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Characterization,Experimental Study,and Modeling of Almospheric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Characterization,Experimental Study,and Modeling of Almospheric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吉明,吕子峰,楚碧武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污染
  • 二次有机气溶胶
  • 气溶胶化学
  • 环境科学
  • 大气科学
  • 污染控制
  • 模拟研究
  • 环境工程
  • 气象学
  • 空气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0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60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
外文名称:Characterization,Experimental Study,and Modeling of Almospheric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都有严重影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模型模拟等。基于外场观测的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数据,《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研究了典型地区北京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大气污染特征,指认了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物种;利用烟雾箱实验系统,考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各主要前体物的气溶胶生成潜势,研究了无机颗粒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规律;构建了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箱式模型,分别在箱式模型和大尺度的空气质量模型中引入烟雾箱实验量化结果,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

作者简介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1946年生于山东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现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代表性著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等。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缩略词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中的气溶胶
1.2 大气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
1.2.1 SOA的前体物
1.2.2 SOA的形成过程
1.2.3 SOA生成潜势的表达方法
1.2.4 影响气溶胶产率的因素
1.3 我国颗粒物及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情况
1.4.SOA的研究方法
1.4.1 外场观测研究
1.4.2 实验室(烟雾箱)模拟研究
1.4.3 模型模拟研究
1.5 本书的研究目的 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大气SOA污染特征研究:IOC/EC最小比值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1.1 采样点的设置
2.1.2 采样系统
2.1.3 碳质组分OC/EC的测定
2.2 北京市OC/EC浓度水平及时空变化
2.3 0C/EC相关性
2.4 0C/EC比值
2.5 北京市大气环境中SOC的估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SOA污染特征研究:Ⅱ,气溶胶生咸系数法.
3.1.VOCs样品的采集 分析及质量保证和控制
3.2.SOA的计算方法
3.2.1 气溶胶生成系数
3.2.2 光化学反应情景假设
3.2.3 OH浓度的确定
3.3 北京市高臭氧浓度期间SOA生成潜势的估算
3.3.1 对苯和异戊二烯的处理
3.3.2.SOA浓度的估算
3.3.3.SOA化学成分的估算
3.3.4.SOA前体物的环境浓度生成潜势
3.3.5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华大学室内烟雾箱实验系统的构建和表征
4.1 国内外的烟雾箱实验系统
4.1.1 国外的烟雾箱实验系统
4.1.2 国内的烟雾箱实验系统
4.2 清华大学室内烟雾箱实验系统的构建
4.2.1.Teflon反应器
4.2.2 空气净化系统
4.2.3 注样系统
4.2.4 分析检测仪器
4.2.5 其他
