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饮膳正要

博雅经典:饮膳正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忽思慧 著,姚伟钧,李亮宇,崔磊 等 注
图书标签:
  • 食谱
  • 饮食养生
  • 传统医学
  • 中医药
  • 养生保健
  • 明代文献
  • 博雅经典
  • 饮膳
  • 膳食
  • 食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4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67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于天历三年(1330)三月三日——传说中的王母上寿之期,向朝廷献了一部书,名为《饮膳正要》,这是迄今所知记述元代宫廷御膳与民间饮食疗法最为翔实的一本书。忽思慧,一作和思辉,或说是回人,或说是蒙古人,也有人认为其为西域人或汉人。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被选任为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究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编撰成了饮食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饮膳正要》完成于元天历三年(1330),进呈朝廷后,受到元朝皇帝嘉赏,并命刊刻,由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撰序。后至明代景泰七年(1456),又重刻于内府,明景帝为之序曰:“朕嘉是书而用之,以资摄养之助,且锓诸梓,以广惠利于人。”可见此书早在元、明时就受到帝王们的赞赏,并已刊刻印刷,普及世间,广为传布。《四库全书总目》也对此书作了介绍:“《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撰。忽思慧官饮膳太医。其始末未详。是编前有天历三年进书奏,称世祖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互调和五味,并以每日所造珍品御膳,所职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历,以验后效。忽思慧自延祐间选充是职,因以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又据明景泰本将此书铅印成册,成为后来的通行本。

《饮膳正要》全书共分三卷,约31200余字。卷一载有“三皇圣纪”“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其中有“聚珍异馔”95方,每方皆说明其食疗效用、材料、调味品、烹调技术,如蒸、炒、滑、炙、攒、盐、熬诸法。在这些珍异馔肴中,除了鲤鱼汤、攒鸡、炒鹌鹑、盘兔、攒雁、猪头姜豉、攒牛蹄、马肚盘等约20种以外,其他70多种,皆用羊肉或羊的脏器制成,因而实是一个以羊为主料的食谱,这也突出反映了元代蒙古人饮膳的特色。

卷二载有“诸般汤煎”56方,“诸水”2种,“神仙服饵”26方,“食疗诸病”61方,另外还有“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物中毒”“禽兽变异”等内容。这一卷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药用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寓养生治病于日常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但“神仙服饵”一篇,多摘自前代道家文献,如《八帝经》《神仙传》《抱朴子》《药经》《食医心镜》《日华子诸家本草》之属,其中不少记述纯为迷信,无可取之处,如“茯苓久服……役使鬼神”,“赵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等,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所言皆当时之制,其中如邹店井水之类,颇足以资考证。惟‘神仙服食’一门,词多荒诞耳”。

卷三载有各种食品原料200余种,其中谷品44种,包括用粮食制成的调味品,如曲、醋、酱、豉、酒等,兽品35种,禽品19种,鱼品22种,果品39种,菜品46种,包括干鲜蔬菜、料物28种。对于每种食品的性味和作用,皆依次予以说明,而酒类,则简述其制法与疗效。此卷大部分内容都有绘图,使人一目了然。

综观《饮膳正要》的全书内容,我们认为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其一,此书不仅为元人食谱,也是古代食疗专著。它除阐述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还特别注重各种饮馔的性味与滋补作用,也就是饮食与营养卫生的关系,这是一般食谱所缺载的。

其二,此书蒙汉饮馔兼收并蓄,而以蒙古族饮馔为主。其中一些食谱所述用料,兽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马、驼、鹿、猪、虎、豹、狐、狼等,而在“聚珍异馔”一类中,用羊肉制成者占7/10以上,因此,《饮膳正要》中保存的食谱是元代蒙古族饮食生活的一面镜子,既有历史特色,更有民族特色,对于研究元代蒙古族饮食文化,发掘我国传统的名菜名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三,日本学者篠田统先生认为,本书与其说是一部食经类著作,不如说是一部饮食养生学的著作,全书的指导思想是以食疗疾,特别重视食物的性味、食用禁忌、食疗的作用,“是一部写人类应吃哪些食物,应避开哪些食物,所需食物应以何种形式(即怎样烹调)摄取的书”。


编辑推荐

  《博雅经典: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在食谱部分标举品名主治、材料、做法,层次井然,已粗具食谱之规模。它总结了当时蒙、汉、回、藏等各民族的各种饮食经验,多种饮食烹饪方法和饮食疗法兼收并蓄,而以蒙族饮食烹饪方法为主,是迄今所知收录元代宫廷御膳与民间疗法最为翔实之书。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在食谱部分标举品名主治、材料、做法,虽嫌简陋,但层次井然,已粗具食谱之规模。《博雅经典:饮膳正要》总结了当时蒙、汉、回、藏等各民族的各种饮食经验,多种饮食烹饪方法和饮食疗法兼收并蓄,而以蒙族饮食烹饪方法为主,是迄今所知元代宫廷御膳与民间疗法最为翔实之书。

