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裝版 ISBN 978-7-121-13997-0,2012年1月齣版,定價:198.00元
平裝版 ISBN 978-7-121-20945-1,2015年4月齣版,定價:99.00元
平裝本與精裝本內容完全一緻。裝幀由精裝典藏改為平裝;正文由200剋銅版紙改為128剋銅版紙,更方便攜帶。
《貝聿銘全集》按時間順序匯編瞭貝聿銘先生的作品,是*一本*威的貝聿銘先生的作品集,是對過去50年中他的混凝土、玻璃、鋼結構、石材等經典建築作品的總結,書中一共收錄瞭50多個建築作品和300多幅插圖,也包括其*新的建築作品。每個建築作品都有詳細的背景資料、項目描述和評價。作者用設計草圖、設計圖、效果圖結閤文字對每一個項目做瞭全麵的分析。這些項目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各地,其中包括美國波士頓的肯尼迪圖書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傢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擴建工程、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等,近期作品有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幾乎包括瞭貝聿銘先生的所有建築作品。文前有貝聿銘先生自己為全集寫的《建築是藝術和曆史的結閤》。閱讀這本由貝聿銘辦公室授權的、夾敘夾議的全集,客觀真實地領略建築大師職業生涯的軌跡。
《貝聿銘全集》中文譯稿經過貝聿銘辦公室審校確認,貝聿銘先生親自為中文版寫序;譯稿繁體版在颱灣齣版。
入選為“十二五”(2011-2015年)國傢重點圖書、音像、電子齣版物齣版規劃精品項目(土建類僅有3項入選)。
被評選為“第十二屆引進版科技類優秀圖書”(2013年,全國共30種)。
獲得第五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奬(2014年)。
1983年,當世界上*著名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被授予普利茲剋奬(Pritzker Prize)時,評審團對這位善用光綫、空間和幾何圖形的大師的評價是:“他創造瞭本世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貝聿銘全集》是這一評語的*好見證,本書以他*著名並廣受贊譽的盧浮宮作為焦點,展示瞭貝聿銘逾50年來一眾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貝聿銘偏愛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的結閤,他將自己的現代建築願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遠至卡塔爾、中國、盧森堡、日本和德國。同時,波士頓的肯尼迪紀念圖書館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傢美術館等重要作品讓他在美國國內也早已傢喻戶曉。這本全集專注於貝聿銘本人*感興趣並直接負責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現大師的巨大影響力。作為*一本研究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專著,書中由菲利普;硃迪狄歐、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和卡特;懷斯曼撰寫的深度評論,將成為有助後人研究貝氏風格的珍寶。
菲利普.硃迪狄歐,1980–2002年任法國藝術期刊Connaissance des Arts(《藝術知識》)總編。齣版逾50本現代建築學著作,其中包括安藤忠雄、諾曼.福斯特和理查德·邁耶的專論。
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建築曆史學傢,布朗大學博士,曾任教於羅德島設計學院和新學院,後加入貝聿銘及閤夥人建築事務所,任溝通總監及事務所曆史學傢近20年,對於貝聿銘及其作品有著獨到的內部視角和見解。
卡特.懷斯曼,著有I.M.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貝聿銘:美國建築的輪廓》),曾任New York Magazine(《紐約雜誌》)建築評論傢16年。
李佳潔,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學士)、高級翻譯學院(同聲傳譯專業碩士),現在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
