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共产国际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史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以南京国民 政府成立和巩固为基础,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 为主轴,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从1927年至1945年期间, 共产国际、苏联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史,同时,也 用较重笔墨讲述了共产国际、苏联在此期间与中国共 产党的关系史,阐述了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问题的理论 、方针和政策,肯定了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所 起到的积*作用,也分析了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作者简介
罗重一,男,1954年出生,湖南新化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关系方面的研究。撰写《共产国际与武汉国民政府关系史稿》、《共产国际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共产国际与广州国民政府关系史》等著作,发表《鲍罗廷和北伐战争时期的农民土地斗争》、《罗明那兹和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定》、《浅析武汉国民政府的“战略退却”策略》、《共产国际在大革命中的“左”倾理论与右倾指导》等二十多篇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方面的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共产国际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一节 共产国际与紧急阶段的中国革命
一 共产国际与武汉国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二 国民革命紧急阶段的到来
三 紧急阶段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
四 共产国际与国民革命的最终失败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一 宁汉合流与国民党特别委员会的召开
二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与联合北伐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
四 中间派别寻求中国出路的主张及其活动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国际与南京国民政府
第一节 共产国际与中共武装反抗南京国民政府的开始
一八七会议: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转变
二 共产国际与中共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武装斗争
三 共产国际与中共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第二节 共产国际与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
一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
二 共产国际与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
三 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
四 共产国际与王明“左”倾教条错误
第三节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转折点
一 共产国际与中共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二 共产国际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三 遵义会议: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的转折点
第四节 共产国际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地方军阀关系
一 中共打通国际路线方针的提出及实施
二 共产国际与中国西北地方政局
三 共产国际与东北地方政局
四 共产国际与中国北方地方政局
第五节 共产国际与中国的苏维埃运动
一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方针的确立
二 共产国际与中国农村的苏维埃运动
三 共产国际与中国城市的苏维埃运动
四 共产国际的富农政策与查田运动
第三章 共产国际、苏联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一节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安内攘外”方针
一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
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的应对
第二节 共产国际七大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一 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三 共产国际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四 共产国际与《八一宣言》
第三节 共产国际与西安事变
一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纷争
二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和平解决事变方针的各自提出
三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和平解决事变方针的一致性
四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和平解决事变方针的重大差异
五 两条和平解决方针的差异产生的后果
六 两条和平解决方针产生重大差异的原因
七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对国民党产生的后果
第四章 共产国际与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一 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政策
二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的分歧
一 共产国际与中共在抗战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二 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严重分歧的解决
三 共产国际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承认
第三节 共产国际与中共在“苏联利益中心”问题上的争论
一 抗战时期“苏联利益中心”问题的由来
二 共产国际驻延安代表对中共内部事务的干涉
三 共产国际与中共在围绕“武装保卫苏联”问题上的争论
四 中共与共产国际争论的焦点
第四节 共产国际与王明的右倾投降错误
一 共产国际与王明的回国
二 共产国际与王明右倾错误
三 中共对王明右倾错误的纠正
四 共产国际、中共与皖南事变
第五章 抗战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一 积极疏通多方外交渠道以求冲突的早日解决
二 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的逐渐走近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关系
一 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与西方外交关系的背景
二 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的外交关系
三 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四 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外交关系
五 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关系
一 二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 二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三 二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
四 二战结束前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
第六章 共产国际的解散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第一节 共产国际的解散
一 共产国际解散的历史背景
二 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
三 共产国际解散的时机选择
第二节 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及其解散的意义
一 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二 共产国际的解散与国际国内的反应
第三节 共产国际解散前后的苏联与国共两党关系
一 共产国际解散前夕的苏联与中国共产党
二 共产国际解散后的苏联与中国共产党
三 共产国际解散后的苏联与南京国民政府
写在结尾
附录 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关的共产国际人物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共产国际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史》:
(二)共产国际对中共战略转移的请示模棱两可