  《博雅经典: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忽思慧,一作和思辉,或说是回人,或说是蒙古人,也有人认为其为西域人或汉人的。忽思慧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年)被选任为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编撰成了饮食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姚伟钧,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师从中国文献学创始人、著名历史学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舜徽先生。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学、中国文化史、饮食生活史和文化产业。主要著作有《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史》《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探源》等个人专著,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浙江学刊》、《社会科学战线》、《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月术学刊》、《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论著对中国文化史、饮食文化史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精彩书评

  ★其书详于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宜忌诸端,虽未合于医学真理,然可考见元人之俗尚。

  ——《四部丛刊续编》本张元济跋

目录

导读一
进书表
自序
虞序
御制《饮膳正要》序

卷一
三皇圣纪
养生避忌
妊娠食忌
乳母食忌
饮酒避忌
聚珍异馔
马思答吉汤 大麦汤 八儿不汤 沙乞某儿汤
苦豆汤 木瓜汤 鹿头汤 松赘汤 炒汤
大麦笄子粉 大麦片粉 糯米粉抬粉 河豚羹
阿菜汤 鸡头粉雀舌棋子 鸡头粉血粉
鸡头粉撅面 鸡头粉抬粉 鸡头粉馄饨 杂羹
荤素羹 珍珠粉 黄汤 三下锅 葵菜羹
瓠子汤 团鱼汤 盏蒸 台苗羹 熊汤
鲤鱼汤 炒狼汤 围像 春盘面 皂羹面
山药面 挂面 经带面 羊皮面
秃秃麻食 细水滑 水龙棋子
马乞 搠罗脱因 乞马粥 汤粥 粱米淡粥
河西米汤粥 撒速汤 炙羊心 炙羊腰
攒鸡儿 炒鹌鹑 盘兔 河西肺 姜黄腱子
鼓儿签子 带花羊头 鱼弹儿 芙蓉鸡
肉饼儿 盐肠 脑瓦剌 姜黄鱼 攒雁
猪头姜atL ~ 蒲黄瓜齑 攒羊头 攒牛蹄
细乞思哥 肝生 马肚盘 炸牒儿
熬蹄)L 熬羊胸子 鱼脍 红丝 烧雁
烧水札 柳蒸羊 仓馒头 鹿奶肪馒头
茄子馒头 剪花馒头 水晶角L 酥皮奄子
撇列角儿 莳萝角)b 天花包子 荷莲兜子
黑子儿烧饼 牛奶子烧饼 蒸饼 颇儿必汤
米哈讷关列孙

卷二
诸般汤煎
桂浆 桂沉浆 荔枝膏 梅子丸 五味子汤
人参汤 仙术汤 杏霜汤 山药汤 四和汤
枣姜汤 茴香汤 破气汤 白梅汤 木瓜汤
橘皮醒酲汤 渴忒饼 官桂渴忒饼儿
苔必纳饼儿 橙香饼儿 g 牛髓膏子 木瓜煎
香圆煎 株子煎 紫苏煎 金橘煎 樱桃煎
桃煎 石榴浆 小石榴煎 五味子舍儿别
赤赤哈纳 松子油 杏子油 酥油
醍醐油 马思哥油 枸杞茶 玉磨茶
金字茶 范殿帅茶 紫笋雀舌茶 女须儿
西番茶 川茶、藤茶、夸茶 燕尾茶 孩儿茶
温桑茶 清茶 炒茶 兰膏 酥签
建汤 香茶
诸水
玉泉水 井华水
神仙服饵
铁瓮先生琼玉膏 地仙煎 金髓煎
天门冬膏 服天门冬 服地黄 服苍术
服茯苓 服远志 服五加皮酒 服桂
服松子 服松节酒 服槐实 T 服枸杞
服莲花 服栗子 服黄精 神枕法
神枕方 服菖蒲 服胡麻 服五味
服藕实 服莲子、莲蕊 服何首乌
四时所宜
五味偏走
五味所禁 五味禁忌 食助益充
食疗诸病
生地黄鸡 羊蜜膏 羊藏羹 羊骨粥
羊脊骨羹 白羊肾羹 猪肾粥
枸杞羊肾粥 鹿 肾羹 羊肉羹
鹿蹄汤 鹿角酒 黑牛髓煎 狐肉汤
乌鸡汤 醍醐酒 山药□ 山药粥
酸枣粥 生地黄粥 椒面羹 荜拨粥
良姜粥 吴茱萸粥 牛肉脯 莲子粥
鸡头粥 鸡头粉羹 桃仁粥 生地黄粥
鲫鱼羹 炒黄面 乳饼面 炙黄鸡
牛奶子煎荜拨法 揣肉羹 黄雌鸡
青鸭羹 萝卜粥 野鸡羹 鹁鸽羹
鸡子黄 葵菜羹 鲤鱼汤 马齿菜粥
小麦粥 驴头羹 驴肉汤 狐肉羹
熊肉羹 鸟鸡酒 羊肚羹 葛粉羹
荆芥粥 麻子粥 恶实菜 乌驴皮汤
羊头脍 野猪臛 獭肝羹 鲫鱼羹
服药食忌
食物利害
食物相反
食物中毒
禽兽变异

