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旧影录

过云楼旧影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道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
  • 历史
  • 回忆录
  • 家族史
  • 旧上海
  • 过云楼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3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380
包装:线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年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公硕先生遗存摄影作品首次结集面世
  一个收藏家族的集体留影,一段旧山河的全景展示。
  一位被忽视的斯文士子,一批历史中幸存的完美影像。
  人文、翰墨、器物、风景,重续、再现风雅时代。

内容简介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本书所辑为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公硕先生遗存的摄影作品,由著名昆曲大家顾笃璜先生提供,乃首次结集面世,图片包括人物摄影、工艺美术摄影、砖雕、门楼、书画、风景等,种类丰富,具有重要的资料意义。整理者王道更走访顾公硕诸多生前好友、名书法家、名画家、名刺绣家,并北京、上海等地过云楼后人,寻找照片背后的线索,搜集相关资料,撰文一一解读。书香家族,自有一段风雅时代。

作者简介

  王道,安徽太和人,青年作家。著有《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一生恰如三月花:民国女子别册》,编注有《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等。

精彩书评

  ★这本《过云楼旧影录》的主角,应该是顾公硕先生,编者将他的摄影串缀成书,且以他的事迹作主要叙述对象。公硕先生是世家公子,前半生虽已不是绮阁金门、锦衣玉食,然而生活是无忧的。名门高第,自有家风世德,他自小熏陶,养成了儒雅质朴的性格。他喜欢写写画画,白相白相照相机,因有家学渊薮,看到的字画特别多,鉴赏自然是独具眼光的,偶尔还会哼几句昆曲。1949年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文化事业。观照他的后半生,对工艺美术方面的贡献特别显著,在挽救苏绣、缂丝、泥人、年画、雕刻等传统工艺人亡艺绝的过程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来说他的摄影。本书卷首,贺野先生有题词,“苏州第一代摄影人”,那是当之无愧的。陈申先生在《中国摄影艺术史》中将陈万里推为“美术摄影”的代表,而公硕先生则是用相机作为工具的人文记录摄影家。相信本书的读者,会因本书更多地了解公硕先生,了解顾氏家族和过云楼,了解已远去了的沧桑岁月,许多的人和事,那是不应该忘却的。
    ──王稼句

目录

序(王稼句)
你要是认识他就好了──顾公硕生平追溯兼自序
第一辑 顾家人,顾家事 /001
从一尊泥塑开始 /003
(附)过云楼顾氏与顾野王 /006
40首《落花诗》的背后 /008
最后的士:顾鹤逸检索 /029
(附)怡园的鹤 /042
顾公硕印象 /045
(附)顾公硕与周瘦鹃 /059
她们的背影 /062
第二辑 旧时光,旧山河 /071
过云楼学馆的师生们 /073
文人社团与先锋摄影 /082
山山水水皆入镜 /096
劫后余生的照片 /124
(附)顾公硕发表在《飞鹰》上的摄影论文 /127
第三辑 器物之美,工艺之魅 /137
一个人的工艺宝库 /139
“檀龛宝相”及虎丘记录 /182
(附)苏州市民间艺术和传统玩具 /194
第四辑 丹青过眼,并不如烟 /201
过云楼书画旧影 /203
顾家画风及欣哥画作 /233
第五辑 锦绣万花,古色今香 /239
一部古籍,几多变故 /241
顾公硕读书心语 /251
第六辑 复兴过云楼 /255
纪念顾鹤逸先生兼怡园诸子 /257
怡园寻旧 /266
过云楼再起 /278
后 记 /285



