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印度六派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印度六派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晶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六派哲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学术出版
  • 哲学史
  • 宗教哲学
  • 印度文化
  • 比较哲学
  • 思想史
  • 南亚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8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6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印度哲学史上,凡承认吠陀圣典的专业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被称为正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因为共有六派,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印度六派哲学》对印度的流派哲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这六派包括吠檀多哲学、数论派哲学、瑜伽拍哲学、胜论派哲学和正理派哲学。作者孙晶对其起源、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孙晶,男,195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6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兼法定代表人、香港玄奘法师研究会秘书长、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外籍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哲学、梵文、佛教、易经。主要论著有《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东方出版社,2002年),《示教千则》(商务印书馆,2010年),《印度六派哲学》(台湾大元书局,2011年)等。

目录

序章
第一节 印度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关于印度思想史
第三节 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节 关于六派哲学
一 关于darsana(“见”)
二 六派哲学概念的形成
三 六派哲学的教系

第一章 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吠陀与奥义书
第一节 吠陀的成立及开展模式
一 历史过程
二 主要内容
第二节 《梨俱吠陀》(Rg-Veda)的哲学思想
一 《梨俱吠陀》的多神教
二 《梨俱吠陀》的宇宙创世说
三 原人创世论
四 吠陀的轮回思想
第三节 奥义书的哲学思想
一 奥义书的成立及其意义
二 梵与我的概念
三 梵我一如(brahma-atma-aikyam)思想的发展
四 “二梵”说与“二我”说

第二章 吠檀多哲学
第一节 历史发展的状况
一 吠檀多哲学的发展过程
二 吠檀多派的主要哲学家简介
第二节 《梵经》
一 《梵经》的年代、名义及其结构
二 《梵经》的不一不异论
三 《梵经》的宇宙观
第三节 乔荼波陀与《圣教论》
一 乔荼波陀与他的时代
二 《圣教论》介绍
三 《圣教论》的哲学思想
四 绝对不生说
五 梵我一如说
第四节 商羯罗的哲学思想
一 商羯罗的生涯与历史时代背景
二 商羯罗的著作
三 商羯罗形上学思想研究
四 解脱观
五 商羯罗与佛教
六 结束语
第五节 罗摩奴阇的限定不二论
一 罗摩奴阇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二 梵与个我、世界的关系
三 认识论
四 宗教伦理观
五 结论
第六节 摩陀婆的二元论
一 摩陀婆的生平及著作
二 摩陀婆的二元论

第三章 数论派哲学
第一节 历史和文献研究
一 数论的名称和主要哲学家
二 数论的文献
第二节 数论哲学思想
一 数论哲学的思想来源
二 古典数论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解脱观

第四章 瑜伽派哲学
第一节 起源、名义和发展
一 历史
二 思想起源
三 钵颠阉利的《瑜伽经》
第二节 瑜伽派的哲学思想
一 有神论的哲学
二 心论
三 八支行法
四 瑜伽修习的结果和解脱

第五章 胜论派哲学
第一节 胜论哲学的起源及正理一胜论的发展
一 胜论的起源
二 胜论派的经典文献
三 胜论派的主要思想家及生卒年代
四 正理一胜论的发展
第二节 哲学范畴论(句义论)
一 总论
二 句义分析
三 余论
第三节 胜论的原子论和声无常论
一 原子论
二 声无常论

