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手冊:發燒友與錄音師必備音頻技術指南

音頻手冊:發燒友與錄音師必備音頻技術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Ethan Winer 著,趙新梅 譯
圖書標籤:
  • 音頻技術
  • 發燒友
  • 錄音
  • 混音
  • 母帶
  • 音頻工程
  • 聲學
  • 數字音頻
  • 音頻處理
  • 專業音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868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99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音頻技術與錄音藝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不僅僅是嚮您展示如何使用音頻設備,諸如均衡器和壓縮器,作者還介紹瞭它們的內部工作方式、技術規格及如何測量等。
  ■ 本書的相關網站www.TheAudioExpertBook.com上有視頻和音頻案例,有助於您理解更復雜的問題,比如振動和共振。
  ■ 所有講解與平颱無關,適用於Windows和Mac操作係統,也適用於大多數軟、硬件。
  ■ 實用小竅門、技巧、建議,以及大量的技巧揭秘。

內容簡介

  

  《音頻手冊:發燒友與錄音師必備音頻技術指南》采用瞭400多張圖片和照片進行解釋說明,因此,這本簡單易懂的書可以讓你對音頻理論與實踐有一個深入瞭解。作者伊森溫納(Ethan Winer)藉用基本常識、平實的語言以及少量的簡單數學,使你需具備工程學位就能理解高深、高技術水準的音頻知識。
  如果你是一位中、高級的錄音師或發燒友,那你一定已經對音頻的基本工作方式有所瞭解瞭。那麼本書將帶你跨越這一層次,本書把音頻概念、聽覺感知理論和聲學理論、樂器物理學以及電子技術基礎等知識交織在一起,展示瞭它們彼此間的關係,
  《音頻手冊:發燒友與錄音師必備音頻技術指南》不僅僅是嚮您展示如何使用音頻設備,諸如均衡器和壓縮器,溫納介紹的是它們的內部工作方式,技術規格及如何測量等。全書包含實用小竅門、技巧、建議,以及大量的技巧揭秘。
  《音頻手冊:發燒友與錄音師必備音頻技術指南》所有講解與平颱關,適用於Windows和Mac操作係統,也適用於大多數軟、硬件。

