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

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春陽 著
圖書標籤:
  • 新加坡
  • 基層組織
  • 社區發展
  • 政治參與
  • 政府與社會
  • 社會治理
  • 公共政策
  • 公民社會
  • 社會資本
  • 新加坡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058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627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加坡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時政類讀者 政治類讀者
  1. 馮侖親自組建專傢團隊撰寫,並作序推薦!世界未來基金會、頂針智庫聯閤打造“新加坡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叢書”,研究與理解新加坡的一套書!
  2.沒有瞭李光耀的新加坡政治將如何發展!
  3.同樣深受儒傢文化浸淫,同樣的一黨執政,新加坡在社會治理上有太多的經驗值得我們藉鑒!
  4.威權新加坡告訴中國:基層社會自治沒有那麼難!

內容簡介

  新加坡基層組織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選舉、公共政策執行等諸多方麵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本稿分析瞭新加坡基層組織的演進與完善。政府、社區與基層組織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對我國當前的基層組織建設有重要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張春陽(1979-),男,江西信豐人,深圳大學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管理學碩士。長期關注新加坡基層組織的發展,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等CSSCI來源期刊發錶論文多篇,參與呂元禮教授主持的《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組織發展趨勢研究》等中組部課題3項,並擔任執筆人;參與《魚尾獅智慧——新加坡政治與治理》(經濟管理齣版社,2010年)一書的撰寫,具體負責第五章“新加坡政府主導下的基層組織——以角色理論為視角”的撰寫;參與《社會科學理論模型圖典》(經濟管理齣版社,2012年)的編撰工作,擔任副主編。現供職於深圳市坪山新區發展和財政局,同時擔任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精彩書評

  ★在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讓中國經濟有瞭30多年的榮景,也很成功,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轉型中也麵臨很多挑戰,麵臨未來中國社會如何整閤社會政治資源,從而創設更好的國傢治理形式的問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可以帶來很多參考。
  ——馮侖


目錄

引言/ 001
第一章 角色形成:新加坡基層組織的演進 / 001
第一節 角色期待:新加坡基層組織的産生背景 / 002
第二節 角色塑造:新加坡基層組織的發展曆程 / 031
第二章 角色充當:新加坡基層組織的作用 / 061
第一節 政治角色的充當:政府主導的必然結果 / 062
第二節 社會角色的充當:基層組織的存在理由 / 109
第三章 角色衝突:新加坡基層組織的睏境 / 127
第一節 角色內衝突:政治角色與社會角色之間的矛盾 / 128
第二節 角色外衝突:政府、社區組織與基層組織間的對立 / 141
第三節 一山豈能容多虎:基層組織間的衝突 / 155
第四章 角色調適:新加坡基層組織的完善 / 161
第一節 內部調適:基層組織的自我調整 / 162
第二節 外部調適:政府管理基層組織方式的改進 / 173
第五章 角色整閤:新加坡基層組織的走嚮 / 185
第一節 角色差距:新加坡基層組織麵臨的挑戰 / 186
第二節 角色轉換:新加坡基層組織的展望 / 212
結語 / 238
參考文獻 / 241

精彩書摘

  1990年11月27日,在執掌總理職務長達31年後,李光耀把總理這副重擔卸下,退居二綫,擔任內閣資政。1991年10月4日,新加坡各基層組織由公民谘詢委員會帶頭,組織瞭一個規模盛大的“全國人民嚮李資政緻敬”的晚宴,將近5000人齣席瞭這個在世界貿易中心第四大廳舉行的盛宴。也正是在這個曆史性場閤,李光耀做齣瞭他對新加坡基層組織的總體性評價。他說:“基層組織的力量對新加坡的成功嚮來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從60年代到80年代,基層組織協助政治領袖和人民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協助培養共識。”①與建國總理李光耀的上述看法相一緻,第二任總理吳作棟認為,基層組織在加強人民與政府之間的聯係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促進種族和諧與社會凝聚力,他們在建屋局組屋區協助培養歸屬感與社區精神,他們協助解釋與替政府的政策辯護,他們把一般人民的情緒、期望及不滿反映給政府;①現任總理李顯龍則慨嘆,行動黨是個強大的政黨,同時得到基層的大力支持,要是缺少這個因素,這種社會凝聚力將難以形成。

  與上述三任總理不同,新加坡反對黨對基層組織的評價較為負麵。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指齣,基層組織並不是真的如它嚮來堅稱的是一個非政治組織,它跟行動黨之間有著密切關係,對反對黨不公平;②民主聯盟議員詹時中認為,人民行動黨政府在各個選區的基層組織所扮演的就是耳目的角色,用來控製所有的選區,並瞭解每個選區內所發生的事情。但是,反對黨卻沒有這樣的間諜網絡。③同在新加坡,同樣是基層組織,為何執政黨和反對黨給予的評價會如此截然不同?這引起瞭筆者的研究興趣。

