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庆通,梁文林 著
图书标签:
  • 热处理
  • 感应加热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制造技术
  • 表面工程
  • 第二版
  • 现代技术
  • 工业应用
  • 机械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0605
版次:2
商品编码:1174745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感应热处理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本书注重原理阐述,更着眼于应用技术介绍。本书配有丰富的图表与实例,实用性、针对性强。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一书是《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的修订版,此次修订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删旧增新,增加了近年来的感应热处理新工艺与新装备的内容。例如增加了感应热处理节能应用的一些实例;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感应热处理技术等内容,本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感应热处理行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一书适合于从事感应热处理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感应加热电源、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感应淬火机床与淬火夹具、感应淬火机床的主要部件与监控仪器、感应加热装置的辅助设备、表面淬火用感应器、感应淬火成套设备的组成与布置、感应热处理工艺、感应热处理技术开发等。本书注重原理阐述,更着眼于应用技术介绍。此次修订删旧增新,增加了近年来的感应热处理新工艺与新装备的内容。本书配有丰富的图表与实例,实用性、针对性强。
  本书适合于从事感应热处理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沈庆通,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汽车、拖拉机零件的感应淬火工艺与工装设计。曾任全国感应加热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协工艺装备委员会委员,洛阳高新升华感应加热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编写出版《感应热处理问答》、《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等著作。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概述1
1.1感应加热的发展历史1
1.2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2
1.3感应热处理的优点及其局限性3
1.4感应热处理在工业中的应用4
第2章现代感应加热电源6
2.1概述6
2.2晶闸管(SCR)中频电源9
2.2.1普通型晶闸管10
2.2.2晶闸管的一些派生器件13
2.2.3电力半导体模块14
2.2.4晶闸管(SCR)中频感应加热电源15
2.2.5现代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整流器23
2.3MOSFET高频电源28
2.3.1MOSFET的特性及参数28
2.3.2MOSFET高频逆变器30
2.4IGBT超音频及高频电源32
2.4.1IGBT的特性及参数32
2.4.2ICBT超音频逆变器34
2.4.3MOSFET与IGBT逆变电源的谐振电容器40
2.4.4(全)固态感应加热电源43
2.4.5晶闸管(SCR)、IGBT、MOSFET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方法45
2.5真空管(电子管)高频感应加热电源46
2.5.1真空管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组成47
2.5.2三相交流调压器48
2.5.3高压硅堆三相整流器50
2.5.4真空管高频振荡器51
2.5.5老式真空管高频感应加热装置的技术改造54
2.5.6真空管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54
2.6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57
2.6.1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现状57
2.6.2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趋势58
第3章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60