4.3 清华大学室内烟雾箱实验系统的表征
4.3.1 清洁空气的表征
4.3.2 气相物种在烟雾箱内沉积速率常数的表征
4.3.3 颗粒物沉积的表征
4.3.4 姻雾箱内紫外光强度的表征
4.3.5 烟雾箱壁反应性的表征
4.3.6 实验重复性的表征
4.4 烟雾箱的清洗及实验的准备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前体VOCs氧化生成SOA的烟雾箱实验研究.
5.1 主要前体VOCs氧化生成SOA的机理概述
5.1.1 芳香烃前体物.
5.1.2 蒎烯
5.1.3 异戊二烯
5.1.4 长链正构烷烃.
5.2.SOA产率的计算和典型SOA生成实验的结果
5.3 主要前体VOCs氧化生成SOA的研究
5.3.1 各前体物SOA产率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5.3.2 各前体物SOA产率之间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无机颗粒和SOA相互影响的研究:I.无机离子颗粒对间二甲苯SOA生成的影响
6.1 对无机离子气溶胶的分类和选取
6.1.1 无机离子气溶胶的含水特性.
6.1.2 无机离子气溶胶的分类和选取
6.2 无机离子颗粒影响的检验性实验结果.
6.3 中性粒子和干燥酸性粒子对SOA生成的影响.
6.4 干燥酸性粒子对SOA生成影响的原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无机颗粒和SOA相互影响的研究:Ⅱ,干燥硫酸铵颗粒对SOA生成的影响
7.1 干燥硫酸铵颗粒对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影响
7.2 干燥硫酸铵颗粒对间二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影响
7.3 干燥硫酸铵颗粒对1,2,4.三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影响
7.4 干燥硫酸铵颖粒对d.蒎烯光氧化体系生成SOA的影响
7.5 干燥硫酸铵颗粒对异戊二烯和正十.烷光氧化体系生成SOA的影响
7.6 干燥硫酸铵颗粒对不同前体物影响不同的原因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无机颗粒和SOA相互影响的研究:Ⅲ,硫酸锌和硫酸锰对甲苯SOA生成的影响
8.1 硫酸锌对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影响
8.2 硫酸锰对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影响
8.3 硫酸锌和硫酸锰对SOA产率的影响.
8.4 硫酸锌和硫酸锰对碳氢光氧化过程中SOA生成的影响机制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无机颗粒和SOA相互影响的研究:Ⅳ,硫酸亚铁对光氧化SOA生成的影响
9.1 硫酸亚铁对a.蒎烯光氧化过程中SOA生成的影响
9.2 硫酸亚铁对甲苯光氧化过程中SOA生成的影响
9.3 硫酸亚铁对a.蒎烯和甲苯光氧化过程中SOA产率的影响
9.4 硫酸亚铁抑制光氧化SOA生成的机理推测
9.5 硫酸亚铁和硫酸铵混合气溶胶种子对SOA生成的影响
9.6 不同湿度条件下硫酸亚铁对a.蒎烯光氧化SOA生成的影响.
9.7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无机颗粒和SOA相互影响的研究:V.SOA与碳黑颗粒压缩重构的关系
10.1 团簇状碳黑颗粒的微观结构及描述
10.1.1 团簇状碳黑颗粒的微观结构
10.1.2 团簇状碳黑颗粒的描述
10.2 SOA生成体系中团簇状碳黑颗粒的压缩重构
10.2.1 甲苯光氧化体系
10.2.2 a蒎烯臭氧氧化和光氧化体系
10.2.3 间/对二甲苯1,2,4三甲苯和正十.烷光氧化体系
10.3 非SOA生成体系中团簇状碳黑颗粒的压缩重构
10.3.1 烟雾箱背景颗粒物的生成
10.3.2 丙烯臭氧氧化体系
10.3.3 丙烯光氧化体系
10.4 副起团簇状碳黑颗粒压缩重构的可能物种
10.4.1 非SOA生成体系
10.4.2.SOA生成体系
10.5 对大气环境的意义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碳氢光氧化生成的SOA的吸湿性特征.
11.1 d.蒎烯光氧化过程中生成的SOA的吸湿性
11.2 气溶胶种子存在下a.蒎烯光氧化过程中颗粒物的吸湿性
11.3 d.蒎烯光氧化生成的颗粒物的吸湿性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11.3.1 a蒎烯光氧化SOA的吸湿性在老化过程巾的变化
11.3.2 气溶胶种子存在下SOA吸湿性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11.3.3 a蒎烯光氧化生成的颗粒物在老化过程巾的组成变化
11.4 本章小结

第12章 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箱式模型研究.
12.1 甲苯光氧化生成SOA的箱式模型构建
12.1.1 模型构建概述
12.1.2 气相模块的构建.
12.1.3 气相/颗粒相分配模块的构建
12.1.4 过氧化半缩醛生成模块的构建
12.1.5 干燥硫酸铵影响模块的构建
12.1.6 烟雾箱辅助机理模块的引入
12.2 箱式模型模拟与烟雾箱实验结果的比较
12.3 箱式模型模拟不同因素对SOA生成的影响
12.3.1 温度的影响
12.3.2 [HClo/NO]的影响
12.3.3 干燥硫酸铵表面积浓度的影响
12.4 本章小结