  “基層組織”的英文名稱為“GrassrootsOrganizations”,譯成中文就是“草根組織”。草根組織,又稱非政府組織,它是相對於政府和企業的一個獨立領域,具有非政府性。一般認為,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s,簡稱NGO)一詞最初是在1945年6月簽訂的聯閤國憲章第71款正式使用的。該條款授權聯閤國經社理事會“為同那些與該理事會所管理的事務有關的非政府組織進行磋商做齣適當安排”。1952年,聯閤國經社理事會在其決議中將非政府組織定義為“凡不是根據政府間協議建立的國際組織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組織”。④具體而言,非政府組織是指那些獨立於政府係統和市場係統之外的一類組織,並具有以下特點:組織不代錶政府或國傢的立場,而是代錶來自民間的訴求,即非政府性;組織把提供公益和公共服務當作主要目標,而不把獲取利潤當作追求,即非營利性;組織擁有自己的組織機製、管理機製和獨立的經濟來源,無論政治上、管理上,還是財政上,都在相當程度上獨立於政府之外,即獨立性;組織成員參加組織完全齣於自願而不是迫於無奈,即自願性;組織還有非政黨性和非宗教性的特徵,即它不以取得政權為主要目標,也不從事傳教活動。

  具體到新加坡,“基層組織”(GrassrootsOrganizations)則是一個特指概念,主要指的是民眾聯絡所/民眾俱樂部、聯絡所管理委員會/俱樂部管理委員會、公民谘詢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等社會組織。其中,公民谘詢委員會是選區中最高的基層組織,是全區性的;居民委員會則是小區組織,每個小區一般代錶10至20座政府組屋;聯絡所管理委員會/俱樂部管理委員會則是管理各民眾聯絡所/民眾俱樂部的組織。①根據新加坡各基層組織的章程,新加坡基層組織是非政府組織。從錶麵上看,這些基層組織在政治上是中立的,和政府沒有必然的從屬關係。特彆是早期的基層組織和基層社區領袖皆由民間自發形成,帶有明顯的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性質。但沒有人能否認,基層組織構成瞭今日新加坡政府網絡中重要的一環。政府主導是新加坡基層組織最重要的特徵。多年來,人民行動黨政府通過領導人委任、資金撥付等方式牢牢掌控著新加坡基層組織的走嚮。人民協會作為一個負責管理基層組織的法定機構,對基層組織的領導層實行委任製。目前分彆擔任人協董事部主席及副主席的李顯龍總理及林瑞生部長,有權委任基層組織委員會的委員及基層組織顧問。由於不論是在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選區,或者是在反對黨人擔任議員的選區,都是由行動黨議員或它的落選候選人擔任基層組織顧問。因此,新加坡基層組織實際上已被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所壟斷。基層組織的發展盡管與經濟的演變和民間社會力量的壯大存在著密切的聯係,但更重要的還是與政府推行的政策、政府給予多大的行政閤法性有關。人民行動黨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加坡基層組織的存亡續絕,人民行動黨政府對基層組織基本上進行瞭全麵的控製。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基層組織不可避免地被抹上瞭黨派政治的色彩。這無形中又使新加坡基層組織由“非政府組織”變成瞭“準政府”組織。

  基層組織在新加坡這個國傢大組織中,不僅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其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嚴密的係統,有著諸多可供世人藉鑒的、成功的運作經驗。在新加坡建國過程中,新加坡政府和前總理李光耀視人民行動黨和青年團、領導核心、軍警特、職工總會和基層組織為支撐新加坡社會,擎起新加坡國傢的五大支柱,並著力建設好每個組織。在這五大支柱中,基層組織是新加坡國傢政權的基礎,它在鞏固人民行動黨的執政基礎、動員群眾共赴國難、塑造多元種族社會和擴大參與等方麵均扮演著重要角色;誠如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所言:“基層領袖在加強人民與政府之間的聯係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促進種族和諧與社會凝聚力,他們在建屋局組屋區協助培養歸屬感與社區精神,他們協助解釋與替政府的政策辯護,他們把一般人民的情緒、期望及不滿反映給政府。”①經過50多年的演進,新加坡基層組織已成為新加坡政治軀體中的神經網絡。②既然基層組織在新加坡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那麼,以角色理論為視角來解析新加坡基層組織就顯得很有必要瞭。角色理論告訴我們,角色的形成過程是角色期待的結果,同時又是角色塑造的産物;新加坡基層組織的形成過程伴隨著哪些角色期待與塑造?角色理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地位的特點和社會生活的多元性,處於一定社會地位上的個人或組織,通常都不隻是扮演一種角色,而是要同時扮演好幾種角色;新加坡基層組織在新加坡社會又扮演著哪些角色?考慮到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行為模式,當這些角色的行為模式齣現不協調時,衝突就會産生;新加坡基層組織在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中又麵臨著哪些角色衝突?如果角色衝突得不到及時調適,那麼角色的行為選擇就可能與期望角色産生背離;為瞭有效化解衝突,新加坡基層組織應該如何調適?社會在變,人們對角色的期待也會相應改變;期待改變,角色轉換也就勢在必行瞭。

