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晋如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写作
  • 大学教材
  • 写作技巧
  • 诗歌鉴赏
  • 文学创作
  • 高等教育
  • 中文系
  • 诗词格律
  • 写作入门
  • 现代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03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22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黄坤尧教授

徐君是享誉诗坛的高手,深晓创作之道;进而以过来人的经验,与读者分享创作的经验,理论与写作紧相结合,自然更是切于时用。徐君的著述体大思精,每能说明诗词写作的意义和方法。总论一章畅论诗人与诗心、器识与胸襟、体性与门径等,都是诗词入门的大方向,内行人可以交流经验,初入门者不妨视为指路明灯,同参正觉,同登正道。其它各章分别讲解诗词的体制和作法,辨析平仄,讲求规范,要言不繁,亦得要领。

著名诗人 刘梦芙教授

是书第一编论“诗人与诗心”、“器识与胸襟”、“体性与门径”,既汲取古今名家谈艺要旨,更融化中西人文思想之英华,以超卓之立论,遒炼之文笔,阐明诗词创作的本质性也是主要的问题:即何谓诗人与诗,如何使作品臻于真善美合一之极境。第二、三编分说诗与词的格律、声韵、体式、作法,并结合历代名篇,辨析诗词各体的渊源流变,皆能抉发精微,胜义络绎。学诗词者一编在手,识理真而入门正,别裁伪体,继武风骚,厚植根基,循序渐进,必臻大成。该教程独具慧心,自成体系,融理论与实用技法于一炉,兼顾普及与提高,其总体水准远越同类诸书之上,虽王力先生《诗词格律》、龙榆生先生《唐宋词格律》不以过也。作者不但学识渊宏,对诗词义理有深湛之研究,更兼在创作方面体验丰富,才华横溢,早成海内名家,故是书立论,皆自甘苦中来,实为导航诗海之明灯,功莫大焉。

江西师范大学 刘世南教授

八十五岁的我,从《六一诗话》到民国时期种种同类的书,大概都翻阅过;今人“诗法”之类,也大抵涉猎过。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俞陛云的《诗境浅说》,一新耳目的要数少年时读的《饮冰室诗话》,而常置座右、经常过眼的,则是《石遗室诗话》和《兼于阁诗话》。现在忽得徐晋如博士此书,捧读一过,竟如梁启超说晚清一般维新志士初读龚自珍文,“若受电然”。这才是中国现代化新时期的说诗论词之作,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王子猷此语正可移赠此书。

“总论”中惊世骇俗的见解,一扫“五四”前后“贵族文学”、“平民文学”的说法,而提出了naturalaristocracy(自然贵族)的“雅文学”。这不是回复到“贵族文学”去,而是继承“士大夫”传统,形成“现代知识分子”的雅文学。第二编诗说,第三编词说,其可贵之处,是皆为自得之言:鸳鸯绣出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例如:老杜的“字眼”;五律求丰神情韵,七律求筋骨思理;南社诸人学龚自珍无成之故;渔洋七绝之法;善为诗者多,善为古文者少。凡此种种,都是作者深造自得之言,对学诗词者极有益。第四编结语,谈到诗词的当代命运,批评诗词的“改革派”,也深有见地。

著名词人 王蛰堪先生

佳胜处在简明清新,不弄玄虚,直指津要,不袭陈言。且夫议论发明,多有前人所未道者,令人耳目一新。

著名诗人、持社社长 杨启宇先生

晋如以风华激越之诗坛健儿兼积学深思之学界精英双重身份作此书,不仅于创作甘苦,能现身说法,度人金针;于诗词理论,亦能戛然独造,发人深省。尤可贵者,是能明确揭示忧患意识、悲悯情怀乃诗人之灵魂,中华诗词是以士大夫为传承体之精英文化,于此即与为什么服务之类的老干少干体伪诗彻底划清界线。

