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藕庐诗草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藕庐诗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绍城 著,谭苦盦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日记
  • 游记
  • 诗歌
  • 藕庐诗草
  • 十八国游历日记
  •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 民国史
  • 珍稀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1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6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藕庐诗草》(又名《十八国游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三种,乃近人金绍城所撰。金氏(1878-1926)亦名金城,字巩伯、拱北,号北楼、藕庐、藕湖,浙江南浔人。幼嗜绘事,后游学于英国王家书院,攻习律政。光绪末年,归而纳赀,以知县分江苏。其后历官上海会审公廨襄谳委员、大理院刑科推事、修订法律馆纂修官、大理院统计科科长、集议处处长、民政部谘议官等职。民国后,历官江南查办使、军事外交官、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民国十五年,病卒于沪,享龄四十九岁。金氏一生回翔于律政与艺术间,撰述宏富,除却此处所刊印之《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而外,尚有《派赴第八次万国监狱协会并考察各国监狱司法制度呈稿》、《北楼论画》、《画学讲义》、《北楼临董画册》、《吴兴金北楼画册》、《北楼印存》诸种,另又译有《第八次万国监狱协会报告书原本》、《各国监狱制度译略》、《美国纽约省监狱记略》云云。
  《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系宣统二年至三年间(1910-1911)金氏出席在美国举行之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兼考察欧美诸国法庭规制及审判办法之纪要。两记原为一体,题作《第八次美洲万国监狱会兼考察欧洲各国监狱审判日记》,下署“监狱协会会员大理院推事归安金绍城、长乐李方著,书记官王树荣参校”。李方(1877-?),或作“李芳”,日记之内又称“李君楠芳”,广东长乐人,律师出身,后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归授法政科进士,补大理院刑科推事,兼京师大学堂法政科大学教习。民国后,历官驻萨摩岛领事、驻北婆罗洲总领事、驻瑞士使馆秘书等职。王树荣(1871-1952),字乐静,号仁山、戟髯、刚斋、相人偶,浙江归安人,光绪甲午(1894)科举人,毕业于京师法律专门学堂,历官江苏高等审判厅推事、直隶高等审判厅推事等职。民国后,历官山西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江苏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湖北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安徽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司法行政部科长等职。两氏虽与金氏偕至美国莅会并考察诸国之审判监狱制度(李氏为专员,王氏为随员),然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廿一辑所影印的《第八次美洲万国监狱会兼考察欧洲各国监狱审判日记》原稿(附录《藕庐诗草》)之行文语气及书写字迹而断,著者当为金氏,李氏或仅挂名而已,王氏则只参与了文字之校订。
  对于金氏手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未依“第八次美洲万国监狱会兼考察欧洲各国监狱审判日记”旧题,另作“十八国游历日记”,实以小名代大名也。盖据金氏眉批之语来看,其初衷在于将日记一分为二印行,一日“游历日记”,一日“调查日记”,前者侧重于一般性考察,后者偏向于重点式载述。虽旋以宗庙之隳圮而寝其事,然影印本之不宜以。十八国游历日记“为题当可论断。民国三年(1914),太原监狱分别石版印行《十八国游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皆为”刚斋法学丛刻“之一),方将金氏之想付诸现实,前者今藏国家图书馆,后者今藏上海图书馆。太原监狱石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稍后,京师第1监狱将之铅版重印(列为”考察各国监狱制度纪要五种“之一),民国十二年(1923)再版,今藏国家图书馆。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藕庐诗草》记载经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那威、瑞典、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瑞士等十八国之踪迹及闻见,内以考察诸国之审判监狱制度为主线。《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记载除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瑞士而外的十五国之法庭规制及审判办法。综合两者所载,对于侧面了解清季司法制度革新之诉求,进而重新认识此际政治体制转型之实践,乃至深层研寻近代历史嬗变之脉络,均有重要意义。
  至于《藕庐诗草》,则系民国十五年可读庐所梓行之金氏诗集。(金氏病殁之后,《湖社月刊》亦有连载。)题材包括纪游、写怀、咏物、题画,其中尤以末者为多。这些诗什,或质朴古拙,或疏简澹远,或苍凉孤寂,或新奇明快,逸趣横生,佳境妙有,对于了解金氏诗画创作之成就,进而探求近代诗画文学之发展,当亦有所裨益。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藕庐诗草
附录一 金绍城资料
附录二 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资料
附录三 各国罪犯之待遇
附录四 我的哑旅行史之一页
附录五 遐举杂记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十八国游历日记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藕庐诗草》:
  二十一日,晴,西历三月二十一号往访巴黎大狱故址。廛阎比栉,道路荡平,欲访求当时黑暗之情形,盖已化为泠风荡为飘尘,无复遗迹之可寻矣。惟见民权纪功铜塔,高极云霄,直上二百四十馀级,旋螺上升,中间极暗,秉烛而上,超升绝顶。四面回廊宽四五尺许,凭眺巴黎全城皆在足底,遥与铁塔东西对峙,然其高度仅及铁塔三分之一耳。塔上题名者纵横满壁,或用铅笔,或用粉笔,或以钢刀划铜作字,几无隙地,铁塔上亦然,驯至升机中玻璃窗亦镌字焉,此极可厌而不雅观。美国华盛顿塔悬为厉禁,犯者罚美金四十元。上海辛氏松柏园另备纸笔以供游客之书名或题咏,而禁止疥壁。凡有游观之所,二法必取其一,斯为得也。
  二十二日刘钦使招饮。座有吴应乾、朱冠薇二君。吴君从罗马来,朱君从中国来也。夜,译书。
  二十三日,西历三月二十三号观巴黎赛会。由浣衣局醵赀为之,选浣女三人,有姿首者为皇后,乘宫车环游于市,采彩花掷人以为笑乐。盖贫女艳羡天家之乐,于赛会时扮演之,聊以极一时之快意云尔,中选者亦称一时之荣耀焉。间以各种杂剧,或涂面,或戴面具,纸糊人物禽兽之属,矜奇炫异,色色翻新。有真空纸人及大龟缚于车中,行至中途而放之,突尔上升,徘徊空际,观者无不仰天大笑。又以五彩纸剪如榆钱,女郎幼孩争购之,随意掷人,被掷者不得生嗔,盖以为佳节宜行乐也,可见“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西有同情焉。
  二十四日,阴,甚寒,西历三月二十四号游克罗尼博物院。所藏法国旧服器甚夥,銮舆皆丹漆饰金,拿破仑及路易十六世乘舆皆在焉。法之大革命杀人如草,而路易十六世之宫车独无恙,物之存毁固有数存乎其间欤?壁间悬织丝毯,为法国出产,极精细。意大利摩色画数十幅。仿中国磁器数笥,但釉色终觉少逊。女鞋无数,皆翘底而锐首,竟有尖如中国女鞋者,可见女子以小足为美观中西同此习尚。今西妇跳舞之鞋皆底甚高而头甚仄,《史记·货殖传》有“蹑利屣”之文,集解云“舞屣也”,“利”即有尖锐之意。至如“云裹蟾头”、“露侵鸦袜”,唐人韵语类多摩写。尖形浸淫二千年之久而成为缠足之积习者,其所由来者渐矣。夜,观影戏。与留声机器合演作《雄鸡三唱》,弥觉有声有色,然现在三色照相日益发明,将来能合三者而为~,必更有可观者耳。二十五日,雨雪,寒,西历三月二十五号观照相赛会。山容则烟霭空濛,水色则沧波绵缈,以至月光灯火皆能以摄影传神,真进乎技矣。大致照相一道如作文然,以同中见异者为贵,所谓众趋弗趋众避弗避者是也。又观油画赛会。画不甚多,新者皆以粗枝大叶见长,甚或以模糊取致,如八大山人、石涛和尚一派者,盖一变从前精湛严整之习矣。出至中国磁器铺。无甚佳品,有广漆围屏八扇,上画外国故事,内一扇为化人国,店主人问“化人国见于中国何书”,举<列子》所述“化人”之说以告之,意甚欣慰。夜,至车站送吴应乾赴罗马,托购桉树子。桉树出于澳洲,罗马亦有之,吴挹清星使尝译为《桉谱》述其功用,并以入告,特托购归,将为十年树木之计也。
  二十六日,雪,西历三月二十六号复船西函。午后,至述勤处译书。夜,在述勤处作连珠诗。每人出二字题《蛱蝶图》,三妹所绘也。诗云:“万花(仁)深处(拱)蝶争(述)飞,丛(陶)薄春(仁)阴送(拱)夕晖(述)。偶向(陶)红栏(仁)西角(拱)倚,闲(述)看逐(陶)队抱(仁)香归(拱)。”复作“春驹”联句一首云:“野鸟争飞丽日长(拱),红尘一骑入花乡(仁)。半生瞬觉流光过(述),千里空劳梦境忙(陶)。香国知音逢伯乐(拱),蘧园物化幻蒙庄(仁)。轻驮玉蕊时成队(述),空谷幽兰自在芳(陶)。”
  ……
《十八国游历日记》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八国游历期间的珍贵日记。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以及朴实真挚的文笔,记录了其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的所见所闻。日记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图景。 一、 时代背景与作者身份 本书的创作年代,正值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殖民,工业革命的成果改变着世界面貌。中国正经历着内忧外患,寻求变革与图强的道路。作者身处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其游历经历无疑带有特殊的使命感和历史意义。 作者身份的揭示,对于理解日记内容至关重要。虽然此处不详述作者信息,但可以推测,作者应是一位具有较高学识和开阔视野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官、学者或有识之士。他的游历并非简单的观光,而是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探究,以及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二、 日记内容梗概 1. 欧洲之行:文明的冲击与反思 作者在欧洲的行程,详细记录了其对西方先进文明的观察。 城市景观与社会结构: 作者描绘了伦敦、巴黎、柏林、罗马等欧洲主要城市的繁华景象,从高耸的教堂、宏伟的宫殿,到繁忙的街道、喧闹的集市,无不体现了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他对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社会分工、城市管理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政治制度与思想思潮: 在政治方面,作者对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不同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考察,记录了各国的政治运作方式,以及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情况。他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在欧洲兴起的各种思想思潮,也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记录,并思考这些思想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科技发展与工业成就: 工业革命的成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蒸汽机、火车、电报、轮船等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到惊叹。他参观了工厂、矿山、港口,考察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并思考中国如何借鉴和学习。 文化艺术与教育体系: 作者对欧洲的文化艺术成就也进行了记录,包括博物馆、画廊、剧院的参观,以及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感受。