第13章 Model 3 /CMAQ模型中SOA模块的初步修改
13.1 空气质量模型Models 3 /CMAQ简介
13.1.1 CMAQ模型的结构 特点与应用
13.1.2 CMAQ模型巾SOA的计算方法
13.2 CMAQ模型的设置及输入参数
13.2.1 模拟域 模拟时段和排放数据
13.2.2.MM5和CMAQ模型的设置
13.3 CMAQ模型SOA模蛱的修改及结果.
13.3.1 对SOA模块的修改
13.3.2 模拟结果
1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
  气相反应产物的气相/颗粒相分配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利用烟雾箱实验量化的Odum双产物模型,在气相机理中添加假想的SVOCs产物,利用式(1—8)和式(1—14)对SOA的生成进行模拟。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集总化程度较高的气相大气化学机理,如CB—IV、RADM2和SAPRC99等。由于烟雾箱的实验条件和真实大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种方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种模拟SOA生成的方法是用集总化程度较低或全面的大气化学机理(如CACM和MCM)模拟尽可能多的SVOCs,利用Pankow吸收模型计算每种SVOCs分配在颗粒相的量,从而模拟整体SOA的生成[121,122]。计算过程中,各SVOCs的a1值由实验确定,PLD,i和通过UNIFAC法(UniversalFunctionalGroupActivityCoeffi—cients)进行估算。如果对前体VOCs的氧化路径、氧化产物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这种方法将比第一种方法更合理、可靠。但是正是因为SOA的生成机理极为复杂,对反应路径和氧化产物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这种模拟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在诸如Model—3/CMAQ—MADRID这样的空气质量模型中,上述两种对SOA的处理方法都有应用。
  1.5 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呈现区域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其突出表现就是细颗粒物污染严重。我国城市细颗粒物中的无机和有机组分浓度都远远高于国外同等规模城市。从实验室研究角度看,国内外相关的烟雾箱实验研究多是在无颗粒或者无机颗粒物浓度很低的情况下(<20μm3/cm3)进行的,高浓度的无机粒子对SOA的生成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国内外尚无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外场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等手段研究SOA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了解SOA的生成机理,认识SOA与无机颗粒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结果为我国空气质量模型的修正和大气颗粒物控制政策的制定也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大气化学反应模块是各种尺度空气质量模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气相大气化学反应机理发展较为成熟(如CBM—Ⅳ,SAPRC99,RACM,RADM等),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区域空气质量模型中。但对于异相的大气化学反应机理,尤其是SOA生成机理目前研究还不充分,空气质量模型中使用的SOA生成模块还相当不完善。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开展了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研究,为大气污染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例如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采用Model—3/CMAQ空气质量模型对北京市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的环境效果做了评价,预测了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为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控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建议。
  ……