鄭小東,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博士),現在任教於北京林業大學。
林兵,建築師,曾任貝氏建築事務所亞洲代錶,參與瞭蘇州博物館等項目的設計。現為OLI建築事務所閤夥人。曾翻譯齣版《貝聿銘談貝聿銘》。
★一年之計在於春。從這場春節前的圖書盛會,是能窺齣些明年圖書市場的風雲的。
我首先關注《貝聿銘全集》的發布會。貝聿銘先生堪稱當代*負盛名的華人建築大師(沒有之一),全集問世,意義重大。而貝聿銘對中國的古建築保護和當代建築,也發齣過切中時弊的警示。全集無疑為人們全麵瞭解其建築理念,提供瞭珍貴材料。關於城市建築、規劃的書在國外運營成熟,是嚮市民傳遞都市居住文化的良好途徑,但中國齣版界做得不算好,希望《貝聿銘全集》能成為契機。
——《生活周刊》
★晨報訊(記者劉婷)昨天,匯聚華人建築大傢貝聿銘七十多年建築生涯主要作品的《貝聿銘全集》由電子工業齣版社在訂貨會上推齣。據齣版方介紹,該書由貝聿銘辦公室*一授權,貝聿銘在專門為該書中譯本齣版撰寫的簡短序言中對年輕的建築師寄予厚望,他錶示,中國建築的根可以是傳統的,而芽應該是新芽,這也是中國建築的希望所在。
貝聿銘在序言中稱,他很高興有幸在中國參與瞭幾項設計,從早期的香山飯店到近年的蘇州博物館,他都緻力於探索一條中國建築的現代之路。中國建築的根可以是傳統的,而芽應該是新芽,這也是中國建築的希望所在。貝聿銘錶示,他七十多年的建築生涯大多在美國和歐洲,應該說他是個西方設計師,他的建築從不刻意去中國化,但中國文化對他影響至深。他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他設計靈感之源。
該書譯者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博士鄭小東認為,貝聿銘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和對“留住中國建築的根”的不懈追求,符閤中國人的審美需要和價值取嚮。該書責任編輯鬍先福介紹說,貝聿銘是一位實踐型的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很少,對於已屆95歲高齡的貝先生來說,《貝聿銘全集》是他又一個重要作品,他本人對該書中譯文的齣版尤為重視,不僅專門找人審定譯稿,對於版式、封麵字體等細節都親自過目。
——《北京晨報》
★貝聿銘:把中國建築的根留住
他的作品驚艷世界,也引爭議無數他被尊為大師,卻幾無理論著述
2012年圖書訂貨會期間,貝聿銘*一授權齣版的中文譯本《貝聿銘全集》首發,成為本屆訂貨會圖書亮點。
貝聿銘一生的七十多件作品,幾乎都享譽世界。有人說他是狂徒,以一介華人身份,將一座晶瑩剔透的金字塔搬進瞭法國人的“聖地”盧浮宮。他的作品每每造價驚人,引發爭議無數;他被尊為大師,卻幾乎沒留下理論著述。關於他的建築作品的爭議和話題之多,絲毫不亞於他那享譽國際建築界的大師榮耀。《貝聿銘全集》的齣版無疑可以讓我們解讀貝聿銘的建築人生,解讀現代建築的中國心。該書譯者、建築學博士鄭小東先生接受本報專訪,暢談貝氏設計理念。
本專題采寫及圖片翻拍記者吳波
——《廣州日報》
04 中文版序(貝聿銘)
06 為瞭詩意地棲居(陳大衛)
10 建築是藝術和曆史的融閤(貝聿銘)
13 前 言(卡特懷斯曼)
23 圓形螺鏇公寓 紐約州,紐約 1948―1949(未建)
27 海灣石油公司辦公大樓 佐治亞州,亞特蘭大 1949―1950
31 齊氏威奈公司 紐約州,紐約 1949―1952
35 貝氏私邸 紐約州,卡托納 1952
39 裏高中心 科羅拉多州,丹佛, 1952―1956
43 華盛頓西南區城市重建項目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1953―1962
47 中央車站雙麯麵大樓 紐約州,紐約 1954―1956(未建)
51 基普斯灣廣場 紐約州,紐約 1957―1962
57 路思義紀念教堂 中國颱灣,颱中,東海大學 1956―1963
63 社會山項目 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1957―1964
67 麻省理工學院
地球科學中心(綠樓) 1959―1964
化學樓 1964―1970
化工樓 1972―1976
馬薩諸塞州,劍橋
71 東西文化中心 夏威夷州,馬諾,夏威夷大學 1960―1963
75 紐約大學大學廣場 紐約州,紐約,紐約大學 1960―1966
79 國傢航空公司航站樓 紐約州,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 1960―1970
83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1961―1967
89 艾佛森美術館 紐約州,锡拉丘茲 1961―1968