前言/序言

  序(王稼句)
  过云者,烟云过眼之谓也,自苏轼《宝绘堂记》将收藏的聚散,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后世不少藏家都以此两字名斋馆,如杨夔生有过云精舍,范玑有过云庐,洪家汭、顾文彬均有过云楼。如今唯顾氏过云楼尚在,其他都真已烟云过眼,了无痕迹了。顾氏源远流长,自越王勾践七代孙封于顾余,至汉初迁会稽,就指邑为姓,繁衍生息,其中顾野王一脉,至晚清顾文彬勃然兴盛。
  顾文彬,占籍元和,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历官浙江宁绍台道。咸丰兵燹后,购乐桥西北隅春申君祠和尚书里弃地,先南临铁瓶巷建第宅,又北隔尚书里构义庄、祠堂,再就隙地辟园,即怡园。子山公好收藏,宋元以来佳椠名抄、珍秘善本,缥缃盈架,又广搜字画、金石、碑版等,筑过云楼,著声南北,自撰《过云楼书画记》。文孙顾麟士,字鹤逸,一生不仕,以绘画为事,又祖述先人,广综博收,又撰《过云楼书画续记》。子山公卒于光绪十五年(1889),鹤逸公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自此而后,时势嬗递,高门大族,终于星散。过云楼的旧藏,1949年后,亦由后人陆续捐献国家,归于上海、南京、北京、苏州等地。
  言归正传,这本《过云楼旧影录》的主角,应该是顾公硕先生,编者将他的摄影串缀成书,且以他的事迹作主要叙述对象。公硕先生乃子山公四世孙,逸鹤公幼子,名则奂,字公硕,以字行,光绪三十年(1904)生人。余生已晚,于公硕先生唯睽仰而已,其哲嗣笃璜先生则是我的前辈,亦多承謦欬,但似也没听他多谈尊大人的事。我所知道的公硕先生,几乎都是从别人的文章看来的,或从别人的闲聊中听来的,所得印象,只是一个穿着中山装,越走越近的身影,然而至今还是模模糊糊,并不那么清晰。
  即便如此,公硕先生的几件事,让我想得很多。
  他去世是在1966年“文革”发动不久,当时笃璜先生在文化局任职,与钱璎、周良并列苏州“三家村”,批斗抄家,事在必然。我在陈从周先生《春苔集》里读到这样的记述:“一九六六年的秋天,从苏州传来消息,说顾先生辞世了。那天因他次子笃璜关系,‘造反派’去抄了他的家,要他跪下,这种无礼的行动,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可是他还是礼貌地送走了抄家的人,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打扮,短裤背心,悄悄地黑夜中出了胥门,在不到虎丘的河中自尽了,他不愿再次受辱而结束了六十几年的生命。”他投水的地方,乃在虎丘道上的一号桥,但究竟是在哪一天,至今没看到明确的说法。据说,他留下遗书:“士可杀,不可辱,我先走了。”但更多的是失望,他对社会的满腔热情,满怀厚望,顿时冰散瓦解,真是“梦到好处成乌有”,精神既已坍塌,又遭受如此耻辱,就不得不死了。在这场浩劫中,他大概是弃世最早的一位苏州文化人。开吊那天,只有三人上门,周瘦鹃先生还送了一首挽诗和几粒红豆。在那样的形势下,朋友同事,人人自危,不来吊唁,亦情有可原,但也自有为了划清界线甚至落井下石者。看看当年公硕先生与一些人的合影,真让人感慨良多。
  公硕先生是世家公子,前半生虽已不是绮阁金门、锦衣玉食,然而生活是无忧的。名门高第,自有家风世德,他自小熏陶,养成了儒雅质朴的性格,拿俞文豹的话来说,就是“内而存心养性、立身行己无所歉,外而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无所戾”,即所谓谦谦君子。他喜欢写写画画,白相白相照相机,因有家学渊薮,看到的字画特别多,鉴赏自然是独具眼光的,偶尔还会哼几句昆曲。1949年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文化事业,有过不少虚衔,也担任过实职,如博物馆副馆长、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等。在他看来,什么头衔和职务,都是无所谓的,有了用武之地就好。观照他的后半生,对工艺美术方面的贡献特别显著,在挽救苏绣、缂丝、泥人、年画、雕刻等传统工艺人亡艺绝的过程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如今苏州民间工艺的璀璨烛坤,若然没有他,会逊色很多很多。即以刺绣来说,他当年筹建文联刺绣生产小组,像金静芬、朱凤、任嘒闲、周巽先、李娥英、顾文霞、殷濂君、蒋雪英、王祖识、王金山、顾金珍、朱世英等都是这个小组的成员,后来小组解散,这些人分别进入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专业单位,使得整个苏州织绣业举世瞩目。自1954年起,在他的具体指导下,苏州先后举办了“民间美术工艺品”、“灯彩”、“古今工艺美术”、“扇子”等展览,将过去视作百工末技的民间工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也让寻常百姓重新认识那些司空见惯的玩意儿。
  公硕先生对民间工艺有广泛的兴趣,包括刺绣、家具、雕刻(竹雕、玉雕、木雕、砖雕、石雕、核雕)、泥塑、金银器、镶嵌、年画、玩具等。他是有设想去进行全面研究的,并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去考察。他的方法是严谨的,也是从民间工艺的本质出发的。先是作调查,走访艺人,深入工场,用相机拍下了许多实物和它们的制作过程。那时,苏州大街小巷里的神庙祠堂还有很多,他拍下了许多塑像、陈设、匾额和建筑装折细部。同时,又做了大量的笔记和卡片,最近高福民先生正在整理,说是庞杂而零乱,正可看出他研究的广泛和积累的丰富。这一期间,他写了《顾绣和苏绣》《传统绣法名称异同表》《苏州年画》《吴友如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关系》《檀龛宝相——苏州虎丘塔中发现的文物》《摩睺罗》等文章,都篇幅短,切口小,却有材料,有见解,实实在在,这自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遗憾的是,他还来不及对苏州民间工艺作全面梳理,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最近,海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遗文集《题跋古今》,既是很好的纪念,又可从中看出他研究的深入、作风的严谨。比照当下,也让人感慨。不少人小有经历,就成内行,偶尔涉足,便成专家,书一本接一本出,灾梨耗楮,其实都在炒冷饭,或再抄抄别人的段落,甚至还会抄错。如果公硕先生地下有知,一定会说,“闹大笑话哉”。让他们去学公硕先生的治学态度,自然不可能,那就随他去吧,还是元好问说得好,“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
  再来说他的摄影。本书卷首,贺野先生有题词,“苏州第一代摄影人”,那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追溯起来,苏州还有一位陈万里,他对中国早期摄影贡献很大:1923年,发起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摄影艺术组织艺术写真研究会,简称光社;1924年,又出版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个人艺术摄影集《大风集》。公硕先生小陈万里12岁,算是一代人。陈申先生在《中国摄影艺术史》中将陈万里推为“美术摄影”的代表,而公硕先生则是用相机作为工具的人文记录摄影家。
