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方法原理

电化学方法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余德 著
图书标签:
  • 电化学
  • 分析化学
  • 原理
  • 方法
  • 仪器
  • 应用
  • 科学
  • 技术
  • 高等教育
  • 专业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13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9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3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化学方法原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在广泛使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原理。全书包括稳态电极反应动力学、扩散传质的数学方法、控制电势暂态法、控制电流暂态法、线性电势扫描及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旋转电极及超微电极电化学,每种方法都详细讨论了可逆电极反应、准可逆电极反应、不可逆电极反应、前置反应机理、后置反应机理、催化反应机理及多步电荷转移反应。书中对所有的扩散方程式都有详细的数学解,并深入剖析了所有描述电极过程规律的方程式,详细讨论了隐含在方程式中的电极过程特征。全书层次分明,概念清楚。
  《电化学方法原理》可供化学、冶金、材料、化学电源、选矿、环境工程、生物、电镀及金属腐蚀与防腐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稳态电极反应动力学概述
1.1 稳态及暂态电极过程
1.2 传质过程动力学
1.3 电极反应动力学(电荷转移动力学)
1.4 耦合均相化学反应的电极反应
1.5 电化学吸附与等效电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扩散传质的数学方法
2.1 Laplace变换
2.2 Fick's第二定律L印lace变换及其解
2.3 Laplace变换的反演(逆变换)
2.4 耦合化学反应的电极过程Fick's第二定律及浓度Laplace变换表示式
参考文献

第3章 控制电势暂态法
3.1 常见的控制电势方法及实验
3.2 扩散控制下的电极反应(电荷转移反应)
3.3 任意电势阶跃下可逆电极反应(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3.4 任意电势阶跃下不可逆电极反应(不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3.5 任意电势阶跃下准可逆电极反应(准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3.6 前置反应机理
3.7 催化反应
3.8 双电势阶跃计时电流法
3.9 计时电量法(计时库仑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控制电流暂态法
4.1 概述
4.2 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4.3 准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4.4 不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4.5 过渡时间T测定方法
4.6 多步电荷转移反应
4.7 前置反应机理
4.8 催化反应的电极过程
4.9 平行电荷转移反应
4.10 电流换向阶跃法
4.11 合理电流密度及电极面积的选择原则
参考文献

第5章 线性电势扫描及循环伏安法
5.1 概述
5.2 线性电势扫描伏安法
5.3 循环伏安法
5.4 有可逆后置化学反应的电荷转移反应
5.5 伴随有不可逆后置化学反应的电荷转移反应
5.6 伴随有前置化学反应的可逆电荷转移反应
5.7 伴随有可逆电荷转移的催化反应
5.8 伴随有不可逆电荷转移反应的催化反应
5.9 多步电荷转移反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化学阻抗谱
6.1 概述
6.2 电化学阻抗谱与复数的关联
6.3 等效电路的概念及等效元件阻抗谱
6.4 等效电路性质确定的依据
6.5 电极及电解池的等效电路
6.6 电化学极化的电化学阻抗谱
6.7 浓差极化的电化学阻抗谱
6.8 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同时存在时的电化学阻化谱
6.9 准可逆电极反应的电化学阻抗谱
6.10 阻抗复平面图半圆旋转现象
6.11 电极表面过程的法拉第阻抗表示式
6.12 电极表面过程的法拉第阻抗与电极等效电路
6.13 B<0时电化学反应机理与电化学阻抗复平面图的关系
6.14 B>0时电化学反应机理及电化学阻抗复平面图的关系
6.15 状态变量的弛豫过程及时间常数
6.16 状态变量个数及有关参数值的测定
6.17 混合电势下的法拉第阻抗
6.18 电化学阻抗谱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旋转电极
7.1 前言
7.2 旋转圆盘电极
7.3 液相传质对流-扩散方程式
7.4 旋转圆盘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规律
7.5 旋转圆环及旋转圆环-圆盘电极
7.6 电极反应的中间产物的鉴别
参考文献