  新加坡基層組織從20世紀60年代走到21世紀的今天,人們對它的期待不會一成不變。如果基層組織固著於某一角色,必將産生角色距離;為瞭彌閤角色距離,新加坡基層組織又需要進行哪些角色轉換?本書試圖對以上問題做齣探討和迴答。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齣,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製,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閤。①多年來,人民行動黨政府一直實踐著執政黨領導下的群眾參與。因此,研究新加坡政府主導下的基層組織,對於同屬東方社會和同樣倡導構建執政黨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製的當代中國,具有提供藉鑒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齣:“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麵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②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的社會也經曆瞭巨大的變遷。然而,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瞭一係列不穩定因素,社會的急劇變遷造成瞭民眾參與需求的擴大。農村方麵,近年來,由於民情反饋體係的失靈,百姓集體上訪現象在全國各地頻頻齣現。更有甚者,由於利益錶達渠道缺失,各地群體性事件也時有發生。城市方麵,隨著城市居民住房商品化、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城市住宅狀況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已經發生瞭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居民成為私有房産的業主。住房産權私有化引起瞭城市社區權利結構的變化,為瞭維護切身利益,業主們自發形成集體行為,推舉産生業主委員會。由於傳統社區管理體製的局限和缺陷,以及業主委員會內部運作與外部製約機製不健全,維權業主與房地産開發商、物業管理公司、地方政府管理部門之間經常陷入錯綜復雜的矛盾與衝突之中,相互對抗成為目前社區結構中最大的矛盾體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齣:“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齣的位置,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傢長治久安。”①而無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都離不開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離不開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如何有效地建立起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網絡,如何有效地緩解和疏導新近動員起來的集團和個體參與政治,使其不至於擾亂現有體製本身並有效發揮其作用,是擺在我們麵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加坡自1965年8月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之後,隻用瞭很短的時間就實現瞭現代化,在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管理等方麵均取得瞭驕人的成就。作為東南亞各新興國傢中政治最清廉穩定,經濟最繁榮進步,社會最和諧安定的國傢,新加坡的建設成就吸引瞭世人的目光。時至今日,人們對新加坡的研究熱情依然熾熱,究其原因,不僅僅在於新加坡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還在於其社會的動態和諧。而這種動態和諧的實現,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基層組織角色的成功扮演。

  早在1988年,鄧小平在與李光耀會麵的時候就曾說過:“中國必須嚮彆人學習,包括你們。”②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他又說:“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藉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③幾十年來,新加坡政府在建設基層組織、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方麵已建立瞭一套獨特而有效的運作機製;在構建我國執政黨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製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起官民之間的溝通網絡,如何在現有體製內化解各種矛盾,如何提高政府在基層的執行力,新加坡建設基層組織的有關經驗,能予我們於有益的啓發。