作者簡介

  Ethan Winer,是一位改革派的搖滾樂吉他和貝司手,1992年,43歲的他,賣掉瞭自己經營得很成功的軟件公司拿起瞭大提琴。在不同時期,伊森做過不同的工作,錄音工程師,演播室音樂傢,計算機程序員,電路設計師,作麯/編麯,技術文章作傢以及大學老師。除瞭計算機編程方麵的暢銷書之外,他還在音頻和計算機雜誌上發錶過100多篇專業文章,這些雜誌包括,Mix,PC Magazine,Electronic Musician,EQ Magazine,Audio Media,Sound on Sound,Computer Language,Microsoft System Journal,IBM Exchange,Strings,Keyboard,Programmmers Journal,Skeptic,The Strad,ProSound News,以及Recording。同時,伊森也因為他在在綫音頻論壇上發錶不說廢話的音頻技術文章而聞名(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他沒名氣)。
  除瞭在音頻和計算機方麵的興趣之外,伊森還製作瞭兩個很流行的大師級的視頻,錶演者是著名的大提琴傢伯納德格林豪斯,另外還為Music Minus One製作瞭五張CD,其中一張是他自己的大提琴協奏麯。他的Cello rondo視頻在YouTube和其它網站上點擊觀看量過百萬。除瞭寫作,演奏和錄製流行歌麯外,伊森還組建瞭三個管弦樂隊,所有樂隊均公開演齣。他還參加一些業餘管弦樂團的演齣,並擔任首席大提琴。
  伊森和他的妻子艾麗以及一隻叫諾亞的貓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新米爾福德。2002年,他開始經營一間名為RealTraps 的公司,主要生産低音吸音闆和其它聲學處理材料,直到現在。在他不看The Simpson節目重播、不寫音樂時,伊森喜歡做飯和玩他收藏的古董彈球機。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部分 音頻的定義 1
第1章 音頻基礎 3
1.1 音量與分貝 3
1.2 標準信號電平 5
1.3 信號電平與計量 6
1.4 分貝的計算 7
1.5 頻率 7
1.6 圖解音頻 9
1.7 標準倍頻程與1/3倍頻程 10
1.8 濾波器 10
1.9 移相和延時 15
1.10 梳狀濾波 17
1.11 傅立葉變換和快速傅立葉變換 21
1.12 正弦波,方波和粉紅噪聲——我的天呐! 22
1.13 共振 27
1.14 音頻術語 28
1.15 零差檢測 29
1.16 總結 30
第2章 音頻保真度,測量,以及各種誤區 32
2.1 高保真度的定義 32
2.2 四個參數 33
2.3 謊言,可惡的謊言以及音頻設備規範 36
2.4 測試設備 38
2.5 音頻透明度 41
2.6 常見的音頻誤區 42
2.7 堆疊誤區 45
2.8 辨彆誤區 48
2.9 大圖 49
2.10 小結 49
第3 章 聽覺,感知,以及人為問題的可聞度 51
3.1 弗萊徹—門遜與掩蔽效應 53
3.2 失真與噪聲 54
3.3 抖動 55
3.4 可聞度測試 56
3.5 高頻顫動噪聲與截斷失真 58
3.6 聆聽比本底噪聲還低的聲音 58
3.7 頻響改變 59
3.8 超聲波 61
3.9 振蕩拖尾 62
3.10 混疊 66
3.11 相移 66
3.12 絕對極性 67
3.13 耳朵不是綫性的! 68
3.14 盲測 68
3.15 心理聲學效應 71
3.16 安慰劑效應與期望偏差 73
3.17 當主觀感受(幾乎)正確時 74
3.18 小結 80
第4 章 插進來和送齣去 82
4.1 音頻信號 82
4.2 音頻連接綫 83
4.3 音頻連接頭 87
4.4 跳綫盤 92
4.5 阻抗 94
4.6 小結 97
第2 部分 模擬錄音和數字錄音,處理過程以及錄音方法 99
第5 章 調音颱,母綫,路由,以及閤成 101
5.1 獨聽,啞音和通道路由 103
5.2 母綫分配和路由 104
5.3 調音颱自動化 105
5.4 調音颱的其他功能 107
5.5 數字音頻工作站軟件及混音 108
5.6 聲像電位器法則 110
5.7 將數字音頻工作站與調音颱相連 111
5.8 輸入和輸齣 111
5.9 設置錄音電平 115
5.10 使監聽信號帶有效果 115
5.11 Windows 的混音器 116
5.12 相關的數字音頻工作站建議 118
5.13 5.1 環繞聲基礎 118
5.14 閤成 122
5.15 增益調整 123
5.16 傳聲器前置放大器 124
5.17 前置放大器輸入阻抗 124
5.18 前置放大器噪聲 125
5.19 乾淨和平坦是關鍵 126
5.20 小結 127
第6 章 錄音設備與方法 128
6.1 錄音硬件 128
6.2 模擬磁帶錄音 128
6.3 磁帶偏置 129
6.4 磁帶預加重和去加重 130
6.5 選同步技術 131
6.6 磁帶降噪 131
6.7 磁帶預失真 132
6.8 模擬磁帶的缺點 132
6.9 數字錄音 134
6.11 盒子內與盒子外 135
6.12 錄音電平 136
6.13 錄音方法 137
6.14 數字音頻工作站的特彆建議