第六章 正理派哲学
第一节 正理派的历史
第二节 十六句义论
第三节 认识论
一 现量(peatyaksa)
二 比量(anumana)
三 譬喻量和圣言量

第七章 弥曼差派哲学
第一节 历史起源及经典
第二节 主要哲学理论
一 弥曼差派的研究目的
二 量说
三 声常住论

参考文献
梵汉译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印度六派哲学:探寻古老智慧的源流与精神世界 印度,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深邃思想的古老国度,孕育了丰富多元的哲学传统。其中,广为人知的“六派哲学”(Shat Darshana)无疑是印度哲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主要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更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视角,为人类认识宇宙、人生与真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本书将带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深入探索印度六派哲学的精髓,感受古老智慧的无穷魅力。 “六派哲学”并非简单的学术流派划分,而是代表了古印度不同思想家们对于存在根本问题的不同解答,它们彼此之间既有独立的体系,又存在着深刻的关联与对话。理解这六派哲学,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古印度精神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意义、宇宙秩序、道德法则以及解脱之道的深刻追问与探索。 一、 缘起与背景:文明的摇篮与思想的沃土 要理解六派哲学,首先需要审视它们诞生的土壤。古印度,特别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是印度文化、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奠基时期。古老的《吠陀》经典,特别是《奥义书》,已经开始探讨宇宙本源、灵魂轮回、业力法则等哲学议题。这些早期思想的萌芽,为后来六派哲学的系统化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宗教仪式的繁琐化,以及对现有解释体系的质疑,古印度的思想家们开始尝试以更具理性和系统性的方式来阐释世界。六派哲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不同的哲学家或学派集结而成,他们各自提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试图回答人类最根本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二、 六大哲学的体系梳理与核心思想解析 本书将逐一深入剖析这六大哲学体系,揭示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和核心主张。 胜论派(Vaiśeṣika): 胜论派以其精细的实在论而闻名,其核心在于对宇宙万物的分类和分析。该派认为,世界由九种“实”(dravya)构成,包括地、水、火、风、空、时、方、我(ātman)和意(manas)。这些“实”是永恒不变的,由它们组合而成万物。胜论派特别强调“因果”的观念,并提出了“异因异果”的理论,即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他们认为,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与对象接触而产生的,并对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胜论派的目标在于通过对这些“实”的理性认识,达到对苦难的超越。 数论派(Sāṃkhya): 作为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学派之一,数论派提出了“二元论”的思想。该派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两种根本实在构成的:普鲁沙(Puruṣa),即纯粹的意识、精神主体,是永恒不变、无所作为的;以及普克律提(Prakṛti),即物质、自然,是万物生长的根源,具有“萨埵”(光明)、“罗阇”(活动)、“答摩”(惰性)三种素质,并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万物的产生,便是普克律提在普鲁沙的“观照”下,通过二十三类“造物”(tattvas)的演化过程。数论派认为,个体生命中的苦难源于“无明”,即混淆了普鲁沙与普克律提,误以为自己是物质身体和感官的奴隶。其解脱之道在于通过区分和认识普鲁沙与普克律提的本质区别,从而摆脱束缚。 尼耶耶派(Nyāya): 尼耶耶派以其严谨的逻辑学和认识论而著称。该派认为,要获得正确的知识,必须掌握有效的推理方法。尼耶耶派提出了“四种量”(pramāṇa)作为知识的来源,包括“现量”(pratyakṣa,直接感知)、“比量”(anumāna,推理)、“博喻”(upamāna,类比)和“圣言量”(śabda,权威的言说,如吠陀)。该派对谬误、辩论的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将其哲学体系与认识论紧密结合。尼耶耶派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通过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便能达到解脱。 瑜伽派(Yoga): 瑜伽派在哲学上继承了数论派的二元论思想,但其核心在于实践。它将数论派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修行,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身心训练方法,旨在实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三摩地”(samādhi),即深度禅定和超越性的意识状态。瑜伽派的八支分法,包括持戒、精进、坐姿、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瑜伽派认为,身心的杂染和欲望是导致苦难的根源,通过瑜伽的修行,可以净化身心,制服杂念,最终与宇宙本源合一,实现解脱。 弥曼差派(Mīmāṃsā): 弥曼差派(早期又称“前弥曼差”)主要关注对《吠陀》的解释与阐释,特别是关于祭祀仪式和道德义务的部分。该派强调《吠陀》的权威性,并认为通过忠实地执行吠陀所规定的仪式和履行义务,可以获得功德,从而达到升天或幸福的境界。弥曼差派对语言的意义、梵语的语法以及解释经典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严谨的文本解读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派的解脱主要体现在对吠陀教义的遵从,以及通过正确的仪式获得世俗和超世俗的利益。 吠檀多派(Vedānta): 吠檀多派(又称“后弥曼差”)是对《奥义书》的解释和发展,构成了印度教哲学的主流。吠檀多派内部又包含多个分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不二论(Advaita),由商羯罗(Śaṅkara)创立,主张“梵我一如”,即宇宙的终极实在“梵”(Brahman)与个体灵魂“我”(Ātman)是同一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幻象(Māyā);胜论(Viśiṣṭādvaita),由拉曼努阇(Ramanuja)创立,主张“限制性不二”,认为梵、我、世界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梵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我与世界是梵的“属性”;二元论(Dvaita),由马达瓦(Madhva)创立,主张梵、我、世界三者是根本不同的,强调梵的至高无上和个体的独立性。吠檀多派的共同目标是通过认识宇宙的终极真理,实现与梵的合一,摆脱轮回之苦。 三、 六派哲学的相互关联与对话 尽管六派哲学各有侧重,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的思想网络。例如,尼耶耶派的逻辑学为其他学派提供了分析工具;数论派的本体论被瑜伽派所采纳;而吠檀多派则对前期各派的观点进行了整合与发展,成为印度教哲学的主导。 本书不仅会深入介绍每一派的独立体系,更将着力展现它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对话,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印度古代深邃的精神世界。我们将看到,当一个学派提出某种观点时,其他学派会如何进行回应,如何通过辩论来完善或挑战其理论。这种动态的学术交流,正是印度哲学生生不息、不断演进的生命力所在。 