第8章 超微电极电化学方法原理
8.1 绪论
8.2 超微球形电极
8.3 超微圆盘电极
8.4 超微电极实验仪器及电极制备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光影的低语:现代艺术中的光线与色彩探索》 本书并非探究电化学原理的专业著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艺术创作领域,深入剖析光线与色彩如何成为现代艺术家表达情感、构思观念、塑造形式的重要媒介。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感受艺术家如何借由对光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实验,突破传统绘画的局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第一章:光影的语言——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革命 印象派画家如莫奈、德加、雷诺阿,他们的作品是对自然光线瞬间变化的极致捕捉。我们分析他们如何在户外写生,如何运用短促、并置的笔触来模拟阳光下物体表面闪烁的光斑和微妙的色彩变化。例如,莫奈笔下的鲁昂大教堂,在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光影变幻,呈现出的是色彩而非形的实质。德加在舞台灯光下的人物描绘,则捕捉了人工光源带来的戏剧性效果。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后印象派,梵高、高更、塞尚。他们接过印象派的光线研究,但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理性的结构。梵高大胆而浓烈的色彩运用,以及他标志性的旋涡状笔触,不仅仅是对光线的模仿,更是他内心激情与宇宙力量的具象化。高更则通过纯粹的色彩来象征情感和精神,他的作品中光线不再是模仿现实,而是服务于他所追求的神秘主义和装饰性。塞尚则通过多视点和几何化处理,探索光线如何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色彩的律动——表现主义与野兽派的色彩解放 表现主义画家,如蒙克、柯克特、席勒,他们将色彩视为直接抒发内心激情的工具。不再受客观色彩的束缚,他们运用扭曲的形体和强烈、对比鲜明的色彩来传达焦虑、恐惧、狂喜等极端情绪。例如,蒙克的《呐喊》,那如同血红天空般的色彩,并非真实景色的写照,而是艺术家内心深层恐惧的强烈外化。 野兽派,以马蒂斯、德兰、弗拉芒克为代表,更是将色彩的解放推向了极致。他们摒弃了色彩的自然主义描绘,大胆运用高纯度、不加混合的原色,以平面化的方式呈现。色彩在这里成为独立的审美元素,其本身的对比、和谐与冲突,便构成了作品的生命力。马蒂斯作品中的鲜艳色彩,如他笔下的室内装饰和人物,营造出一种愉悦、阳光般的生活气息。 第三章:光影的解构——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的光线实验 立体主义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透视法则。毕加索、布拉克等人开始从多个视角同时观察和描绘物体,将物体分解为几何形状,并在画面上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处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艺术家不再追求单一光源下的明暗对比,而是将光线视为一种分割和组合画面的力量,它穿透、穿插在不同的几何块面之间,形成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空间感。我们分析他们如何运用有限的色彩和色调,通过光影的交错来暗示物体的形体和深度。 抽象艺术则将光线与色彩的探索引向了纯粹的视觉感受。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等艺术家,他们试图摆脱对具象事物的描绘,直接探索色彩和线条的内在力量。康定斯基通过色彩的“内在声音”来传达精神体验,他认为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同音乐的音符。蒙德里安则追求极致的理性与和谐,他使用最基本的黑白灰和三原色,通过网格线和色块的组合,试图构建一种普世的精神秩序,光线在这里被抽象化为纯粹的几何关系。 第四章:光影的媒介——摄影、电影与数字时代的 visual 革命 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其对光线的运用更是直接而核心。从早期银盐摄影的黑白影调,到彩色摄影的丰富表现,我们探讨摄影师如何通过布光、曝光、后期处理来塑造画面中的光影效果,从而传达情感、营造氛围、突出主题。安塞尔·亚当斯对自然光线的精准捕捉,安妮·莱博维茨对人物肖像的戏剧性打光,都展现了摄影师作为“光影魔术师”的独特魅力。 电影艺术更是将光线与色彩的运用提升到了叙事和情感表达的全新高度。从默片时代的剪影与光斑,到彩色电影的丰富运用,再到数字技术的介入,电影画面中的光影不仅是环境的再现,更是情绪的放大器、故事的推进器。我们分析不同导演如何运用高调、低调、逆光、侧光等技法,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引导观众的情感,构建影片的视觉风格。 进入数字时代,艺术家们借助电脑软件和数字工具,对光线与色彩的探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数字绘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艺术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操控光影,创造出超越物理限制的视觉奇观。 结语: 《光影的低语》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现代艺术中光与色彩世界的窗户。我们并非在研究抽象的科学原理,而是在感受艺术家们如何以最直观、最感性的方式,运用光线与色彩这两种最基本、最强大的视觉元素,来触碰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我们对世界最真切的思考。这本书期待与您一同,在光影的交织中,发现艺术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生命科学与电化学的结合之处,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从生物电化学的起源讲起,详细介绍了生物分子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反应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控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物能量学的内容所吸引,作者深入浅出了阐述了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以及光合作用中光电化学过程的机理,将抽象的生物化学过程用电化学的语言进行了生动解读。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电化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如电化学刺激神经、电化学药物释放、电化学生物成像等,这些应用展示了电化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生命现象与电化学原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对生命体的电化学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从事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电化学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的宏大图景。作者并没有上来就罗列公式和理论,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我带入到电化学世界的起点,从早期的 Volta 电池到如今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飞跃,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书中对 Faraday 定律的解读,更是让我对电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教科书那样,将公式堆砌在纸面上,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每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化学内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电化学测量技术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伏安法、循环伏安法等常用技术的原理,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甚至连一些复杂的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扩散系数等,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讲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实验室,亲手操作着电化学仪器,感受着电流的流动和物质的转化。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电化学深入探索的强烈兴趣,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科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的巨大潜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下去,去探索更多电化学的奥秘。

