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漢字是握在中華民族掌心裏的紋路,循著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漢字也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竪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
寫中國字,懂中國心。
漢字,一筆一畫,都流淌著我們的血脈,蘊藏著我們的鄉土情懷。於丹教授通過對漢字的解讀,帶領我們感受漢字的典雅,喚醒心中的詩意,並領悟其中深厚的哲學思想和人生道理。
內容簡介
字裏乾坤大、點畫歲月長。中國漢字源遠流長,融含瞭中華幾韆年的文化,它充滿瞭靈性,是很優美很有意味的一種文字。該書稿從天人閤一、厚德載物、農耕法則、傢和萬事興、認識自己、大道直行、找迴這顆心七大方麵入手,通過文字的起源、字體變化、字義及有關民俗等來探尋深藏在漢字裏的哲學思想、人生道理。
作者簡介
於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係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瞭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産生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颱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傢地區進行韆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瞭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遊園驚夢——昆麯藝術審美之旅》《於丹<論語>感悟》《於丹趣品人生》及《於丹重溫*美古詩詞》,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版權金奬,國內纍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國外銷量達40萬冊。
精彩書評
★“麵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當我們靜穆下來,嚮她緻敬時,,就仿佛看見瞭中華民族是怎樣循著字跡完成瞭她的成長。”
——於丹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她“藏著母親一樣的情懷,藏者我們這個民族原始的秘密。愛漢字、用漢字、讓漢字成全我們的心,這也許是我們麵對古老漢字時真正能夠得到的啓發”。
——於丹
目錄
一 天人閤一
二 厚德載物
三 農耕法則
四 傢和萬事興
五 認識自己
六 大道直行
七 找迴這顆心
精彩書摘
人在天地間,什麼是我們的生命坐標?
中國人愛講陰陽,如何纔是陰陽平衡?
《周易》①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怎麼樣去學天的自強不息?怎麼樣去學習大地包容的這點品德?
其實秘密就在漢字裏,在漢字所錶達的中國哲學裏。當我們在漢字裏找到一組一組的辯證法,找到瞭那些貌似對立其實平衡的關係,把它融匯到我們的生活裏,也許我們就找到瞭生命的坐標。
《周易》上說,一個真正的聖人君子,他跟社會的關係不是處處都有衝突、糾結、摩擦,而是盡可能地讓自己與社會有更多的相閤。閤什麼呢?
“與天地閤其德,與日月閤其明,與四時閤其序,與鬼神閤其吉凶。”
我在此重點講講“與日月閤其明”這句。這個“明”字,由“日”和“月”字組成,《說文解字》上說:“明,照也。”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來的光綫,這是“明”字的本義。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明”字字形,連小孩也知道“日月為明”,可是在古文字中,左半邊原來還真不是這個日頭的“日”字,而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網絡用語中的“囧”字。這個“囧”字是一種象形用法,象的是雕花的窗戶,月光從窗子照進來,是謂“明”。
曹丕在《燕歌行》裏寫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錶達一個妻子對遠方夫君的思念之情。宋代詞人晏殊在《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寫道:“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硃戶。”月光透過雕花窗照到床上,獨守空房的人,在這月色中難以安眠,離愁彆緒湧上心頭,覺得這明月惱人,不添歡喜,徒增憂煩。月色下,所有的情緒都被加倍放大。這個時候,人纔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心之間的關聯。
唐代詩人張若虛在韆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中,寫離愁彆緒中的女子想起遠方的良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颱。
玉戶簾中捲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著女子的梳妝颱,她望著鏡中的自己,這容貌沒人欣賞,她也無心梳妝,隻覺得明月惱人。她惱恨地把窗簾放下,可月光還是從窗縫裏照進來,她去洗衣服,但用手拂掉月光的影子,它立刻又迴來瞭。
稍微對古典詩詞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中國有很多很多的明月詩。這些以月寫心的詩詞,其實講的都是“明”的本義明月韆古,流照人心。
看到這裏,也許你心中會有一個疑問:光明的“明”,為什麼是月光穿過窗戶照進來,而不是日光呢?太陽難道不比月亮更明亮、更有光芒嗎?我想,這跟中國人的詩意情懷有關。白天時,人們會在太陽下辛勤地忙碌著,到瞭晚上吃過晚飯,在月色下歇息,悠閑的心緒會升騰起來。而且,月亮的大背景是濃濃的黑夜,月光自然顯得特彆明亮皎潔。
當我們在太陽下忙碌勞作時,昨夜月色下的離恨彆愁,恐怕也隻能暫時擱下瞭。月亮落下瞭,太陽升起瞭,早起的人們開始忙碌起來,耕地施肥,織布洗衣。古代人沒有時鍾、手錶,他們的作息時間都是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而來,叫“日齣而作,日暮而息”。“日”字在古文字中的寫法,就是一個圓圈的中間有個點,其實這講的也就是太陽的本義。
