變成一種習慣,都不是民眾變壞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掌權者采取瞭暴力,而這種暴力在民眾眼中是不符閤法律規定的,被統治者在強製力麵前選擇瞭屈從,而這種強製力在他們眼中是一種侵犯和壓製。 有些人有錢有權有閑,過著奢侈的生活,在優雅的藝術領域中找樂子;與此同時,有些人卻要在勞作、粗鄙、愚昧中過一輩子。 可即便是這幫愚昧、粗魯的百姓,也擁有澎湃的熱情、崇高的思想、堅定的信仰,以及淳樸的秉性。 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可能會很穩定,很壯大,並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最後一種可能性是最高的。 然而,其中的各個階級逐漸混雜,原本有些障礙隔在他們中間,這些障礙一個接一個倒塌瞭,財富和權力漸漸分散到大部分人手中,越來越多的人都能接受教育,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趨同,民主程度越來越高。到瞭最後,民主最終掌控瞭法律和人民,並且是以平穩過渡的方式。 在某個社會中,所有人都維護並服從法律,連一句抱怨都沒有,在他們看來,法律就是自己一手創造齣來的;民眾並非因為政府高高在上尊重它,純粹是齣於必要;對於國傢元首,民眾懷有一種真摯而有節製的情感,而非狂熱地擁護他。這個社會中的民眾將建立一種穩固的相互信任的關係,以及彼此尊重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建立的基礎是所有民眾都得到瞭權利,以及權利的保障。 在瞭解自己真正的利益後,民眾會順理成章地明白:除非自己能履行相應的義務,否則便沒有資格享有這些權益。如此一來,貴族的私人權威便會消失,由民眾自發的聯閤取而代之,暴政與專製也將從此消失。 用這樣的方式建立的國傢,在我看來是會不斷發展進步的,並且這種社會本身也應該會按照規律逐步嚮前發展。貴族社會擁有的華麗外錶,民主社會並不擁有,可民主社會也不會有那麼多苦難。民主社會中不會有過度的享受,社會福利的普及程度卻會大大加強;愚昧會大批量減少,科技便不會顯得那麼紮眼;不會再有過分執著的感情,也不會齣現過分衝動的做法;罪案會大幅減少,當然完全沒有犯罪事件也是不可能的。 巨大的熱情和堅定的信仰消失後,在某些情況下,民眾還是會在自己所受的教育和以往經曆的驅使下做齣極大的犧牲,甚至獻齣自己的生命。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跟其他人有著同樣的需求,因為大傢的力量都一樣微不足道。他們明白,要想獲得他人的幫助,必須先幫助他人,因此很快他們就將意識到,他們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並無任何分歧。 國傢總體看來會少瞭很多榮光,其實力也有可能變弱,可是大部分人民都會生活得比以前更好,再也不會齣現內訌;原因就是,他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當然他們也願意更滿足一些。 在這種社會秩序中,盡管並非一切都達到瞭完美的境界,但能將一切變得完美的條件已全都齣現,貴族體製能為民眾帶來的一切可能的社會福利,若被民眾永久拒絕瞭,那民主製能為民眾帶來的所有益處,就將在民主體製中被民眾享有。 可我們在放棄此前那個社會,又不顧一切地放棄所有的舊製度、舊思想和舊風俗後,留下的空缺該用什麼來填補呢?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1841年,36歲的托剋維爾憑藉其著作《論美國的民主》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論美國的民主》視角獨特,敏銳而深刻,發前人之所未發,對整個歐洲的曆史走嚮具有深遠影響;不僅如此,這部作品行文優美、氣勢磅礴,還贏得瞭法蘭西學院的濛蒂翁文學奬。 無論是作為政治學著作,還是作為文學作品,《論美國的民主》都是值得一讀的。 這本書的寫作,來自作者對美國的實地考察。上捲和下捲的寫作時間相隔5年,所以風格差異較大。上捲講述美國的政治製度,並對其進行分析;下捲則做齣更深遠的思考,對“美國的民主”的普遍意義進行探討。整部著作保持著客觀、冷靜的學術立場,並未因為作者急於為法國政治找到齣路而陷入感情化,托剋維爾說道:“我希望,能從美國找到我們可資藉鑒的教訓。如果有人認為我是想寫一篇頌詞,那是大錯而特錯……誇奬美國的全部統治形式,不是我的目的……我希望弄清民主的本質,至少弄清楚我們應當對它抱以什麼樣的希望,以及應當提防它什麼。” 《論美國的民主》齣版後,立即引起瞭全世界的關注。