著名词人 魏新河先生

博征精选诗词、理论,参以己见,深入浅出,着意发隐探微,不乏真知灼见,出以举重若轻,源自创作实践,令人击节叹赏者再四。窃以为凡今学者,宜人手一册,可奉为圭臬,于吟咏之道,必大有益。

著名诗人 王翼奇先生

晋如诗似龚定庵,已有定评。文亦似定庵,则知者甚鲜。此著殆如定庵乙丙书,令读者若受电然。此书以沉博之思力、渊深之学养,启民以新智,为吾诗国文化存亡继绝,洵千秋之业也。

著名诗人 何永沂先生

徐子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具深厚之学养。其所作诗词,剑气箫心,幽光狂慧,为余所爱读。由他这样一位兼学者诗人于一身的中文系博士编著的教人作诗填词的书,可谓一而不易有二。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钟振振教授

诗人体悟证道之作,固已荦确不群,重传承守家法,尤见博览玄思之功。

编辑推荐

大概很少有一部教材能像本书一样激情澎湃。著名作家张远山评论道:“能把教材写得这么好看,实在太难得了。”这是因为作者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其次才是一名大学教师,他讲诗词作法,都有自己的创作体悟在。就像诗词学大师叶嘉莹教授说的那样:“作者诗作才华横溢,论诗论词,也十分恰当、得体,是切中肯綮之言。”然而本书又非完全从技巧上来论诗词写作,而是结合自身多年诗歌创作经验,强调诗歌的整体内容,同时强调要培养诗人的士大夫气息。正如国学大师龚鹏程教授所云:“是书四编十七章,元元本本,看起来是讲具体作法,其实是教人如何做个真正的诗人。详述诗法,而探本诗心,为坊间一切谈诗词写作之书所未有。且讲得明白精要,实在难得。因诗法繁密,谈起来容易琐碎;诗心深窈,说来又涉玄眇。能讲得如此深著明切,足见功力。

内容简介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是一本讲授诗词写作方法的著作。但是,书稿并非完全从技巧上来论诗词写作,而是结合自身多年诗歌创作经验,强调诗歌的整体内容,同时强调要培养诗人的贵族气。当然,对于具体创作中的格律,作者徐晋如也能独辟蹊径,颇能切中其中关键。

作者简介

徐晋如,著名诗人、词人、古文家。现执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著有《忏慧堂集》、《缀石轩论诗杂著》、《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等。与陈永正教授共同主编《百年文言》。腾讯儒学“明德讲堂”主讲,其系列儒学讲座《晋如说儒》已有数百万人观看。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诗人与诗心

《诗经》并非三代之民歌,而是贵族创制——诗国的辉煌是士大夫创造出来的——学习诗词就是要继承中国古代士大夫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高贵灵魂的三个基本特征——什么是真正的诗

第二章 器识与胸襟

情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器识胸襟是文艺创作的根基——胸襟就是诗人的主体意识、历史感与使命感——民粹主义、专制主义:两种伪胸襟——自由与权力的分野

第三章 体性与门径

诗词体性的三个特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穷理析义,须资象喻——竞体空灵,馀意不尽——学诗的门径:先学五律,次学七律,次学七绝——学诗词不可只盯唐宋,必须学习晚清

第二编 诗说

第四章 声韵与格律

什么是近体诗——平上去入四声分辨方法——教你十分钟掌握近体诗格律——规则以外的特例:近体诗的拗体

第五章 近体诗对仗的理论与技巧

为什么要训练对对子——陈寅恪论对对子——《文心雕龙》论骈偶——近体诗对仗的要求——对仗的三种技巧——工对——对仗的基本原则: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宽对——借对——无情对与聂绀弩的例子

第六章 五律作法一:炼句与字眼一

诗不同于散文的句法特征——语序错综、成分省略——十字格与流水对——最出彩的字:五言诗句字眼的安排

第七章 五律作法二:谋篇布局

五律的起承转合——中间二联不是起传统所认为的承转作用——首联起承之法——尾联转合之法——中间二联的经营——五言排律及虚字的运用

第八章 七律作法举隅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在体性上的差别——七言律诗不同于五言律诗的句法特点——以几首唐宋名作为例,谈谈七律的章法——作诗的两大秘诀