3.1电流频率的选择60
3.2加热功率的选择65
3.3感应热处理节能及应用实例69
3.3.1我国对感应淬火件的电耗规定值69
3.3.2感应热处理节能措施70
3.3.3感应热处理节能实例70
第4章感应淬火机床与淬火夹具75
4.1感应淬火机床的特点75
4.2感应淬火机床主要功能的确定75
4.3通用型感应淬火机床的发展趋势与典型结构79
4.3.1MTV��1000型通用淬火机床79
4.3.2变压器升降的UM��1000通用型淬火机床79
4.3.3紧凑结构的立式感应淬火装置81
4.3.4GCHB双工位数控通用立式淬火机床82
4.3.5GCLH系列数控通用立式淬火机床83
4.3.6变压器升降式立式淬火机床84
4.3.7大型立式淬火机床84
4.4专用感应淬火机床85
4.4.1曲轴感应淬火机床85
4.4.2凸轮轴感应淬火机床94
4.4.3半轴感应淬火机床98
4.4.4链轨节淬火机床103
4.4.5销套淬火机床106
4.4.6驱动轮淬火机床108
4.4.7导向轮淬火机床109
4.4.8履带销扫描淬火机床109
4.4.9齿轮埋油淬火机床111
4.4.10油层下感应淬火机床112
4.4.11托带轮和支重轮淬火机床113
4.4.12缝纫机针杆高频感应淬火机床114
4.4.13螺钉头全自动感应淬火机床115
4.4.14气门摇臂感应淬火机床115
4.4.15气门杆端淬火机床117
4.4.16减振器连杆感应淬火回火自动机床118
4.4.17锭杆感应淬火机床118
4.4.18滚珠丝杠感应淬火机床119
4.4.19钟形壳全自动淬火机床121
4.4.20导轨及直线导轨感应淬火机床122
4.4.21国产曲轴淬火机床及生产线123
4.4.22冷轧辊双频感应淬火机床126
4.4.23大直径冠齿轮一次加热淬火机床127
4.4.24大直径内齿整体加热淬火机床128
4.4.25双负载齿轮扫描淬火机床128
4.5感应热处理生产线 129
4.5.1族类零件淬火机床和CVJ钟形壳生产线129
4.5.2驱动轴感应淬火生产线132
4.5.3PC钢筋热处理生产线133
4.5.4双频齿轮感应淬火生产线135
4.6感应淬火夹具137
4.7机器人在感应淬火机床上的应用141
第5章感应淬火机床的主要部件与监控仪器142
5.1中频感应淬火变压器142
5.2电热电容器150
5.3流量监控仪(流量表与流量开关)153
5.4能量监控器与质量监控系统154
5.5接地故障断流器157
5.6功率分配器158
5.7淬火冷却介质管路的控制器件及连接件158
5.8淬火机床常用控制系统161
5.9测温仪表162
5.10折光仪164
5.11高精度电感仪164
第6章感应加热装置的辅助设备165
6.1感应加热设备冷却水系统165
6.1.1感应加热电器部件的冷却水质量标准165
6.1.2循环系统监控器件与材料的改进168
6.1.3采用换热器降低软水的温度168
6.1.4典型的配有换热器的冷却水循环系统168
6.2淬火冷却介质循环冷却系统170
6.3淬火机床的排油烟系统172
6.4用机械手或机器人装卸工件172
6.5矫正辊与防弯曲变形装置173
第7章表面淬火用感应器175
7.1表面淬火感应器的设计概念与要求175
7.1.1感应器设计要求176
7.1.2感应器设计的理论与法则177
7.1.3感应器的结构设计178
7.1.4提高感应器效率的途径185
7.2高频感应淬火感应器的典型结构191
7.2.1利用电流途径的蜗杆一次加热感应器191
7.2.2利用邻近效应的凹槽侧加热感应器191
7.2.3内孔加热感应器191
7.2.4端面加热感应器192
7.2.5双端面加热感应器192
7.2.6法兰端面与圆柱面均能加热淬火的扫描加热感应器193
7.2.7盘状多匝感应器193
7.2.8分支返回型感应器193
7.2.9螺管线圈加热气门端头感应器195
7.2.10机床导轨等平面扫描淬火感应器195
7.2.11缸套内孔加热扫描淬火感应器195
7.2.12斜圈式感应器196
7.3中频感应淬火感应器的典型结构197
7.3.1半环形曲轴感应器197
7.3.2纵向加热的轴类半环形感应器197
7.3.3凸轮轴淬火感应器198
7.3.4缸套内表面淬火感应器199
7.3.5短圆柱体加热感应器199
7.3.6钟形壳花键部加热感应器199
7.3.7钟形壳内球道感应器201
7.3.8三柱滑套内孔加热感应器202
7.3.9半轴扫描淬火感应器202
7.3.10半轴一次加热感应器203
7.3.11带定位夹具的销子感应器204
7.3.12多层多匝感应器204
7.3.13钢管内孔扫描淬火感应器205
7.3.14纵向电流加热的支重轮感应器206
7.4集流器与磁通截留器在感应器上的应用207
7.4.1集流器的主要功能207
7.4.2典型集流器的结构208
7.4.3集流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212
7.4.4磁通截留器的结构与作用212
7.5强力感应器与导磁体213
7.5.1强力感应器213
7.5.2导磁体的应用与发展216
7.6感应器快换夹头220
7.7感应器制造用材料222
7.7.1导电部分材料222
7.7.2非导电部分的金属材料224
7.7.3感应器用绝缘材料225
7.7.4感应器用特殊材料227
7.7.5感应器用导磁体227
7.7.6感应器用软管228
7.8感应器制造技术228
7.8.1不同坯料制成的高、中频感应器228
7.8.2零件制造与组装229
7.8.3制造用的模具229
7.8.4检验夹具231
7.8.5钢丝螺套在感应器组装中的应用232