他对西方发达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学的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风俗与民情: 除了宏大的政治经济层面,作者也关注到欧洲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家庭的构成、宗教信仰等细节。他记录了当地的饮食、服饰、节日庆典,以及人们的社交礼仪,力图展现不同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 2. 亚洲之行:东方古国的变迁 在亚洲的行程中,作者的视角从西方文明的冲击转向东方古国的变迁。 日本的崛起: 作者记录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其迅速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成就。他对日本学习西方,并成功实现国家崛起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 东南亚诸国的风貌: 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的东南亚国家,作者记录了其在西方列强影响下的社会变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可能在其中看到了中国在海外的华人群体,并关注他们的生活境遇。 印度与中东: 对印度等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作者关注其宗教、种姓制度、社会结构,以及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状况。对中东地区,他可能关注其伊斯兰文化、古代文明遗迹,以及在奥斯曼帝国衰落背景下的政治格局。 3. 美洲之行:新大陆的希望与挑战 在美国等新大陆国家,作者看到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象。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考察了美国飞速发展的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他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法治精神、以及移民社会的特点进行了关注。 “新大陆”的活力与机遇: 作者可能看到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所带来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他也可能触及到美国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种族问题等挑战。 三、 日记的价值与意义 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提供了关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世界史、中外关系史、以及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深刻的民族反思: 作者的游历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对比中进行深刻的反思。他通过观察他国的长处,审视中国的不足,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日记中蕴含的对中国前途的忧虑和对国家富强的期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开阔的国际视野: 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认识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并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打破了国人固有的狭隘视角,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审视。 朴实真挚的文学价值: 作者的日记以其朴实真挚的文笔,记录了真切的感受和思考。即使是关于宏大叙事的内容,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判断,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学感染力。 《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 本书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社会调查报告,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十五个国家对当地审判制度和监狱状况的深入考察。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不同国家司法体系的运作、刑罚的执行、囚犯的待遇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记录,为我们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球司法文明的现状,并引发了对人权、正义和改造的深刻思考。 一、 时代背景与调查动因 本书的创作时期,正值全球范围内人权意识觉醒,以及对刑罚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许多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酷刑和野蛮的惩罚方式,探索更人道、更有效的司法和改造模式。 作者进行此次调查,很可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司法现状的关切: 当时的中国,司法体系落后,刑罚严酷,人权保障不足。作者可能希望通过考察他国先进的司法经验,为中国的司法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道主义的感召: 作者对囚犯的遭遇怀有深切的同情,他希望了解并记录下那些在黑暗中遭受不公待遇的人们的故事,并呼吁改善他们的处境。 学术研究的需要: 作为一名学者或社会活动家,作者可能致力于 comparative law (比较法学) 或 penology (刑罚学) 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来充实和完善其理论体系。 二、 调查内容详解 作者的调查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当时世界主要文明区域的代表性国家。在十五个国家的调查中,他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审判制度的运作: 法律体系与程序: 作者详细记录了各国不同的法律渊源,如成文法、判例法等,以及审判程序的差异。