卷三
米谷品
稻米 粳米 粟米 青粱米 白粱米
黄粱米 黍米 丹黍米 稷米 河西米
菜豆 白豆 大豆 赤小豆 回回豆子
青小豆 豌豆 萹豆 小麦 大麦
荞麦 白芝麻 胡麻 饧 蜜 曲
醋 酱 # 盐 酒
兽品
牛 羊 黄羊 山羊 毂狸 马
野马 象 驼 野~ 熊 驴
麋 鹿 獐 犬 猪
野猪 江猪 獭 虎 豹 狍子
麂 麝 狐 犀牛 狼 兔
塔剌不花 獾 野狸 黄鼠 猴
禽品
天鹅 鹅 雁 雌鹅 水扎 鸡
野鸡 山鸡 鸭 野鸭 鸳鸯 鹨鹅
鹁锺 鸠 □ 寒鸦 鹌鹑 雀 蒿雀
鱼品
鲤鱼 鲫鱼 鲂鱼 白鱼 黄鱼 青鱼
鲇鱼 沙鱼 鳝鱼 鲍鱼 a 河豚鱼
石首鱼 阿八儿忽鱼 乞里麻鱼 鳖 蟹
虾 螺 蛤蜊 猬 蚌 鲈鱼
果品
桃 梨 柿 木瓜 梅实 李子
柰子 石榴 林檎 杏 柑子
橘子 橙子 栗 枣 樱桃
葡萄 胡桃 松子 莲子 鸡头
芰实 荔枝 龙眼 银杏 橄榄
杨梅 榛子 榧子 沙糖 甜瓜
西瓜 酸枣 海红 香圆 株子
平波 八担仁 必思答
菜品
葵菜 蔓菁 芫荽 芥 g 葱 蒜
韭 冬瓜 黄瓜 萝卜 胡萝卜
天净菜 瓠 菜瓜 葫芦 蘑菇
菌子 木耳 竹笋 蒲笋 藕
山药 芋 莴苣 白菜 蓬蒿
茄子 苋 芸台 波□ 莙蘧
香菜 蓼子 马齿 天花 回回葱
甘露子 榆仁 沙吉木儿 出莙蘧儿
山丹根 海菜 蕨菜 薇菜 苦买菜
水芹
料物性味
胡椒 小椒 良姜 茴香 莳萝
陈皮 草果 桂 姜黄 荜拨
缩砂 荜澄茄 甘草 芫荽子 干姜
生姜 五味子 苦豆 红曲 黑子儿
马思答吉 咱夫兰 哈昔泥 稳展
胭脂 栀子 蒲黄 回回青

《四部丛刊》本跋
后记

精彩书摘

  《博雅经典:饮膳正要》:
  妊娠食忌主要是从性能角度阐述了食物对孕妇和胎儿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胎教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说明,尤其指出了妊娠期间的良性刺激和恶性刺激及其各自产生的后果,列举了古人胎教的各种具体行为和饮食禁忌。这些论述,很多有科学依据,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从胎教角度来看,孕妇由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影响到心理情绪、精神状态,从而影响到孕妇的生理功能,这都非常符合科学。因此,为孕妇创造良好的生活、视听环境,促进孕妇的身心健康,将有益于胎儿的生长,促进胎儿各组织器官的良好发育。
  从孕妇的饮食来看,不同食物营养成分不同,必然影响胎儿的营养吸收。不同的外部感官刺激,可以给孕妇心理和生理功能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对胎儿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导向和促进。这些论点,均与当前优生优育的胎教理论相吻合,其中不无值得借鉴之处。
  当然,古代孕妇饮食禁忌中部分内容仍体现出一定的巫术迷信思想,其依据仅仅是“同类互感”的巫术观念,因此,可以看出巫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影响。这需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