前言/序言


《錄音藝術探微:從聲響的誕生到傳神的演繹》 作者:[此處可填入作者姓名,或留白] 內容簡介: 在浩瀚的聲海中,我們如何捕捉那轉瞬即逝的靈感,如何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可感的聽覺體驗?《錄音藝術探微》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工具書,而是邀請您深入一場關於聲音的深度探索。本書旨在揭示錄音藝術的底層邏輯,闡述其背後蘊含的聲學原理、技術精髓以及美學追求,為所有熱愛聲音、渴望理解聲音、並希望創造動人聲音的探索者們,提供一條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徑。 本書不局限於簡單的操作指南,而是將重心置於“為什麼”和“如何做得更好”之上。我們將帶領您一同剖析聲音的本質,理解其物理屬性如何影響我們的聽覺感知,以及這些屬性如何在錄音環境中被巧妙地運用和塑造。從麥剋風拾取的微小振動,到數字信號的精密編碼,再到最終播放的動態迴響,每一個環節都將得到細緻入微的審視。 第一部分:聲響的科學與感知——理解聲音的語言 我們首先從最基礎的聲學原理入手,深入探討聲音的産生、傳播以及人耳的聽覺機製。您將瞭解到聲音的波形、頻率、振幅、相位等關鍵要素,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我們所聽到的豐富世界。本書將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幫助您建立對聲音物理特性的直觀理解。例如,我們將探討不同頻率對聲音色彩的影響,高頻的亮度、中頻的飽滿以及低頻的厚重,理解這些如何塑造樂器的質感和人聲的清晰度。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人類的聽覺感知係統。耳朵是如何接收、解析和理解聲音的?聽覺心理學在此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書將解析聲音的空間感知、響度感知、音色感知等,並探討這些感知如何受到環境、個體經驗和文化背景的影響。理解聽覺的奧秘,是掌握錄音藝術的關鍵第一步,它能幫助我們預測聽眾的反應,從而在錄音過程中做齣更符閤人類天性的決策。例如,當我們知道大腦對特定頻率組閤的敏感度,就能在混音時更好地調整EQ,使聲音更加悅耳。 第二部分:錄音的藝術與技術——捕捉與塑造的智慧 在建立瞭對聲音本質的深刻認知後,我們將正式踏入錄音的核心領域。本書將係統地介紹各種主要的錄音技術和設備,但重點不在於羅列參數,而是強調它們背後的設計理念和實際應用。 麥剋風的哲學: 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類型麥剋風(動圈、電容、帶式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各自的指嚮性(心形、全指嚮、槍形等)對拾音效果的影響。本書將詳細探討如何根據音源的特性、聲學環境以及期望的錄音效果,選擇最閤適的麥剋風,並講解各種擺位技巧,例如近距離拾音如何增強臨場感和低頻,遠距離拾音如何捕捉空間混響。我們將以大量實例說明,即使是同一樂器,使用不同麥剋風或不同擺位,也會産生截然不同的聽感。 聲學空間的雕塑: 錄音環境的聲學特性對最終的錄音質量至關重要。本書將深入探討反射、吸收、擴散等聲學現象,以及房間的尺寸、形狀和材料如何影響聲音的品質。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簡單的聲學處理(如吸音闆、擴散體)來改善錄音空間,如何利用自然混響來增加聲音的氛圍感,以及如何在必要時創造一個“無反射”的近場環境。例如,在錄製人聲時,控製好房間的早期反射,能夠有效避免聲音的渾濁感。 信號鏈的奧秘: 從麥剋風到錄音設備,信號經曆瞭多次轉換和處理。本書將詳細解析前置放大器、均衡器(EQ)、壓縮器、限製器等關鍵音頻處理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技巧。我們將探討它們如何影響聲音的動態、頻譜和質感,並講解如何在混音中恰當地運用它們來塑造聲音的個性和層次。例如,我們將深入講解壓縮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不僅能控製動態,還能影響聲音的“衝擊力”和“黏稠度”,從而讓聲音聽起來更具“存在感”。 數字世界的語言: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理解數字音頻的編碼方式、采樣率、位深等概念變得尤為重要。本書將解釋這些參數對音質的影響,以及在錄音和後期製作中如何做齣最優選擇。我們將探討無損與有損壓縮的區彆,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考量。 第三部分:聲音的再創造與錶達——從技術到藝術的升華 錄音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達和藝術的再創造。本書將引導您思考如何超越技術的層麵,賦予錄音作品生命力。 多軌錄音的敘事性: 在多軌錄音環境中,如何將不同的聲音元素有機地組閤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編排、對位、聲像定位等手法,創造齣豐富的空間感和層次感。我們將分析不同樂器如何相互配閤,如何通過聲像的移動來引導聽眾的注意力,以及如何利用人聲和器樂的呼應來構建音樂的敘事綫。 混音與母帶:聲音的最終雕塑: 混音是將所有錄音軌道融閤成一個整體的過程,而母帶處理則是為最終發布做最後的潤色。本書將深入探討混音的藝術,包括如何平衡各軌音量,如何運用EQ和效果器塑造聲音的色彩和空間感,以及如何通過動態處理來增強聲音的衝擊力和清晰度。我們將解析母帶處理的目的,以及在掌握音量、動態和頻率平衡方麵需要注意的關鍵點,以確保作品在各種播放設備上都能呈現最佳效果。 情感的傳遞與風格的塑造: 最終,錄音藝術的價值在於其能否觸動人心。本書將鼓勵您深入理解音樂的情感內涵,並思考如何通過錄音技術來放大和傳達這些情感。我們將探討不同音樂風格的錄音特點,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塑造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將以經典的錄音作品為例,分析其成功的錄音和混音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服務於作品的情感錶達。 本書特色: 深度與廣度的結閤: 本書既有對基礎聲學原理和技術細節的深入剖析,也涵蓋瞭從錄音到混音再到母帶處理的完整流程。 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在講解理論的同時,本書將穿插大量實際應用案例和思考題,引導讀者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藝術與技術的融閤: 本書不僅關注技術層麵的操作,更強調錄音藝術背後的美學追求和情感錶達,幫助讀者成為兼具技術實力和藝術眼光的錄音創作者。 啓發性與前瞻性: 本書旨在培養讀者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引導他們關注音頻技術的發展趨勢,為未來的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錄音藝術探微》是一次對聲音世界的深入旅程。無論您是初次接觸錄音的新手,還是希望精進技藝的資深錄音師,亦或是對聲音充滿好奇的發燒友,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和深刻的理解。讓我們一同打開聲音的潘多拉魔盒,探索其中無限的可能性,用技術與藝術交織的雙手,創造齣震撼人心的聽覺奇跡。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拿到一本叫做《錄音室的秘密:聆聽的藝術與技術的交融》。我一直覺得,偉大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作麯傢和演奏傢的心血,更是錄音師與工程師們共同打磨的藝術品。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錄音室裏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為什麼有些現場演唱會錄音,聽起來比錄音室版本更具感染力?又或者,是如何在後期處理中,巧妙地營造齣一種“空間感”,讓聽者感覺身臨其境?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來介紹那些在音頻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讓我感受到技術背後的人文關懷。如果書中能涉及一些關於聲音美學的內容,比如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突齣音樂的情感錶達,那就更好瞭。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技術與藝術並非割裂,而是在錄音這個奇妙的領域裏,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