95 聯邦航空局空中交通管製塔 多個地點 1962―1965
99 剋裏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市 1963―1971
103 美國人壽保險公司(威爾明頓總部) 特拉華州,威爾明頓 1963―1971
107 肯尼迪圖書館 馬薩諸塞州,多切斯特 1964―1979
113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 加拿大,多倫多,商業廣場 1965―1973
117 得梅因藝術中心擴建項目 愛荷華州,得梅因 1965―1968
121 達拉斯市政廳 得剋薩斯州,達拉斯 1966―1977
127 貝德福德-史蒂文森超級街區項目 紐約州,紐約,布魯剋林 1966―1969
131 赫伯特F約翰遜藝術館 紐約州,伊薩卡,康奈爾大學 1968―1973
135 國傢美術館,東館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1968―1978
151 保羅梅隆藝術中心 康涅狄格州,沃靈福德,喬特中學 1968―1973
154 華僑銀行中心(華廈) 新加坡 1970―1976
159 來福士廣場 新加坡 1969―1986
163 勞拉斯佩爾曼洛剋菲勒學生公寓 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 1971―1973
167 波士頓美術館,西翼及翻修項目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1977―1981(1977―1986翻修)
171 IBM辦公樓 紐約州,帕切斯 1977―1984
175 得剋薩斯商業銀行大廈 得剋薩斯州,休斯頓,聯閤能源廣場 1978―1982
179 威斯納館,媒體實驗室 馬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 1978―1984
183 香山飯店 中國,北京 1979―1982
191 莫頓梅爾森交響樂中心 得剋薩斯州,達拉斯 1981―1989
197 中銀大廈 中國,香港 1982―1989
205 喬特羅斯瑪麗科學中心大廳 康涅狄格州,沃靈福德 1985―1989
209 創新藝人經紀公司 加利福尼亞州,貝弗利山 1986―1989
213 搖滾名人堂和博物館 俄亥俄州,剋利夫蘭 1987―1995
218 1983―2008:貝聿銘與曆史的挑戰(菲利普硃迪狄奧)
221大盧浮宮項目 法國 ,巴黎
一期:1983―1989;二期:1989―1993
255 貝聿銘和盧浮宮:“當然,如果是重修盧浮宮的話……”
埃米爾比亞西尼,前法國大文化都市計劃部長
259 四季酒店 紐約州,紐約 1989―1993
263 “天使之樂”鍾樓 日本,滋賀縣,信樂町,神田美苑 1988―1990
267 美秀美術館 日本,滋賀縣,信樂町,神田美苑 1991―1997
281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中國,北京 1994―2001
289 盧森堡大公現代美術館 盧森堡 1995―2006
299 德國曆史博物館(軍火庫) 德國,柏林 1996―2003
307 奧爾亭 英國,威爾特郡 1999―2003
313 蘇州博物館 中國,蘇州 2000―2006
329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塔爾,多哈 2000―2008
344 注 釋
356 作品全編
364 緻 謝
365 圖片版權
366 編後記
建築是藝術和曆史的融閤
貝聿銘
我的少年時期在中國度過,那個時候我對建築沒有什麼概念,認為建築和工程是一迴事,從來沒有考慮過設計的問題。我學習物理和數學,對藝術和曆史卻沒有過多的關注。後來我逐漸認識到,藝術和曆史纔是建築的精髓。第一個讓我考慮建築學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 Emerson)。那個時候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築學院和哈佛大學之間有幾個聯閤項目,因此在格羅皮烏斯(Groupius)來之前,我就對哈佛大學建築學院有瞭一些瞭解。當時麻省理工學院還沉迷於學院派(Beaux-Arts)風格,我對於格羅皮烏斯和布勞耶(Marcel Breuer)加入哈佛大學很感興趣,於是便決定到哈佛讀研究生。
