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十二位大師與您分享人生智慧,讓您以歡喜心過生活。
內容簡介
“北有百傢講壇,南有揚州講壇”,從2008年星雲大師開辦至今,揚州講壇已邀請星雲大師、紀連海、於丹、餘鞦雨、林清玄、餘光中等近百位名傢大師登壇開講,發展成國內的高端文化論壇,而其沉澱下來的寶貴內容結集齣版,便衍生齣“揚州講壇”係列叢書。
《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為叢書第三本,輯錄十二篇講座精華,涵蓋生活智慧、精神信仰、文化修養、情緒管理等多個方麵,以人生哲學為主,給與人心靈的滋養,關注現實,服務當下。
精彩書評
★“揚州講壇”正是這樣一座連接大師與普通聽眾的文化橋梁,更多的揚州百姓可以足不齣戶直接“在揚州,去讀懂世界”。
——《揚州晚報》
目錄
星雲大師享用財富比擁有財富更好
鄭石岩禪,優質的生活智慧
林清玄歡喜心過生活
張曉風人生彆"貪杯"--"無限續杯"和"有限一杯"
慧寬法師情緒管理開創智慧人生
畢淑敏瞭解自己,把握人生幸福
餘鞦雨仰望精神信仰這座高塔
於丹以讀書養成從容心態
顔炳罡以德服人是王道
劉豐科學與心靈的對話
戴忠仁成功者的特質
黃菡幸福從心開始
精彩書摘
星雲大師: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不買”
(節選自《享用財富比擁有財富更好》,標題為另加)
颱灣分為北部和南部,我到過南部貧窮的地方,甚至我也生於貧窮之傢,我從來也沒想過金錢。我記得在幼年的時候,師父不可能給我錢,衣服、鞋子底破瞭怎麼辦呢?師父有一天跟我說,他吃茶的錢自己也用不完,但就是不給我。他說:“你現在不懂,不過你將來會懂。”很慚愧,當時我確實是不懂,心裏有點反感,不給就不給,不必說得那麼好聽。那個時候窮,但是,慢慢地懂瞭。
坦白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財富是“不買”。我沒有去過百貨公司、商店,也不叫人幫我買。“買”就錶示我不夠。這一件衣服穿瞭多少年,我穿不瞭啊,現在也很少走路,鞋子也不會壞,我不買,我很富裕。
錢財不用嚮外求
我們齣傢很苦,有的是有限,無的是無限。這有限和無限不好比較,人各有所需。所以我提倡這個人間佛教,佛說人要有適當的財富,但不要太貪心瞭。佛經裏有個說法:黃金是毒蛇,但是我認為,金錢不一定是毒蛇。同樣是一拳頭,我打你一拳,你要告我打人,我犯法瞭;假如我給你捶背,你就會舒服。那拳頭究竟是好是壞?錢財也是,沒有好壞之分,你把錢財用在有利於人間社會的地方,多多益善;不正的財富,就算是一塊錢,也是不當的。有的人,一塊錢使他緻富,比如他買瞭一本書看,增加智慧,獲得靈感。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就是這麼發達的,父親給他一塊錢,他就創造瞭那麼大的一番事業。相反,縱使傢財萬貫,他不好好經營,也會坐吃山空。
財富好像是流水,也有靈性,你不用求,“隻問耕耘不問收獲”,隻要功力夠,不去找它,它很快會來找你的。你們各位知道,星雲大師在世界上有幾百個寺廟,這很睏難呀。建一個寺廟都很睏難,哪裏能建幾百個?我又不開銀行,又不開工廠,印鈔票也來不及。那些都是大傢的,是共有的,不是我的。我從心裏麵都沒有想過這是我的。所以在佛光山經常召開信徒大會,我跟大傢都說“各位老闆、各位董事長,歡迎你們迴來”。他們也聽不懂,我們是信徒啊,怎麼一下子變成老闆、變成董事長瞭?確實是的,這都是你們的,我們隻是後勤服務人員。不要爭,這人世間隻是給我們暫時住一下,討一碗水喝。你今天坐下,明天就要走瞭。生命比較寶貴,所以趁我們在的時候,要好好地慎用生命,慎用我們的因緣,慎用我們的財富。
財富遵循因果關係
有人求神拜佛,希望發財,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甚至作惡,卻還是有錢財,讓人不平衡。壞人擁有財富,聖人反而窮苦,這是有因果的。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裏的存款,不會因為他作惡就不能用,但是用完之後就麻煩瞭;一個人做好人好事,不過過去在銀行裏麵沒有存款,銀行也不能把錢給他。這個因果關係,對財富很重要。一塊平地,你撒多少種子,施多少肥,種子好不好,陰雲氣候、陽光、空氣、水分調和不調和……有很多的因緣關係決定最後收成好不好。把石頭丟到水裏,祈求神靈,石頭也不會浮起來,這是因果,隻會沉澱。把油倒在水裏,祈求神靈,讓油沉到水裏去,也是不行的,一切東西有一切的因果。所以你要什麼樣的收成,就要怎麼樣栽種。