第九章 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

绝句的起源——古绝与近体绝——五言绝句的作法——从王渔洋七言绝句归纳出十二种作法

第十章 五言古诗的作法

古体诗并非古代的自由诗——近体诗产生后古体诗的平仄安排——古体诗的用韵——五古短制与长篇的体性——五古短制的作法——五古长篇的作法

第十一章 七言古诗的作法

七言古诗与七言歌行的区别——七言歌行的作法——长庆体、梅村体——《秦妇吟》作法分析——七言古诗的作法——韩愈、李商隐七言古诗作法分析

第三编 词说

第十二章 填词概说

词的起源——词与音乐的关系——词调与词谱——词的艺术风格不止于豪放婉约——词不同于诗的四个特征——词用代字设色浓丽

第十三章 摹拟与变翻

摹拟名作,达成变化——变翻与唱和——全新词境的创造:王国维、李子、军持——生新与缘情的中道

第十四章 常见词调作法举隅

如何选择词调——八声甘州的作法——满庭芳的作法——蓦山溪的作法——浣溪沙的作法——临江仙的作法——蝶恋花的作法——菩萨蛮的作法——减字木兰花的作法

第十五章 词的修辞与作风

柳永词的风格与作法——张炎词的风格与作法——吴文英词的风格与作法——晏几道词的风格与作法

第十六章 檃栝与寄托

檃栝:化用诗语入词——苏轼和周邦彦的例子——寄托:用比兴的手法使词境更深——苏轼《水调歌头》、《蝶恋花》——辛弃疾《摸鱼儿》、《汉宫春》——王沂孙《齐天乐》——张炎《高阳台》、《解连环》——蒋春霖《踏莎行》

第四编 结语

第十七章 诗词的当代命运

诗词应名之日“国诗”——国诗的定义——国诗能否用白话——国诗能否用今声今韵——国诗可以不用典吗——什么才是真正的时代气息——陈独秀、陈寅恪、丁宁的例子——新诗与国诗:汉语诗歌的两条路径

附录一 近体诗十六式

附录二 词范

附录三 佩文诗韵辑要

附录四 诗词今古异音字举隅

附录五 诗词写作工具书提要

附录六 诗词写作入门宜读书目提要

精彩书摘

第十七章 诗词的当代命运

近代中国经“秦汉以来未有”之大变局,纲纪废弛,礼乐云亡。西风东渐,与中国固有之文明相磨荡,一时竺旧之士,斥西学为异端;趋新之徒,攻儒孔若仇雠。中行之人,冀为综融中西,富民强国之努力;偏执之辈,则自暴自弃,以为中国无一事如人,若要中国富强,非将吾国一切历史文化芟夷干净,不能有真正进步。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尊美国诗人惠特曼自由体诗歌为鼻祖,以“新”自居,诬称诗词为“旧体”,诗人词人为“骸骨迷恋”,即是此种扭曲心理之反映。实则彼辈所谓“新诗”,不过是仰西人鼻息的殖民文体,被诬为“旧体诗词”的诗和词,才是真正具有民族气概,能反映民族品格的诗体。毛泽东说“旧体诗词”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它“既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其深层来源,正是新文化运动。

称诗词为“旧体诗词”,是新文化派的阴谋。中国古代,从未发生过一种文体产生,就要全面否定、彻底打倒从前文体的状况。今体诗产生,人们把从前的诸种诗体统称作“古体诗”,词之初兴,是名“诗馀”,曲之滥觞,乃曰“词馀”,父传子递,血脉相连。古人深深知道:没有“古”,便没有“今”,“古”中蕴“今”,“今”中存“古”,“古”与“今”,是不可割裂的一个完整的传统。只有以殖民主义为底色的新文化运动,才狂妄地以“新”自命,而把历史传承的诗体称作“旧体”,非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不能一骋其快。

