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美 自然生態圖鑒 中國野菜圖鑒》是“中國之美 自然生態圖鑒”係列作品中的一部。本係列圖書緊扣“中國”這一主題,從自然科學普及的角度齣發,科學係統、麵麵俱到地為讀者展現瞭全部中國本土野生可食用植物,是一部極具知識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的中國野菜大典。
《中國之美 自然生態圖鑒 中國野菜圖鑒》分為草本篇、木本篇、藤本篇3篇,介紹瞭530餘種中國野菜。每種均詳盡地介紹瞭野菜名稱、彆稱、主要分布地區、拉丁文,以及詳盡的外錶形態、食用部位、食用方法、野外識彆要點。
《中國之美 自然生態圖鑒 中國野菜圖鑒》所講述的每一種野菜,都配有手繪彩色插圖,包含整株圖、各部位詳細解析圖。
《中國之美 自然生態圖鑒 中國野菜圖鑒》在書後附有簡明的內容索引,更方便讀者查閱。
《中國之美 自然生態圖鑒 中國野菜圖鑒》讓讀者朋友可以直觀、詳細地瞭解中國野菜知識,極具實用性,精美的精裝裝幀,更是適閤傢庭閱讀與收藏。
劉全儒,北京師範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全儒,1963生於山西朔州,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植物學會常務理事,IUCN中國植物專傢組成員,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第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傢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資源學、植物地理學等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參加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國際閤作項目以及科技部、環保部重大基礎專項項目。目前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世界溝瓣屬 (衛矛科)的分類學研究”。參加《中國高等植物》蓮科、睡蓮科、蒓菜科、金魚藻科、懸鈴木科、伯樂樹科、花荵科、田基麻科、五福花科、敗醬科、川續斷科以及《中國植物誌》(英文版)瓶兒小草科、衛矛科、亞麻科、酢漿草科、古柯科等部分科屬的編寫。發錶論文70餘篇,參加編寫教材、專著及科普書籍20餘部。
草本篇
2 阿爾泰狗哇花
2 凹頭莧
3 凹葉景天
3 巴天酸模
4 白苞蒿
4 白車軸草
5 白花敗醬
5 白花菜
6 白花鬼針草
6 白花碎米薺
7 白茅
7 白香草木樨
8 白芷
8 白子菜
9 百裏香
10 荸薺
11 萹蓄
12 變豆菜
12 播娘蒿
13 薄荷
14 菜蕨
15 蠶繭草
15 草本威靈仙
16 蒼術
17 糙葉敗醬
18 草甸碎米薺
18 草木樨
19 叉分蓼
19 長萼雞眼草
20 長葉輪種草
20 朝天委陵菜
21 車前
21 扯根菜
22 齒果酸模
22 川芎
23 川續斷
23 垂盆草
24 蒓菜
25 刺兒菜
25 刺芹
26 刺穗藜
26 刺莧
27 刺芋
27 大齒山芹
28 酢漿草
29 大車前
29 大刺兒菜
30 大薊
31 大蠍子草
31 大葉芹
32 大葉石龍尾
32 丹參
33 地膚
34 地錦草
34 地梢瓜
35 地筍
36 地榆
37 東北百閤
37 東北堇菜
38 東北土當歸
38 東北羊角芹
39 東方草莓
39 東風菜
……
木本篇
215 白刺
215 白鵑梅
216 白簕
216 扁核木
217 波緣楤木
217 稠李
218 臭常山
218 臭牡丹
219 垂柳
219 慈竹
220 刺果茶藨子
220 刺楸
221 刺玫薔薇
222 刺五加
222 刺榆
223 楤木
223 達烏裏鬍枝子
224 大果榕
224 大果榆
225 東北扁核木
225 東北茶藨子
226 凍綠
226 豆腐柴
227 倒提壺
227 杜仲
228 復羽葉欒樹
228 枸杞
229 枸樹
229 桂竹
230 核桃楸
230 黑棗
231 紅鬆
232 鬍枝子
232 虎榛
233 花椒
234 華山鬆
…… ……
藤本篇
280 菝葜
280 薜荔
281 穿龍薯蕷
281 打碗花
282 大山黧豆
283 黨參
284 地果
284 鵝絨藤
285 葛
286 葛棗獼猴桃
286 狗棗獼猴桃
287 廣布野豌豆
287 黑果菝葜
288 何首烏
289 華東菝葜
289 假香野豌豆
290 絞股藍
291 金銀花
……
刺玫薔薇
Rosa davurica Pall.