我們來看兩個有意思的字,一個是杲杲齣日的“杲”,還有一個是杳杳的“杳”。你看,這兩個字多形象啊!“其雨其雨,杲杲齣日”,這是《詩經?衛風》①裏的話,林木的頂上是明晃晃的大太陽,這個狀態就叫“杲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們說要下雨瞭,要下雨瞭,但抬頭看看天,卻還是艷陽高照。遠方傳來消息,說丈夫要迴來瞭,盼呀盼呀,可總是以失望告終。
而“杳杳”是什麼概念呢?從字形來看,太陽已經落到樹木底下瞭,也就是黃昏薄暮、夕陽西下,那是一個“且嚮花間留晚照”(宋?宋祁《玉樓春?春景》②)的時分,那是一個“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牆”(唐?韓偓《夕陽》③)的時分。在這樣的時刻,太陽在林木裏的光綫就變得杳杳的。
我們隻要靜下心來,看一看這些漢字的本義,就知道日頭對中國人的生活有多重要!曾經有南方的朋友跟我說,人吃中午飯,在他們當地的方言裏叫“吃日頭”。也就是說,太陽到瞭中天,就是吃晌飯的時候。人這一天的作息安排,都是跟著日影推移的。太陽起床瞭,人叫“日齣而作”;太陽下山瞭,人叫“日暮而息”。懂得這個道理,其實特彆利於人的養生。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夏天時,晚上會睡得比較晚,早晨起得比較早,不容易賴床睡懶覺。這是因為夏天是生發之際,日照時間長,而人的生物鍾也會自覺地跟著調整。鼕天剛好相反,晚上就要早睡,早晨適當地晚起,因為這就是太陽的節奏。
什麼是月亮呢?《說文解字》上說:“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也就是說,月亮的本義就是有陰晴圓缺的,“太陽”的對立麵就是“太陰”,所以它是大陰之精。我們看一看這個“月”字,就像是一個畫齣來的月牙兒。大傢期待中鞦賞月,就是因為天空一輪皎皎如銀盤的滿月,可為什麼不把“月”字畫成是圓滿的呢?“以半圓為之”,這就是月亮之形,因為一個月裏,月亮隻有一天是圓滿的,盈極而虧,虧極而盈,望朔之間,盈虧不定,月亮是以盈虧變化為常的。
人在太陽下要有飽滿熱烈的進取心,在月亮下要有陰晴圓缺、悲歡離閤的平常心。有太陽那樣的熱情,纔能在事業上鍥而不捨,但也要有接受月亮變化那樣的平常心態,纔能看淡生活中一切的如常與不如常。太陽和月亮,是天地之間最大的平衡。
人在明月下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詩意,還有深刻的人生哲學。船子德誠禪師有“滿船空載月明歸”之句,這七個字裏,你能夠看到一組矛盾:一方麵它是滿的,一方麵它又是空的。這滿滿的一船,載著空空的月光,它到底是有還是無呢?其實有的時候,擁有空空的月光,給自己留齣空間來,反而是一種透徹的瞭悟。
月亮跟太陽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它們都有光。“光”是什麼?我們看《說文解字》裏麵這個字形,火在人上為光。那麼,“與日月閤其明”,用今天的話來講,要做一個生命有光的人,這種生命之光,即使外在的世界不能給你,失去瞭光明,失去瞭公平,我們生命的內在也要有讓自己發光的能力。《莊子?齊物論》①裏講過,我們生命中有一個內在叫作“天府”,天府是什麼呢?“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人生命內部有這樣一處地方,這個地方裏麵儲藏的光明,是什麼樣的呢?“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往裏麵再注入多少光明,它都不會滿瞭裝不進去,但你無論取走多少光明,它也不會空空如也,這樣一種不知道何處所來,但常在生命之中的光明,就叫作“用天府來葆光”。
《齊物論》裏的這一段,聽起來好像很玄妙,但其實想一想卻很有道理。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因為我們不能指望這個世界永遠給我們不竭的光明,隻有讓自己的生命發光,像宋朝詞人張孝祥說的那樣,這個境界叫作“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①)。寫這首詞的時候,張孝祥其實也遇到瞭一個“酌事”,因受讒毀被貶官。他在中鞦夜過洞庭湖、青草湖,“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即使頭發已稀疏,衣衫單薄,但我還是安穩地泛舟於浩渺的湖上,從容不迫。為什麼呢?因為即使世界不再給我光明,我也能做到“孤光自照”,一個人內心的光芒照耀著自我的生命人格,即使天空沒有瞭太陽,它還有皎皎明月,“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錶裏俱澄澈”。
這就是張孝祥的明月情懷,雖然被貶官,但內心含有光芒的人,是不懼黑暗的。頭上有火,生命有光,自己就能夠産生光明,謂之“葆光”。
……
前言/序言
《於丹字解人生》:字裏行間的生命哲思 這是一部深入探尋漢字奧秘,並從中提煉人生智慧的獨特之作。作者於丹,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獨到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古聖先賢對話,在每一個看似尋常的漢字中,發現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本書並非泛泛而談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漢字本身,從其字形、字義、字源等多維度進行解讀,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識字、品字的過程中,獲得對生命、對社會、對自我的全新認知。 《於丹字解人生》的核心在於“解”。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漢字的讀音和意義,而是挖掘漢字背後承載的曆史文化信息,揭示古人在造字之初所賦予的獨特智慧。每一個漢字,在作者的筆下,都仿佛擁有瞭生命,訴說著一段故事,蘊含著一種道理。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文字,還原成一座座思想的寶庫,引導我們去審視和反思,那些構成我們人生基石的種種認知。 字形之美,意蘊之深 本書的解讀,往往從漢字的字形入手。例如,在講述“安”字時,作者會細緻分析其“宀”(屋頂)和“女”的組閤,揭示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傢”的安寜與女性的內在聯係,以及一種“在傢”的安全感。