他关注了庭审的公开性、律师的作用、证人制度、证据的采信规则等。 法官与陪审团制度: 他考察了法官的选拔、任职和审判过程中的独立性。对于引入陪审团制度的国家,他记录了陪审团的构成、职能以及在判决中的作用。 刑罚的种类与量刑: 作者记录了各国对不同罪行所施行的刑罚,如监禁、罚款、流放、死刑等。他关注了量刑的自由裁量权,以及是否有量刑指导原则。 刑事侦查与证据收集: 他可能也触及了犯罪侦查的手段,以及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监狱设施与管理: 监狱建筑与布局: 作者详细描述了各地监狱的建筑风格、规模、内部布局,包括牢房的条件、采光、通风、卫生状况。他可能会对比不同国家监狱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 囚犯的管理与纪律: 他关注了监狱的管理模式,如集中管理、分级管理等,以及对囚犯的日常作息、行为规范、劳动改造的要求。 囚犯的待遇: 这是调查的重中之重。作者深入了解了囚犯的饮食、衣物、医疗、卫生条件。他会记录下囚犯是否受到虐待,是否有机会获得教育和培训。 改造与教化: 作者重点考察了监狱是否为囚犯提供改造和教化的机会,例如职业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心理辅导等。他会关注这些措施的效果,以及其对囚犯出狱后重新融入社会的影响。 监狱的特殊群体: 作者可能还会关注妇女、未成年人、政治犯等特殊群体的监狱待遇。 3. 司法与监狱的社会影响: 犯罪率与社会治安: 作者可能会将调查到的司法和监狱状况与该国的犯罪率、社会治安状况联系起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人权保障的评价: 基于其调查结果,作者会对各国在审判和监狱管理中对人权的保障程度进行评价,并可能提出改进建议。 国际比较与启示: 通过对十五国的横向比较,作者会总结出不同司法和监狱模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适应性。 三、 本书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 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 本书提供了关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球司法和监狱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它为研究当时的法律史、社会史、人权史、以及各国监狱制度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深刻的人权与正义反思: 本书以翔实的调查结果,揭露了许多不人道、不公正的司法和监狱现象,唤醒了人们对人权和正义的关注。它促使人们思考,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如何对待罪犯,如何平衡惩罚与改造,如何实现真正的正义。 对中国司法改革的启示: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面镜子。它让国人清晰地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为推动中国的司法现代化改革,建立更人道、更科学的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动力。 跨文化对话的基石: 本书通过对不同国家司法制度的考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对法律和人权理念的理解和对话,为构建更和谐的国际社会贡献了力量。 《藕庐诗草》 《藕庐诗草》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与雅致意境的诗集。集中的诗篇,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象、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雅的艺术追求。虽然本书不包含前两部分的内容,但其独立的文学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一、 诗歌风格与主题 本书的诗歌风格,总体上趋于 写实与抒情相结合,并流露出浓厚的 文人雅士情怀。 写实性: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寻常景物、人事变化,通过诗歌的形式加以展现。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如“荷风”、“月色”、“烟雨”,还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如“闲谈”、“对弈”、“品茗”,都显得生动而具体,仿佛将读者带入当时的环境之中。 抒情性: 在写实的基础上,作者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有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情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这些情感的抒发,并不显得过于激昂,而是内敛含蓄,恰到好处地融入诗句之中。 雅致意境: “藕庐”之名,本身就带有几分闲适与淡泊的意境。“藕”象征着纯洁、高洁,而“庐”则暗示着简朴、宁静的居所。诗集中充斥着这类高雅的意象,如“云水”、“山水”、“梅兰竹菊”等,营造出一种脱俗的艺术氛围。 怀古与哲思: 部分诗篇中,也流露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思考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经历的感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二、 诗歌内容梗概 尽管具体的诗歌内容需要逐篇阅读方能体会,但从诗集的整体风格可以推测,其内容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咏物言志: 作者可能通过对自然景物,如花草、山水、季节变换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或人生感悟。例如,借咏梅的清高,来比喻自己的品格;借观月的清辉,来抒发内心的孤寂。 酬赠唱和: 诗集中很可能包含作者赠予友人、或与友人唱和的诗篇。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交游,也体现了当时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文化风尚,以及彼此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 怀人思乡: 身处异乡或经历离别,思念故土、怀念亲友之情,往往是诗人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些诗篇将充满淡淡的忧伤和深切的眷恋。 