四、 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印度六派哲学的智慧,并非仅仅是古老的遗迹,它们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认识论的深刻性: 尼耶耶派对知识来源的分析,以及对谬误的辨析,对于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体论的多元性: 印度哲学对存在根本的追问,提供了超越西方二元论的多元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物质与精神、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实践智慧的指引: 瑜伽派所倡导的身心合一的修行方法,在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平衡与内心平静的重要途径。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六派哲学无一不指向对人生苦难的超越,以及对解脱与终极幸福的追求,这 resonates with 每一个渴望找到生命意义的人。 五、 结语 本书旨在以清晰、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印度六派哲学的宏大图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梳理与解析,能够激发读者对印度哲学乃至人类思想史的兴趣,更能够从中学到宝贵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理解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 这是一场智识的冒险,一次心灵的洗礼,期待与您一同在这片古老而深邃的思想土壤中,收获智慧的甘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对印度思想史的梳理。我欣赏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对话精神。作者在介绍这些古老体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既尊重其文化的原生性,又努力用当代最清晰的语言进行转译,避免了文化霸权或过度简化的陷阱。特别是其中对“知识论”和“形而上学”在不同流派中的细微差异的辨析,那种丝丝入扣的比较分析,展现了作者对思辨逻辑的精湛掌控。它不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多维度的思维训练。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拓宽其哲学视野、理解人类理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能达到的高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印度哲学思想的复杂脉络与演变。它并非仅仅是对古代文本的枯燥罗列,而是通过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拉到了我们眼前,使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智慧。作者在梳理六大哲学流派时,展现了惊人的学识功底,他/她巧妙地平衡了历史的严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使得即便是对印度哲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逐步领略到其中精妙的论证结构和对“实在”的不同理解。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该书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与借鉴时,处理得极为细腻,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力求还原思想交锋的真实场景,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种对思想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的范畴,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毕竟如此厚重的学术题材往往伴随着阅读的枯燥。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可读性”。作者在结构安排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而然,仿佛是精心谱写的乐章,有着清晰的主旋律和巧妙的变奏。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式写作,而是充满了对哲学命题的深情关怀。特别是对那些与日常经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讨论,作者总是能找到现代生活的切入点进行阐释,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对印度哲学有了系统的了解,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关于时间、存在和认知的边界,都有了新的体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我原以为会面对一堆晦涩难懂的梵文术语和难以理解的逻辑推演,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笔触流畅且充满画面感。他/她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六个风格迥异的哲学“王国”之间。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阐述某些流派关于“因果”或“解脱”的理论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都极为恰当,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却没有牺牲掉原理论的复杂性。比如,在讲解某个学派对“心物二元论”的坚持时,那种剖析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张力,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对世界本源保持敬畏与探究的求知欲。它鼓励读者跳出自己既有的思维定势,去体验不同的认知宇宙。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甘露。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对各个流派的源流进行考证时,所引用的西方学界和印度本土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了作者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的努力。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述不仅根基扎实,更具前瞻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核心概念,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将其处理成一个开放性的讨论空间,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学术辩论之中。这种严谨而又谦逊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深信不疑。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那些原本只在高度专业化的期刊中交流的观点,得以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传播和接受审视。

评分

收到

评分

对经典的要义归纳把握的较好。

评分

收到

评分

很好。

评分

送货很快,质量不错,内容待阅读

评分

作文与读览,两不能废,两不可废。然真工夫实有在作文读览之外者。《论语》“默而识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是何等工夫!贤者大须留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谓思想;此“学”字亦非读书之谓。《论语》“博学于文”,“文”不谓书册也。凡自然现象皆谓之“文”,人事亦曰人文。《易系传》言:“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皆博文之谓,皆学之谓也。故学则不外感官经验,而思

评分

送货很快,质量不错,内容待阅读

评分

印度六派哲学是印度佛教兴起前很重要的思想潮流

评分

印度六派哲学是印度佛教兴起前很重要的思想潮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