  民国年间,摄影远未普及,自备相机,喜欢拍照,也是非公子哥儿莫办,公硕先生也不例外,起先总是从白相开始的,在当时真是时髦的玩意儿。继而又作摄影艺术化的追求,参加浪华旅行团,主持旅行团中的摄影研究社,他们的游屐,到过上海、无锡、扬州、杭州、黄山、北平等地。1937年刊印的《浪华旅行团十周年纪念册》,就有他拍摄的三张照片,还有他写的一篇《旅行与摄影》,特别谈到旅行时摄影应注意的问题,都是亲身体会。凡出游前,他都预先做好功课,准备拍些什么,他在笔记本上就记下“东西山待访录”,有好几十条,他所关心的,不外是寺院、祠庙、园林、造像等。可惜的是,他拍的洞庭东西两山照片,几乎都没有留下来。即便如此,在留下的照片中,苏州题材的还是居多,主要是名胜古迹,山水风光,其中如东山席家湖安定塔、陆巷王鏊墓、石湖凉亭、横塘亭子桥、韩蕲王墓碑、北园田野、古城墙等,如今已无影踪可寻。另外,还有广泛的民生题材,如胥江木排、太湖渔船、郊外农人劳作、乡人运石上山重建穹窿山上真观,留下了民国年间城乡生活的昔年烟景,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作为一个记录派的摄影家,随意随机拍下的自然更多,如怡园里的聚会,家族男女的瞬间,擫笛拍曲的场景。有两张特别有意思,潘子欣六十寿辰,乘画舫,游石湖,吃船菜,一张是全体在船上,一张是在舱内,留下了世俗生活的细节。徐刚毅先生在编辑《老苏州》系列图册时,大都已经收入进去。在摄影观念上,他虽然也照顾到构图和光影,但主要还是记录,并不像陈万里、郎静山那样刻意去追求绘画效果。他还在当时有影响的摄影专业杂志《飞鹰》上发表文章,如《正全色性软片的特征》《大苏打驱除法之新研究》《强力显影与舞台摄影》《滤色镜的倍数问题》等。在他晚年,则更发挥摄影最实用的功能,用来采集民间工艺的实物,载录制作过程和技艺琐碎,还翻拍了不少珍贵史料。这种文献记录技术,在当时具有先进性。
  陈从周与公硕先生沾亲带故,20世纪50年代,他来苏州作民居建筑调查,得到公硕先生的鼎力相助,后来印了一本《苏州旧住宅》,书中记录了顾宅,也提到过云楼的所在:“东路为花厅(名艮盦)与藏书楼(过云楼)组成一个四合院。花厅前后皆列假山峰石,而厅前者尤具丘壑,其峰石之硕大、玲珑,与艮盦内之灵璧石皆为吴中珍品。建筑物极华丽精细,槅扇俱有银杏木。”虽然,过云楼藏品已烟消云散,唯地方还在,可以作缅念的凭借,如今正在修葺,即将对外开放。楼中有隶书“过云楼”额,用的是冯桂芬原题,但漏失了跋尾,应按原迹重制。又据《过云楼书画记?凡例》记载,子山公自撰收藏十四忌,“旧揭诸过云楼楣”,布置时也不应该遗忘。另外,还有一副子山公自撰楹联,曰:“一枝粗稳,三径初成;商略遗编,且题醉墨。”跋曰:“过云楼者,余收藏书画之所也。蓄意欲构此楼十余年矣,尘事牵率,卒卒未果。乙亥夏余移疾归里,楼适落成,乃集辛幼安词句题之,时方有书画录之辑,故次联云。”这副楹联是过云楼的重要文献,明确记载过云楼落成于光绪元年(1875),今年恰好140周年,那是更应该复制后悬挂楼中。明年又是公硕先生去世50周年,如果将他的摄影作品选一部分出来,作为长期陈列,也是最恰当不过的。
  王道先生嘱我写点什么,放在书前,作为后辈学子,自然不可推谢。唯在下学识戋戋,不能望公硕先生项背,甚至所知道的,也不如王道等过云楼研究者详赡,只是抱着对乡先贤的敬重,斗胆而作,亦自知惭愧。相信本书的读者,会因此而更多地了解公硕先生,了解顾氏家族和过云楼,了解已远去了的沧桑岁月,许多的人和事,那是不应该忘却的。
  王稼句
  2015年5月17日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过云楼旧影录》的图书撰写的、不包含其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 --- 《丹青翰墨的流光:晚清民国文人画坛的兴衰与传承》 一部深度剖析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以笔墨间的流变折射时代风云的侧影。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清晰而立体的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文人画坛的生态图景。这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与社会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兴的学院派和新的艺术思潮正在萌芽。本书超越简单的艺术家传记汇编,试图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以及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深入探讨支撑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深层动力与结构性变化。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 第一部:传统的坚守与时代的裂隙(晚清中后期:1860s-1900s) 本部分重点考察在清廷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加剧的背景下,传统文人画的最后辉煌与内在焦虑。 一、 晚清士人的精神肖像: 探讨“四王”之后,以吴昌硕、赵之谦为代表的“碑学入画”风潮如何成为一种对僵化传统的有力矫正。我们分析了他们在金石考据、书写实践中如何寻求新的精神支撑点,以对抗体制性衰落带来的虚无感。这不仅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的重塑。 二、 区域性画派的勃兴与分化: 详细考察了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艺术中心如何因商业资本的介入而发生结构性变化。例如,上海的“海上派”如何吸收西方写实技巧与民间装饰趣味,而这一过程对文人画“雅”与“俗”的界限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行家”与“士大夫”之间权力关系的微妙转移。 三、 笔墨的“宣言”: 深入研究晚清时期关于“格调”与“趣味”的论争。通过梳理当时报刊、序跋中的文字记载,揭示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宣扬某种“笔墨精神”来维护其社会文化身份的纯洁性,即便在外部环境日益世俗化的现实面前。 第二部:西风东渐与艺术的“救亡”(民初:1900s-1920s)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未带来艺术上的即时解放,反而催生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部分关注艺术教育体系的重构,以及对“中国画”范畴的首次系统性界定。 一、 教育的移植与移植的困境: 分析日本艺术教育体系对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重点考察了蔡元培、林风眠等先行者如何试图在传统水墨与西方素描、结构学之间架设桥梁。这一时期的探索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但也暴露了文化断裂带来的理论真空。 二、 “以书入画”的典范再造: 研究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如何在民间生活和对古人(特别是八大山人)的深刻理解中,提炼出一种既承载古典精神又具有强烈现代感的新型笔墨语言。我们将探讨其艺术的“稚拙”风格如何被赋予了“返璞归真”、“抵抗摩登”的时代意义。 