彆名:刺玫薔薇、刺玫果。
科屬:薔薇科薔薇屬。
生境分布:常生長在山坡雜林或林緣灌叢中,海拔可達2500m,分布於中國東北及內濛古、河北。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株高可達1.5m,多分枝,小枝細而平滑,紫褐色或灰褐色,具黃色皮刺,枝條基部的皮刺常成對而生;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11枚,長圓形或闊披針形,先端圓鈍,基部楔形,葉麵深綠色,無毛,葉背有白霜,疏生短柔毛和腺點,中脈和側脈突起,邊緣中部以上具細鋸齒;復葉有長葉柄,小葉近無柄,葉柄和葉軸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於葉柄,離生部分卵形,邊緣有帶腺鋸齒,下麵被柔毛;花單生於葉腋或2~3朵簇生為傘房花序,苞片卵形,邊緣有腺齒,下麵有柔毛和腺點,萼筒近圓形,無毛,萼片披針形,有腺毛,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花瓣5枚,粉紅色,倒卵形;花柱離生,被毛;果近球形,成熟時紅色,具宿存萼片。花期春季,果期鞦季。
·食用部位和方法 果實可食,富含多種維生素,在8~9月采摘成熟果實,去宿存萼,洗淨,切開曬乾,磨碎,風選去除茸毛,生食或做果醬,有健脾胃、助消化的食療效果。
·野外識彆要點 本種小枝無毛,紫褐色或灰褐色,具黃色皮刺,枝基部皮刺常對生;羽狀復葉,葉背有白粉,邊緣中部以上具細鋸齒;花粉紅色,苞片、萼片和花瓣有毛,苞片和萼片邊緣有齒;果近球形,光滑。
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彆名:五加皮、刺拐棒、刺花棒。
科屬:五加科刺五加屬。
生境分布:常生長在陰坡疏林或灌叢中,海拔可達2000m,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及陝西、四川。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株高2~6m,多分枝,莖、枝密生細刺,刺直而細長,針狀;掌狀復葉互生,葉柄疏生細刺,有棕色短柔毛;小葉通常5枚,偶有3枚,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紙質,長達13cm,寬達7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葉麵暗綠色,葉背淡綠色,兩麵沿脈有毛,側脈6~7對,邊緣有雙重銳鋸齒,近無柄;傘形花序單生枝頂,或2~6個組閤成球狀,總花梗較長,花密集,花梗短,略有毛;花紫黃色,萼片全緣,偶有不明顯5小齒;花瓣5枚,卵形;雄蕊5枚;子房5室,花柱全部閤生成柱狀;漿果狀核果,具5棱,成熟時黑色。花果期6~10月。
·食用部位和方法 嫩葉和幼芽可食,在4~6月采收,洗淨,入沸水焯熟,再換清水浸泡,涼拌、炒食、做湯或摻麵蒸食。
·野外識彆要點 莖、枝有細刺,掌狀復葉互生,小葉通常5枚,邊緣具重鋸齒。花紫黃色,花序梗和花梗近無毛,花瓣5枚,花柱5裂,閤生成柱狀。
何首烏
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彆名:多花蓼、紫烏藤、夜交藤。
科屬:蓼科何首烏屬。
生境分布:常野生於草坡、路邊、山坡石隙及灌木叢中,海拔可達3000m,分布於中國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颱灣。
何首烏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據說武則天稱帝後,為求長壽,便命藥師為其煉仙藥。那藥師便用黑豆與何首烏煉齣丹藥,專供武則天服食,武則天一直活到82歲。
·形態特徵 多年生藤本。根細長,末端為肥大的塊根,暗褐色;莖纏繞,長2~4m,多分枝,具縱棱,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狹卵形或心形,長4~8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葉麵深綠色,葉背淡綠色,兩麵光滑無毛,全緣或微帶波狀;具長葉柄,托葉鞘膜質,褐色;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部具膜質苞片;花小,花被綠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麵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枚,不等長;雌蕊1枚;柱頭3裂,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顯的3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食用部位和方法 嫩莖葉可食,富含鬍蘿蔔素和維生素,在春鞦季采摘,洗淨,入沸水焯熟,炒食或做湯;塊根也可食用,富含澱粉,常用於製作澱粉或釀酒。
·野外識彆要點 纏繞植物,葉互生,狹卵形或心形,具膜質托葉鞘;圓錐花序;瘦果3枚,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顯3翅。
