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有文化修养、人文情怀的读书人,文艺群体,对纽约有热情与想象的读者 谁是张北海?
张艾嘉崇拜的叔叔,陈升为他写歌,郑愁予为他赠诗;这首张学友的歌更像他:吃着那汉堡包却想着水饺/在ChinaTown去找那家乡的味道/……/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
何为一瓢纽约?
只有张北海会这样讲的纽约传奇,他的纽约开篇于“400年前,哈德逊乘着一艘三桅帆船,驶进了今天的纽约湾。”
50篇文章,100幅图
公车地铁,街头表演,好莱坞梦想;牛仔裤,炸酱面,火鸡,生蚝,纯麦威士忌;人孔,树木,天空线……纽约每一角,都有来历和掌故;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他的身影与华发,这里也是光阴的故事……
能到美国纽约的华人,都是从张北海家的客厅,开始认识纽约的。
内容简介
《一瓢纽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
作者简介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陈丹青称他为纽约蛀虫,他上世纪70年代到达纽约定居至今。
在台湾,他名气很大。这当然不是因为叶嘉莹是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是他侄女,也不是因为他在美国华人圈中的“江湖地位”,而是因为其为人为文的风度,也因此阿城说,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张北海犹如纽约的蛀虫,即便《纽约时报》的讣告栏,也是他导引我们解读纽约的绝佳素材。假如诸位真想领会这座大都市,请读张北海。
——陈丹青 ★他(张北海)行文说话的口吻是一个有耐性的老友的口吻,不慌忙、不卖弄、不情感泛滥,更不会道德教训。他的好奇心代替了我们的好奇心,他的研究却补救了我们的怠惰。读这些文章像是饮年份老酒,初时只觉顺口,后来就知道是真滋味了。
——詹宏志 ★我常常寻思我为何迷张北海的文字,总结为,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我自己思维中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度,风度不可学,学来的不是风度……也因此,我迷张北海的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阿城 目录
我的叔叔(张艾嘉)
作者序
24 块美金的传奇—一张“出生证”和一笔遗产
“哈德逊”的梦想——尝试错误?无心插柳?悲剧英雄?
美国国债
流动的诗
大中央
世界交叉口
回到未来——如果北京是棵树,历史是它的根
独特天空线
当非艺术人士面对新作品的时候
跪式公车
物换星移
舞台纽约
街头表演
苏荷世代 苏荷现象—一个旁观者的回顾
良心基金——天真?(是的)内疚?(肯定)可爱?(哈!)
吸烟者的悲歌
好莱坞之梦
迪士尼的乐园
迪士尼的魔幻
摇滚与革命
胡士托国
70 年代的美国
太平洋乐园
酒戒
讣闻
一个美国现象
又一个美国现象
西装与便装
自然的呼唤,生理的要求——别以为在纽约解决这个身体需要是那么方便
夸族酋长的礼宴
纽约情杀(昨天和今天)——就情杀来说,浪漫时代过去了
歌后,妖姬,门徒
帆布球鞋——从昨日之古到今日之酷
牛仔裤
乌鸦炸酱面
啊!火鸡
从北京到台北美国学校
东非事件
金门与我
台北城市学——以纽约为例
高架:化梦为实——老建筑到人民公园
我脑海中的50 年代台湾
五台山上,五台山下
蓝山和咖啡
吃这本书——回味宣一写做菜
“月舞”餐车
保龄草地——也算是美国独立革命圣地,但是人们今天只看到那头牛
纽约生蚝
曼哈顿的树-—人才济济,树木稀稀
古巴中国吃—哈瓦那和纽约
宽条窄条,无所不在-—新概念及其他
苏格兰往事-—“天使的份额”引起的回忆
附录:闻北海先生笑拒谈酒事有赠(郑愁予)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苏格兰往事--“天使的份额”引起的回忆
《天使的份额》(Angels' Share)是我去年在纽约看的一部电影。主题感人,但是引起我回忆一些苏格兰往事的,却是片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纯麦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
导演肯·罗赤(Ken Loach)在世界各地得过无数电影电视奖,包括2012年坎城(戛纳)影展评审奖的这部《天使的份额》。但是从影半个世纪,这位以拍政治批判性社会写实电影闻名的左翼导演,这次却给了我们一个快乐结尾的喜剧片。
不过,就回忆我的这些苏格兰往事来说,或许应该从1975年开始讲起。
当时我任职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这个前英国殖民地的外交和国际机构小圈子里,我认识了一位英国外交官。在此,我称他为“罗伯特”。
他是苏格兰人,很爱很懂威士忌,也因而对我这样一个欣赏他们国饮多年的中国人,感到意外地好奇。他不止一次邀我去苏格兰,好好品尝一下不同产地的纯麦威士忌。
1977年,我们同时都有公假,就约好先去参观年度“爱丁堡军事操演”(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该年恰逢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二十五周年。在那座中世纪“爱丁堡宫堡”(EdinburghCastle)举行的庆典空前盛大。除了英格兰、北爱尔兰和苏格兰各个兵种的军乐队操演和传统舞蹈及“风笛与鼓”(pipes anddrums)演奏之外,还有来自英联邦各国及地区的军乐队。这是中英有关香港地位谈判之前,因而还有一支香港皇家警察乐队参与。
纽约也曾被英国殖民一百多年。可以想象,除英格兰之外,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影响也极深。不论有多少纽约人认识到苏格兰在不同知识领域对人类的贡献,起码很多纽约人都爱上了苏格兰国球高尔夫,更多纽约人爱上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国饮威士忌,而几乎全纽约都爱上了他们的国乐风笛。
因而虽不奇怪,但仍然让我惊喜的是,在盛典结束之前,整个城堡及操演场灯光俱熄,只有上空明月和一片静寂笼罩着这八百年古堡,一阵几乎难以察觉的笛声飘流过来。
在黑暗中寻找笛声来源,我才发现古堡高高的城墙上,衬着背后惨白月光,悄然显出了一个古代苏格兰战士形影,正在以风笛吹奏那首足令罪人悔改的福音圣歌Amazing Grace。
风笛声随着战士在古城墙慢慢巡走而渐渐增强。我像是被带入梦幻般的苏格兰古战场。笛声越来越震耳,而在余音和战士最后消隐剎那,整个古堡灯光大亮,我才悠然梦觉。