前言/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原因,在饮食系统和饮食文化上各有特色,因此,饮食也就成为区别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蒙古族贵族为统治者的元朝,虽然就时间而言,只有一个世纪,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元蒙人民根据本民族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按照自身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这不仅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整个元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饮膳正要》一书就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


博雅经典:饮膳正要——古代养生智慧的瑰宝 《饮膳正要》是中国古代医学和饮食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一部凝聚了古人对生命、健康与饮食深刻理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成书于元代,作者忽思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养生家。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对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着重要的启示。 历史的沉淀与学术的价值 《饮膳正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医学在饮食养生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时,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果腹需求,开始深入探究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它们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预防的影响。忽思慧集历代医家之大成,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经验,将食物的药用价值与日常饮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该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食治”理论的成熟。《饮膳正要》认为,多数疾病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来预防和治疗,即便是一些疑难杂症,饮食调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这种“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理念,在《黄帝内经》等早期经典中已有萌芽,但在《饮膳正要》中得到了更为系统和详尽的阐述。它详细列举了各种食物的属性,包括它们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归经、升降沉浮等,并分析了它们对不同脏腑、不同体质的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内容精要:一部全面的食疗宝典 《饮膳正要》全书共分为三卷,内容涵盖了食材的性味、主治、宜忌、烹饪方法、以及针对各种疾病的食疗方等多个方面。 第一卷:论食疗总要 卷首部分,作者首先阐述了“饮膳”的根本意义,强调了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饮膳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接着,他详细论述了食物的“五味”、“五色”、“五气”等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食物对人体的作用。例如,辛味能够发散,甘味能够补益,酸味能够收涩,苦味能够泄火,咸味能够软坚。这些基础理论的建立,为后续的食疗方奠定了科学基础。 此外,本卷还重点阐述了“宜”、“忌”的原则。所谓“宜”,是指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季节变化、以及所患疾病,选择合适的食物;所谓“忌”,则是指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的食物。作者强调,辨证施食是食疗的关键,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体质,如阳盛、阴虚、气虚、血虚等,以及不同的病症,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失眠等,都有具体的饮食指导。 第二卷:主食、果实、菜蔬、干果、汤、菜、粥、面、羹、饼、酱、醋、盐、糖、酒、茶等,并附注其性味、功用、及宜忌。 这一卷是《饮膳正要》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介绍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食物。作者对每一种食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包括其性味、功用、以及哪些人群适宜食用、哪些人群不宜食用。 主食类: 如稻、黍、稷、麦、菽等谷物的性味和功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稻米性甘平,益气养胃;麦米性甘凉,清热养心。 果实类: 包括各种水果,如桃、李、杏、枣、梨、苹果等,它们各自的酸甜味道、寒热温凉属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比如桃能补气生津,枣能健脾益气。 菜蔬类: 涉及了大量的蔬菜,如白菜、萝卜、韭菜、菠菜、葱、姜、蒜等。作者不仅介绍了它们的营养价值,更着重强调了它们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例如,萝卜能消食化痰,韭菜能温肾助阳。 干果、汤、菜、粥、面、羹、饼、酱、醋、盐、糖、酒、茶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更为丰富,涵盖了更为广泛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从日常的汤羹粥饭,到各种调味品,甚至是饮品,都一一列举,并分析其特性。例如,对于酒,作者既指出了其能够通血脉、散湿气的作用,也强调了过量饮酒的弊端。对于茶,则论述了其清心提神、解腻消食的功效。 第三卷:论杂病食疗,并附以方。 这是《饮膳正要》的实践篇,也是其最受后世重视的部分。作者根据不同的疾病,列举了相应的食疗方。这些食疗方往往取材于日常易得的食材,制作方法简单,却有着显著的疗效。 内科疾病: 如伤寒、中风、咳嗽、哮喘、泄泻、痢疾、黄疸、水肿、消渴(糖尿病)、头痛、眩晕、失眠、心悸、胸痹(冠心病)等。例如,针对咳嗽,书中会推荐用梨、杏仁、蜂蜜等食材熬制的食疗方。 妇科疾病: 如月经不调、带下、妊娠反应、产后调理等。 儿科疾病: 如小儿疳积、咳嗽、发热等。 外科疾病: 如疮疡、跌打损伤等。 五官科疾病: 如目疾、耳疾、鼻塞等。 书中针对每一种疾病,都会详细说明其病因、症状,然后给出具体的饮食调养原则和食疗方。这些食疗方往往会根据食材的性味特点,与疾病的病理相结合,达到“以食为药”的效果。例如,对于阳盛体质引起的头痛,可能会推荐性寒凉的食物;而对于气虚引起的乏力,则会推荐甘温的补益类食物。 《饮膳正要》的现实意义与传承 《饮膳正要》不仅仅是一部古籍,它所蕴含的养生智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饮食的启蒙: 在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浪潮中,《饮膳正要》提供了宝贵的东方养生理念。它倡导的“辨证施食”、“药食同源”的原则,提醒我们关注食物本身的属性,以及它们对我们身体的具体影响。而不是盲目追随所谓的“养生潮流”或“网红食品”。 回归自然,尊重食材: 书中对各种食材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它们最原始功效的挖掘,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馈赠。在过度加工和添加剂泛滥的今天,回归到天然、简单的食材,才是健康的基石。 疾病预防的智慧: 《饮膳正要》强调的“治未病”的理念,对于现代医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日常合理的饮食调养,可以有效预防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减轻医疗负担。 丰富烹饪艺术: 书中不仅关注食材的功效,也提到了烹饪方式。如何将食材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最大化,如何通过烹饪来改善口感,满足人们的味蕾,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丰富我们的烹饪艺术,也提供了灵感。 总结 《饮膳正要》是一部融汇了医学、营养学、烹饪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它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阅读《饮膳正要》,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对我们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指导。