说详徐晋如:《国诗刍议》,《缀石轩论诗杂著》,页九三至一一九,海南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八月。

因此,诗词不该再被冠以“旧体”这样一个侮辱性的名称,她的最恰当的名字应该是“国诗”。所谓国诗,就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汇,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以表现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为旨归的具有严格而稳定的韵律的文体。

国诗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日常口语总是在时时变化的,但文言文却是相对稳定的。今天我们读先秦的文言文,都不会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读后世一些用白话记载的书籍,反而要艰深得多。说的话和写的文章采用不一样的语言,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至今,一直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用白话入诗,从古以来,就绝无成功者。胡适的《尝试集》中,有不少是用旧体诗的形式,但采用白话词汇的作品,那些诗作未尝不小有诗味,但终病于浅薄伧俗,就是因为,国诗那精练的句式,只适于精练的文言。唐代的杜甫是一位很有革新精神的诗人,他的诗中,用了不少当时的俗语,但他用俗语,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加点缀,绝不会妨碍到整首诗高古雄浑的气质。即使是一百年前“诗界革命”的主将黄遵宪,其诗中用了一些新名词、写了些新事物,也还是点缀,全首诗仍都是文言。不像今人,写国诗通篇用白话,那样写出来的绝不是国诗,而是莲花落。比如下面这两首:

我举头张望,窗前结着冰。夜幽深恍惚,远近点宫灯。

这时谁想到,鸟贴着星空。四处蓝光溅,天沉醉酒中。

从平仄上讲,这两首作品完全符合五言近体绝句的要求,然而,这种用白话文写成的文体,除了给人以诞怪之感,不能有别的价值。再来看下面这首:

有块石头潮湿了,滋生某种霉斑。火炉烧烤水循环。死灰沉淀处,分裂那张船。光影参差流幻影,一双彩蝶翩翩。鲜花烂漫是春天。偶然来个我,弥散在炊烟。

作者标明是一首词,词牌名是临江仙。的确,从平仄押韵来说,完全符合临江仙的词律,但是,其中的语汇、情感都不是属于国诗的,它是徒有词之名,却没有词之实的一种文体。学者作诗填词时,万不可堕入此种恶趣,一旦走上这条路,一辈子也不可能写出好诗。

国诗又须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反对平水韵的论者认为,今天的语音与唐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平水韵已经不适应今天的语音,所以必须打倒。这是对音韵学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犯的常识性的错误。平水韵自隋代《切韵》发展而来,《切韵》从来就不是任何一种现实语音体系的模拟,而是根据“古今方国”之音——比隋代更古的时代的读音和隋代当时各地的方音,参酌异同,折衷一是的虚拟语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地区的现实语音与《切韵》音系完全一致。中国人作诗,不但言文分离,在语音上,也是分离的。这就好像京剧所用的韵白,它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但它是一切京剧演员在念白中所遵循的典范。一千多年来,国诗都是以平水韵声韵系统作为基础语音,今日作诗不依平水韵,填词不依词林正韵,就是自绝于此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京剧演员,为了能够演出京剧,要通过反覆的训练,去掌握韵白的声韵系统,学习国诗者,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反覆的训练,去掌握平水韵呢?不肯去掌握平水韵,反而要打倒平水韵,其实是在潜意识里对学习、对知识存在着排斥情绪,是一种懒汉加无赖的思想。

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概念,一百多年来,对国诗持“改革”、“发展”态度的人士逐渐把持了舆论,而对国诗持维护、存粹态度的人却被斥为“保守”、“落后”。但是,保守并不就是落后,激进也并不等于代表正确的方向,任何时候,彻底否定传统的变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被中外历史所反覆证明了的真理。