评分

本书对电化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这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内容。作者从污染物的电化学降解入手,详细介绍了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废水、去除重金属离子、氧化有机污染物等技术。书中对高级氧化过程(AOPs)中的电化学氧化机理,如芬顿反应、臭氧氧化等,与电化学方法结合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化学修复土壤和地下水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电化学技术来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这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用于检测水体中的pH、溶解氧、有机物含量等,这使得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多元化。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电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评分

对于这本书在电化学理论前沿的探索,我感到既兴奋又充满敬畏。作者在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电化学概念,如量子电化学、人工智能在电化学中的应用、以及电化学与计算科学的交叉领域进行了非常有见地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机器学习在预测电化学反应性能和加速材料发现方面的应用案例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现代计算科学深度融合。书中对一些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的电化学模型,如表面电荷转移动力学、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等,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严谨的推演,这为我理解电化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洞察。这本书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电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电化学领域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的挑战,激发了我继续深入探索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对电化学在材料表面处理和保护领域的应用,给我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启发。作者详细介绍了电镀、阳极氧化、电化学抛光等技术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善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导电性等性能。我对书中关于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章节尤其关注,作者不仅深入浅出了分析了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机理,还详细介绍了电化学防护方法,如牺牲阳极法、外加电流法等。书中关于缓蚀剂的设计和应用,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通过化学修饰来降低金属表面的腐蚀速率。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电化学方法在功能性薄膜制备中的应用,如导电聚合物薄膜、传感器薄膜等的制备,这为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这本书在材料科学的应用层面,给我带来了非常直观的价值,让我看到了电化学技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强大作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物理化学基础部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在讲解电化学热力学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吉布斯自由能、电动势之间的关系式,而是从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出发,层层递进地推导出了这些关键公式。这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电化学过程的自发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相平衡和相图的内容,也为理解电解质溶液的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活度和活度系数时,通过类比生活中的“有效浓度”来解释其含义,这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瞬间变得生动易懂。此外,书中对电化学动力学中反应机理的剖析,也做得相当到位。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反应步骤的速率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验证机理,让我明白电化学反应并非简单的“一步到位”,而是充满着错综复杂的中间过程。这部分内容对我从事相关研究非常有启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思考和设计实验来探究未知反应的本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被书中关于电化学传感器部分的讲解所深深吸引。作者从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包括浓差电池型、电量型、电位型和电流型传感器。他对每种传感器的结构、工作电极的种类、电解质的选择以及信号采集和处理方法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介绍,它不仅解释了酶基传感器、抗体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还探讨了如何将生物分子与电化学信号偶联起来,实现对特定分析物的灵敏检测。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比如血糖仪、水质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将抽象的传感器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化学传感器在医疗健康、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书中对影响传感器性能的因素,如灵敏度、选择性、响应时间和稳定性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这些性能的策略,这对于我未来设计和开发新型传感器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在材料科学与电化学的交叉领域,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作者以电池材料为例,详细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学特征以及它们在电化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之前对固态电解质的理解非常有限,这本书通过对其离子导电机制的深入阐述,以及不同固态电解质材料(如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的优缺点对比,让我对这个方向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涉及了电极界面的形成与演变,以及界面反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形貌变化,以及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这对于理解电池衰减非常有帮助。尤其令我惊叹的是,书中对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介绍了纳米结构如何提高比表面积、缩短离子扩散路径,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对于我正在进行的新型电极材料研究,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框架和大量的理论支撑。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本书在电化学仪器和实验技术部分的介绍,对我这样一位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各种电化学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从经典的电化学工作站到新兴的微流控电化学平台,书中都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图解和详细的说明。我特别喜欢关于电极的制备和维护的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电极(如玻碳电极、金电极、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电极的活化和再生,这对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至关重要。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这无疑为我今后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这本书对电化学在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的深入探讨,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这些技术的认知。作者以详尽的篇幅,阐述了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各种二次电池(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选择、性能评估和发展趋势。我对书中关于燃料电池中电催化剂的设计和性能优化的部分尤其感兴趣,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催化剂材料(如铂基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催化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纳米化、合金化等手段来提高其活性和稳定性。对于超级电容器,书中对其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机制的细致讲解,以及不同电极材料(如活性炭、导电聚合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对比,让我对其储能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整本书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内容,都充满了前沿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理解当前和未来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

评分

不错不错~~买来好好学习~

评分

不错不错~~买来好好学习~

评分

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

评分

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

评分

速度快

评分

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

评分

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不错不错哦可以可以吧

评分

不错不错~~买来好好学习~

评分

一般般,不是很专业的书,不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