之后一连几天,我们去了爱丁堡及其邻近村镇好几家酒吧。罗伯特介绍了十几种不同产地的纯麦威士忌,像Glenlivet,Laphroaig, Cardhu, Glenmorangie, Ardbeg, Glenfiddich, Oban,Lagavulin……
他问我为什么在纽约没有喝过纯麦。我当时无法回答,直到回来之后才得知,美国“混合威士忌”(Blended Whisky)商会,长久以来一直阻碍纯麦销往美国。而当此关一旦于70年代中一破,纯麦立刻成为纽约人最受重视欢迎的威士忌。
但又何止是纽约。近二十多年来,全球各大都市,包括我几个月前才去过的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处处可见时髦昂贵的纯麦酒吧。
罗伯特正在安排参观一家纯麦酒厂。在回应之前,我们去了一趟Loch Ness,就是那个自上世纪30年代传出有个“水怪”(Monster)出没的“尼斯湖”。但是那天水怪可能正在水晶宫向虾兵蟹将们训话,没有显身亮相,而我却巧遇一位当今现实世界的童话人物。
我们正在一条窄窄的土石路上行走。那天阴冷潮湿,前后左右不见一人。这时,远远后方朝着我们方向驶过来一部LandRover。罗伯特注视了好几秒钟,转头对我说:“车子经过的时候,我会行礼,希望你也行个礼。”
不到三分钟,那辆越野车开到了我们面前。车中只有两个人,罗伯特向驾驶微微鞠躬,我也照做。那位开车的点头挥手作答。车子一闪而过,我问罗伯特那个人是谁。他说,“查尔斯王子。”
那天晚上,他家准备了一道苏格兰传统菜-羊肚子包着羊肝羊肺,可能还有其他羊内脏,外加燕麦作料等等,炖上好几小时上桌的“羊杂肚”(haggis)。我吃了一口,又勉强吃了一口,觉得这不是一道外人一尝就能欣赏的“美味”。
……
《静水流深》 一部关于城市脉搏与个体灵魂交织的史诗,一次对生命况味与时光流转的深刻探寻。 在城市的喧嚣之下,总有静默的力量在涌动。就像一条深不见底的河流,它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也奔腾向未来的未知。这本书,便是试图捕捉这股静水的意象,描摹出在都市丛林中,一个个鲜活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如何跌宕起伏,又如何寻找安顿的轨迹。 序章:光影下的剪影 故事从一个寻常的清晨拉开序幕。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晨光穿透高楼的缝隙,在柏油马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苏醒,也是属于书中人物的日常。我们看见了林语,一位在繁华都市里经营着一家独立书店的女子。她的世界,似乎被书架上的文字所构筑,书页的翻动是她呼吸的节奏,油墨的香气是她生活的底色。然而,在书本的宁静之外,她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孤寂,如同城市边缘那些未被完全开发的绿地,偶尔有野草悄悄生长。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年轻的艺术家陈默正在他简陋的工作室里与颜料和画布搏斗。他的画笔是他的语言,色彩是他的情感宣泄。他追逐着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试图将脑海中奔腾的思绪凝固在画布上。然而,艺术的道路并非坦途,市场的不确定性,内心的挣扎,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断叩问,都让他在这座巨大的城市中感到渺小而无力。 还有一个身影,是资深的记者李诚。他的脚步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的镜头捕捉着最真实的人间百态。从街头巷尾的普通市民,到政商精英的幕后故事,他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然而,职业的光鲜背后,他却目睹了太多人性的复杂与无奈,内心的疲惫与对真相的追逐,让他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这三个人,如同城市中错综复杂的脉络,看似独立,实则在看不见的节点上,彼此牵扯,相互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构成了这部小说最基础的肌理。 第一卷:浮世绘卷 小说将我们带入这座城市的各个层面,展现其丰富而多元的生命力。 市井的烟火气: 我们会跟随李诚的视角,深入那些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老街巷。那里有经营了几十年的小吃摊,有热气腾腾的早餐,有家长里短的谈笑声。我们听见操着不同口音的居民,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朴实,他们的坚韧与乐观,构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你会感受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艺术的碰撞与追寻: 在陈默的世界里,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创作的艰辛与浪漫。他与同样追求艺术梦想的朋友们组建了一个小小的创作团体,他们在地下空间里举办展览,在狭窄的画室里交流心得。他们为了一次成功的展览而彻夜不眠,为了一幅满意的作品而反复修改。他们对美的执着,对创意的渴望,以及在现实压力下的妥协与坚守,都展现了这座城市艺术生态的多样性。 书海的宁静与回响: 林语的书店,是城市喧嚣中的一个静谧角落。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名著,也可以发现独立出版的先锋之作。她与形形色色的读者交流,听他们讲述与书的故事。有因书而结缘的灵魂伴侣,有在书中找到慰藉的迷茫旅人,也有对知识充满渴求的求学者。书店不仅是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一个心灵休憩的港湾。林语在与这些读者的互动中,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职场的沉浮与博弈: 除了这三位主要人物,小说还会穿插描写其他一些职业群体的生活。比如,在金融行业奋力拼搏的年轻白领,他们每天都在数字的洪流中搏击,追求着事业的成功,却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比如,在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面对生死,在生命的边缘挣扎,体验着人生的脆弱与伟大。这些故事,如同城市的万花筒,折射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这座庞大机器中的生存状态。 