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血管系统》是“器官——系统”整合系列规划教材的一种,教材共分为三篇19章,特色在于依照“结构——功能——疾病.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心血管系统涉及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心脏内科概论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剔除重复内容,并加入最新的心血管系统相关前沿进展,建立起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为了便于学习,将脉管系统包含的淋巴系统也列入本教材。本教材的编写坚持“淡化学科,注重整合”的原则,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整合,也遵循传统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三特定”特点。与此同时,本教材与“器官——系统”系列教材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以心血管系统及疾病为主线的生物医学与临床医学双循环课程模块。本教材不仅适用于长学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而且也适用于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和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及临床医药师参考使用。此外我们配套编写了《心血管系统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供读者和教师参考,以检验学习效果用。
作者简介
臧伟进,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药理学》优秀教学团队、《药理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陕西省教学名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及美国中华医学会首届杰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在英国里兹大学获博士学位,而后分别在英国里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日本国立生理研究所细胞分子生理系及日本滋贺医科大学担任客座/访问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执委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药学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心脏杂志》副主编等。
现主要从事心血管和细胞分子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两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积极倡导“器官一系统”的课程体系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启动了西安交通大学“器官一系统”整合课程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吴立玲,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国家级《病理生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981年在北京医学院获硕士学位,三次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进行科研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副主编、《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委等。
现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和颌下腺分泌调控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或三等奖。主编及参编教材及专著10余部,4次获北京市精品教材。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国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卫计委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病理科)项目负责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所长兼病理科主任。198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工作。1998年至2004年先后在日本、中国香港和加拿大的高等院校学习和工作,2004年7月回国,同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病理学系主任,2007年起任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所长兼病理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病理学,在心脏、血管及软组织疾病病理学和临床病理诊断方面具有深入的认识和见解;主编了《临床病理诊断指南》,主持了大型临床病理参考书《外科病理学》的再版工作,主译了国际病理学名著《KOSS诊断细胞学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先后以副主编和编委的身份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和国际英文教材的编写;近年来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
黄岚,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律失常防治的工作,擅长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我国及全军心脏病学领域杰出的专家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人才岗位一类津贴。为国际心脏研究会委员、美国心脏学院专家委员(FACC)、首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FCS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肺血管组组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心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发表研究论文269篇,其中SCI收录63篇,为卫生部行业专项课题首席科学家,主持卫计委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l项,国家“十二五”支撑课题分题2项;主编专著7部,副主编专著10部,参编专著7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军队育才金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心血管形态学基础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结构总论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组成
第二节 管吻合及侧支循环
第三节 血管的配布规律及其变异和异常
第二章 心
第一节 心的位置和外形
第二节 心的各腔
第三节 心的构造
第四节 心的传导系统
第五节 心的血管和神经
第六节 心包
第七节 心的体表投影
第三章 动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动脉的组织学结构
第三节 肺循环的动脉
第四节 体循环的动脉
第四章 静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静脉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肺循环的静脉
第四节 体循环的静脉
第五章 毛细血管
第一节 毛细血管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第二节 毛细血管的分类
第三节 毛细血管的功能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第一节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第二节 心脏的发生
第三节 弓动脉的发生与演变
第四节 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
第七章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淋巴导管
第三节 人体主要淋巴结的位置和引流范围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第二篇 心血管系统功能及调控
第八章 心脏生理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九章 血管生理
第一节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
第三节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第四节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第五节 微循环
第六节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