7.8.6感应器的钎焊232
7.9感应器的质量检验233
7.10感应器的使用与维护234
7.10.1感应器的使用寿命235
7.10.2半环形曲轴感应器常见加热线圈的损坏形式236
7.10.3线圈变形的防止238
7.10.4接触板烧伤与偏接触238
7.10.5导电板间短路和线圈匝间短路239
7.10.6导磁体的镶装技术与失效分析240
7.10.7定位块螺钉松动242
7.10.8内孔感应器的使用与维护243
第8章感应淬火成套设备的组成与布置244
8.1感应加热电源的布置244
8.1.1电子管式高频电源的布置要求244
8.1.2晶闸管与晶体管电源及成套感应淬火设备245
8.2高、中频供电电缆与母线250
8.2.1中频电缆的布线250
8.2.2中频同轴电缆250
8.2.3高、中频供电母线253
8.3感应加热设备上、下水及水循环系统设计布置时的注意事项253
8.3.1工业用水或自来水不同管径的耗水量254
8.3.2设备冷却水的水量计算和温度控制254
8.3.3冷却水系统换热器的换热量255
8.3.4对淬火槽和相关管路的要求257
8.3.5工业用水的蒸发冷却系统257
8.3.6软水循环水系统258
8.3.7淬火槽的布置258
8.4国内外典型感应淬火设备及选用258
第9章感应热处理工艺264
9.1感应淬火工艺的方式264
9.2感应淬火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267
9.3回火270
9.4感应退火或正火273
9.5感应热处理件的技术要求274
9.5.1感应淬火的目的274
9.5.2感应淬火与渗碳淬火技术要求的差别275
9.5.3感应淬火件的硬度276
9.5.4感应淬火件的淬硬区277
9.5.5感应淬火件的硬化层深度277
9.6感应淬火件的设计要素与工艺性281
9.7感应热处理的工艺调整284
9.7.1电规范调整285
9.7.2热处理规范调整292
9.8感应淬火件的质量检验296
9.9感应淬火件常见淬火缺陷及其防止措施302
9.9.1表面淬火后硬度不够302
9.9.2硬化层剥落、崩落及边棱开裂、掉圈303
9.9.3感应淬火件的淬火裂纹304
9.9.4感应淬火件的变形与减少变形的措施307
9.9.5感应淬火件表面局部烧熔309
9.10典型感应淬火件的感应淬火工艺309
9.10.1曲轴颈圆角淬火与柔性曲轴淬火机床309
9.10.2凸轮轴感应淬火工艺311
9.10.3气缸套感应淬火工艺与质量问题313
9.10.4飞轮齿圈感应淬火工艺与质量316
9.10.5半轴感应淬火工艺319
9.10.6等速万向节钟形壳感应淬火工艺与质量321
9.10.7大回转支承滚道的淬火323
9.10.8转向齿条导电或感应淬火回火324
第10章感应热处理技术开发326
10.1可控淬透性钢的整体加热表面淬火326
10.2曲轴颈感应淬火与回火工艺327
10.2.1固定式曲轴颈感应淬火与回火工艺327
10.2.2曲轴颈旋转感应淬火新工艺的研发330
10.3用旋转感应器进行内孔淬火331
10.3.1旋转式的变压器感应器组331
10.3.2气缸盖阀座双工位旋转加热变压器感应器组333
10.3.3现代旋转感应器333
10.4螺旋弹簧感应淬火334
10.5大功率脉冲感应淬火335
10.6超高频脉冲感应淬火336
10.7计算机模拟在感应加热中的应用338
10.7.1感应加热计算机模拟的特点及过程338
10.7.2感应加热计算机模拟软件339
10.7.3计算机模拟实例340
10.8齿轮双频感应淬火344
10.8.1齿轮双频感应淬火的挑战344
10.8.2齿轮双频感应淬火试验与对比345
10.8.3现代化的齿轮双频感应淬火法347
10.8.4齿轮双频感应淬火的工业应用348
10.9中碳钢齿轮感应淬火代渗碳齿轮淬火349
10.10感应加热模压淬火350
10.11弹簧钢丝感应热处理352
10.12数字化IGBT感应加热电源354
10.13感应器设计与制造新技术355
附录358
附录A感应加热的常用术语358
附录B感应淬火用钢铁材料360
附录C常用高频导磁体规格367
附录D可加工导磁体选择准则369
附录E感应加热常用图表370
参考文献374

前言/序言

  本书第1版是从2004年开始编写的,当时我国感应热处理工艺与装备的水平还处在创新初期,书中内容主要取材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素材,特别是原苏联、德、美等国家的技术资料较多。10余年来,国内外感应加热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例如,IGBT固态电源的核心控制单元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向数字化(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智能化发展;淬火机床向多功能与自动化发展,特别是曲轴淬火装置与工艺,实现了轿车曲轴圆角淬火与感应回火或自回火;感应器向计算机优化、模具化、高效率与延长服役期发展;感应淬火工艺向计算机模拟与节能发展等。本书第1版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感应热处理行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决定对本书第1版进行修订,出版第2版。