改革派的第一个主张是认为国诗必须反映当代生活,要有“时代气息”。这种论调的提出者,不但不懂国诗,更加不懂文学。文学的任务是表现心灵,绝不是表现社会生活。即使文学中大量地描写了社会生活,也还是为表现心灵服务。“时代气息”,体现在人的内心,而不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变动。古人歌颂殉节的烈女,今人则对她们寄以人本主义的同情,古人鼓吹忠君,今人则强调独立自由,这就是“时代气息”。


前言/序言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一版序言

李汝伦

(李汝伦先生,字怀仙,吉林扶馀人。生于一九三〇年,卒于二〇一〇年。著名诗人,杂文家。著有诗集《紫玉箫集》、《紫玉箫二集》,诗论集《犁破荒原》等。原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当代诗词》创刊主编。本文是李汝伦先生生前所作的最后一篇序文。)

如果此书于五十多年前后出版,我虽然是个穷大学生,我是会设法购置一册的,只要不卖裤子就行。

我自少年始,便产生了恋诗情结。我读的是家中原有的普通读物以及《学诗百法》之类,实则还是靠自学自悟。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从未见有什么写作教程。那时高教部的教学大纲、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早已视教授学生吟诗作对如教唆学生寻花问柳一样,为左氏祠堂家法所不容。课堂上只听见什么人民性、进步性的教条锣鼓。那时整个文学和艺术,已定位为妻妾一流,只须学会“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回答。诗词小道则已逐出文苑,想作奴隶而不得。像吴梅、汪辟疆、陈匪石、王力这些诗学大家、教授,皆已奉命闭嘴。这之前,爱好诗词已曾被讥为“骸骨迷恋”,此时,爱好者本人就形同了“骸骨”。只在宫廷之内、殿陛之下,才有些高贵的“骸骨”,啾啾然唱著「天阴雨湿”。

上世纪晚期,诗词镣铐解除,我曾多次在各种会上呼吁大学文学系恢复诗词写作教学,人微则言轻,话音落在死水水面。老教授们已从闭嘴到闭目,灵魂游荡于山阴道上。他们的弟子也大都鬓发飞霜,而且本身也曾是“不宜提倡”的对像。这些教授中除自学自悟者外,很多连旧时幼学读本也没见过,弄不清哪个汉字姓平,哪个汉字姓仄。堂堂大学,堂堂教授,真是煞透了风景,咄咄怪事。我的呼吁证明我无知,我不会审时度势。

呜呼,文化革命岂仅在1966哉,那些王杨卢骆们,仙圣豪佛们,一个个陈尸于摇篮。

如今诗词市场繁荣,刊物不但千帆竞发,诗集也万舸争流,接近氾滥。讲究格律的书,不断推出,当然其中也有较好的,但总脱不掉旧衣衫鞋帽。徐晋如此书别开生面,另树一帜,它告诉你诗之为物何如,什么才算好诗,好在何处?是在眉如黛间还是唇如丹上?诗的语言与散文语言是男女之别、阴阳之差,还是妍媸之分、肥瘦之异?它告诉你诗的通天河,诗美的轨迹,诗神缪斯的诞生,更谆嘱你如何作人。诗人需要感情,也需要器识,此书不仅说了作诗之法,更说了作人之度。过去的工具书交给你一应工具,最好能给你个木匠,而不过还是斧头、刨子、锯……此书给你的是位墨子。墨子能造野战攻城之具,还能达天人之理、熟事物之情。此书旁及史论、美学、哲学,此正诸多同类书之所轻乃至所无。