前言/序言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丛书的《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聚焦于当前水环境治理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系统阐述了从污染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再到生态系统修复的完整技术体系。本书旨在为环境工程、水利科学、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一部分: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来源与影响 本部分首先对全球及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宏观格局进行剖析。详细介绍了地表水、地下水及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污染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1. 常规污染物负荷分析: 阐述了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等传统指标的超标现状及其区域特征。重点分析了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的结构性变化。 2. 新兴污染物关注: 深入探讨了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ED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以及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等新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的规律,及其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3. 污染的时空动态模型: 结合水动力学原理,解析了污染物在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中的传输、扩散和降解过程,为制定针对性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面向全过程的水污染源头控制技术 有效的污染控制必须从源头抓起。本部分着重介绍如何通过源头削减和过程强化,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量。 1. 工业废水深度减排与资源化: 清洁生产审核与过程优化: 详细介绍化工、印染、制药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路径,包括工艺优化、物料替代和循环利用方案。 高盐、难降解废水处理: 重点介绍膜分离技术(如纳滤、反渗透)、高级氧化技术(AOPs,如芬顿、臭氧催化氧化)在处理高浓度、难生化废水的集成应用,并探讨了盐分回收与零液体排放(ZLD)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2. 农业面源污染的精准控制: 化肥农药减量化技术: 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料的应用,以及生物农药替代策略。 退耕还湿与缓冲带构建: 探讨了在农田与水体交界面设置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对氮磷径流的削减效果,并评估了其生态效益。 3. 城镇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海绵城市建设: 介绍雨水收集、渗透、净化等“海绵城市”核心技术在削减初期雨洪径流污染负荷中的应用,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及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与运行维护。 第三部分:高效与低能耗的末端水污染治理工程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前水处理领域最前沿、最成熟的末端治理技术,强调高出水水质、低能耗和污泥减量化三大目标。 1. 新型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好氧组合工艺: 深入剖析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膜反应器(MBBR, IFAS)等技术在低碳源条件下高效脱氮的机理与工程实践。 微生物群落调控: 介绍如何通过接种特定优势菌群和优化反应器条件,提高对微量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降解效率。 2. 深度净化与回用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优化: 关注膜污染的控制、清洗策略以及长效运行的经验总结。 深度氧化与吸附集成: 论述了活性炭吸附、臭氧深度氧化、紫外/过氧化氢组合工艺在实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中水回用标准(如达到景观用水、杂用水标准)中的应用效果。 3. 污泥资源化与减量化: 探讨了污泥热解、厌氧消化(沼气利用)和污泥干化技术,旨在减少最终处置量,并探索从污泥中回收磷、氮等营养物质的路径。 第四部分:复杂水体与生态修复的系统工程 针对河流、湖泊、湿地等受损水生态系统,本部分提出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综合修复策略。 1.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详细阐述了底泥清淤、化学药剂(如PAC、聚合铁)的封隔处理技术,以及通过接种微生物或种植水生植物调控底泥氧化还原状态的方法。 外源营养盐负荷削减的流域管理: 强调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型,实现跨界、跨部门的协同控制。 2. 河流生态廊道与自净能力恢复: 河道形态优化与生态基底恢复: 介绍如何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蜿蜒度、优化河岸带结构,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构建与运行: 重点分析了人工湿地对重金属的稳定化和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并讨论了植被选择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介绍了针对地下水有机污染羽的修复技术,如“井-射流”技术(Pump-and-Treat)、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ISCO/ISCR)以及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部分对水环境治理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数字化、智能化在水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构建韧性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我国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拿到这本《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科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释复杂环境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原本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像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深入浅出地剖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主要途径、关键前体物、反应机理,以及它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我期望看到的是基于大量观测数据和先进模型得出的结论,能够清晰地阐述SOA的形成机制与气象条件、化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目前主要的SOA模拟模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模型来预测SOA的浓度和影响。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精准地指出了研究的核心——“特征”和“模拟”。我理解这意味着它会提供大量关于SOA在大气中实际观测到的化学组成、粒径分布、光学特性等方面的描述,并且会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数值模型来复现和预测这些特征。我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模型校准和验证的实例,以及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潜力。虽然它不是一本直接的“技术应用”手册,但对我而言,理解SOA这个关键的污染物种类,正是有效制定未来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基石。这本书的内容,恰好契合了我对这一科学难题的深入探索的渴望。

