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衛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為中心的研究》在廣泛收集史料的基礎上,以明清時代的江西地區為中心,集中探討“衛所軍戶”的戶役負擔與存在形態。不僅對衛所、軍戶、軍役諸論題有宏觀上的認識,同時以明清方誌等原始史料為依托,對府級以下地方單位的個彆狀況亦有較為精確的掌握。作者提齣以“原籍軍戶”、“衛所軍戶”與“附籍軍戶”來區分軍戶人丁的不同形態,由此得齣瞭頗具說服力的認識。對史料中彼此矛盾、謬誤之處,亦有多方考證辨析。
作者簡介
於誌嘉,1977年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1988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曆任“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現任研究員。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係、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於博士自大學寫學士、碩士、博士論文以來三十年,其研究領域均集中在明代衛所、軍戶與軍役,纍積的文獻知識與研究經驗,不但在國內而且在國際間,也都是少有的,其研究成果堪稱當今國際明史學界一人。
——徐泓,東昊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於誌嘉以江西地區為切入點,對明清衛所、軍戶、軍役諸層麵的深入探討,是一位具備深厚傳統史學研究功底的學者發掘新材料、構建新問題的傑齣成果,是一部使用社會史視角與方法來革新、推進政治製度史研究的優秀著作。
——王天有,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明代江西兵製的演變
一 前 言
二 明代江西衛所的設立
三 明代江西各府兵製的演變
四 討 論
第二章 明代江西衛所的屯田
一 前 言
二 明代江西衛所屯田數額的檢討
三 明代江西衛所屯田的弊害與改革
四 明代江西衛所屯田籽粒供軍的比例
五 結 論
第三章 明代江西衛所軍役的演變
一 前言
二 明代江西衛所軍役的內容
三 衛所軍役的增加與捨餘之參與軍役
四 一條鞭法的實施與衛所軍役的改革
五 結 語
附錄 陳有年《陳恭介公文集》捲二《酌議軍餘丁差以蘇疲纍事疏》全文l
第四章 明代江西衛所屯田與漕運的關.係
一 前 言
二 明代江西衛所的漕船、運軍與屯田額數
三 明代江西衛所屯田與漕運的關係
四 結論
附 錄 有關錶二中各項數據的一些討論
第五章 明清時代江西衛所軍戶的管理與軍役糾紛
一 前 言
二 軍戶的管理與軍役的僉派
三 有關軍田、軍役的糾紛
四 結 論
第六章 清代江西衛所的沿革與人口分布
一 前 言
二 清代江西衛所的沿革
三 清代江西衛所的人口分布
四 結 論
附錄 明代軍製史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一 前 言
二 衛所製度附京營、邊防、海防
三 軍屯製度附軍餉
四 軍戶製度附民壯、募兵、傢丁、武官世襲
五 餘論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兵盡行裁革,另於土兵數內揀選民壯188名、捕兵12名,閤計200名,分春夏鞦鼕四隊,每隊設哨長二名、隊長四名,每歲四季操練。萬曆六年,因廣東惠州時有警報,添設民壯100名。內立哨長一名、隊長一名,通營操兵300名。八年,龍川猴嶺賊鮑時秀齣巢,將犯縣境,知縣劉世懋申請贛營教師徐勇來縣訓教團練。十一年,知縣章罄抵任閱操,因見隊伍無紀,汰去弱兵,選壯丁頂補。又立副總一名,管領299名,分作五營操練,“其操俱照贛營兵製”。
定南民壯、捕兵又稱機兵,因縣治去各鄉甚遠,“機兵之設僅可以守城池”,故另有“鄉兵之練,所以濟機兵之所不及”。定南鄉兵始設於隆慶六年,時廣東翁源賊潘子正、官三仔叛,都禦史李棠親督兵由龍南過翁源,駐韶州府,檄定南知縣陳時範團練鄉兵防禦。乃以高砂保附郭鄉兵150名,下曆保鄉兵100名,橫江保鄉兵100名,潭慶保鄉兵100名,大石、小石、伯洪三保鄉兵300名各練於地方之操場。七年,並為之修建四處操場以便團練。鄉兵平時“止在鄉防守大盜”,每年二、八兩月大操,則取鄉兵分作十營,以機兵為中軍,共同操練。
會昌有會昌所,由於“賊犯江西,必從此入”,成化以後陸續添設會昌守備所、長沙營、羊角水隉備所等。其後又改守備為參將,統領附近衛所軍旗及州縣民兵七韆名。其興置沿革已見前述。及明末,長沙營改調長寜,小密營亦改調瑞金,會昌止設羊角水堡把總一員,標下客土目兵410名,專一防禦山寇。
信豐亦有守禦所。嘉靖末一度移贛營於此,但不久又復原鎮。信豐民兵除機兵138名、弓兵25名外,尚有石背營兵500名、黃陂營兵200名、龍洲營兵300名。石背營之設,應溯源於宣德七年硃南鄭、劉伯昂之亂。其時二賊據石背為巢,齣沒不常,粵閩九司會請徵剿。上命東廠太監葉某督軍,後以師老無功,齣榜招勇敢破賊。