第三篇 心血管疾病与药物治疗基础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人类心脏的奇妙旅程:从生命之初到健康终章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跳动的心脏,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也是探索人体奥秘的绝佳起点。这颗每时每刻都在辛勤工作的器官,承载着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的重任,维系着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生理功能。本书将带您踏上一场全面而深入的心血管系统探索之旅,揭示其精巧的结构、动态的运作机制,以及与我们日常健康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基石——结构与解剖的奥秘 在本部分,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深入了解构成心血管系统的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生命的发动机 解剖学视角: 我们将逐一剖析心脏的四腔结构——心房(左心房、右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右心室),以及它们之间的分隔,如房间隔和室间隔。了解这些腔室的相对位置和功能分区,是理解血液循环的关键。 瓣膜的精巧设计: 心脏的瓣膜,如三尖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僧帽瓣)和主动脉瓣,将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将详细解析它们在维持血液单向流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瓣膜关闭和开启时的精妙力学过程。 心肌的强大力量: 心肌是心脏跳动的直接执行者。我们将探讨心肌细胞的特殊结构,如肌节、横管和肌浆网,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产生强大而有节奏的收缩力。此外,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也将被详细阐述,揭示电信号如何在心脏内传递,从而协调心跳的节奏。 血管的神经网络: 除了心脏本身,血管构成了心血管系统的另一半。我们将区分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和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我们将探讨它们在血管壁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适应各自的功能需求。动脉壁的弹性和收缩性,静脉壁的相对薄弱和瓣膜的存在,以及毛细血管极薄的壁层,都将是详细的讲解内容。 血液:生命的载体 血液的组成: 血液不仅仅是红色的液体,它包含多种关键成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红细胞(负责氧气运输)、白细胞(免疫防御)、血小板(止血与凝血)以及血浆(包含蛋白质、电解质、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液的功能: 血液在体内扮演着多重角色,包括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激素、抗体和代谢产物;调节体温;维持体液平衡;以及参与止血和免疫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功能是如何通过血液的流动和其组成成分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血液循环的壮丽乐章——生理学的功能解析 在本部分,我们将超越静态的结构,进入心血管系统动态运作的层面,理解血液如何在体内川流不息。 心脏的泵血机制: 心动周期: 我们将详细描述心脏跳动的两个主要阶段:收缩期(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和舒张期(心房舒张和心室舒张)。每一个阶段的细微变化,如血流方向、瓣膜开关以及压力变化,都将进行详尽的解析。 心输出量与每搏量: 我们将介绍心输出量(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总量)和每搏量(每次心跳泵出的血液量)这两个关键指标,并探讨影响它们的因素,如心率、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 血液循环的两种主要途径: 体循环(大循环): 从左心室出发,富含氧气的血液经主动脉分支,通过动脉、微动脉最终到达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然后经微静脉、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我们将追踪血液在体循环中的完整旅程。 肺循环(小循环): 从右心室出发,缺氧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达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然后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我们将详细描述血液在肺循环中的物质交换过程。 血压的调控: 血压的定义与测量: 我们将解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心血管健康的意义。 血压的复杂调控网络: 血压的稳定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我们将深入探讨神经系统(如自主神经系统)、体液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醛固酮)以及血管本身的调节机制(如血管收缩和舒张)如何共同作用,精细地调控血压的波动。 第三部分: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维护生命的蓝色警戒线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识别和预防潜在的健康威胁。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疾病: 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我们将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血栓形成的机制。 高血压: 作为“沉默的杀手”,高血压的成因、长期影响以及相关并发症(如中风、肾脏损害)将是重点。 心力衰竭: 当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时,我们将分析其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 心律失常: 各种心律不齐的发生机制,从房颤到室速,以及它们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瓣膜性心脏病: 各种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年龄、性别、家族史等。 可控因素: 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精神压力等,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一步步侵蚀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管理压力等,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守护心脏健康的最有力武器。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强调早期筛查和发现潜在问题的重要性,如血压、血脂、血糖的监测。 疾病的管理与治疗: 针对不同心血管疾病,我们将简要介绍其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基本原则,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心血管系统的未来展望——科技与医学的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血管医学也在不断进步。 诊断技术的革新: 从传统的 EKG、超声心动图,到更先进的 CT、MRI、心脏导管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诊断和评估心血管状况。 治疗手段的突破: 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瓣膜置换)、微创手术、心脏移植、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为许多曾经棘手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预防医学的深化: 更加个体化的风险评估和干预方案,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疾病预测和管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易于理解的心血管系统知识框架。无论您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自身健康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都能对这颗“生命的发动机”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健康知识,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心血管健康,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