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4章:兩對不可能的搭檔;邏輯;科學;人物。作者通過維特根斯坦與卡羅爾、格勞喬與羅素之間虛構的對話,妙趣橫生地探討“哲學的幽默一麵”、邏輯推理中的“傻段論”、說謊者悖論,生動形象地闡釋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綠藍—藍綠悖論、渡鴉悖論,從還原論、可錯論和機會主義,到隨機性、復雜性和貝爾不等式,藉助大量寓言、故事、謎題,發掘分析哲學與幽默的深層共鳴,揭示非決定論、囚徒睏境、投票悖論背後的意蘊,最終歸結為“我思故我笑”。
本書自1985年齣版英文版以來,已被翻譯成西班牙文、法文、荷蘭文、德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日文等文字齣版。
約翰·艾倫·保羅斯(John Allen Paulos),暢銷書作傢、數學傢,賓夕法尼亞坦普爾大學數學教授,著有《不識數:數學盲及其後果》、《數學傢讀報》、《從前有一個數》和《數學與幽默》。他在美國國傢公共電颱“科學星期五”、英國BBC電視颱頻頻露麵,除瞭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福布斯》等報刊撰稿以外,他還為《發現雜誌》、《美國學者》、《國傢》、《紐約時報書評》、《紐約書評》、《華盛頓郵報書世界》、《倫敦書評》等寫書評。
1 本書的評價
3 內容提要
5 作者簡介
7 中譯本序言
9 第二版序言
1 第一章 兩對不可能的搭檔
10 第二章 邏輯
52 第三章 科學
105 第四章 人物
129 後記
133 參考書目
《我思故我笑》(I Think, Therefore I Laugh)是我的六本書中的第二本,它已經脫銷瞭一些時間。當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問我是否有興趣再版這本著作,並為之寫個新的序言時,我欣然同意瞭。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經說過一句妙語,一本哲學書可以完全由笑話組成。部分地受這句話鼓舞,部分地或許由於一個作者的近視般的虛榮,我總是喜歡這本小書。由於這本書很快就脫銷瞭,我已經把它用作一個小小的采石場,在我後來齣版的書中,讀者或許可以識彆到這本著作的片言隻語。而且,這本書的許多關注類似於我後來齣版的書的關注:對數學(mathematics)和科學(science)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誤解(misunderstanding),僞科學(pseudoscience)及其吸引力,概率和統計學的運用(uses)和誤用(misuses),幽默(humor)和“高階”(“higher order”)的努力,敘述和數字之間的相互影響。
雖然我的博士學位是在數學尤其是在數理邏輯領域,但我對分析哲學及其難題總是抱著一種興趣。在寫《我思故我笑》時,我認為,在這樣的哲學抽象和日常生活的關注之間的界綫特彆值得探究。這種探究的迴報主要是智識上的。想想對“哲學傢”的一個定義:一個哲學傢是這樣一個人,他參加一個有關量刑指導分析的會議,但卻提交瞭一篇論述“時間”的意義,以及監禁的同謀犯所麵臨的邏輯睏境的論文。鑒於社會、經濟和時事問題不是本書的焦點(就像它們在我後來寫的一些書中那樣),沒有抗拒不住的誘惑需要更新這本書。除瞭剔除一些不恰當的內容和個彆微小的錯誤外,我沒有改變任何東西。
要是讓我重新創作此書,我會選擇一組略微不同的哲學問題,一組不同的笑話和比喻,而且會以一種更加從容的節奏來發展它們。但是這裏的介紹卻有點兒無情:我一會兒談論某個東西,一會兒談論某個彆的東西,然後談論某個其他的東西。不過,我重申和支持這本書的指導觀點:概念幽默(conceptual humor)和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在一個非常深的層次上是共鳴的。你聽見過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和格勞喬?馬剋斯(Groucho Marx)對羅伯特?諾齊剋(Robert Nozick)和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什麼嗎?……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微微泛黃的書頁質感,配閤上深沉卻又不失跳躍感的封麵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有一種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衝動。說實話,我以前對哲學類的書籍總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總覺得它們是高懸於雲端的理論,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似乎在努力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雖然我還沒完全理解它們背後的深意,但它們為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文本增添瞭一種視覺上的趣味性。尤其是扉頁的設計,那個小小的、帶著一絲狡黠微笑的雕塑圖像,讓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將那些嚴肅的思辨與輕鬆的元素融閤在一起的。整本書拿在手裏,分量適中,紙張的觸感細膩,看得齣在製作上是下足瞭功夫的。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讓閱讀體驗本身就成為瞭一種享受,而不是單純的信息攝取過程。我期待接下來的閱讀,希望它能像它的外錶一樣,帶給我驚喜。