菜譜——何首烏蒸豬肝
食材:何首烏塊根30g,豬肝片250g,枸杞10g,薑3片,麻油、生油、鹽、蔥段、白糖各適量。
做法:將塊根去須根,洗淨,用溫水浸泡約5小時,切片;豬肝洗淨,切片,略放入調料醃漬;枸杞洗淨;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容器內,拌勻,入鍋大火蒸約10分鍾即可。此菜具有補肝益腎,養血烏發的功效。
……
從神秘莫測的史前生物到飛翔的鳥類,從魚到蟲,從田間地頭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到美麗炫目的觀賞花卉……有陽光雨露的地方,就有植被和動物的繁衍與發展,它們依從著自然規律而發展變化,生生不息,不斷地改變著自然生態,不斷創造著新生的美好,使一個異彩紛呈、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呈現在我們麵前。
對於專業生物學傢來說,研究大自然是他們一生的追求。對於普通人來說,自然的秘密更多的和青春、情感、記憶聯係在一起,是一種情懷。它是年少時籠中蟈蟈的鳴叫,是追捕蝴蝶的童真,是天空種鳥兒掠過的身影,是稻榖成熟的喜悅,也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辯論和思考,是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中國人辛勤勞動和積纍經驗的時光中和豐富的情感混在一起,形成瞭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和文化意象,如對土地的眷戀,對故鄉的思念等。
“中國之美——自然科普圖鑒”是一套專為展現中國獨有的自然生態之美而策劃齣版的大型係列叢書,包括《中國昆蟲圖鑒》《中國魚類圖鑒》《中國野菜圖鑒》《中國野花圖鑒》《中國觀賞花卉圖鑒》《中國恐龍圖鑒》《中國鳥類圖鑒》《中國蝴蝶與蛾類圖鑒》《中國田野作物圖鑒》《中國古動物化石圖鑒》,共計10冊,其內容涵蓋瞭從植物界到動物界,從古生物到現代生物的廣泛而豐富的內容,圖文並茂地呈現瞭中國生命科學的研究新成果,是國內首部大型詞典型自然科普圖鑒。
本套叢書由資深植物學、昆蟲學、魚類學、恐龍專傢親自撰稿,娓娓道來,科學權威。全套書的插圖由國內著名的寫實插畫團隊受邀繪製,栩栩如生,呼之欲齣,可以直接讓你叫齣它們的名字。科技繪畫為人類拓展著對生物的認識和反映,那藝術視覺的張力、記述場景的再現、融閤著水土木的生態環境——反映著融閤的生命力,多角度展現瞭中國美麗的生物大世界,也展現瞭中國人運用智慧,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以及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可以說不但是一套很有價值的生物工具書,更是一套送給普通讀者、激勵我們瞭解母體、熱愛自然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科普讀物。
謹祝,開捲有益。
作為一名熱衷於戶外徒步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既能滿足我對未知物種好奇心,又不會因為過於學術化而讓我望而卻步的參考書。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個空白。它的排版布局非常巧妙,信息密度高卻不顯得擁擠,關鍵信息點總能被突齣顯示,比如關鍵的識彆特徵和生長習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色彩運用上的剋製與精準——既保證瞭科學圖示的準確性,又避免瞭過度美化帶來的信息失真。這種嚴謹的態度,體現瞭作者對所記錄對象的極大尊重。我甚至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描述去辨認瞭幾種我曾在山間瞥見的植物,準確率之高讓我驚喜。這不僅僅是一本“看”的書,更是一本“用”的書,它極大地提升瞭我在野外探索的樂趣和信心,讓每一次的跋涉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對圖鑒類書籍總是抱持著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總覺得它們不外乎就是枯燥的物種分類和拉丁學名堆砌。然而,這本圖鑒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事方式極其富有畫麵感,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科普讀物的晦澀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植物群落時所營造齣的那種氛圍,仿佛能聞到泥土的清新和露水的味道。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東西是什麼,而是“引導”你去感受它們是如何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比如,書中對不同季節光照變化如何影響植物形態的描繪,真是精妙絕倫,展現瞭一種動態的生態視角,而不是靜止的標本展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閱讀一本充滿哲理的自然散文集,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感悟,讓人不禁停下來思考人與自然之間復雜而又微妙的關係。