時至今日,本書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我們這個中譯本,是根據法文原版及其英譯本翻譯的,某些字句參照瞭董果良先生的譯法,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托剋維爾小傳 1805年7月29日,托剋維爾誕生於法國塞納河畔一個古老的貴族傢庭。托剋維爾早期所受的教育,是由他父親的傢庭教師勒絮爾神父提供的。勒絮爾雖然用老式宗教來教導托剋維爾,但是在其他方麵卻很縱容托剋維爾,因此托剋維爾視他為親密的朋友。 托剋維爾16歲時,時任梅茨市長的父親把他送進瞭梅茨中學,讓他學習修辭和哲學。托剋維爾閱讀瞭大量的曆史和哲學著作,尤其是帕斯卡爾、孟德斯鳩和盧梭等啓濛思想傢的著作。受反封建、反教會的啓濛思想的影響,他的內心爆發瞭一場“地震”——一種“普世的懷疑”穿透瞭他原本滿懷信仰的靈魂。 托剋維爾中學畢業之後,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去學習法律。1827年,托剋維爾進入凡爾賽初審法院,成為一名不支薪的調解法官,並在那裏結識瞭時任檢察官的古斯塔夫·德·博濛。後來,托剋維爾和博濛成為好友,兩人還閤作寫下瞭許多著作。 1830年,法國資産階級因為被剝奪瞭選舉權而大為不滿,於是發動七月革命,推翻瞭查理十世,把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推上瞭王位。自由主義者藉機取得瞭權力。可是,舊王朝勢力尚存,仍然具有攻擊力。 托剋維爾是擁護新王朝的,為瞭躲避七月革命餘波的攻擊,就藉法國醞釀改革監獄製度之機和博濛一起嚮司法部請假,要求去美國考察當時很受歐洲各國重視的新監獄製度。當時的美國,人口從1800年的500萬一路增長至1300萬。新大陸沒有民族英雄,沒有強人,沒有貴族,也沒有像歐洲那樣錯綜復雜的上層建築,卻得到瞭如此迅猛的發展,所以歐洲各國都對它充滿瞭好奇並且想瞭解它。托剋維爾自然也一樣,他和博濛最終都獲得瞭一年半的假期。 二人於1831年4月2日乘船離開法國,5月9日到達美國,考察瞭美國當時的大部分地區,與許多有名或無名的人有過交流,直到次年2月末纔起程迴國。托剋維爾在考察時,聆聽、詢問、追尋事實和真相,而不是單純地統計被訪者對同一問題的反應。在考察過程中,托剋維爾和博濛閤作寫成瞭《美國監獄製度及其在法國的運用》。在美國9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們名為考察美國的監獄製度,實為考察民主製度在美國的實際運用。 迴國之後,托剋維爾辭去助理法官一職,改行做瞭律師,並根據他在美國考察時的見聞開始寫作《論美國的民主》。1835年1月,《論美國的民主》上捲齣版,它講述的是美國的政治製度,在美、法兩國取得瞭轟動效果。這一年,托剋維爾剛好30歲。 《論美國的民主》上捲齣版後不久,托剋維爾迎娶瞭英國女子瑪麗·莫特莉。瑪麗是一個中産階級傢庭齣身的清教徒,並不是貴族,可是托剋維爾還是違背瞭傢族的意願而娶瞭她,因為她就像托剋維爾所說的是“唯一一個對我瞭如指掌的人”。 1836年,托剋維爾承認自己繼承瞭帕斯卡爾、孟德斯鳩、盧梭的思想,內心充滿瞭對自由的渴望。1839年,托剋維爾開始負責殖民地廢奴事務、社會改革和獄政改革。1840年,托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下捲齣版,它對美國的民主進行瞭社會學分析,錶達瞭作者的政治哲學和政治社會學思想,但卻反響平平。 生在歐洲從貴族社會嚮民主社會過渡的時代,又身為貴族,托剋維爾顯然對貴族製度的衰落有些傷感,可他同時也能高瞻遠矚地看齣貴族時代即將成為曆史。他認為,要建立一個新國傢,必須有一個全新的政治理論,美國作為一個新大陸國傢,其政治製度和國民都充滿瞭活力,值得學習。 《論美國的民主》這部作品,首次對美國的政治製度、文化和民情進行瞭社會學研究,是第一部論述民主製度的專著,也是19世紀最著名的社會學著作之一,為托剋維爾贏得瞭世界聲譽。在這部作品中,托剋維爾以他那敏銳的洞察力觀察瞭美國的民主製度,贊揚瞭民主製度在美國取得的成就,但是也對美國可能齣現的暴政提齣瞭警告。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在於承認古老的貴族製度必然衰落,認定平等和民主的發展勢不可擋。托剋維爾在書中說:“17世紀,一批移民在美洲定居下來,他們沒有遵循歐洲其他國傢的舊原則,而是把民主移植到瞭他們的生活當中。在前進的過程中,他們逐漸以法律形式將民主固定下來。”“我確信我國民眾早晚也會像美國人民一樣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但是我不能由此斷定我們能取得美國所取得的政治成就。”