记游纪行: 作者在游历过程中,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诗篇如同一个个微缩的风景画,将旅途中的点滴美好或感触定格。 人生感慨: 随着年岁增长,对人生际遇、世事变迁的感慨,也必然会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可能包含对荣辱得失的淡然,对时光易逝的叹息,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探寻。 三、 本书的文学价值 展现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藕庐诗草》是研究当时文人生活、思想情趣、艺术审美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 精炼的语言与优美的意境: 作者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能够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深刻的意境。这种艺术表现力,使其诗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真挚的情感流露: 诗歌中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挚的情感。《藕庐诗草》正是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保存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作为一部诗集,它本身就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总结 《十八国游历日记》以宏大的视野,记录了作者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以严谨的态度,揭示了司法与人权的真相;《藕庐诗草》则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文人的雅致情怀。这三部著作,虽然各自独立,但共同构成了对那个时代多维度的记录与展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自觉性。我注意到编者在处理这些历史文本时,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无论是对原文的保留程度,还是注释的详尽程度,都做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他们似乎深知,面对这些稀有史料,最大的忌讳就是过度解读和现代化干预。因此,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历史文本的“原貌”,这使得读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原始语境进行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原件的态度,是衡量一套史料丛刊水平高下的关键指标。对于历史的爱好者而言,这种“不打扰”的编辑哲学,远比那些面面俱到的导读更为珍贵和可靠。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里那些不同作者留下的文字,展现了极大的风格多样性,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几段游记的叙述方式,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描绘了异国他乡的奇景异闻,更通过对比手法,折射出当时国人内心深处对现代化进程的迷茫与渴望。那种夹杂着乡愁、惊奇与批判的复杂情绪,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节奏感和画面感。相比之下,一些官方性质的记录则显得更为 terse 和写实,但即便是这些“枯燥”的文字,也蕴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修辞和话语体系,解析起来同样趣味盎然,展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能力。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一格,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排版,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光是翻阅这本书的扉页,就能感受到编辑者的用心良苦,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件穿越时空的文物。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沉甸甸的历史文字时,不至于感到压迫,反而有一种庄重而肃穆的仪式感。尤其是那些罕见的插图或手稿影印件,清晰度和还原度都极高,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和细节,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怀有深厚敬意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视觉和心灵上的盛宴。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俨然成了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丛刊的价值,绝非简单地“收集了旧文件”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多维度的历史“观察站”。它不仅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砖石,也为那些对历史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窥视过去生活肌理的窗口。书中的世界是矛盾的、多元的,充满了张力——既有对宏大叙事的侧面印证,也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致描摹。这种多层次的、有机的历史呈现,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行为,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让人读完之后,心中的历史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回味无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得提一下它的史料价值和深度挖掘。