它告诉我们,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日常的一粥一饭之中,蕴藏在对身体最真诚的关怀之中。这部经典的问世,无疑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古籍中的养生智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 《博雅经典:饮膳正要》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仅仅从它的封面和目录来看,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蕴。 我对书中关于“食疗”的部分尤为感兴趣,想象着古代的先贤们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这种朴素而又智慧的理念,在如今追求速效、依赖药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饮食建议,以及对各种食材药用价值的深入解读。 毕竟,民以食为天,而健康的饮食更是养生的基石。 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通往古代养生智慧的钥匙,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学习到实用的养生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这对于我这个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包装也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让人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 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古老的养生奥秘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古代士人生活情趣和学识修养的作品。《博雅经典:饮膳正要》,光听名字就带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吃的,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设想,在古代,读书人不仅仅是埋头于书本,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饮膳”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必也承载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关于“茶道”、“酒道”的描写充满期待,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古代文人雅士交流思想、寄托情怀的载体。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古代的宴饮礼仪,以及在这些场合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饮食来展现自己的修养和品味的。 这种将日常生活细节与高雅情趣相结合的艺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活出不平凡的韵味的。 这对于我这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探索机会。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那些探讨“道”与“德”的著作。《博雅经典:饮膳正要》,虽然名字听起来似乎与养生有关,但我总觉得,在“饮膳”的背后,一定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的思考。 我在想,古人是如何将“饮食”这件事上升到“正要”的高度,这其中一定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为了达到某种“正”的状态,可能是身心的和谐,也可能是与自然的契合。 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顺应天时”、“因势利导”等思想非常感兴趣。 想象一下,在古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是多么的缓慢,他们是如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中,找到与宇宙、与自然的和谐共振的? “饮膳”或许就是他们感知和体悟这种和谐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百科全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以一种“道”的方式来生活的指南。 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我这个在现代社会中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启发。 这种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结合的古老智慧,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评分

最近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史,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普通民众生活面貌的书籍。《博雅经典:饮膳正要》,听起来就充满了烟火气,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正餐”,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了古人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触及到一些社会风俗和经济状况。 我想象,在古代,食物的获取、烹饪的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我对书中是否会描写古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充满兴趣。 比如,贵族和平民的餐桌上会有哪些不同? 不同地域的特色食材和烹饪手法又是怎样的? 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古代的节庆饮食习俗,这些习俗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的饮食结构、营养摄入,以及他们在食物中的情感寄托。 这对于我理解古代社会的全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让我对“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养生理论一直很着迷,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医著,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博雅经典:饮膳正要》,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其在医学和养生领域的独特性,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 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食材和食谱,而是会深入探讨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与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微妙联系。 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辨证施食”的思想非常感兴趣,如何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的阶段,来选择最适合的食物,这是一种非常精细且科学的养生方法。 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解读一些古代医家对于饮食与健康关系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在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沉淀后,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毕竟,很多现代医学的理念,在古代医书中都能找到雏形。 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健康问题。

评分

不错

评分

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可以的哦,加油,你可以活得更好的!每天给自己多多加油!给自己鼓励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多读书,读好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永远也不能忘记读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大概翻了翻,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