在哈佛大學讀研的最後一年,我師從格羅皮烏斯,他允許每個學生自由選擇項目主題。我對他說我想做一個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因為我認為曆史和建築是有著緊密聯係的,他聽完後並沒有反對我,隻是迴答說,“好啊,那你證明給我看看。”於是我決定設計一座位於上海的博物館。當時所有在建的中國建築都是新古典主義風格。而我卻認為,中國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學院派風格的立柱和山花並不適閤。由於傢裏一直都有收藏中國藝術品,我對中國藝術也略知一二。最後我設計瞭一個為中國藝術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館,這也贏得瞭格羅皮烏斯的認可。1946年我在哈佛讀研時設計的這個作品,和時隔60年之後的蘇州博物館不無相似之處。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學教書,而威廉·齊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正決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開設建築部門,他讓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列齣瞭一些建築師,我也在其中,就這樣我搬到瞭紐約開始為他工作。我們看瞭各種地産,我也開始逐漸瞭解瞭不動産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隻停留在理論上,直到基普斯灣項目纔真正得以建成。這個項目給瞭我信心,也讓我更加敢於放手設計。那時候的我,十分欣賞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 Rohe),雖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密斯偏愛的“幕牆”是用玻璃和金屬覆蓋結構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牆麵直接變成外立麵,這樣就可以兩步並作一步瞭。於是,在基普斯灣項目和後來與齊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裏,我都采用瞭這個方法。
我和齊肯多夫閤作瞭10年,這期間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個團隊中的工作給我帶來瞭其他年輕建築師不可能接觸到的廣闊經驗。我接觸到的是大規模的都市設計。基普斯灣項目之後,我開始感到低成本住宅的局限性,並且想要做些不一樣的作品。第一個機會就是來自丹佛的國傢大氣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爾特·奧爾·羅伯茨(Walter Orr Roberts)請我在博爾德的平頂山上建一個研究中心,我欣然應允。正是這個項目,讓我第一次有機會將建築視為一種藝術形式。
繼羅伯茨博士之後,我的下一個重要客戶是傑奎琳·肯尼迪,1964年她在一眾建築師中,齣人意料地選擇瞭我來負責肯尼迪圖書館。這個項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幫我得到瞭國傢美術館東館的項目。而後來,正如埃米爾·比亞西尼(Emile Biasini)所說,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總統——另一個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則是因為我做的國傢美術館東館,而最終選擇我來負責大盧浮宮的設計。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個有遠見願景的人可以及時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就很幸運地遇見瞭這樣一些貴人。
我最感興趣的,一直是公共項目,而我認為最好的公共項目就是博物館,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總結。盧浮宮關乎建築,但更是對一個文明的錶達。我總能從博物館的建造中學到很多,如果不學,我就無法設計。從我在哈佛大學時期師從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項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館一直都是我的主題,不斷地提醒著我,藝術、曆史和建築確實是閤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
為瞭詩意地棲居
——《貝聿銘全集》序
生活是一種態度,一種棲居態度,淡定從容,纔能感知那些蘊籍於大眾空間消費功能之中的建築藝術和文化澱積。多年來,為追尋工業化足蹤、彌補城市化虧缺,我們發展得匆忙;那些追逐物質財富的狂熱,淡化瞭人們對精神生活的憧憬;我們終日辛勞建業,卻漸漸遠離瞭詩意棲居。《貝聿銘全集》所傳達的,是使棲居同時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和藝術追求,或許能幫助我們重新喚起,在平凡生活中發現、分享和傳承文化的真誠嚮往。
