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碑帖》精选历代名碑名帖,集合诸体代表范本,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使用。该书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大限度还原作者具特色、高水平真迹,选取尽量清晰的原作,高品质,低定价,是一套很好的原碑帖丛书。
现市场上虽然称为经典书法的图书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互相翻印,没什么新意,而且真伪杂糅。“中国历代经典碑帖”此套碑帖内容的选取原则是大限度还原作者具特色、高水平真迹——选取尽量清晰的原作,唐摹本或拓本,大程度避免赝品的选入;选取能代表作者书法面貌的作品,例如此系列收入的王羲之作品集、王献之作品集有很多是原真迹拓本,而现市场上包括二玄社出版的多都是翻刻本,根本不能代表王羲之的书法水准。
秦绪全,1976年生,祖籍山东五莲县,号困雪斋、困雪等。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金石典籍专业,精于书法、碑帖、书画鉴定等,对中国古代金石、历代碑帖拓本及伊秉绶资料之收集用功尤勤。出版图书《中国书法典籍》共50册,每本5000册全部售罄。
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一个对“物料”有执念的人,而这本选集在物理层面上做到了极致。厚重感十足的纸张,使得墨色得以充分晕染和渗透,即便是细如蚕丝的线条,也能清晰辨认出入笔的力度变化。这对于那些追求“骨力”的书法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我尝试用毛边纸对着它临摹了几次,发现自己对“涩笔”的理解都加深了许多,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笔锋在粗糙纸面上的“摩擦感”。这种真实的触感模拟,是任何光滑的现代印刷品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非工具书,我甚至舍不得把它放在书架上,而是放在案头,时常把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绝对称得上是“匠心独运”。现在市面上的字帖,很多为了追求色彩鲜艳而牺牲了质感,但这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用一种低调、内敛的色调,完美地烘托出了原作的古朴与苍茫。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碑帖原貌的尊重——没有过度修饰,没有生硬的裁剪,保留了大量的“题跋”和“观款”部分。正是这些“题跋”,才使得我们能窥见后世鉴藏家们对这件艺术品的评判与珍爱,这为书法的传承链条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对于书法理论研究者来说,这不仅仅是墨迹的复制品,更是研究古代艺术品流通和鉴赏风尚的第一手资料。翻阅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察。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按时间序列排列,而是更侧重于从某种“笔意”或者“地域风格”上进行交叉对比,这使得阅读的趣味性大大增强。通过这种并置的展示,你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之间是如何相互借鉴又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对于我这种喜欢进行风格横向比较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强迫你跳出单一书家的视角,去审视整个时代的书法风貌,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催生了这些惊世骇俗的作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全新的领悟,就像是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进行无声的、长久的交流。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选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们的福音!光是看到“宋拓”二字,我就知道这绝非寻常的影印本可以比拟的。那种墨迹的层次感、纸张的肌理,仿佛能穿透时间,让你真切感受到千年以前的笔锋力度与书写心境。特别是对于研究碑帖流变和拓印工艺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我以前总觉得临摹古帖,总像是隔着一层纱,看不清那些微妙的“提按顿挫”的细节,但捧读这本选集后,那种立体的、可触摸的质感,让我的临习效率都提高了不少。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书法史教材,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是如何在方寸之间展现出来的。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细节的考究,许多连原石上的细微磕碰和飞白,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辨析不同拓本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物。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装帧精美的书册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一时之间有些手足无措。它不像那种速成的速查手册,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去“对话”的。那些篆隶楷行草的演变脉络,在这里得到了极佳的体现,尤其是从早期雄浑到中晚期精致的过渡,对比着看,感受最为深刻。我特别注意到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似乎避开了那些烂熟于心的“网红碑帖”,转而挖掘了一些更具学术探讨价值的篇章,这对于我们这些老书虫来说,无疑是意外的惊喜。阅读体验非常沉浸,我甚至能想象出宋代人小心翼翼地将它奉为至宝时的那种敬畏之情。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追求的“完美”线条,是否丢失了古人那种“不完美”中的生命力与气韵。
评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评分很满意,好书。
评分印刷清晰,非常好。有点味大
评分此帖经明代天泉翁(潘祖纯伯祖)、潘凤洲(潘祖纯伯父)、潘祖纯,清代卓蔗老、梁国治、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现代许福昺等人递藏,明万历庚申(1620年)季夏,经吴兴方仁宇重新装裱于观生堂。现藏上海博物馆。
评分版本难得,印刷可以,临帖用足够了。推荐!
评分最早将此贴定为“淳化阁帖”残本的是清人王文治。此帖经自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后,张伯英详为订正,最后提出此《宋拓王右军书》出自《阁帖》泉刻祖本。张伯英是断定《宋拓王右军书》为《泉州帖》之祖的第一人,并列举出《泉州帖》两条主要特征,为《阁帖》泉州本系统奠定了可靠的基石。
评分此帖过去一直传为“修内司本”,究竟是否还有争论。近年香港中文大学对此帖展开了专题研究,对其价值又有了重新认识。笔者认为,潘祖纯本刊刻传拓精细无比,笔法墨趣突现,同时又将《阁帖》原本的刊刻失误有所更正,是传世较佳的修缮本。
评分潘祖纯藏本
评分淳化三年(992年实)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节点,它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而《阁帖》在不自觉中,也为后世书家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典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