評分

最近入手一本叫做《聲波的語言:解析錄音工程的藝術與科學》的書,純粹是因為好奇心驅使。我平時聽音樂,更多的是享受鏇律和歌詞帶來的情感共鳴,對於錄音過程中的技術細節,說實話,瞭解得並不多。但“藝術與科學”這樣的組閤詞,總能激發我想要去探索一番的欲望。我總覺得,偉大的錄音作品,一定是在某個環節上,將藝術的靈感與嚴謹的科學技術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這本書會不會講到不同麥剋風的特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最終的聲音質感?或者,錄音棚裏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設備,比如混音颱、效果器,它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一些實用的技巧,哪怕隻是知道一些基礎概念,也能讓我日後在聆聽音樂時,多一份專業的視角,不再僅僅停留在“好聽”的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探索錄音工程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打動我的聲音背後的付齣與智慧。

評分

我最近收到一本新書,書名叫《音頻之道:從前端采集到後期處理的全方位剖析》。作為一名偶爾會玩玩錄音軟件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音頻製作的全流程充滿好奇。我最想知道的是,在聲音進入電腦之前,那些“前端采集”的過程到底有多重要。是說,如果前端采集得不好,後麵的處理再怎麼努力都補救不瞭嗎?這本書會不會詳細講解不同類型的麥剋風適閤錄製什麼樣的聲音?比如,錄人聲和錄鼓,是不是要用完全不同的設備?我一直對混響、延遲這些效果器很感興趣,它們是如何在不改變原始聲音的情況下,賦予聲音新的空間感和質感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圖解或者流程圖,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整個製作過程,而不是被枯燥的文字淹沒。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一首知名歌麯的錄音和混音是如何完成的,那就更好瞭,這樣我纔能更具象地去學習和模仿。

評分

作為一個對聲音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普通聽者,我最近入手瞭一本新書,叫做《音樂的煉金術:從錄音室到耳畔的聲音魔法》。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覺得,我們所聽到的每一首歌麯,每一個播客,背後都隱藏著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將原本無形的聲音轉化為觸動心靈的鏇律。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揭示這股力量的奧秘。我尤其期待它能解釋一些我一直睏惑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錄音聽起來那麼“通透”,仿佛歌手就在我耳邊低語,而有些卻顯得模糊不清,像是隔瞭一層厚厚的玻璃。我還想知道,那些錄音師是如何捕捉到樂器最細微的顫抖,或者人聲中最深沉的情感。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簡潔大氣,給我一種專業而又不失親和的感覺,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走進那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錄音世界。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這樣的小白揭開錄音藝術的麵紗,讓我對音樂的理解更上一層樓,甚至能在我自己的業餘創作中,也能用上一些聽起來“高級”的技巧,讓我的聲音也帶上那麼一點點魔法。

評分

我最近入手一本叫做《聲音的魔法師:錄音技術深度解析與實踐指南》。作為一名對音響設備有著濃厚興趣的發燒友,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那些讓聲音“活起來”的技術。我常常會在不同的音響店裏試聽,有時候會覺得同一個音樂片段,在不同的設備上呈現齣截然不同的效果,這讓我很好奇,除瞭播放設備本身,聲音在傳輸和處理的過程中,究竟經曆瞭哪些環節?這本書會不會講到數字音頻和模擬音頻的區彆,以及它們在音質上有什麼樣的差異?我還想瞭解,那些“發燒友”們常說的“解析力”、“動態”、“瞬態”這些術語,到底指的是什麼,又該如何去衡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讓我對音頻技術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且能指導我如何在選購音響設備時,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從而真正提升我的聽音體驗。

評分

內容感覺偏錄音師更多些,講發燒的東西略少

評分

外包裝不錯,側麵一個角,破瞭皮,錶麵封塑

評分

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

有什麼問題隨時倒數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送貨也快,關鍵是看不懂啊……看不懂……看不懂……重要的事說三遍!

評分

外包裝不錯,側麵一個角,破瞭皮,錶麵封塑

評分

對燒友和錄音師來說,是必備的知識,很全麵

評分

新鮮齣爐~很好很好很滿意很興奮,趁活動有優惠立馬下手瞭~

評分

書挺好的,內容非常專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