作者正读博士,口袋里还有学生证,但已登上大学讲台,布道说法,设帐授徒。这可是诗词界的一个新风景点?我想是的。

大学生的男女娃娃们,你们当然可以不写诗,甚至不爱诗,却不可不懂诗。诗能提高你的精神档次,美化你的生命,丰富你的智府,减小些气质上的俗,增几分风神上的雅。

当然,书中某些观点,提法,你有保留自己理念的自由,但你如能知道世上有这种观点,那也就是你的知识,因为那也是一种学问。

本书对医治诗界的流行病、多发病――平庸,对于挽救“站惯了”的贾桂之徒和假伪劣的制造商以及小贩子,也许会起到援嫂之溺的作用。

读竟此书,不忍掩卷。老夫老矣,蓦然想起夫子之言,曰“后生可畏!”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叩开千年韵律之门 本书并非一本讲解诗词创作技法的“教程”,而是一场深入中国古典诗词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旅。 我们不从格律、对仗、炼字等技术层面生硬灌输,而是试图带领读者,以一种更贴近生命体验的方式,去感受、去理解、去走进那些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一次关于“如何读懂诗”的温柔引导。 许多人认为诗词晦涩难懂,距离生活遥远。本书将打破这种隔阂。我们将跟随古人的足迹,从他们眼中看世界:春日迟迟,花开花落;夏夜凉风,蝉鸣蛙噪;秋叶金黄,月色皎洁;冬雪皑皑,炉火温暖。我们会一同品味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体会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领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细腻。我们相信,真正的诗词,源于生活,也回馈生活。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诗词是古人情感的载体,是他们对世界、对人生最真挚的回响。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倾听屈原的忧国忧民,王维的禅意山林,白居易的市井烟火,辛弃疾的英雄豪情。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与古人的灵魂交流,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他们的境遇与心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拓展我们的视野。 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感受美”的熏陶。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辞藻的华丽,更在于意境的营造,情感的升华。我们会一起欣赏那些如画卷般展开的景象,如音乐般流淌的韵律,如醇酒般回味的意蕴。我们将学习如何去捕捉诗句中的细微之处,如何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情,如何去感受语言的凝练与力量。通过对经典诗篇的细致品读,我们期望读者能够逐渐培养起对美的敏锐感知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本书不会提供枯燥的理论框架,而是以大量的经典诗词为切入点。 我们会围绕具体的诗篇,展开一系列的讨论与引导。例如,在品读山水田园诗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讲解“写景”的技巧,而是会带领大家走进诗人描绘的那个自然世界,感受其中宁静、淡泊的氛围,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探讨边塞诗时,我们会尝试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身上那份家国情怀与壮烈豪情。 我们将强调“融会贯通”的重要性。 诗词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联系与传承。我们会适时地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例如,在品读唐诗时,我们可能会引申到对宋词的欣赏,让读者体会到从盛唐的奔放激扬到宋词的婉约细腻的转变。 我们鼓励读者进行“二次创作”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并非强制性的写作练习。 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解和感受的个性化表达。当读者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感悟,也许是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相似的景色,也许是想抒发与诗人相似的情绪。本书将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方向,引导读者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诗歌,回应生活。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否具备一定的诗词基础。 无论您是怀揣着对诗歌的朴素热爱,还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亦或是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慰藉,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我们不追求立竿见影的“写作能力提升”,而致力于开启一扇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我们相信,当您真正被诗歌所打动,被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所感染,那么,诗意便会在您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这,才是比任何技巧都更为珍贵的财富。 让我们一同在这片古老的文字沃土中,感受千年诗韵的脉搏,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对美的全身心投入。翻开这本书,您将不是在学习“如何写诗”,而是在学习“如何生活得更有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古今诗人的深度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写作技巧的书,它更像是一本诗歌的“灵魂指南”。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诗歌的本质,强调了情感的真挚与个性的表达,这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一直认为,写诗最怕的就是“空洞”,写出来的东西没有“魂”。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详细探讨了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诗意,如何将平凡的景物升华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比如,作者在讲解“梅花”这一意象时,不仅仅列举了历代咏梅的诗句,更深入分析了梅花所承载的“傲骨”、“坚韧”等品格是如何被历代诗人反复挖掘和升华的。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书中关于“比兴”手法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通过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通过事物的相似性来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如何让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教授的技巧,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比兴的手法去表达,虽然过程可能有些笨拙,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觉到自己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本书也鼓励我多读、多品、多悟,不仅仅是读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也包括一些当代的优秀诗作,从中汲取养分,开阔视野。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本《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诗词创作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写得过于学院派,离实际创作太远。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给像我这样渴望提升诗歌写作能力但又缺乏系统指导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作者并没有回避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要素,比如格律、对仗、用典等等,但却以一种非常灵活且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他没有把这些规则当成束缚,而是将其视为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书中对于格律的讲解,不再是冷冰冰的表格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大量的范例,展示了不同的格律在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以及如何在遵循格律的同时保持诗歌的自然流畅。特别是一些关于“炼字”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举例分析了许多诗句中一个字的妙处,是如何承载起整句甚至整首诗的情感和意境。这让我意识到,诗歌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字眼之中。此外,本书对于诗歌的“意境”营造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辽阔的意境。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观察生活,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再尝试着用文字去描绘,虽然离大师作品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整个过程变得有趣且充满成就感。

