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本散文集】从近年散文作品500余篇中精选59篇,包括关于人生、关于财富、关于商业多重表达。这些文字其中也体现了他从籍籍无名到“中国很好的财经作家”的文脉轨迹。
·【一位财经作家的私人表达】书中吴晓波既用深情地笔触写下给女儿的文字、对人生的感悟,也以相对感性的视角回忆和记录了一些人事,如王石、褚时健、罗振宇、秦朔、何志毅等。
·【“马桶盖”掀起中国制造大讨论】《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我为什么从不炒股》等几篇在吴晓波频道公号上发布后获50万以上的阅读量,极高达200万。其中《在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李总理亲自提及,引发从上自下关于中国制造的热议。
·【全彩四色印刷】配精美插图,特别加入@老树画画插画作品。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收录了吴晓波近年散文作品60余篇,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散文中有他为人父的舐犊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时光有味,岁月留声,每一篇都是诚挚的表达。
·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蓝狮子的高管年会飞去日本冲绳岛开,我因为参加京东年会晚飞了一天,飞机刚落在那霸机场,看朋友圈里已经是一派火爆的购物气象:小伙伴们在免税商场玩疯了,有人一口气买了6只电饭煲!
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了,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我一度对此颇为不解:“日本的电饭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去广东美的讲课,顺便参观了美的产品馆,它是全国最大的电饭煲制造商,我向陪同的张工程师请教了这个疑问。
工程师迟疑了几秒钟,然后实诚地告诉我,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
“我们在材质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美的创办于1981年,从1993年开始生产电饭煲,它与日本三洋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先者。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占比的反转,竞合关系发生微妙改变,日本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变得越来越谨慎,“很多拥有新技术的家电产品,不但技术对中国企业封锁,甚至连产品也不外销,比如电饭煲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很多年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
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发生在电饭煲上,从这些天蓝狮子高管们的购物清单上就可以看出冰山下的事实——
很多人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有女生当场做吹头发试验,“吹过的半边头发果然蓬松顺滑,与往常不一样”。
很多人买了陶瓷菜刀,据说耐磨度是普通钢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个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气,轻松就可以把东西切得整整齐齐了。”
很多人买了保温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不容易附着污垢,杯盖有LOCK安全锁扣,使密封效果更佳,这家企业做保温杯快有100年的历史了。
很多人买了电动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的布朗轻一半,刷毛更柔顺,适合亚洲人口腔使用……
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3个人买回了5只马桶盖。
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
冲绳的那霸机场,小且精致,规模相当于国内中等地级市的机场,蓝狮子购物团的30多号人涌进去,顿时人声鼎沸。不多时,在并不宽敞的候机大厅里,便满满当当地堆起小山般的货品纸箱,机场的地勤人员大概已然习惯,始终面带笑容、有条不紊,这样的场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安倍经济学”的胜利,也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规模逆袭。
过去20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大半为制造业者,我眼睁睁地看他们“嚣张”了20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优势的丧失。
“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就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项,那便是成本优势,我们拥有土地、人力、税收等优势,且对环境保护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形成了制造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可如今,随着各项成本的抬升,性价比优势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是渠道优势的瓦解。
很多年来,本土企业发挥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本领,在辽阔的疆域内构筑了多层级的、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可如今,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渠道被彻底踩平,昔日的“营销金字塔”在一夜间灰飞烟灭。
痛苦之三,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已在制造业拉响了很多年,然而,绝大多数的局中人都束手无策。近年来,一些金光闪闪的概念又如小飞侠般地凭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还有什么“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新名词更让几乎所有50后、60后企业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若以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一代制造业者实已踏在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缘。
可是,站在那霸机场的候机大厅,面对小山般、正在打包托运的货箱,我却有了别样的体会。