第二卷:命运的交织 随着故事的深入,人物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显现,命运的丝线开始交织。 不期而遇的交集: 一次偶然的采访,李诚来到了林语的书店,他被书店独特的氛围和林语身上散发出的宁静气质所吸引。他们开始有了交集,谈论书籍,谈论生活,谈论这座城市。李诚在林语身上看到了他久违的纯粹,而林语也在李诚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历经世事却不失热情的坚韧。 灵感的碰撞与共鸣: 陈默的一次画展,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展的人,其中也包括李诚。他对陈默画作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感到震惊。他采访了陈默,深入了解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经历。而林语,也因为陈默的画作,在书中找到了久违的共鸣,她开始思考,艺术是否也能成为一种疗愈人心的力量。 情感的涟漪与波澜: 随着人物关系的深入,情感的涟漪开始在他们之间荡漾。林语与李诚之间的距离在悄然缩短,他们开始分享彼此的过往,坦露内心的脆弱。陈默则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遇到了同样热爱艺术的女孩,他们的感情如同初生的嫩芽,在城市的角落悄然生长,也面临着现实的考验。 抉择的十字路口: 故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自的抉择。李诚是否要为了揭露某个真相而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陈默是否要在艺术理想与物质生活之间做出选择?林语又将如何处理内心的孤寂,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这些选择,关乎着他们的人生走向,也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第三卷:时光的雕刻 岁月如梭,时光在不经意间雕刻着每个人的人生。 成长与蜕变: 经历了生活的跌宕起伏,书中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陈默的画作逐渐成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他学会了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懂得适时地妥协和变通。李诚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感,他用文字守护着真相,也传递着温暖。林语则在与他人的交流和自身的反思中,逐渐走出了内心的阴影,学会了更积极地拥抱生活。 失落与遗忘: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老街巷被高楼大厦取代,曾经熟悉的场景逐渐消失。这种变迁,也带走了许多人的记忆和情感。一些曾经重要的事物,在时间的洪流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一些人,也渐渐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这种失落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也是小说想要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 重逢与和解: 在故事的某个阶段,曾经分离的人物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重逢。他们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也可能心境不同。但这种重逢,往往会引发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当下人生的审视。有时,它带来的是和解,是对过往遗憾的弥补;有时,它带来的是成长,是对人生无常的接受。 生命的况味: 小说并不回避生活的残酷和不如意,但它更侧重于展现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间。一杯热茶的温暖,一次真诚的对话,一个动人的微笑,一首触动心弦的诗。这些点滴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况味,也让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能看到希望的光芒。 尾声: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给所有人物一个明确的“大团圆”。因为生活本就是一场持续的旅程,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的生命。 林语的书店依旧营业,她的目光更加深邃,笑容也更加温暖。她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总有人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 陈默的画室里,新的颜料在闪耀,新的画布等待着被填充。他仍在追逐着心中的艺术,并相信,他的作品会与某个遥远的灵魂产生共鸣。 李诚依然奔走在新闻的第一线,他的文字或许不会改变世界,但至少,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这个时代,传递着正义与良知。 《静水流深》并非关于某个宏大叙事的史诗,它更像是城市肌理下的一幅幅细腻的浮世绘,是对都市生活中个体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度观察。它探讨了孤独与连接,梦想与现实,失落与希望,以及在时光的无情雕刻下,生命如何悄然蜕变,又如何保持着那份不屈的韧性。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喧嚣的城市,也总有静水流深的力量,在默默地滋养着每一个在其中挣扎、前行、又最终安顿下来的灵魂。这股力量,是生活的温度,是人性的光辉,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在这座城市里,曾经迷茫、曾经奋斗、曾经感动的你。它希望你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内心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