三、 摄影术对肖像画的颠覆: 探讨照相技术普及后,文人画中“写照”部分的衰落,以及画家们如何将精力转向更侧重于抒发个体情感的“写意”领域。 第三部:南北对峙与审美的新秩序(1920s-1930s) 随着政局的相对稳定,艺术界出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庭抗礼”的局面。本部分聚焦于两大对立美学体系的形成与较量。 一、 南方画派:对笔墨本源的回归: 详细论述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地域性创新。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等人如何积极吸收西方的色彩学和光影处理,并将其融入对传统花鸟、山水的再创造中。本书强调,他们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技法高度熟稔的基础上的“有节制的引入”。 二、 北方画派:学院体系的建构与“国画”的诞生: 重点分析徐悲鸿、张大千等人在北方艺术圈的影响力。徐悲鸿对古典写实主义的推崇,以及他如何试图用一种“西化的”技法框架来“拯救”中国画的窘境。同时,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实践中的巨大贡献,如何为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宏大的历史参照系。 三、 艺术与政治的共谋: 探讨国民政府对“国画”的官方定位——如何将传统山水花鸟符号化,使其成为一种象征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这背后涉及艺术家的赞助人机制的转移。 第四部:漂泊与重塑:海外影响与艺术家的抉择(1930s末期至今) 战争阴影下,大量艺术家南迁或远赴海外,这为中国画的国际传播与自我反思创造了新的契机。 一、 迁徙中的笔墨: 分析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流动如何加速了不同地域艺术风格的融合,但也造成了传统文脉的断裂风险。 二、 海外视域下的自我审视: 研究早期留美、留法艺术家如何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向西方世界介绍和阐释“中国画”的复杂内涵。这种“向外看”的视角,反过来促使留守的艺术家们更坚守或更激进地革新本土的水墨形式。 三、 留存的价值: 总结晚清民国文人画坛的真正遗产——并非仅仅是风格的更迭,而是艺术家们在剧变中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叩问,这些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通过详尽的文献梳理、画作的细致比对以及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复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艺术如何在现代性浪潮中自我保存、自我超越的全面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时代转折点上,以笔墨为载体,试图锚定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度编年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真是没得挑,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历史的烟尘与人情的冷暖。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史料堆砌感,而是将那些陈旧的往事,如同老照片一般,一张张细心地在你眼前铺展开来。读着那些关于旧时家庭的琐碎日常,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描摹,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是墨香,是樟脑丸的气息,更是光阴流转的痕迹。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往昔的深情和敬意,并非一味地怀旧,而是带着一种清醒的审视,让人在感怀之余,更能体会到时代变迁的必然与无奈。特别是对那些生活细节的捕捉,如室内陈设的摆放、衣着的讲究,乃至言谈举止的规矩,都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那种韵味,不是轻易能从其他地方寻觅到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回忆”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丝毫没有老朽之气,更像是一种经过精心打磨的现代文言混合体。句子结构往往错落有致,长短句的交替使用,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特别是一些描绘场景的段落,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摄影式的精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清晰的画面轮廓,其间又夹杂着微妙的情绪色彩。我尤其留意了作者选择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往往极其精准且富有张力,避免了大量空泛的形容词堆砌,使文字显得格外凝练有力。这并非是轻松阅读的那种消遣之作,它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专注力去细品,去体会文字背后潜藏的张力与美感。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之前忽略掉的文字上的精妙之处,足见作者在文字锤炼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巧妙,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铺陈的流水账,而是更像一个充满惊喜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意想不到的风景。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束缚,将不同的记忆碎片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跳跃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张力和感染力。读到某些篇章时,常常会有一种心神被攫住的感觉,思绪跟着文字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尤其欣赏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总是能精准地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是直白的倾诉,而是懂得留白,将情感的阐释权更多地交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一般的回忆录所能比拟。