其实,制造业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那就是:
做电饭煲的,你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粘锅;
做电吹风的,你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战场上乱碰运气,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咬碎牙根,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我的这些在冲绳免税店里疯狂购物的、年轻的蓝狮子同事们,大概都算是中国当今的中产阶层,是理性消费的中坚,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当然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不过他们同时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
“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
序言 封存青春,永不归去
E·B·怀特和约瑟夫·布罗茨基是我特别喜爱的两位美国随笔作家。
前者生活在富足而多彩的1960、70年代,常年为《纽约客》撰稿,几乎创造了风靡一时的“怀特体”,后者生于铁幕下的列宁格勒,曾被当作“社会寄生虫”流放西伯利亚,后来遭驱逐而在美国大学安度晚年。怀特和布罗茨基分别说过一段让倾慕他们的写作者非常沮丧的话。
在自己的随笔集《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里,怀特哀叹说,“我想对写作者而言,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今的更为残酷——他们所写的几乎还没离开打字机,时代就让其变得过时。”
而布罗茨基则是在著名的《小于一》中写到,“我对我的生活的记忆,少之又少,能记得的,又都微不足道。那些我现在回忆起来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则它们无疑都已被别人更好地表达过了。”
这两位天才级的文体作家,其实道出了所有写作者内心的两个必有的恐惧:散漫的文字比时代速朽得更快,而作家的经历及思想很可能在不自觉地拾人牙慧。
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多年来,一直拒绝出版散文集的原因。作为一位财经作家,我的文字的速朽度应该远远大于优雅的怀特和饱受厄运的布罗茨基。我写专栏的历史始于遥远的1994年,篇什数目应超五百,但我并不觉得这些散布于各家报纸杂志的专栏文章,值得用书籍的形式留存下来,他们是那么的琐碎,那么的应景,那么的犹豫,就好比一位职业棋手平日打谱的棋局,真真不足为外人观。而今天,当这本书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只能表明我已经承认衰老,我开始顾镜自怜,开始回望来路,开始用过来人的口吻试图对青年人说一些注定会被漠视的鬼话。
所以,这一本集子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件特别私人的事情。
在选编本书的那几个春夜,我好像一位旧地重游的旅人,小心翼翼地回到那些熟悉的街巷,尽量压低帽檐,避免遇到熟人,蹑手蹑脚,随时准备逃离。本书中的若干篇章,最旧的创作于十五年前,那时的我,在文字江湖里籍籍无名,因而可以信口雌黄,横行霸道。渐渐于今日,我的某些文字已如身躯上的肌肉,服帖、松软而暗生法令纹。
当我把这些漂浮在岁月之河的文字打捞上来的时候,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告别的仪式:我将封存青春,永不归去。
我们这一代,多少属于天生地养的一代。我们从贫瘠的物质和精神年代走出,在骨骼和思想长成的那些日子里,父辈奔波于生计,国家则忙于经济的复苏和意识形态的角斗,他们都顾不上好好看管我们。我们在学校里胡乱地读书,吃进无数的垃圾,却又在思想的荒原上肆意地寻觅疯长的野草。步入社会之后,既有的秩序濒于崩溃,“效率”替代所有的法则至高无上,而我们所储备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很多突发的事实,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匆忙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在量化、冷酷的现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在这一本集子中,你可以非常清晰地读出我所描述的景象,很多篇章中表现出来的自责与词不达意,是被击溃前的哀鸣,而另外一些篇章里的激越和温情,则是逃进书斋后的喘息与抵抗。
从2014年5月开始,我开出“吴晓波频道”,恢复了每周两篇专栏的写作节奏,这使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的一些文章在社交朋友圈里流传得很广,本书中有将近一半的内容写于过去的这一年间。这一次的结集,继往于青葱,止步于当下,也算是一次长途旅程的即景记录。
如果说这些文字还值得阅读,仅仅在于布罗茨基所提供过的那个理由——“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毕竟,这是一个我们参与创造的时代,它一点也不完美,甚而不值得留恋,但是,它真的到来过,而且轰隆隆地裹挟一切,不容任何一个年轻人脱身旁观。
“我们都是精神上的移民。”这是我的职业偶像沃尔特·李普曼讲过的一句话,也许这是每一个国家的观察者所难以逃避的宿命,他一生为美国人瞭望世事,铁口判断,但在内心,却始终难以挥散自少年求学时就已生出的疏隔感。
是为序。
吴晓波
2015年5月4日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妙,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立刻获得某种“答案”的书,而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你去探索,去体验。我被书中关于“时间的另一种流向”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用我们惯常的线性思维去度量时间,而是将时间视为一种流动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比如,他会描写一个瞬间如何可以承载永恒的记忆,一个微小的善举如何能产生绵延不绝的影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收集回忆的碎片”的章节,作者描绘了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美好片段,像是一颗颗珍珠,虽然微小,却在串联起来时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读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经被我遗忘的,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追求宏大的目标,也不必为时间的流逝而感到恐慌,因为生命的美好就蕴藏在每一个当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珍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浪费”这个词,或许,把时间投入到那些能滋养心灵、丰富生命的事物上,才是最不浪费的方式。