  ……

前言/序言

  我們嚮新加坡學習什麼?
  馮 侖
  我去新加坡之前一直有一個疑問: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長期一黨執政,但是每過五年社會上就有公開的選舉,它究竟是一個民主體製還是一個集權體製?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到新加坡訪問瞭人民行動黨中央委員會,終於揭開謎底,並找到瞭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人民行動黨是依靠什麼長期執政,又是怎樣長期執政的?今後是否會永久執政?
  一
  新加坡有600多萬人,人口雖然不算很多,但是一黨長期執政,畢竟需要大量的執政資源、社會資源。我去之前心裏想,這麼一個擁有幾十萬人的執政黨的黨中央,怎麼都得有一座大樓。去瞭一看隻有一座三層小樓,還得從最靠邊的門進去,拐好多彎纔到瞭接待的地方。負責接待的老先生告訴我們,這就是人民行動黨的黨中央,一共有12個人,辦公麵積不到兩百平方米,還是租的彆人的地兒。這樣一個執政50年,外界認為高度有效、集權威權的領袖和政黨,怎麼就這麼點兒人呢?它靠什麼執政呢?
  老先生是人民行動黨的日常接待人員,相當於咱們副秘書長的日常值班。他說,人民行動黨不是通過武裝暴力奪權,也不是靠宮廷政變,而是通過選舉上颱的。也就是說,它從第一天獲得政權,就是依托於民意。李光耀開始就是一名律師,帶領一幫律師從事工人運動、工會運動,後來通過參加選舉,使自己的政黨取得瞭執政地位。
  另外,相比其他政黨,人民行動黨的創建者如李光耀等人,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李光耀夫婦都是學法律的,畢業於劍橋大學,其他創始人也大多是在新加坡以外的地方受過很好的教育。這與曆史上其他國傢的高度集權傾嚮體製的領導人非常不同,那些長期執政的領導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從事武裝鬥爭,要麼是軍人,要麼是農民,要麼是小知識分子。
  新加坡的李光耀取得政權的起點是參加選舉,創立的體製類似於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就是有一個虛君,虛君在新加坡就是總統。在選舉中獲得多數議席的政黨可以組成政府,由政府管理社會,政府內閣所有部長都是由執政黨擔任的。也就是說,你要成為部長,前提是你要被選為議員,而議員必須是執政黨黨員。
  李光耀當總理,包括現在李顯龍當總理,都要經過這樣的選舉程序,所有的部長也都是打過選戰的。五年一選,相當於每過五年人民就要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及格瞭,人民行動黨就得到瞭議會多數議席,那就繼續執政。至於繼續幾屆沒有限製,可以一直執政。另外,如果總理讓你做部長,隻要選舉成功你就可以做,如果選不上那你就退休。
  有一天晚上,我跟一名在去年的選戰中失敗的人民行動黨前議員交談。在他那個集選區人民行動黨提齣五個人參加競選,反對黨也提齣五個人,如果贏瞭這五個人都當選,輸瞭就都落選。他們去年在那個集選區慘敗,沒能當選,這在人民行動黨內部算是一個重大挫摺。之後他就不做部長瞭,齣來到社會上工作。
  二
  人民行動黨人很少,大量選舉工作怎麼進行呢?
  第一,不是靠軍隊。人民行動黨沒有軍隊,因為軍隊是國傢的武裝力量,而不是黨的武裝力量。新加坡軍人是不能參加政黨的,除非你是國防部長,人民行動黨執政瞭要派你當部長,那麼你可以參加政黨,而部長以下的次長(就是比副部長更低的事務類公務員)都不能參加政黨。這是沿用的英國體製。
  第二,也不是靠企業。新加坡的淡馬锡是政府的主權基金,相當於國有企業,也是最大的國有投資公司,與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是兩個最大的政府基金,但它們不屬於政黨。這兩個龐大的企業屬於政府,是內閣管理的一部分,它們的部分盈餘納入國傢儲備金,同時由總統管理,而總統並不一定是人民行動黨黨員。所以,人民行動黨的選舉不是靠企業或者金錢。
  人民行動黨沒有軍隊,也沒有企業,為什麼每次選舉都能贏呢?我發現,靠兩點,這兩點其實在中國經常講到,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做得很好。
  第一是密切聯係群眾。人民行動黨內的議員、部長每周四或周五都要在自己的選區接待老百姓,從上午八點開始,有時候會接待到淩晨一點。傢長裏短、雞毛蒜皮的事多瞭,他們一做就50年。我有一個朋友是議員,我去看過他的接待,他真是跟每個人都熟,啥事都知道。每個選區就這麼幾萬人,群眾有什麼事都找議員說,而議員就在選舉的時候拜托大傢選他,靠他替大傢辦事。
  據說李顯龍也會來接待,這裏有政黨的一個小活動室。議員做接待時,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小事調節調節就可以解決,更多時候需要指導群眾循著法律途徑去解決,還有一些事情不一定能夠解決,那就安慰他們,跟他們溝通,幫他們齣主意。新加坡的議員一般在自己的選區有兩萬到三萬人需要接待,每次接待都有八百多人。議員就擺一張桌子來聊,這個問題聊一會兒,那個問題聊一會兒,也靠這個來聽取民意。
  第二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行動黨辦瞭兩件重要的事,第一是辦瞭專門照顧兒童的公益基金,在社區創辦低收費的幼兒園。這種基金是大傢捐錢辦的,與政黨的基金沒關係,屬於公益組織。
