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斯大林格勒(修订本) [The Third Reich: the Road to Stalingrad]

第三帝国:斯大林格勒(修订本) [The Third Reich: the Road to Stalingra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时代生活编辑部 著,罗宁辉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第三帝国
  • 纳粹德国
  • 苏联
  • 历史军事
  • 战争史
  • 东线战场
  • 修订本
  • 军事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58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982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Third Reich: the Road to Stalingra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系列是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主持编辑的大型图文性史诗作品。全系列共有21本。每一本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您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对他的思想动态的把握。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完整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第三帝国:斯大林格勒(修订本)》是《第三帝国》系列丛书之14,内容包括取得东线胜利的大计划、老鼠战争、伏尔加河的炼狱、走向毁灭之路四部分。

内容简介

  “我的国家所能期望的好的结果就是双方打个平局;任何夺取斯大林格勒的希望都会化为泡影。”德国陆军元帅曼施泰因这么总结道。
  在历史上,没有记录斯大林格勒炼狱的确切伤亡数字。但是德军第6集团军的25万官兵,除了9万多人投降外,的确有约12.5万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阵亡或死于寒冷、饥饿及疾病。大概另有3.5万人安全逃离。
  至于苏联方面,虽然取得伟大的胜利,但却付出75万人阵亡、负伤以及失踪的巨大代价。

作者简介

  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世界顶级出版人,编著过一系列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图书如:《全球通史》系列、《第三帝国》系列、《人类一千年》系列等,后与美国在线收购合并。

精彩书评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让过去的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是《第三帝国》!!!
  ——唐德刚

目录

1.取得东线胜利的大计划
2.老鼠战争
3.伏尔加河的炼狱
4.走向毁灭之路
附文
目标:克里米亚
军队的“空中铁拳”
残兵败将的末日

精彩书摘

  希特勒于1942年7月16日飞往东线,即被罢免的指挥官费德尔·冯·博克元帅登上向西返回的飞机的第二天。在乌克兰的维尼察附近的一个松树林里,那天早上,元首和他的军事参谋人员在以前苏军的阵地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前线指挥部。他决定从东普鲁士的“狼穴”调动到这个深入苏联境内的小木屋,这一决定坚定了他对于国防军最终将移师前进取得胜利的信心。
  尽管希特勒感到不舒适,但仍然表现出很有信心。在这座被他命令为“狼牙”的营地里,闷热潮湿,并且新烧焦的厚木板散发出阵阵恶臭,让他头痛欲裂。但是,在坦克部队现在肃清顿河大河湾下游支流之前,俄国人就迅速地撤退,这使他相信他在此处停留的时间将会很短暂。“俄国人完蛋了。”他向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夸耀道。“我必须承认,事情的确是这样。”哈尔德应声附和说,不过他在日记中却抱怨元首那“老是低估敌人能力的倾向”。
  希特勒对一支即将失败的红军抱有乐观的看法,这导致一系列命令和指令的制定,执行起来会给德军在俄国南部的兵力加大压力。实际上,在重新调整南方攻势的前夕,他宣布了从这个前线抽走不少于9个师的计划。2个精锐的摩托化步兵师,即“大德意志”师和党卫队近卫师,将在法国重新部署,以减轻他对盟国军队进攻不断增长的恐惧感。第9和第11两个坦克师,将转入中央集团军群序列。而其余5个师,曼施泰因在克里米亚获胜的第11集团军的主力部队,正准备跨过刻赤海峡攻入高加索地区,将派往上千英里之外加强北方集团军群,投入去年夏季就已计划好的,也是元首期望的将是对列宁格勒的最终的、决定性的攻势。总体而言,无论如何,希特勒的信心在他对“蓝色行动”最终阶段修改的计划中反映出来。在新的计划中,他要求在南线的部队将不仅完成夏季攻势之前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还承担一个极具野心的任务。威廉·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除了夺取高加索至关重要的油田之外,还将占领“黑海整个的东部海岸线,从而肃清黑海港口以及消灭敌军的黑海舰队”。
  与此同时,马克西米利安·冯·韦希的B集团军群将不再向东前往斯大林格勒去保护进到高加索的左翼部队。现在应寄希望于快速夺取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
  希特勒的新指令遇到惯用的军事教条会化为泡影。他的两个在南部前线的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在右面分叉,从而双方之间拉开了一个大的且易受攻击的间隙,分开后加重了补给线的压力。正如刚刚被解职的博克所预见的,作战正在被“一分为二”。
  这次作战取得的首个战功应记在向南进攻的李斯特A集团军群功劳簿上。甚至在希特勒签署他的训令时,该集团军群的坦克和步兵正在罗斯托夫的街道上激战着。罗斯托夫位于亚速海附近顿河口上,是通往高加索的门户,其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再加上俄国人英勇的战斗延缓了德军行动。德军不得不与苏军部队进行从一座房屋到另一座房屋的争夺战。
  ……