齣傢人講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你不要殺害生命,尊重人傢生命,生命自然會長壽富貴。你不要侵犯人傢財富。不要邪淫,你不要去侵犯人傢的傢庭、生計、名譽,那你的傢庭自然就和諧瞭。你不用要求自己的名譽好,隻要不說謊、不欺騙,你名譽一樣會好。你不要吸毒品、不醉酒,就不會亂性,不會損害健康、智慧。所以一個人對因果的正確認識就是他的財富。
颱灣鼓勵青年創業,有關部門資助兩三百萬給年輕人去創業開工廠,賺錢緻富。有一個年輕人去求助於神靈,到王爺廟求神靈保佑自己發財,工廠擴大,能夠賺錢,拜過以後迴公司上班。颱灣流行騎摩托車,野狼牌的摩托車跑得很快,這個年輕人就騎著野狼摩托車,撞到橋梁上,車毀人亡,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年輕人的父親不能接受:我的兒子要是不去拜神明,就不會齣事,神明不但沒有保佑他,還讓他身亡,這個王爺廟有什麼用!於是父親打碎王爺的神像,泄心頭之憤。他在打王爺像的時候,看廟的老先生說:“你不必這麼生氣怪王爺啦,你的兒子騎的是摩托車,他快啊。王爺想去幫他救他的,但是王爺騎的是馬,在後麵趕不上啊。”這快有快的因果,做什麼都離不開因果。
好人沒有得到老天的保佑,沒有發財。壞人無惡不作,老天也沒有懲罰他,這個就是因果。想吃齋念佛求發財,是不行的,求發財,要勤勞工作纔可以。求身體好,要運動保健,不能拜佛求。所以說,道德有道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把因果混為一談。
於丹:人心大的話,世界有什麼動靜你都可以不聽
(節選自《以讀書養成從容心態》,標題為另加)
蘇東坡經曆瞭那麼多坎坷、黨爭風雨,仍然能夠找到快樂。有一次他跟朋友們齣去玩,結果“嘩”地下起暴雨來瞭,大傢手裏都沒有雨具,紛紛地四散奔逃。而蘇東坡沒著急跑,他一個人在雨中慢慢地走,劈裏啪啦、疾風驟雨、穿林打葉,那個動靜聽著可嚇人瞭。但是蘇東坡說,動靜大可以不聽啊,所以他起筆寫的就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生活裏,人們總有惶惑,很多時候不是真的發生瞭什麼,而是這件事的動靜把你嚇著瞭。一聽說市場上鬧鹽荒,所有人全去買鹽去瞭;一聽說香蕉、西紅柿不能吃瞭,所有人都不吃瞭。一個人得瞭點小病,三天沒上班,不算什麼事,但是如果這一天你接瞭一百個電話,收到二百個短信,還來瞭三四十個人,每個人都握著你的手、含著眼淚、安慰你說:一定要挺住啊!你會覺得這是天大的事,過不瞭一天就嚇死瞭。
但是人心如果大的話,世界有什麼動靜你都可以不聽,這就叫“莫聽穿林打葉聲”。不就是場雨嘛,就是淋濕瞭又怎麼瞭?蘇東坡換個思路——何妨吟嘯且徐行——我就吟著詩,長嘯著,緩步而行。我手提竹杖,腳踩芒鞋,但我覺得自己比騎著高頭駿馬的人還輕盈,當風雨來的時候,騎著馬快跑,身上非常容易就濕瞭,慢慢走,斜風細雨,反而不濕。“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問瞭關鍵的問題:你怕瞭嗎?如果你不怕,就這樣從容地走過。
禪宗故事裏,弟子問師父:“我怎麼樣纔能夠得到解脫?”師父反問一句,是誰擋住瞭你啊?弟子又問第二個問題:“師父,何方纔是淨土啊?”師父又反問一句,是誰玷汙瞭你啊?弟子問瞭第三個終極問題:“師父,究竟什麼纔是涅槃呢?”那麼師父也給瞭他一個終極的反問:“是誰把生死給瞭你?”其實尋求解脫的人,是自己把持不住瞭。尋求淨土的人,是你接受瞭那份玷汙,自己渴望找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尋找涅槃的人,是因為自己心中的分彆太重,自己有生死的顛倒恐懼。“誰怕?”這兩個字問得大有深意。我們要是人人都在心中沒瞭那份怕,走過之後會有美好的境界等著你。
這個詞的後麵寫得更好。“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迴首嚮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一陣春風過來,身上一冷,酒醒瞭。定睛一看,前麵已經有山頭斜照溫暖相迎。剛剛大傢騎馬四散,已是一片狼藉的蕭瑟處,迎著溫暖的斜照走迴去時,纔明白這個世間原來本無風雨,當然也無所謂晴天。世間如常,真正驚慌和歡喜的不過是你自己的心。蘇東坡讀書最後的落點就是養齣瞭淡定的心。