评分

拿到《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帮助我突破“写不出东西”的瓶颈。我一直对诗歌怀有敬意,但每次拿起笔来,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要么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要么就是套用陈词滥调。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写作路上的“及时雨”。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强调格律的严谨,而是从“激发灵感”和“情感表达”入手,这一点非常符合我的需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联想与想象”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教我如何从一个意象联想到另一个意象,如何通过想象来拓展诗歌的意境。比如,书中在讲解“月亮”这一意象时,不仅列举了思乡、孤独等传统意象,还引导我们去思考月亮还可以象征“永恒”、“变幻”等等,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书中对“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也十分细致,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些手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恰当地运用它们,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教授的方法,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去捕捉那些触动我内心的瞬间,再尝试着用文字去描绘。虽然创作的过程依然充满了挑战,但这本书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工具。它让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受,去观察,人人都可以写出有温度的诗歌。

评分

我一直对古诗词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但总觉得自己的笔触无法跟上心中的感触,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显得苍白无力。直到我遇到了《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诗歌创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启发性”。它并没有强硬地灌输各种写作技巧,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境构建”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教我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内心的情感,如何营造出一种朦胧、深远、悠长的诗歌意境。他甚至还鼓励读者去尝试一些“留白”的技巧,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诗歌的空白,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书中对“用典”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运用典故,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用典是为了丰富诗歌的内涵,是为了让诗歌更具文化底蕴,而不是为了炫耀。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观察生活,去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再去尝试用文字去描绘。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顺畅,但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拿起笔,而是充满了尝试的勇气和乐趣。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一本好的诗歌写作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要“好懂”、“实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两点需求。我之前尝试过一些诗歌教程,要么太过于注重理论,读起来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要么就是过于笼统,给出的建议像是“多写多练”,却没告诉我“怎么写”。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从最基本的“观察生活”和“感受情感”入手,教你如何去发现诗意,如何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象选择”的章节,作者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例如“一把旧椅子”、“一盏昏黄的灯”,然后深入分析了这些意象可以承载哪些情感和象征意义。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创作的素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书中关于“句式变化”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我如何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语序,来改变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色彩。我尝试着运用这些技巧,去修改我以前写的一些不太满意的诗句,发现效果果然大为改善。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它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诗歌创作的精髓。它让我明白了,写诗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和享受的过程。