前言/序言

  致读者
  首先应当承认,本书的策划并非出自我本人的想法。
  事实上,当一小批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的编辑和作者开始极力主张推出这样一个系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关第三帝国的话题难道还能有什么新意吗?” 可是,当前往柏林、华盛顿和莫斯科的采访人员逐步发回他们的稿件——私人珍藏的回忆录和相册堆满了我的办公桌——目击者的记录和官方秘藏的文件被一一发掘出来之后,我觉得我的疑问已经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们正在接近一项重大的成果:对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从第三帝国的内部来解剖它。
  本系列共有21集。每一集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让人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把握到他的思想动态。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让真实的历史说话。
  时代生活编辑部主编:乔·沃尔
烈焰与钢铁的交响:二战东线战场的宏大史诗 《钢铁洪流:苏德战争的血与火》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战役的微观剖析,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全面、深入地描绘了苏德战争(1941-1945年)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毁灭性的地面冲突的完整历程。它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了这场战争从爆发之初的德军闪电式入侵,到最终苏军攻克柏林为止的战略演变、军事部署、关键转折点及其对全球格局的深远影响。 本书深入探讨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如何从最初的狂妄设想到最终的灾难性失败;同时,它也详尽记录了斯大林治下苏维埃政权如何通过残酷的动员、坚韧的抵抗以及对工业生产的彻底重塑,最终将德意志国防军拖入无法挽回的消耗战泥潭。全书旨在呈现一场多维度的战争画卷,既有高级战略决策层的博弈与失误,也有前线士兵在极端条件下展现的人性光辉与至暗时刻。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阴影与突袭的狂潮(1939-1941) 这一部分追溯了德苏两国关系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彻底破裂的复杂过程。作者细致考察了苏德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上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双方情报失误和战略误判如何为1941年6月22日的爆发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了德军在入侵初期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机械化力量——“闪电战”的战术精髓及其在东线初期的巨大成功。读者将跟随德军先锋部队,见证他们穿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广袤平原,迅速包围和歼灭数百万苏军。然而,本书并未将初期胜利描绘成必然,而是深入剖析了德军的后勤瓶颈、对苏维埃广袤纵深和抵抗意志的低估,以及在莫斯科城下遭遇的第一次严冬考验。对于红军的初期溃败,本书不避讳地探讨了斯大林“清洗”对指挥体系的破坏,以及数百万苏军士兵在缺乏统一指挥和物资的情况下所承受的巨大牺牲。 第二部分:消耗、调整与战略僵局(1942年中期至1943年初) 当闪电战的奇迹破灭后,战争进入了残酷的相持和消耗阶段。本章的核心是分析双方在战略目标和资源调配上的根本性转变。 重点剖析了德军在1942年夏季转而向南实施“蓝色方案”的战略逻辑——为夺取高加索的油田和伏尔加河沿岸的工业中心。在此背景下,本书详细阐述了高层战略决策如何影响了前线的物资分配和部队部署。 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注:本段不涉及该书核心内容,仅作为背景铺垫)前后的战略态势进行分析。本书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战线,包括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形成前的兵力集结、双方在坦制作战理念上的进化,以及双方工业动员能力的全面比拼。苏维埃工业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重组与扩张,以及美国“租借法案”对苏军物资供给的作用,均被纳入考量。 第三部分:力量的逆转与“铁锤”的反击(1943年中期至1944年) 1943年是苏德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本部分详细描绘了红军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入全面战略进攻。 库尔斯克战役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更标志着德军在东线永远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本书剖析了苏军在情报、炮兵火力、以及机动作战运用上的显著进步,这些进步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开始面对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随后,本书跟踪朱可夫、科涅夫等元帅领导下的红军,分析了“巴格拉季昂行动”——这场摧毁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歼灭战是如何通过周密的计划、大胆的钳形攻势以及对德军指挥系统瘫痪的精确打击而实现的。这一系列胜利不仅收复了广袤的失地,更使德军遭受了无法弥补的人员和装备损失,战争的天平彻底倾斜。 第四部分:纵深突击与终结的序幕(1945年) 战争的最后阶段,红军不再满足于驱逐入侵者,而是转入对德意志心脏地带的决定性打击。本书详细描述了红军如何在冬季和春季发起波兰、东普鲁士和奥得河战役。 重点分析了苏军在城市攻坚战、跨江突击以及后勤保障方面所展现出的经验积累。同时,本书也坦诚地探讨了苏军在推进过程中,为实现政治目标和报复行动而采取的残酷手段,以及由此对平民和战俘造成的影响。 最终,本书以红军对柏林的围歼战作为史诗般的终结。它不仅是军事行动的描绘,也是对这场席卷欧洲的意识形态战争最终归宿的深刻反思。 结论:历史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史,探讨了苏德战争对20世纪历史的长期影响:它塑造了冷战的格局,定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军事工业模式,并留下了关于极权主义战争、人民抵抗与国家机器的复杂遗产。作者力求提供一个公正、多维的视角,让读者理解在这场涉及数千万生命的冲突中,战略、战术、工业能力以及政治意志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现代世界的版图。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广度和叙事的深度,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展现的非凡韧性与战争机器残酷性的编年史,旨在为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东线战场的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本”标记,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作者在初版问世后,可能获得了新的解密档案,或者经受了学界更长时段的检验与反思。我尤其关注修订版是否对一些既有的历史定论进行了有力的修正或补充。比如,关于苏联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战略布局,或者德军高层内部对于“东方计划”实施细则的争议。好的历史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对话过程。我期望这本书的论述是动态的、批判性的,而不是一本尘埃落定的教科书。通过阅读此书,我希望能够获得一种更复杂、更少脸谱化的理解:理解第三帝国如何用它的意识形态驱动力,将一个国家推向一个它自认为可以轻松碾压,实则却是其致命陷阱的地方。这种对历史“必然性”提出质疑的能力,是任何一部优秀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内在力量。