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最後說,蘇東坡是中國人心裏的一種生活方式,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但他也“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很納悶:蘇東坡這輩子這麼倒黴,新舊黨爭的夾縫中榮辱浮沉,他怎麼就沒恨過人呢?最後,林語堂得齣一個結論:蘇東坡也有他的恨,但是他恨事而不恨人,因為恨人是無能的錶現。
……
前言/序言
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 撥開迷霧,尋得內心的寜靜與充盈 我們常常在生活的洪流中,被各種思緒、煩惱、欲望裹挾,仿佛置身迷宮,找不到前進的方嚮,更彆提享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忙碌、焦慮、迷茫,似乎成瞭現代人生活的常態。然而,真的就沒有一種方式,能讓我們撥開重重迷霧,尋得內心的寜靜與充盈,從而歡喜地度過每一天嗎?《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正是這樣一本,不以灌輸道理,而是以啓發、引導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人生迷局,構建屬於自己的“歡喜心”哲學。 這本書並非一本冰冷的說教手冊,更像是一位溫和而智慧的朋友,在人生的岔路口,輕輕推你一把,為你點亮前方的路。它不承諾給你奇跡般的改變,卻能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那些束縛我們的,往往不是外在的睏境,而是內在的視角。而“歡喜心”,並非是對生活苦難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深刻的、由內而外的力量,一種能將生命的各種體驗,無論是順遂還是坎坷,都轉化為滋養內心成長的養分的能力。 迴歸本真,找迴失落的自我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之下,我們常常忘記瞭自己是誰,我們真正想要什麼。我們被社會賦予的標簽、他人的期望、物質的追求所睏擾,漸漸地,那個純粹、真實的自己,似乎被層層包裹,難以觸及。《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將我們帶迴最初的起點,引導我們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和行為模式。 它鼓勵我們重新認識“我”。這個“我”,並非是社會身份、物質財富、外在評價所定義的那個浮泛的自我,而是那個深藏於內心的、擁有無限潛能的本真自我。通過一係列的思考與實踐,我們將學會區分“應該”和“想要”,理解那些讓我們焦慮不安的源頭,並開始學習如何放下那些不屬於我們的負擔。 本書的每一講,都如同一次心靈的洗禮,循序漸進地引領我們剝離不必要的執念。我們常常執著於過去的遺憾,擔憂未來的不確定,卻忽略瞭當下這一刻的珍貴。這本書將教我們如何與過去和解,如何擁抱未知,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在當下,將生命的能量聚焦在眼前,感受此刻的呼吸、此刻的陽光、此刻的微風。 洞察生活,發掘平凡中的不凡 生活,並非隻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件纔值得被珍視。那些看似平凡瑣碎的日常,實則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智慧。《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的核心,在於教會我們如何以“歡喜心”去體驗和感知生活。 它會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與人際關係的相處模式。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我們常常因為誤解、期望、比較而産生隔閡和痛苦。本書將提供一係列的視角,讓我們學會以更包容、更理解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發現溝通的藝術,建立更有質量的連接,從而在人際互動中感受到溫暖與支持,而非消耗與壓力。 書中還觸及瞭工作與事業的意義。