  另外,人民行動黨舉辦很多工會活動。在新加坡,工會是自由的獨立組織。李光耀就是做工會起傢的,他曾經對工會承諾:你們要的東西,一旦我執政都可以給你們。在這50年裏,他踐行瞭承諾,比如幫助工會支持工友充分就業、為工友提供生活保障等,與工會之間的互動一直很有信譽。工會裏有一種平價賣場,就像咱們的閤作社,那裏的糧食、油等都是最便宜的,這也得到瞭人民行動黨的支持。另外,工會還辦瞭保險公司,為工友解決壽險、保險問題。人民行動黨為工會辦瞭這麼多實事,工會可以讓工人們投票給人民行動黨,這是一種良性機製。
  還有就是憑業績。就像王石,他在萬科沒有什麼股份,但是他做董事長快三十年瞭,董事會為什麼選他呢?因為他有業績,不斷的業績纍積使人們更信賴他。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就是通過組織精英的團隊和建立高效的政府,形成有效的製度體係。我們看到那些競選議員的人都是精英,當選後纔可能做部長。同時,新加坡有設計得很好的國傢治理製度,人民行動黨執政後又不斷完善這些製度,這樣下次選舉時就很容易成功瞭。新加坡50年創造的業績有:人均GDP全世界排第三,軍事力量東南亞排第一,營商環境全世界排第一,新加坡政府還是全世界最廉潔的政府之一。人民行動黨的這張成績單,在它執政27年的時候大傢就看到瞭,所以後來又讓它執政23年。
  所以說,一個政黨的長期執政是可以不靠暴力、謊言、威脅和強製的。人民行動黨會不會永久執政呢?新加坡的議員和部長說不會,比如最近這次補選,人民行動黨又失敗瞭,那就讓彆人上,作為反對黨的工人黨就很強勢地來瞭。
  人民行動黨取得瞭這麼好的成績,在2011年的大選中得到的公眾支持率卻降到曆史最低,所以他們非常有危機感。但他們沒有對反對黨進行壓製,也沒有講我們必須執政,然後開始擁有軍隊、強權。他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與執政的議員年齡差距很大,語言係統完全不一樣,思維模式也不一樣,這是造成現在支持率降低的原因。於是崔憲來部長等人非常謙卑地去跟年輕人對話,傾聽他們的意見,希望在下次選舉中贏迴年輕人的心。
  他們不認為自己可以永久執政,而是認為應該不斷適應挑戰,贏得選民的心,隻有這樣纔有可能長期執政。如果有一天人民行動黨做得不夠好,或者已經做得很好,很難更好瞭,而人們希望更好的願望是不變的,有可能想換換口味,那麼工人黨就上去試試,人民行動黨可能就下颱瞭。
  三
  再說說執政黨的經費和待遇。黨中央這12個人花多少錢呢?黨中央一年的經費將近500萬新元,包括房租、人員薪資,還有一筆預算就是接待,比如我們去瞭,給我們一瓶水喝,這都得納入預算。那麼錢從哪兒來呢?黨費隻有一點點,更多是靠議員、部長,他們捐齣自己三分之一的收入,大概有兩三百萬新元,加上黨費大概500萬新元。黨中央的部長都沒有公車,從傢到辦公室得開自己的車。
  做部長比一般人有沒有更多的經濟利益呢?沒有。他們應該就是為人民服務。我以前也聽說,新加坡部長的薪資是一兩百萬新元,所謂高薪養廉,但是要知道這是裸薪,以後是沒有退休工資的,如果你不當部長瞭就一分錢都沒有,另外也不會管你的用車和看病。這有點像明星拿片酬,片酬之外都靠自己打理。這樣算來部長們的薪資不算高。他們都是名校畢業的精英,比如同是劍橋畢業,在私人公司工作的同學一年拿一百萬新元,當部長的話卻隻有七十萬,這就叫機會成本。因為你是為社會大眾服務,所以你要減少三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講,部長真是奉獻。再對比香港的公務員,雖然他們名義工資很低,但是退休以後的二三十年國傢都會管。所以按勞動力市場的標準算,當新加坡的部長應該是市價的七摺。如果以後不當部長瞭,他們可以去做公司,相當於咱們國企控股的那種,也可以在私人公司當董事,還可以自己去做生意。因為部長是裸薪,以後還得養活自己。
  在新加坡的公務員體係中,部長以上的可以參加政黨,而常任秘書(即相當於常務副部長)以下的公務員不參加政黨。參照英國的體製,公務員、軍人、警察中的事務類人員都不參加政黨,隻有政務類的部長、副部長參加政黨。如果以後工人黨競選成功,可以把部長換成工人黨黨員。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入黨程序不是多麼嚴格。比如某次選舉過後,發現某個年輕人不錯,就會說服他參加人民行動黨。他入黨後就開始接受培養,通過一套很嚴格的麵試體係,包括心理測試,最後一關就是代錶人民行動黨齣來競選,選上瞭就當部長,選不上就該乾嗎乾嗎。一些人年輕時被選中加入人民行動黨,但是後來放棄政黨,如果後來選上公務員瞭,可以再做一次審核。專業團隊就不需要什麼傾嚮,就如公司員工不需要代錶各自的股東,否則公司就亂套瞭;那是一個執行團隊,事務類以下的全部是非黨,屬於職業技術官僚。
  偶爾走進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黨中央,我發現世界上的華人地區還有這麼一個政黨,通過選舉掌握政權,通過吸納民意來為人民服務,憑藉精英團隊和良好業績長期執政,而且不以永久執政為目的。
  在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讓中國經濟有瞭30多年的榮景,也很成功,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轉型中也麵臨很多挑戰,麵臨未來中國社會如何整閤社會政治資源,從而創設更好的國傢治理形式的問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可以帶來很多參考,這也算是我這次旅行的意外收獲。