前言/序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史研究中,社會史異軍突起,成果琳琅滿目。在保持漢語世界中國史研究本色的同時,研究者藉鑒歐美日等海外漢學的研究成果,吸收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麵貌煥然一新。就研究特色而言,呈現齣從社會經濟史嚮社會文化史轉變的趨勢。尤其是颱灣史學界的同仁,無論在主題的多樣性、研究方法的前沿性諸方麵,他們均有令人激賞、值得藉鑒之處。本叢書遴選颱灣學者的部分論著,以簡體字刊行,便於讀者瞭解海峽對岸學界同仁的學術研究成果。
本叢書首批齣版的著作以關注宋以後、特彆是明清時期的為主,反映瞭目前社會史的研究現狀。這一時期的資料遠較之前豐富,開展社會史研究較早,成果豐富,更能展示齣社會史研究的不同側麵。今後則將盡量選擇宋以前的社會史研究成果列入叢書。
叢書作者均在相關領域成績斐然,各自研究特色則不拘一格,既有以理論分析見長的探討,也有嚴謹實證的研究。主題涉及社會風氣、城市社會、社會文化、宗教社會、社會群體、生育問題、世傢皇族等等,分彆從區域研究、經濟與社會、思想與社會、製度與社會、社會行為以及曆史人口學等不同視角切入曆史的脈絡。
中國社會史研究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雖然有顯著的成績,但也麵臨繼續開拓創新的挑戰。我們希望以編輯本叢書為契機,為社會史研究集中展示優秀的學術成果,便於學人迴顧與前瞻,使學術探討更上一層樓,為推進中國社會史的研究與教學貢獻綿薄之力。
兵權與民生: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軍事製度的演變與影響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軍事製度的起源、發展及其對社會結構、經濟生活、民眾身份認同以及地方治理産生的深遠影響。研究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曆史時期,通過對一係列考古發現、史料文獻的細緻梳理與解讀,勾勒齣一種獨特的軍事組織形式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並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復雜演變。 曆史溯源與製度建構 中國古代軍事製度的建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從秦漢的府兵製,到唐宋的募兵製,再到明代的衛所製度,每一次製度的變革都與國傢麵臨的內憂外患、財政狀況以及統治策略息息相關。本書將追溯這些早期軍事製度的嘗試,分析其成功與局限,為理解明代衛所製度的齣現奠定堅實的曆史基礎。 其中,明代的衛所製度,作為本書敘述的起點,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試圖通過建立一種自給自足、世代相襲的軍事組織,來解決龐大軍隊的給養和兵源問題,並以此鞏固皇權,防禦邊疆。本書將詳細解析衛所製度的核心構成,包括衛、所、韆戶、百戶等層級設置,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軍戶身份。我們會探討軍戶的來源,他們是如何被納入軍事體係,又承擔瞭怎樣的義務。此外,對於製度設計中關於軍戶的土地分配、賦役承擔、傢庭責任等方麵,也將進行詳盡的分析,力圖展現製度在實踐層麵的運作邏輯。 軍戶的日常生活與身份變遷 軍戶,作為製度的核心載體,他們的生活狀態與命運是本書著力描繪的畫捲。他們不僅僅是士兵,更是承載著傢族榮耀與國傢責任的基層社會單元。本書將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區軍戶的個案研究,以及對相關史料的細緻考證,來呈現軍戶的真實生活圖景。 我們將會看到,軍戶的日常生活往往是軍事訓練、農耕勞作、傢庭事務相互交織的。他們的食、衣、住、行,其特殊性體現在哪裏?在和平時期,他們如何維持生計?在戰亂時期,他們又承受著怎樣的風險?本書將深入挖掘軍戶在婚姻、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麵的情況,探討這些方麵如何受到軍事製度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關注軍戶身份的變遷。在長期製度運行過程中,軍戶並非鐵闆一塊。部分軍戶可能通過各種方式試圖擺脫軍戶身份,例如逃亡、賄賂、或者被並入其他身份群體。而與此同時,一些非軍戶群體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例如貧睏、戰亂,而被納入或變相納入軍戶體係。本書將通過對這些身份流動的分析,來揭示軍事製度與社會階層之間的動態關係,以及製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彈性與漏洞。 軍事訓練與實戰經驗的傳承 作為軍事組織,軍事訓練與實戰經驗的傳承是衛所製度得以維係的生命綫。本書將探討明代基層軍隊的訓練模式,包括操練科目、武器裝備的使用、戰術思想的傳授等。我們會審視這些訓練是否能夠有效地應對當時復雜的軍事挑戰,以及訓練的效果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是否存在差異。 此外,本書還將結閤史料,分析衛所軍隊在實際作戰中的錶現。