评分

作为一个曾经对诗歌创作感到束手无策的人,《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一大救星。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诗歌写作塑造成一种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将其描述成一种源于生活、忠于内心的表达方式。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诗歌的源泉”,他强调,最动人的诗篇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情感的具象化”的讲解,它教我如何将抽象的情感,例如“思念”、“孤独”等,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比如,作者分析了如何将“漫天的飞絮”与“离愁别绪”联系起来,如何让读者在看到飞絮时,联想到诗人内心的悲伤。这让我明白,好的诗歌能够让读者“看见”情感,而不仅仅是“读到”情感。书中对“语言的锤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它不仅仅是强调词语的准确性,更是教我如何通过对词语的筛选和组合,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它甚至还提供了一些“炼字”的练习,让我体验到每一个字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传授我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这本书,主要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从事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平凡工作,诗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慰藉,一种在繁忙生活中偶尔闪现的美好。我并不奢望能写出什么惊世之作,但希望能通过学习,让自己的表达更细腻、更具诗意。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诗歌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用晦涩的术语来“劝退”读者,而是从最基础的“观察”和“感受”开始。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如何“捕捉瞬间的情感”,作者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夕阳下的影子、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甚至是朋友的一个微笑,然后分析了如何将这些细微的感受转化为诗歌的素材。我照着做,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度确实提高了不少。书中的“意境营造”部分也对我帮助很大,它教我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内心的情感。作者举例分析了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春望》,对比了两位诗人如何用不同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和国破家亡的悲痛。这让我深刻理解到,诗歌的强大力量在于能够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它一步步地引领我走入诗歌的殿堂,让我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这本《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真是我近期最惊喜的一本教材了!我一直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在创作时捉襟见肘,词语的堆砌多于意境的营造,韵律的生搬硬套掩盖了情感的真挚。拿到这本书,我带着些许忐忑,担心又是一本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然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见解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格律和术语,而是从“为何写诗”、“诗意的源泉”这样更宏观的角度切入,引导读者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情感瞬间。作者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佳作,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它们为何能够触动人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意象经营”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好的诗歌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技巧,更是意象的巧妙组合与碰撞,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勾勒出无限的画面感和联想空间。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鼓励读者去打破思维定势,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表达。我尝试做了几个,发现虽然过程有些挑战,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强求我一定要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是鼓励我享受创作的过程,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它让我明白,诗歌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低语。

评分

我是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平日里接触过不少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的书籍,但《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不同。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理论灌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与你分享创作的秘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诗言志”的解读。作者强调,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心灵的表达。他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诗歌作品,揭示了诗歌是如何反映个体的情感、思想以及社会风貌的。这让我认识到,创作优秀诗歌的关键在于“真情实感”,只有发自内心的声音,才能触动读者。书中关于“对仗”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常常觉得对仗是一种刻板的束缚,但作者却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对仗如何能够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如何通过词语的对应和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甚至还提供了一些“非典型”的对仗例子,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诗歌的现代化尝试”,探讨了如何在继承传统诗歌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就像一个打开诗歌创作“潘多拉魔盒”的钥匙,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的出版,绝对是诗歌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一直认为,诗歌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载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诗歌的灵魂”——也就是情感的表达。他强调,真挚的情感是写出动人诗篇的前提。书中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诗意提炼”的部分,它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挖掘出诗意来。例如,作者举例分析了如何将“一次匆忙的告别”转化为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歌。这让我意识到,诗歌的素材来源如此广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和表达的能力。此外,书中对“音乐性”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强调音韵的和谐,更是分析了诗歌的节奏、语调如何影响情感的传达。他提供了一些朗诵的技巧,让我体会到,诗歌不仅仅是读出来的,更是“吟”出来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诗歌向导,它带领我一步步深入诗歌的创作世界,让我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评分

书写的很好,对于喜欢诗词而又找寻不到门径的人,是一本很不错的工具书,但愿这本书能带给你成功。

评分

送货速度,只服京东!质好、价优!

评分

在学习中,其很多观点很认同。

评分

虽然是教材,其实并不枯燥,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谢谢!

评分

搞定了解了再说一遍

评分

书已收到,感觉是正版的。内容很实,只是自己工作多年了,读起来比较费力……

评分

买来就看了第一章,不错。可惜不是繁体

评分

该书内容丰富,有很多名家对本书的评价,值得信赖。另外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思路清晰,易懂。需要静下心去领悟,效果会更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