“我去美國考察,除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之外,還希望能夠在美國找到可供我們藉鑒的經驗教訓……我所探討的,除瞭民主的外形之外,還有民主的意念、特徵、偏見和激情。我想搞清楚民主到底是什麼,這樣我們纔能知道應該對它抱有什麼希望,並盡量避免它的危害。” 孟德斯鳩關於平等和自由不相容的思想,被托剋維爾繼承下來。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剋維爾錶示,自由在每個社會都存在,隻是其錶現形式不同而已,平等則是民主社會追求的主要目標,追求自由並不等於追求平等,二者在民主國傢甚至是不相協調的。托剋維爾還認為,民主可以適當地平衡自由和平等,兼顧它自己和社會的發展。在托剋維爾看來,在民主時代,由於大傢都是平等的,所以誰也不必依賴他人,這麼一來,人們就會對公眾的判斷懷有無限的信任,並將其視為思想和行動的唯一指南,進而導緻人與人之間相互孤立,而且越來越多地把自己的事情交給政府處理,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的危險性——導緻中央集權的齣現。不過與貴族社會相比,存在諸多缺點的民主社會總體上說還是有利於人類的,因為它將會使大多數公民得到更大的幸福。當時,美國製度纔剛剛創立不久,可是托剋維爾卻洞察瞭美國民主的優缺點,不得不令人佩服。《論美國的民主》這部作品也時刻提醒我們:任何政體都不是絕對善良的,民主政體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民主是有條件的。 托剋維爾雖然非常鄙視當時的七月王朝(1830~1848),可他還是跨入瞭政界。1842年,托剋維爾當選為芒什省的議員,既維護自由貿易,又支持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化。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被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建立。托剋維爾因為支持對共和國總統的選舉普選權,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參與瞭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新憲法的起草。 在二月革命爆發後不久,托剋維爾就意識到勞工和貴族之間將會爆發一場血腥的衝突。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勞工和貴族的矛盾引發瞭1848年6月的大暴動。托剋維爾與保守派聯閤起來鎮壓暴動,與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和勞工對抗。 1849年6月,托剋維爾擔任法國外交部部長。同年10月,托剋維爾由於與總統拿破侖三世理念不閤而辭職,但是仍然擔任國民議會議員。1852年12月,拿破侖三世發動政變,下令解散國民議會。托剋維爾與其他議會代錶齊聚巴黎以對抗政變,卻被拿破侖以“叛國罪”為名逮捕。托剋維爾由於知名度高,次日就被釋放瞭。拿破侖三世不但解散瞭國民議會、逮捕瞭所有反對他的議員,還血腥地鎮壓瞭巴黎無産階級的反抗,並建立瞭專製的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托剋維爾對政治日益失望,逐漸淡齣政治舞颱,與妻子一起隱居在位於諾曼底的托剋維爾傢族城堡,專門從事寫作,並逐漸認識到自己善於思想卻不善於行動。 隱居期間,托剋維爾忍受著可能緻命的肺結核病的病痛,寫下瞭《托剋維爾迴憶錄》(1893)。這部作品詳述瞭二月革命的內情,對當時包括路易·拿破侖在內的許多大人物都進行瞭非常尖銳甚至刻薄的評述。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部作品直到托剋維爾死後34年纔首次齣版。 1856年,托剋維爾的《舊製度與大革命》首次齣版,它浸透瞭托剋維爾對法國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對專製政權的強烈仇恨。托剋維爾雖然明知這部作品會引來一些人的仇恨,可還是堅持決定繼續撰寫《舊製度與大革命》下捲,卻最終因病於1859年在戛納病逝,享年54歲。 托剋維爾一生短暫,著述也隻有瞭瞭幾本,可是幾乎本本都是經典,使他成為法國著名的曆史學傢、社會學傢,在世界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