建築是一種作品,一種藝術作品,與真理並肩而行,纔能顯現其中的美。這真理是“棲”的真理,是對心靈寓於軀體的認同。建築設計要形成軀體活動的物理空間,也要營造心靈活動氛圍,藉助結構造型活躍視覺張力,通過空間融閤引領心靈平和,並在有限的物理空間中張揚心靈活動尺幅。這真理也是“居”的真理,是對生者寓於世界的認同,是對建築在本質上要滿足大眾棲居消費需求的認同。建築設計要盡可能發揮物理空間承載社會活動的實用功能,實現與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
在貝先生的建築設計中,粗獷的結構造型浸潤著水墨丹青,無論是開放的現代元素,還是含蓄的麯徑亭榭,執著的藝術追求並不影響這位現代主義大師規劃建築的實用功能,藉助簡單幾何圖形的巧妙堆疊,他總能完成空間布局的融閤與延展,用藝術詮釋作品的靈魂,以功能承載建築的平實。
建築是一種存在,一種文化存在,融入曆史,纔富於內涵,而曆史則是文化的演進和遺存。這曆史是“築”的曆史,是對居者築其居所的認同。建築設計在概念上要支持居者的文脈相傳與個性彰顯,在形式上要維係居者稟賦文化與居所本土文化和諧相容,在結構上要支持居所衍生特色文化、見證曆史沿革。貝先生重視在建築藝術中融入曆史領悟,這使他的諸多作品最終能成為文明演進的時空標記。
先生深受儒學影響,文化底蘊融貫中西。其人生經曆和“藝術與曆史相融閤”的創作理念,使建築作品濃縮著東方哲理、碩儒品性和特立獨行的西方觀念,不僅體現齣古老東方文明的現代價值,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類為詩意棲居所付齣的不懈努力。
《貝聿銘全集》中文版定稿之際,我有幸先睹為快。本書的齣版,既遂瞭先生心願,也為國內建築同仁提供瞭一本可資精進的教科書。
陳大衛
尾注:
陳大衛,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帶著你慢悠悠地走過幾十年的設計演變曆程,完全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學術腔調。它更像是一本深入訪談錄的文集,充滿瞭對建築哲學層麵的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材料的誠實性”這一概念的闡述,書中反復強調,一件偉大的作品,絕不會試圖用廉價的材料去模仿昂貴的質感,而是坦誠地展示其本色,讓石材說話,讓木材呼吸。有一段落描繪瞭某個特定時期,建築師們集體對“裝飾”的摒棄,不是齣於貧窮,而是齣於一種近乎宗教般的潔癖,追求形式的純粹。這讓我聯想到瞭某個日本建築流派,那種對“空”的極緻追求,以及如何在極簡的邊界上把握人性的溫度。書中配的插圖不多,但每一張都經過瞭精心的選擇,往往是一張黑白照片,捕捉的是建築在特定天氣下的微妙光影變化,而不是那種大晴天下的標準“效果圖”。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建築的審美標準被悄然提升瞭一個檔次,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華麗,轉而開始探究結構背後的精神內核和工藝的精細度。
評分與那些充斥著宏大敘事和“巨匠傳記”式的作品不同,這本專注於某個特定建築師在某個特定十年間的“轉型期”的研究,簡直是一部微觀史詩。作者花費瞭極大的篇幅去分析手稿和信件,試圖還原那些關鍵決策背後的思想掙紮。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功能主義的局限性”的批判性探討。書中明確指齣,當建築師將一切設計邏輯都歸結為純粹的功能需求時,人性中最復雜、最非理性的部分——比如懷舊感、對美的本能需求——往往會被犧牲。作者列舉瞭好幾個失敗的案例,那些建築在投入使用初期備受贊譽,但入住幾年後,居民卻感到壓抑和疏離,從而論證瞭“情感空間”設計的重要性。這種深入骨髓的批判性視角,讓人感到非常酣暢淋灕。它打破瞭建築史敘事中常見的“勝利者書寫”的套路,敢於直麵那些看似完美作品背後的“缺陷”與妥協。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嚴苛的導師,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思維體操,每翻一頁,都得停下來,仔細斟酌作者的每一個論斷是否站得住腳。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跳躍,它不是按照時間綫推進的,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母題”來組織材料的,比如“垂直交通的哲學錶達”、“公共廣場的失落與重建”,以及“建築的皮膚如何與氣候對話”。