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 引言 新加坡,一個以高效治理和繁榮發展著稱的城邦,其社會結構和政治運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其獨特的基層組織體係。這些遍布社區、深入民間的機構,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傳達者,更是連接政府與人民、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區凝聚力的重要紐帶。本書《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將深入剖析新加坡基層組織的起源、演變、功能、挑戰與未來發展,揭示其在新加坡社會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其如何有效地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維係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健康互動,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緩衝力量。 第一章:新加坡基層組織的孕育與崛起 本章將追溯新加坡基層組織的誕生和發展曆程。我們將探討其在新加坡獨立建國初期,為鞏固政權、凝聚國民認同、應對復雜社會環境而進行的早期探索。這一時期,民族多元、資源匱乏、社會結構尚不穩定,基層組織如何被賦予瞭動員民眾、提供基本服務、傳遞國傢發展願景的使命?我們將分析早期政治領導人的戰略考量,以及這些組織如何從最初的政治動員工具,逐漸發展成為更具社會服務功能的實體。 殖民時期遺留的社會結構與早期政治的需要: 迴顧新加坡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形成的社區結構,以及建國初期為建立穩定社會而進行的必要整閤。 人民行動黨(PAP)的崛起與基層組織的戰略作用: 探討人民行動黨如何通過建立和利用基層組織,深入社區,贏得民眾支持,並逐步鞏固其執政地位。 社區發展與國傢認同的構建: 分析基層組織在推動國傢認同感形成,尤其是在多元族群背景下,如何促進各族群的融閤與和諧。 早期基層組織的形式與職能: 介紹當時主要的基層組織類型(如居委會、鄰裏聯係委員會等)及其承擔的核心任務,例如信息傳遞、社區活動組織、以及簡單的民生服務。 第二章:基層組織的結構與功能解構 本章將係統性地梳理新加坡基層組織的網絡和運作機製。我們將詳細介紹其層級結構,從國傢層麵的指導,到區域、社區乃至樓宇的細分,以及各個層級組織之間的協作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組織承擔的多方麵功能,包括: 政策傳達與信息反饋: 基層組織如何成為政府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傳遞渠道,並同時將民眾的意見、訴求和疑慮反饋給政府,形成信息流動的閉環。 社會服務與福利提供: 基層組織在提供居民服務,如協助申請福利、組織社區活動、關懷弱勢群體、以及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麵扮演的角色。 社區發展與居民參與: 基層組織如何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共同規劃和建設社區,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營造和諧鄰裏氛圍。 衝突調解與社會穩定: 分析基層組織在處理鄰裏糾紛、化解潛在社會矛盾,以及維護社區和諧穩定方麵所發揮的“緩衝”作用。 人纔發掘與政治參與: 探討基層組織如何成為發掘社區人纔的平颱,並為潛在政治人物提供實踐經驗和政治啓濛。 第三章:新加坡基層組織的多元模式與演變 新加坡的基層組織並非鐵闆一塊,其發展過程中也呈現齣多元的模式和不斷的演變。本章將聚焦於不同類型基層組織的特點及其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適應性。我們將探討: 人民協會(PA)及其附屬機構: 作為基層組織的核心傘狀機構,人民協會如何統籌和協調各層級基層組織的運作,提供資源和指導。 居委會(RCs)與鄰裏聯係委員會(NRCS): 詳細分析這兩種最主要的基層組織形式,它們在規模、職能、成員構成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居民委員會(CCs)與社區中心: 探討社區中心的建設和功能,它們如何成為基層組織活動的重要載體,提供多樣的文娛、教育和社交服務。 特定社區組織: 介紹針對特定族群、宗教或興趣愛好而設立的社區組織,以及它們如何補充和豐富基層組織的整體功能。 數字化轉型與技術賦能: 分析隨著時代發展,基層組織如何擁抱科技,利用數字平颱提升服務效率,拓展溝通渠道,以及應對新的挑戰。 第四章:基層組織作為“緩衝力量”的機製分析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論述所在,將深入剖析新加坡基層組織如何有效地扮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我們將從以下幾個層麵進行剖析: 過濾與轉化機製: 基層組織如何將政府的宏觀政策轉化為貼近居民生活、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具體行動,同時也將來自基層的零散、情緒化的意見進行梳理、整閤,以更理性、建設性的方式呈現給政府。 信任與認同的構建: 基層組織成員往往是社區內的居民,他們與政府官員的角色不同,更易於建立與居民之間的情感聯係和信任。這種基於社區的親近感,有助於緩解政府與民眾之間可能齣現的距離感和疏離感。 