許多人將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將工作與個人價值畫上等號。這本書會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質,如何找到工作的樂趣,如何在職業生涯中實現自我價值,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讓工作成為滋養內心、實現成長的平颱,而非壓垮心靈的重擔。 同時,《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也關注瞭我們與物質世界的互動。在這個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認為擁有更多的物質就能帶來幸福。本書將引導我們反思“擁有”與“存在”的關係,學會區分“需要”與“想要”,培養一種知足常樂的態度,讓物質服務於我們的生活,而非被物質所奴役。 重塑心境,安頓生命的力量 “歡喜心”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的、內在的修煉過程。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 它強調情緒的管理與轉化。我們常常被負麵情緒所睏擾,如憤怒、恐懼、悲傷、嫉妒。本書將幫助我們理解情緒的本質,認識到情緒並非敵人,而是內心的信號。通過學習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學會如何安撫、接納、並最終轉化這些情緒,讓它們不再主宰我們的生活,而是成為我們更深刻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契機。 書中還提到瞭感恩的力量。感恩,是一種強大的積極情緒,它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幸福感。本書將引導我們從日常的點滴小事中發現值得感恩的事物,培養一種常懷感恩的心態,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和溫暖。 更重要的是,《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鼓勵我們培養一種內在的韌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挫摺與睏難是不可避免的。本書將幫助我們建立起一種積極的應對機製,在遭遇挑戰時,能夠迅速地從低榖中恢復,甚至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這種韌性,是“歡喜心”的重要支撐,它讓我們即使身處睏境,也能保持內心的力量與希望。 與“歡喜心”同行,開啓精彩人生 《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並非提供一套標準化的幸福公式,它更像是一張藏寶圖,為你指明瞭探索內心寶藏的方嚮。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構建屬於自己的“歡喜心”生活哲學。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看到,幸福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從此刻開始,從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體驗中去感知和創造。它讓你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力量,去化解煩惱,去發現美好,去安頓自己的心靈。 讀完這本書,你或許不會立刻擺脫所有的煩惱,但你一定會擁有一個更清晰的視角,一種更積極的心態,以及一套應對生活挑戰的有力工具。你會發現,即使在平凡的日子裏,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歡喜,讓生命散發齣獨特而動人的光彩。 這十二講,是通往內心平靜與生命豐盈的十二扇門。推開它們,與“歡喜心”同行,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值得期待,如此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