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遠超我對於一本普通圖鑒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設計感實在是太強瞭,簡直是為那些對美學有要求的人量身定做。從封麵選用的那種帶有紋理的紙張,到內頁插圖的細緻描繪,無不透露齣一種匠心獨運的品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植物的整體形態和局部細節時的切換自如。宏觀上,它能展示植物在特定地形中的生存狀態,展現齣環境的壓迫感或包容性;微觀上,對花蕊、葉脈的特寫又細緻到令人贊嘆,仿佛可以用放大鏡來審視這些生命的微小奇跡。這種全景式的觀察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路邊野草,發現它們也擁有不輸名貴花卉的精緻結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自然科學知識包裝成瞭一場視覺盛宴,讓人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享受這份與自然對話的寜靜時光。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自然生態的圖鑒,光是翻開封麵就讓人心生嚮往,那些精心繪製的植物插圖,色彩飽滿又不失細膩,仿佛能感受到每一片葉子的脈絡和每一朵花的芬芳。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不同生態環境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從高聳的山脈到蜿蜒的河流,再到廣袤的平原,作者似乎在用畫筆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沉浸式的野外探險。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在科學性和藝術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那些關於植物生長的記錄,雖然專業,但錶述方式卻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對植物學知之甚少的門外漢,也能從中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讓人愛不釋手,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本珍貴的藝術品。我期待著能帶著它,走入那些被書頁描繪的自然秘境,親眼去印證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喚醒我們對本土自然敬畏之心的藝術宣言。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所構建的那個充滿生命力的中國本土生態圖景。它沒有刻意去追逐那些光彩奪目的珍稀物種,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默默生長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普通生命。這種“返璞歸真”的視角非常難得。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帶著,穿梭於不同的氣候帶,體驗著生命力的頑強與韌性。書中對植物適應環境的策略描述得生動有趣,而不是生硬的科學術語堆砌。比如,某些植物如何在貧瘠的土壤中紮根,又是如何與昆蟲建立起互利共生的關係,這些故事性極強的描述,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它讓我意識到,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多樣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奇妙得多,而這本書,就是打開這扇門的一把鑰匙,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門後的廣闊世界。
評分新年初始,學習一些實用的東西還是有必要的!
評分插圖精緻 孩子很喜歡 也很願意讓我陪他讀下去
評分很有用,印刷精美,繪圖生動。
評分書質量好,圖片清晰,買瞭就翻瞭好幾遍,認識瞭很多野菜,還可以給孩子學習
評分五摺購入,囤瞭一堆,就是發貨晚瞭一天
評分很好,挺不錯的,內容豐富,值得學習。
評分很美的一部書,買瞭4本一部。
評分小時候都挖過野菜,都是叫的俗名,不知道學名是什麼,看瞭書收獲良多。
評分內容豐富,老少鹹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