评分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指导性书籍,毕竟“浪费”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总带着些负面色彩,而“美好事物”又显得有些抽象。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作者完全没有想要去“规划”或“优化”我的时间,而是邀请我去做一场精神上的漫游。书中的故事,有些像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有些则像是从古老传说中汲取的灵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寻找失落的香料”的篇章,作者详尽地描述了那种香料的颜色、气味、触感,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读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香气,感受到在古老市集穿梭的喧嚣。这种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描绘,让我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且,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强调“浪费”的积极意义,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故事,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那些看似“无用”或“耗时”的事情,恰恰是我们灵魂得以滋养、生命得以丰盈的关键。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被社会的功利性所裹挟,忘记了纯粹的美好本身就具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淡淡的复古感,书名又带着一丝哲学的意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作者能带我进入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读了几章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种温柔的力量包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或者在忙碌中来不及品味的瞬间。比如,早晨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时的光影变幻,雨滴落在玻璃上的轨迹,甚至是一杯热茶在手中散发出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去感受当下的气息,仿佛作者的文字是一种催化剂,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美好,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情感。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深刻的理论来吸引读者,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回避了所有功利性的色彩,纯粹地呈现了一种对“美好”的执着追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极强的画面感,仿佛能够将我带入书中描绘的场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捕捉光影的游戏”的篇章。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光线在物体上投下的形状和颜色,以及这种观察本身带来的乐趣。我甚至尝试着在阅读后,走出家门,去观察阳光如何在树叶间跳跃,如何在墙壁上勾勒出变幻的图案。这种从最日常的现象中发掘美的能力,是作者带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强烈的说教,也没有试图去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它只是温柔地提醒我,生活中有无数值得驻足和欣赏的美好,而我们常常因为追求速度和效率而错过了它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宁静,也更加愿意去关注那些细微的美丽,也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那些看似“无用”却能触动灵魂的瞬间。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能够帮助我摆脱日常焦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方式,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它没有给我心灵鸡汤式的安慰,也没有给我具体的行动指南,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内敛、克制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深刻的理解。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沉默的艺术”的描写所打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在寂静中发生的种种美妙,比如夜晚星辰的低语,雪花飘落的声音,或是独自一人静坐时的思绪流淌。这些描述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依赖外界的喧嚣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细细地品味每一个字句。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疗愈的力量,它让我慢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那些被我忽略的微妙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成就,而是源于内心深处与自己和他人的连接,以及对生命本真的热爱。
评分很不错的书,遇到满减就又囤了一点,慢慢啃,不怕书荒了,多看点书总是没有错的,多看看书充实自己。速度很快,以后继续京东购买。
评分安静的读完,让心灵也安静,有了新的思维方式,京东送货快!快!快!
评分财经作家吴晓波大作,看过激荡三十年。很喜欢。大败局还没读,应该也会很棒的。只是这套书纸质不如激荡三十年
评分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谢谢掌柜的!说实在,这是我购物来让我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评分书不错,值得推荐。京东送货服务也值得点赞
评分活动价格买的,好划算,好大一个箱子,不错不错,够看的了
评分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
评分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但是,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