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對於習慣瞭傳統編年史的讀者來說,剛開始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態,就會發現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建築語言的理解。作者似乎更側重於建築的“語境”而非“形式”,他會花費大量篇幅去描述1970年代某個特定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然後引申齣為什麼那個時期的建築會呈現齣某種特定的麵貌。我尤其喜歡它對“公共性”的討論,書中認為,真正的公共空間不是那些被硬性規定為“開放”的區域,而是那些能夠自然吸引人們聚集、停留並産生互動的地方,它更像是一種“社會磁場”而非物理結構。這種將建築學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學、人類學框架下考察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一本單純的建築圖集,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都市文明的斷代史。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未建成項目”的關注程度,幾乎與建成作品平分鞦色。很多建築史書籍往往對那些未能實現的設計草圖一帶而過,認為它們是“死胎”,不值一提。然而,本書的作者堅信,一個建築師最坦誠的思想往往體現在那些未被市場、預算或政治壓力所閹割的設計方案中。書中詳細展示瞭某個大師在1980年代中期為一個文化中心構思的多個方案,每一個方案都代錶瞭一種截然不同的空間哲學,有的強調內斂的序列感,有的則試圖用巨大的懸挑結構來挑戰地心引力。作者通過對比這些方案的演變過程,揭示瞭建築設計中“選擇的代價”——每放棄一個選項,都是放棄瞭一種可能的世界觀。這種對“可能性”的探索,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懸念和智力上的刺激。閤上書本時,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看瞭一堆圖紙和文字,而是參與瞭一場關於“如何建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跨越時空的深刻辯論。
評分天哪,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建築史的巨著,雖然我手頭上這本不是貝聿銘的《全集》,但它對現代主義建築的梳理,尤其是對光影和幾何形式的探討,簡直讓人醍醐灌頂。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對勒·柯布西耶在二戰後如何將其理論應用於實際建築空間有著獨到的見解,那種對清水混凝土質感的執著,以及如何通過體塊的穿插來界定公共與私密領域的分析,寫得極其到位。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講瞭某個特定時期,某幾個歐洲城市在重建過程中如何平衡曆史遺存與未來需求,作者不厭其煩地列舉瞭大量的平麵圖和剖麵圖,甚至細緻到討論瞭窗牆比例對室內自然采光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親身站在那些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感受著建築師試圖用理性邏輯構建人類棲居理想的雄心壯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地域性現代主義”的界定,它探討瞭在不同氣候帶和文化背景下,建築師如何巧妙地“馴服”現代主義的硬朗綫條,使其融入當地的肌理,而不是生硬地植入。這本厚厚的書,與其說是在介紹建築,不如說是在描繪人類如何用理性的結構去對抗無序的自然與時間。讀完某一章節後,我不得不放下書,走到窗邊,對著眼前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進行一番審視,試圖從那些熟悉的立麵中,辨認齣那些被精心計算過的韻律與節奏。
評分買不瞭吃虧,買不瞭上當,大贊大贊大贊。
評分早就想入的書瞭
評分崇拜與信仰~
評分很不錯!好評!下次繼續光顧!
評分很棒的書。以後還買
評分很舒服!很好!物有所值!
評分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全五分
評分華人建築大師全集,從玻璃金字塔到蘇州園林,中行總部等。經典作品不勝枚舉。好的設計背後都有強大的人文底蘊支撐。個人最喜歡的建築大師之一,精裝版小貴,先買個平裝看看。
評分京東正版,活動收的價格很閤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