社會資本的積纍: 基層組織通過組織社區活動、促進鄰裏交往,有效地積纍瞭社會資本,增強瞭社區的凝聚力和互助能力。強大的社會資本能夠幫助社區更好地應對外部衝擊,也能在政府與居民之間構建起一道信任的橋梁。 預防與化解矛盾: 通過日常的社區互動和對居民情緒的敏銳洞察,基層組織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矛盾和不滿,並在問題擴大化之前進行乾預和化解,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衝突,從而起到“減震”和“緩衝”的作用。 促進公民參與與責任感: 基層組織為居民提供瞭參與社區事務的平颱,鼓勵他們錶達意見、貢獻力量。這種積極的公民參與,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滿意度,也使得他們更能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政策,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對立。 第五章:新加坡基層組織麵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盡管成就斐然,新加坡的基層組織也麵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既來自於內部的運作,也來自於外部的社會變遷。本章將探討這些挑戰,並對基層組織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新一代居民的需求變化: 年輕一代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渠道與上一代存在差異,基層組織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保持其吸引力和相關性? 社會多元化與利益群體分化: 隨著社會更加多元,居民的利益訴求也更加復雜和分化,基層組織如何在維護普遍利益的同時,有效迴應和協調不同群體的訴求? 公民意識的提升與期望值提高: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獲取的便捷,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對政府服務的期望值都在不斷提升,基層組織如何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 政府角色的轉變與基層組織的適應: 政府的角色正在從“提供者”嚮“賦能者”轉變,基層組織如何在這種轉變中找到新的定位,並與政府形成更有效的夥伴關係? 人纔的招募與培養: 基層組織的有效運作離不開熱心、有能力的誌願者,如何持續吸引和培養新的誌願者,確保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發展的雙刃劍效應: 數字化轉型帶來瞭效率提升,但也可能帶來信息鴻溝、網絡欺淩等新問題,基層組織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結論 新加坡基層組織,作為一股在政府與人民之間穿梭、協調、緩衝的強大力量,其存在和運作對於新加坡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至關重要。本書通過對新加坡基層組織起源、結構、功能、模式、挑戰與未來的全麵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作為“緩衝力量”的獨特價值,以及其在應對時代變遷、維護社會凝聚力方麵的關鍵作用。理解新加坡的基層組織,不僅是對新加坡社會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入探索,也為其他國傢在構建政府與人民之間健康互動關係方麵,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和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的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對新加坡的社會運作模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一直以來,我對新加坡的印象都停留在高效的政府治理、整潔的城市環境以及發達的經濟。但“基層組織”這個詞匯,則暗示著一種更貼近民眾、更具韌性的社會結構。我很好奇,在那些光鮮亮麗的數字和政策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民間力量在支撐著這個國傢的穩定與發展?它是否像一個精密的齒輪係統,將政府的政策意圖準確地傳達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又將民眾的需求和反饋有效地匯集起來?“緩衝力量”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意味著基層組織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扮演著一個潤滑劑的角色,能夠緩解潛在的衝突,促進和諧共處。我尤其想瞭解,這種“緩衝”具體是如何實現的?是依靠什麼機製?是基於什麼樣的價值觀?是依靠誌願者的無私奉獻,還是有更係統性的製度保障?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基層組織的運作模式、成員構成、活動內容以及它們與政府各部門之間是如何聯動協作的?這些疑問在我腦海中縈繞,讓我迫切地想翻開這本書,一探究竟,去理解這個被譽為“亞洲之鷹”的國傢,其成功的根基究竟有多麼深厚和多元。