评分

我近期对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些前沿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问题。我一直认为,要真正解决大气污染,不仅仅是依靠一些简单的治理措施,更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机理和复杂过程。我曾经设想,一本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书籍,应该能够提供一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知识体系,能够从宏观的政策法规层面,一直深入到具体的污染源识别、排放控制技术,甚至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评估。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大量的实例,比如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治理特定污染问题时所采取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及各种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新兴的控制技术、智能化的监测手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融入到大气污染控制中。当我看到《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这本书时,我虽然对其专业性有所了解,但内心还是有些期待,希望它能在某个角度,为我提供一些理解大气污染背后复杂性的视角。然而,在深入了解其内容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明确,几乎完全聚焦在“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这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它在“特征”方面的探讨,虽然至关重要,但更偏向于描述和分析;而在“模拟研究”方面,则更侧重于模型的方法论和应用。这与我原本期望的涵盖更广泛控制技术和策略的“全景图”有所不同。这本书更像是在对大气污染中的一个“病灶”进行深入的解剖和诊断,而非一本指导“全科治疗”的医学宝典。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抱有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大气污染控制思路,并且能深入剖析那些被广泛讨论但却常常被忽略的复杂性。我曾设想,这本书会从全球大气污染的宏观趋势出发,逐步聚焦到区域性污染问题,再到具体的城市或工业区域。我期待看到它对不同控制技术,比如源头减排、末端治理、清洁能源替代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包括它们的效率、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环境效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探讨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这些策略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制定出既能达到减排目标,又能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综合性策略。我个人尤其关注政策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所以我会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政策评估、环境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讨论。然而,拿到《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后,我意识到它更侧重于对“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这一特定污染物种类的深入研究。虽然我知道SOA是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但我原本期望的是一本涵盖更广泛控制技术和策略的书籍。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更像是在对SOA的“诊断”和“预测”进行细致的研究,而不是直接给出“治疗方案”。它所强调的“特征”和“模拟”虽然是理解问题本质的关键,但对我这个更希望获得“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似乎少了些直接的指导意义,如同我需要治疗感冒,而这本书详细描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和传播途径,却没告诉我该吃哪种药。

评分

这本书,我实在是很期待它的出版,但拿到手之后,我发现它似乎和我最初的设想有点出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更偏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著作,比如如何评估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污染状况,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就像那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科普读物,或者能有那种图文并茂、数据详实的工程手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种在地方环保部门工作,或者在工厂负责环保的工程师会用到的工具书,能指导他们具体如何监测、如何改进工艺、如何选取最适合当地情况的减排技术。这本书的标题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这几个字,就给我一种非常实用、非常落地的感觉。然而,当我翻开后,发现它更多地探讨了“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这个非常细致且偏向理论和研究的科学问题。虽然我知道这个领域的研究对理解和控制大气污染至关重要,但它似乎更适合那些已经在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或者有志于从事这方面前沿研究的研究生。我期望的是能读到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实施”的经验,比如不同地区在推行某项控制策略时遇到的挑战、克服的办法,或者是不同技术路线的成本效益分析,甚至是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这本书所侧重的“特征、模拟研究”虽然科学严谨,但对我这个更关心“怎么做”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阳春白雪”,少了些“下里巴人”的亲切感,或者说,缺少了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行动的“干货”。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阅读一些关于空气质量预测和健康影响的研究。我了解到,大气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造成空气污染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分,但它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也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难点。因此,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专门探讨SOA特征和模拟的书籍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原以为这本书会从SOA的化学组成、来源、形成途径等基本概念讲起,然后深入介绍各种观测方法和分析技术,帮助读者理解如何“看清”SOA。接着,我期望它能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SOA模拟模型,包括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需要哪些输入数据,以及如何解读模拟结果。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有实际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不同区域或不同排放情景下的SOA污染特征,以及如何评估各种控制措施的效果。我理解,要有效地控制SOA,首先必须深入地了解它。这本书的题目,恰好点明了这两大核心内容:“特征”和“模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SOA的“身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掌握利用科学工具来“预测”它未来行为的能力。这对于我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或者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工作中,无疑会非常有价值。

评分

是不错 很好 就需要它

评分

书籍很不错

评分

挺好,网购方便实惠!!!!!!!!

评分

京东商城送货快,服务好。我只在京东网购。

评分

东西质量、内容不错,可以学习学习。

评分

书不到100页,有点贵,但比较有参考价值。

评分

书籍很不错

评分

商品和描述的一样好

评分

很好很好。帮别人买的。东西挺不错。发货也快。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