这套丛刊收录的材料无疑是经过了极其严谨的筛选和考证,其稀见程度,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于史学研究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同于那些烂大街的二手资料,这里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份记录,都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未经稀释的时代气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关于特定历史事件的侧面记载,它们从一个独特的、甚至是此前从未被主流历史叙事关注的视角,提供了极具颠覆性的佐证或补充。这种“冷门”但“核心”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理解框架,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既有的历史定论,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地下考古工作,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购入一读。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晒单烦死,但自己又有强迫症。没办法。这套丛书感觉不错,希望以后继续出好书。

评分

购物首选京东,宅男不用出户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肯定哦!

评分

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 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 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是建在几个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这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ldquo;吉库拉塔&rdquo;。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 乌鲁克城废墟上的这座塔是残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层进式神庙)之一。据考证,塔庙建于公元前21世纪,它是乌尔那姆(Nammu)国王为了表示对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这一时期的雕刻相当发达。 苏美尔人的圆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雕像身体呈圆拄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划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刻画写实。神志庄严威严,个性坚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其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政府山地的历史场面。对角线的构图使浮雕具有动感和空间感,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版上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共分三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动物、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倾向于平面的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象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工艺美术:苏美尔人是古代最杰出的工艺美术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如黄金器物、武器、金头盔、匕首、乐器等。 苏美尔人的牛头竖琴是最古老的精美乐器。琴架顶部以牛头作为装饰,用天青石和金箔制成,牛的神志表现得十分生动,顾起的牛鼻似在翕动。琴身由黄杨木制成,正面在沥青上用贝壳镶嵌着人和动物,表现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与双头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动物在进行人类活动的情景,具有浓厚的奇异色彩。 编辑本段 (二)巴比伦美术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人&mdash;阿卡德人的传统。(可惜,迄今为止所发现和保存的巴比伦美术作品却为数不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汉漠拉比法典石碑。 汉漠拉比建立了庞大的巴比伦王国,并颁布了著名的汉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汉漠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的宝座前,听他口授法典。太阳神的威严和汉漠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 编辑本段 (三)亚述美术 简介 公元前1600年前后,巴比伦被加喜特人灭亡。以后的600年中,两河地区文化处于退化时期。 野蛮加喜特人很少创造出杰出的艺术成就,而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高原兴起了另一支闪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兴起,史称亚述人。 亚述人的性格极为膘悍,崇尚武功。他们连年进行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整个两和地区和埃及,成为盛极一时的亚述帝国。但这个矛盾重重的大的国并不长久,在内外矛盾的夹攻之下于公元前612年灭亡。 亚述人在文化上同样受苏美尔人影响,但却不具有苏美尔人那种宗教的虔诚。他们的艺术主要为世俗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