評分從純粹的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對於現代人的焦慮感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疏解途徑。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要求高效反饋的時代,任何事情似乎都需要一個即時且明確的答案。然而,哲學本質上是關於提問和質疑的藝術。作者並沒有試圖給我提供任何關於“人生的意義”的標準答案,反而,他通過一係列精妙的論證結構,成功地將我對“確定性”的執念一一瓦解。每當我覺得自己快要抓住一個清晰的結論時,作者又會像一個魔術師一樣,將這個結論抽走,留下一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不是迷茫,而是一種奇異的解脫感。就好比攀登一座高山,與其費力去觸碰那虛無縹緲的山頂,不如享受攀爬過程中腳下石塊的紋理和偶爾拂過臉頰的山風。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慢下來,並對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報以一種友善的微笑。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它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時,對於語言節奏的把控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境界。有時候,我讀到一句話,正準備皺起眉頭思考它復雜的結構時,緊接著下一句就會齣現一個意料之外的轉摺,如同一個精準的喜劇演員在關鍵時刻拋齣瞭一個包袱,讓你前一秒還在冥思苦想,後一秒就被逗樂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活力,絲毫沒有那種哲學著作特有的拖遝感。我可以想象作者在寫作時是多麼享受這個過程,他似乎在與文字玩捉迷藏,時而躲閃,時而直麵。我特彆喜歡他偶爾會使用一些古奧的詞匯,但緊接著就會用一句極其通俗易懂的白話來解釋,這種反差萌,讓學習的過程變成瞭一種智力上的探險,充滿瞭發現的樂趣。這種寫作技巧,對於那些渴望瞭解哲學但又害怕被術語淹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良方。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纔讀完前三章,但收獲遠超我的預期。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現瞭一種非常獨特的敘事方式,他沒有直接拋齣任何宏大的哲學命題,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場景作為切入點,用一種近乎對話的口吻與讀者進行交流。這種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心理門檻,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哲學,而是在與一位睿智又風趣的長者閑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典悖論時的手法,他沒有選擇用標準的學術術語進行解析,而是巧妙地植入瞭一些現代社會的小段子或者曆史軼聞,使得原本冰冷的邏輯推理瞬間變得有血有肉,讓人能夠迅速抓住其核心的荒謬性或深刻性。比如,他對“缸中之腦”的闡述,竟然讓我聯想到瞭當下流行的虛擬現實遊戲體驗,這種跨時代的對話感,真是太絕妙瞭。我感覺我的思維正在被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推嚮新的邊界,迫使我去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假設。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讓我看到瞭作者對讀者的深厚關懷。它不是一味地堆砌理論,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曆史人物的小傳記和他們生平中那些充滿戲劇性的瞬間。這些穿插的故事,雖然錶麵上是曆史八卦,但實際上卻精準地對應著某一哲學流派的核心觀點,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甚至帶上瞭一種宿命般的悲劇色彩或是勝利的喜悅。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引用這些曆史材料時,總是會帶著一種審視的眼光,而不是簡單的復述,他似乎總是在問:“看,連這些偉大的頭腦,在麵對同樣的人性睏境時,也是如此的笨拙和滑稽。” 這種對“智者”的去神聖化處理,極大地拉近瞭我們與哲學傳統的距離,讓我明白,思考的本質,不過是人類試圖在混亂中尋找一絲秩序的永恒嘗試。這種對人類共同睏境的深刻體察,使得整本書的基調既莊重又充滿人情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