通過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戰役或軍事行動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到衛所士兵的戰鬥力如何,他們的戰術執行能力如何,以及在麵對不同性質的敵人時,他們的優勢與劣勢分彆體現在哪裏。同時,本書也會關注實戰經驗的傳承機製,例如老兵的傳授、軍事教官的作用等,以及這些傳承機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彌補製度性缺陷。 製度的演變與挑戰 任何一種製度的運行都非一成不變,衛所製度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明代後期,衛所製度逐漸暴露齣諸多弊端,例如軍士怠惰、武器陳舊、軍官腐敗、糧餉侵吞等。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製度性問題的成因,探討它們是如何逐步侵蝕製度的根基,並最終導緻製度的衰落。 我們會審視財政壓力、地方官員的懈怠、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使得衛所製度難以持續有效運作。例如,國傢財政的緊張可能導緻軍餉發放不足,進而影響軍士的訓練和士氣。地方官員的貪腐則可能導緻軍備物資的挪用,甚至虛報軍額。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商品經濟的興起,可能為部分軍戶提供瞭擺脫束縛的機會,也可能導緻一些原本應負擔軍役的傢庭將生産力轉移到其他領域。 基層治理與地方權力 軍事製度與基層治理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係。衛所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擔瞭維護地方治安、徵收賦稅、甚至參與地方行政管理的功能。本書將探討衛所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它們是如何與地方官府、鄉紳、宗族等傳統基層治理力量相互影響,共同塑造地方社會的麵貌。 我們會審視衛所軍官在地方上的權力邊界,以及他們與地方官員之間的閤作與博弈。在一些時期,衛所軍官可能成為地方上的重要權力人物,他們的決策對地方經濟、社會秩序産生直接影響。在另一些時期,他們也可能受到地方官府的製約,甚至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本書將通過對這些互動關係的分析,來理解軍事製度如何滲透到基層權力結構之中,並影響著地方的統治秩序。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本書以明代為主要研究對象,但衛所製度的影響並非止步於明朝的滅亡。本書也將適度探討衛所製度的遺産,及其對後世軍事製度的啓發與塑造。一些在衛所製度中形成的軍戶群體、軍事組織模式、以及相關的社會觀念,很可能在清代或其他朝代得到瞭延續或轉化。 例如,清初在藉鑒明朝經驗的基礎上,也建立瞭自己的軍事製度,其中不乏受到衛所製度某些特點的影響。本書將對此進行初步的梳理,指齣明代衛所製度的某些方麵是如何在後世的軍事製度中得到體現,或者成為後世改革的參照。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本書的研究將采用跨學科的視角,結閤曆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重理論框架。在史料運用方麵,我們將廣泛涉獵明清時期的官方史籍、地方誌、奏疏、傢譜、碑刻、以及一些民間文獻等,並對這些材料進行批判性辨析。通過對這些多源史料的交叉印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避免單一視角帶來的偏頗。 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於通過對衛所、軍戶與軍役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國古代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基層軍事製度的運作邏輯,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國傢的軍事力量、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和地方治理。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全麵、更為細緻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代基層社會如何在一個軍事化的框架下運作,以及這種運作模式所帶來的復雜後果。這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重溫,更是對一種社會組織模式及其演變的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