這種對字形的拆解,不僅僅是文字學的考據,更是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傢庭觀念、以及個體情感需求的深刻洞察。通過字形,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對生活最樸素的理解和期盼,而這份理解,至今仍然 resonating(迴響)在我們內心深處。 又如“仁”字,上下結構,“人”在上,“二”在下,作者會將其解讀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互關愛和尊重。“仁”不再是一個空泛的道德名詞,而是成為瞭一種具體的行動指南,一種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這種從字形到意蘊的過渡,展現瞭作者的匠心獨運,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易於理解。 字源之尋,智慧之光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追溯漢字的字源。許多漢字,其起源都與古代先民的生活實踐、自然觀察息息相關。例如,“望”字,上麵是“亡”,下麵是“月”,作者可能會追溯其意義,從最初的“望月祈福”延伸到“仰望星空”、“展望未來”等更廣闊的意義。這種對字源的挖掘,不僅增添瞭文字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古人認識世界、理解自然的方式,以及他們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道”字,同樣是本書會深入探討的字之一。其字源的演變,從最初的道路、途徑,逐漸升華為一種哲學概念,一種宇宙運行的規律,一種人生行進的軌跡。作者通過對“道”字的解讀,引導讀者去思考生命的道路,選擇的意義,以及如何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這種對“道”的理解,超越瞭單純的文字意義,觸及瞭人生最根本的哲學命題。 人生體悟,哲思之韻 《於丹字解人生》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將對漢字的解讀,巧妙地融入瞭對人生百態的體悟。作者並不迴避生活中的睏境與挑戰,而是通過漢字,提供瞭一種看待和解決問題的新視角。 例如,“苦”字,其字形本身就帶著一種辛勞的意象。但作者會進一步闡釋,苦並非全然的負麵,它也可以是人生的磨礪,是成長的契機。通過對“苦”字的解讀,讀者可以學會如何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從中汲取力量,化解痛苦。 再如“悟”字,包含“心”和“吾”,作者會解讀為“用心去體會、去認識自己”。這提示我們,真正的領悟,源於內心的審視和體察,而非外在的追逐。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忽略瞭內心的聲音,而本書則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從中獲得真正的智慧。 “信”字,是人與言的結閤。作者會強調,信任是人際關係的基礎,而這份信任,建立在言語的真誠和行動的可靠之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真僞、建立信任尤為重要,本書的解讀,為我們提供瞭辨識和維係信任的智慧。 超越文字,體味生活 《於丹字解人生》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一本關於漢字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把鑰匙,一把開啓我們內心智慧之門的鑰匙。通過每一個漢字,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找到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與力量。 本書的語言風格,溫婉而富有力量,充滿人情味。作者的解讀,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親切。她用生動的例子,鮮活的比喻,將深奧的哲學道理,講述得娓娓動人。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仿佛與一位智者對坐,傾聽其智慧的娓娓道來。 《於丹字解人生》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可能帶來新的體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對同一個字,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始終陪伴著我們,在字裏行間,點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告訴我們,漢字,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是承載瞭中華民族數韆年文化積澱的智慧結晶。而這些智慧,恰恰是我們應對當下人生挑戰,實現生命價值的寶貴財富。 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一種心靈上的淨化。它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寜靜,一份從容,一份對生命本真的迴歸。它鼓勵我們,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得失,用一份真誠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世界的變化。 最終,《於丹字解人生》並非要我們成為文字學傢,而是要我們成為更有智慧、更有情懷、更有生命力的人。它讓我們明白,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關於生命的微型故事,都蘊含著一份關於人生的深刻啓示。通過對這些字的理解,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這是一場關於文字的旅行,更是一場關於生命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