长征开始以前,中央书记处决定将红军转移的战略部署电告共产国际,以取得共产国际的同意。1934年6月2日,驻上海的共产国际代表埃韦特在致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说:“除了游击兵团,我们主力的一部分,应该留在老的地区,以防止敌人在没有我方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全面而神速地占领这些地区。这一部分军队不应人数很多,否则我们没有足够力量在中共中央电报中规定的方向顺利地进行突破。”接到埃韦特的报告后,共产国际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红军主力需实施战略转移的建议。6月16日,共产国际给埃韦特和中共发来了绝密电报,一方面要求中共尽量“争取保存中央苏区的前途”。另一方面又表示理解红军战略转移和转移准备的必要性,指出“如果说主力部队可能需要暂时撤离中央苏区,为其做准备是适宜的,那么这样做也只是为了撤出有生力量,使之免遭打击”。6月17日,共产国际正式复电中共,建议中共“发动福建战役,将其作为预防和吸引开敌人,进而便于保存苏区或从那里撤离(如果不可避免这样做的话)”。实际上同意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
从电文中不难看出,共产国际虽然批准了这个计划,但并未明确同意红军立即进行战略大转移,而是强调在中央苏区内“仍能动员新的武装力量,红军的抵抗力仍足恃”等。电文虽然也提到“苏区主力红军退出的事情”,但这并不具有战略转移性质,只是为了保存红军“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敌人可能的打击”。由此可见,共产国际对中共拟定的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是有所保留的,其态度也是暧昧和模棱两可的。既认为中央苏区仍能坚守,又担心红军主力驻守苏区会在强敌围攻下遭受重大损失。
……
前言/序言
unll
《革命的潮汐: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交织岁月》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深入梳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揭示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发展、思想形成、组织建设以及革命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革命的潮汐中,最终演化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细致地勾勒了中共与共产国际从初步接触、紧密合作到逐步疏离、走向独立的动态过程。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其早期目标,审视其将世界革命推向中国的宏大战略。随后,我们将深入剖析共产国际如何在成立之初,通过派遣代表、提供指导、输送经费和干部等多种形式,助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早期壮大。这一时期,共产国际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模式以及统一战线策略,都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接着,本书将重点考察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时期对中共策略的指导,包括其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对土地革命的设想以及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早期倾向。我们将详细分析共产国际代表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发生碰撞与调适。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如何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战略判断。 随着革命形势的演变,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考验。本书将深入探讨共产国际在这一时期对中共战略方针的调整,包括其对城市暴动策略的坚持与摇摆,以及对农村根据地建设的初步重视。我们将分析共产国际的指示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起争论,以及中共领导人如何在这种压力下,开始反思并寻求更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路径。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作用,以及中苏两国在抗战期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分析共产国际如何在共产国际解散前,继续对中共的统一战线策略提供建议,以及这种建议如何与中共独立自主的抗日主张相融合。同时,本书也将考察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援助,以及这种援助对中共发展的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重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与共产国际长期的互动后,是如何逐步走向思想独立和组织自主的。我们将探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将分析这一过程中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组织建设的重大成就,以此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全书在叙事上,力求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人物故事相结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细致考证和深入解读,展现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既合作又博弈,既影响又被影响的复杂关系。我们不仅关注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影响,更重视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指导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思考、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维度的深入挖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一个更为全面、 nuanced 的视角。 本书特点: 聚焦核心关系: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置于核心地位,系统梳理双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互动模式、政策指导与实践演变。 历史细节钩沉: 深入挖掘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避免宏大叙事下的简单化解读。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分析共产国际的理论输出和政策主张,也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的吸收、转化与超越。 展现独立探索: 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国际影响的同时,如何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多维视角解读: 采用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对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关系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与解读。 人物动态呈现: 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下,穿插展现关键历史人物(如共产国际代表、中共早期领导人等)的言行思想,增强故事性和可读性。 梳理历史脉络: 清晰勾勒出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从早期萌芽、紧密合作到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历史认知框架。 洞察历史经验: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洞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意义。 严谨学术考证: 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进行辨析与考证,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深入浅出的表达: 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逻辑清晰,使普通读者也能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 本书价值: 本书的出版,不仅能为中国共产党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化研究的成果,也能为理解二十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演变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对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最终走向胜利的必然性,更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艰难与辉煌。本书将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共产国际运动,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的读者提供一份重要的学术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