评分

整本书散发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淡然,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笔调。作者在记叙那些或许曾经波澜壮阔或刻骨铭心的往事时,并没有沉溺于情绪的宣泄,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哲学的超然视角。这种“隔着一层纱看世界”的感觉,反而让故事更具力量,因为它表现的是对生活本质的洞察,而非一时的激动。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那些植根于人心深处的善良、坚韧与对美的追求,才是真正能够穿越时空的东西。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洗涤,让人在喧嚣的当下,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沉思的契机。它不是在贩卖廉价的煽情,而是在提供一种面对复杂人生的智慧与从容。对于寻求精神慰藉和历史深思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那种深厚的底蕴。这不仅仅是一部家族的私密记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特定阶层文化传承的侧写。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传统艺术、文学以及生活哲学的理解,都显示出作者家族的文化积淀之深厚。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碰到一些过去只在古籍中略有耳闻的典故或器物名称,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既不卖弄学问,又自然地将它们融入到叙述中,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比直接说教要高明得多。它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一个曾经精致而又严谨的生活世界,让我对“雅致”这个词有了更具体的概念。对于热衷于探究旧时风雅生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可感知的参照样本。

评分

好看,藏书家的历史。

评分

送货超快,配送很贴心,包装不错。

评分

冲着过云楼的名号买的,囤着慢慢看。

评分

非常好的书 特别特别喜欢 推荐给大家 图片丰富 值得拥有

评分

好玩的书,藏书家故事,值得看!

评分

想不到这位世家公子是位摄影家,给后人提供了这么多珍贵资料,值得称道。

评分

非常好的书 特别特别喜欢 推荐给大家 图片丰富 值得拥有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帮老公买的,他说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