評分

我對社會學和政治學的一些概念,比如公民參與、社會資本、社群治理等,一直有著深入探究的渴望。《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這本書的標題,正中我的研究興趣點。我很好奇,在新加坡這樣一個以強大的中央政府著稱的國傢,基層組織是如何獲得如此重要的定位,並被賦予“緩衝力量”這樣的角色。這是否代錶瞭一種與眾不同的治理哲學,一種更加注重社會生態平衡的模式?我預感,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對新加坡基層組織現象的描述,更可能是在嘗試解析其背後所蘊含的理論邏輯和實踐智慧。例如,這些基層組織是如何在政府的指導下,同時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它們是如何有效地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服務和公共事務的?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它們究竟扮演著怎樣的信息傳遞、利益協調和情感連接的角色?“緩衝力量”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種能夠消化社會張力、增強社會韌性的機製。我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瞭解新加坡是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應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維護社會穩定和居民的福祉。是否會有對不同類型基層組織(如居民委員會、睦鄰計劃等)的詳細介紹?它們在各自的領域,又是如何發揮其“緩衝”作用的?

評分

我對不同國傢在社會治理方麵的創新模式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平衡效率與公平、發展與穩定的機製。《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這本書的題目,準確地抓住瞭我想要探索的重點。它暗示著,新加坡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頂層設計的卓越,更在於其基層社會的強大韌性。我非常好奇,這個“緩衝力量”究竟是如何被構建和維係的?它是否意味著新加坡政府在推動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忽略最底層的民眾,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基層組織,將他們納入到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來,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我設想,這些基層組織可能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傳聲筒,更是一種能夠傾聽民意、迴應訴求、化解矛盾的平颱。它們是如何在保證政府指令有效執行的同時,又能夠充分體察民情,並將其轉化為改進政策的動力?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基層組織的權力邊界,它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麵對社會變革和挑戰時,是如何發揮其“緩衝”作用的?我渴望瞭解,這些基層組織是否擁有足夠的自主權和資源,能夠真正地影響和改善居民的生活?它們是否也麵臨著人纔匱乏、資金不足等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關於如何在基層層麵構建有效治理的深刻洞見?

評分

當我看到《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新加坡社會運作的場景。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穩定和繁榮,不僅僅依賴於高層的決策,更離不開基層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這本書似乎就在探討這樣一個核心議題:如何在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個體公民之間,建立起一種能夠有效溝通、相互理解、共同發展的橋梁。我對於“緩衝力量”這個詞的解讀,更偏嚮於它是一種能夠化解矛盾、凝聚共識、促進和諧的力量。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社會問題也日益復雜,基層組織的存在,是否能有效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噪音,將政府的政策更精準地傳達給民眾,同時也將民眾的聲音、訴求和建議,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反饋給政府,從而避免齣現誤解和對立?我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新加坡基層組織的運作機製,比如它們是如何成立的?成員的構成是怎樣的?它們在實際工作中,又會麵對哪些挑戰,又是如何剋服的?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基層組織在不同社會議題(如住房、教育、醫療、環境等)中發揮作用的具體案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它們是如何真正成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的。

評分

我一直對城市治理和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頗感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真正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凝聚力的實際案例。《新加坡基層組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緩衝力量》這個書名,瞬間就觸動瞭我研究的神經。它似乎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國傢機構的介紹,更像是在揭示一種“看不見的手”在維係社會運轉中的重要作用。我設想,在新加坡這樣一個人均GDP名列前茅、社會高度現代化的國傢,基層組織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政府並沒有完全包攬一切,而是巧妙地將部分責任和權力下放,去賦能社區,讓居民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社區事務的管理中來?“緩衝力量”這個錶述,讓我聯想到一種在宏觀調控和微觀個體之間建立的有效溝通渠道,能夠及時傳遞信息,化解矛盾,甚至在麵對突發事件時,也能迅速做齣反應,將負麵影響降到最低。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這些基層組織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它們的經費來源是什麼?成員的招募和培訓機製是怎樣的?更重要的是,它們在麵對不同群體、不同需求時,是如何做到平衡和協調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基層組織是如何在政府的框架下,發揮齣它們獨特的“緩衝”和“鏈接”作用的。

評分

新書,沒細看,感覺還可以。

評分

目前國內對新加坡的重視越來越高,清華大學不久前就剛剛成立瞭新加坡研究中心,充分顯示瞭學界對新加坡研究的重視。本書從新加坡族群入手,是探究新加坡社會和諧的一把有效的鑰匙,推薦閱讀。

評分

書還可以,基本滿意。

評分

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可以從另一個側麵來認識另一種公共政策的製定餘實施。

評分

發貨很快,價格實惠。

評分

新書,沒細看,感覺還可以。

評分

目前國內對新加坡的重視越來越高,清華大學不久前就剛剛成立瞭新加坡研究中心,充分顯示瞭學界對新加坡研究的重視。本書從新加坡族群入手,是探究新加坡社會和諧的一把有效的鑰匙,推薦閱讀。

評分

好書好看好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