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綜閤、領域、專題、區域、靠前五個角度,係統梳理瞭《中國製造2025》發布實施以來製造業整體發展、十大重點領域突破、重點工作推進、重點區域布局的進展情況,以及主要發達國傢和新興經濟體推動製造業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舉措。本書體係完整,邏輯嚴謹,深入淺齣,不僅是各級政府科學務實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性、指導性讀本,也是企業、科研院所和中介組織參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工作的參考工具。 國傢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 編著 戰略谘詢委由人大原副委員長路甬祥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擔任副主任。委員由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品質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優選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網絡與信息安全、知識産權與標準、産業經濟、金融等領域的院士、專傢及企業傢組成。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翻開這厚重的一頁,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之中,感受著中國製造從“大”走嚮“強”的決心與腳步。2016年,當這份藍皮書橫空齣世時,它所描繪的願景和製定的戰略,精準地把握瞭當時中國經濟轉型的脈搏。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的論述所吸引。書中不僅僅是宏觀的規劃,更深入地剖析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裝備到航空航天裝備,每一個領域都充滿瞭令人振奮的細節。它讓我看到瞭中國不僅僅在追趕,更在主動引領,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尋求突破。同時,書中對人纔培養和産業融閤的關注,也體現瞭高度的戰略眼光,認識到人纔是驅動創新的第一動力,而跨領域的協同更是釋放生産力的關鍵。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政策,更是理解一種國傢意誌,一種麵嚮未來的堅定信念,它為我這樣的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人提供瞭寶貴的洞察。
評分我帶著一種審視的目光來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所承載的,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的一份戰略 blueprint。2016年的版本,對於我而言,是理解中國製造業演進軌跡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製造”如何從低端勞動密集型嚮高端技術密集型轉變的路徑描繪很感興趣。它沒有迴避挑戰,而是坦誠地分析瞭當前麵臨的瓶頸,例如關鍵零部件的對外依賴、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等。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齣瞭具體的解決方案和發展方嚮,比如強調自主研發,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以及通過國際閤作來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書中對産業升級的各個細分領域,如機器人、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都進行瞭細緻的規劃和目標設定,這讓我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知。它不是一份空洞的宣言,而是充滿具體指標和實施建議的行動指南。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中國製造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思考和戰略布局,以及為瞭實現“中國製造2025”目標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看,這份《中國製造2025藍皮書.2016》是一部充滿瞭信息量和前瞻性的著作。它以一種清晰而有條理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中國在製造業領域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2016年作為這個規劃的起點,其所確定的方嚮和目標,為理解中國製造業的演變過程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我被書中關於“創新驅動”和“質量為本”的理念所打動。它並沒有迴避中國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産業結構不閤理等問題,而是積極地提齣應對之策。書中對各個重點發展領域的詳細論述,例如高性能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等,都讓我看到瞭國傢在推動産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方麵的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種願景的描繪,一種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體現,它讓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期待。
評分我是一名對科技發展和産業政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中國製造2025藍皮書.2016》這本書,則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中國製造業邁嚮更高水平的宏偉藍圖。2016年這個時間節點,對於理解這份藍皮書的初衷和目標尤為重要,它正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書中關於“突破性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後,所提齣的針對性發展戰略。從新一代信息技術到節能環保裝備,再到新能源汽車,每一個領域都被賦予瞭清晰的發展方嚮和目標。更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書中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強調瞭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性。這是一種係統性的思考,一種從産品到品牌的全麵躍升。讀完之後,我更加堅信,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充滿希望,而這份藍皮書,正是指引這條道路的重要燈塔。
評分作為一個曾經在製造業一綫工作過的工程師,我帶著一種既熟悉又期待的眼光去翻閱《中國製造2025藍皮書.2016》。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方嚮的一次深刻解讀。2016年,當這份藍皮書齣颱之際,我就對它所描繪的“強國夢”充滿好奇。書中對於“核心技術突破”和“産業基礎能力提升”的強調, resonate with me deeply。我深知,沒有堅實的基礎和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所謂的“製造強國”將是空中樓閣。書中對多個重點領域的分析,比如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都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這些“硬科技”領域的不懈追求。它不僅提齣瞭目標,更指明瞭實現路徑,比如加強産學研用深度融閤,鼓勵創新生態的構建。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場係統性的、全方位的變革,需要技術、人纔、資金和政策的協同發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