评分

我对这类严肃的历史作品,最看重的是其叙事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来自刻意的戏剧化处理,而是源于历史事实本身的残酷与无可避免性。想象一下,当阅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过1941年盛夏的喧嚣,直到1942年秋季的萧瑟与绝望,那种预知悲剧却无力回天的阅读体验,才是最令人难忘的。我希望作者在描述“道路”时,能够捕捉到那种德军由极度乐观转向迷茫,再到最后近乎宗教狂热般坚守的心理变化历程。这种心理转变,往往是理解历史人物行为的关键。例如,他们如何解释早期的大胜利与后来的步履维艰?他们的宣传机器是如何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寻找合理的借口?如果这本书能细致地描绘出这种心路历程,特别是对德国国内民众和军队士气的影响,那么它就成功地将一个军事事件转化成了一部关于集体心智和意识形态腐蚀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军事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标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关注“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已是家喻户晓的悲剧,但真正令人着迷的是,是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将一支看似不可阻挡的军队,引向了伏尔加河畔的绞肉机?我推测,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解析德军在东线推进中遭遇的早期挫折,那些被轻视的游击战、被低估的冬季适应能力,以及“闪电战”理念在广袤的苏联腹地逐渐失效的内在逻辑。这种分析需要极强的逻辑推演能力,去串联起政治目标、军事资源调配以及最终的战术执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书中对德军后勤补给线延伸的描述足够详尽,或者对希特勒个人意志如何强行干预前线指挥的案例有所着墨,那么它就具备了超越一般战史的深度。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些高层的战略蓝图中,斯大林格勒是如何从一个次要目标,被一步步提升为必须达成的“信念堡垒”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油墨散发出的古典气息就让人感到踏实。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向于那些叙事节奏沉稳,语言考究的作品,而不是那种追求快节奏、口号式表达的普及读物。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档案的细节,用近乎冷静克制的笔触去还原当时高层会议室里的气氛,以及在各个战线前线的士兵们如何接收指令并执行。对于“通往斯大林格勒”这一过程的探讨,我认为至关重要,它关乎于对战略意图的误读与错判——是从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初狂热,到对苏联抵抗意志的低估,再到对后勤保障的盲目自信。每一次决策的积累,都像是在为最终的灾难埋下伏笔。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够平衡好宏观的战略部署与微观的个人视角,因为只有当伟人的决策与小人物的恐惧和希望并置时,历史的维度才能真正立体起来。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在极限压力下扭曲与坚韧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脊背发凉,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即将到来的巨大悲剧气息扑面而来。我首先被吸引的是“第三帝国”这个标签,它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充满争议和极端意识形态的时代,而斯大林格勒,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血腥、最关键的转折点。我对于这类描绘宏大历史叙事和微观个体命运交织的作品总是抱有极高的期待,尤其是当作者将视角聚焦在通往这场史诗级战役的“道路”上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炮火连天,更是德意志民族如何一步步被裹挟进这场毁灭性的决策之中,那些政治上的误判、战略上的傲慢,以及前线指挥官们在权力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好的历史叙事,不应该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应该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心理剧,将读者带入那个特定时空下的道德困境与生存挣扎中。这本书的修订版,更让人好奇它在史料挖掘和论述深度上是否有了新的突破,能否提供更具洞察力的解读,去解释为什么那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决定最终会成为纳粹覆灭的起点。

评分

好好好 好好好 好好好 好好好

评分

赞一个

评分

《第三帝国》系列是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主持编辑的大型图文性史诗作品。全系列共有 21 集。每一集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您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对他的思想动态的把握。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评分

不错 好!

评分

这套书很好,拣感兴趣的买了几本。

评分

《第三帝国》系列是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主持编辑的大型图文性史诗作品。全系列共有 21 集。每一集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新解密的官方档案。它们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将读者带回那腥风血雨的黑暗时代,您仿佛置身于喧嚣狂热的柏林,遍地瓦砾的华沙,燃烧的斯大林格勒,沙尘滚滚的北非,令人不寒而栗的集中营,还有党卫队的秘密会议,希特勒的办公室,他的书房、卧室,甚至对他的思想动态的把握。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整个系列连起来则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细致的“第三帝国史”。

评分

东东真的很好啊东东真的很好啊

评分

无聊看看挺好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一次全收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