  多年来,笔者从国内外专业技术书籍、会议资料中,获得了许多与感应热处理技术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平时的工作、技术咨询中也解决过许多技术问题,做过一些研究。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1)增加了感应热处理节能应用的一些实例。
  2)增加了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感应热处理技术内容,如曲轴淬火机床的多通道变频电源、感应器降级显示,双负载齿轮扫描淬火机床,不需水冷的高、中频感应淬火变压器,旋转加热感应器,带锯齿部超高频淬火设备,可调整长度感应器等新技术。这些内容可为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人员创新研发提供参考。
  3)介绍了我国感应加热装备制造业在近期开发的许多新产品,如数字化晶体管电源、工作中淬火变压器能前后进退(Z轴)的双工位通用淬火机床、船用曲轴淬火机床、轿车曲轴感应淬火生产线、导轨感应淬火机床、质量监控系统(QMS)、感应器接地保护模块、双频淬火变压器、轿车曲轴圆角淬火感应器、水冷中频同轴电力电缆等。这些内容标志着我国感应加热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方向。
  4)删去了一些技术陈旧的内容,如原苏联的一些汽车零件感应淬火工艺参数、旧型感应淬火机床等。
  5)在渗碳淬火与感应淬火技术要求的差别,以及感应淬火件结构与工艺性等方面,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内容,以便有助于设计人员与工艺人员对零件结构与技术要求认识的统一。
  6)增加了导磁体的镶装技术、铜管材料及有效圈失效原因分析等技术内容,这是笔者常遇到的咨询问题。修订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补充。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国内外同行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洛阳升华感应加热公司、美国FLUXTROL公司、SMS�睧lotherm(上海)公司、上海智清感应加热公司、天津天丰中高频感应设备公司、洛阳中壹马机械设备公司、洛阳科诺工业设备公司、长沙恒升电器公司与山东荣泰感应科技公司均提供了新产品技术资料,冯伟年高级工程师提供了解决直径4mm以下弹簧钢丝的感应淬火(900℃)这个难题的相关技术资料,朱会文经理提供了参加ASM热处理会议的论文集,殷毓斌高级工程师也提供一些宝贵资料,武瑞、高玉军、杨继贤工程师协助整理了部分感应淬火机床的技术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沈庆通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感应热处理知识的专业著作。本书凝聚了行业内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以系统化的视角,详细阐述了感应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设备选型、质量控制以及前沿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感应热处理基础理论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 深入剖析了涡流产生、趋肤效应、邻近效应等电磁感应加热的核心物理现象。通过详尽的公式推导和图示说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感应加热的本质,为后续的工艺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热处理工艺机理: 详细介绍了感应加热在淬火、回火、退火、调质、渗碳、渗氮等各种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机理。重点阐述了感应加热如何精准控制加热速度、加热深度和温度分布,从而实现预期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材料科学与感应热处理: 探讨了不同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等)在感应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组织演变及性能变化。强调了材料成分、晶粒度等因素对感应热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提供了针对不同材料的优化处理建议。 第二部分:感应热处理工艺与设备 感应加热设备: 全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感应加热设备,包括工频、中频、高频感应加热器,以及相应的电源、感应器、传动装置等关键组件。详细阐述了各类设备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技术参数以及选型原则。 感应器设计与制造: 深入讲解了感应器(线圈)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包括线圈形状、尺寸、匝数、导线截面等的优化设计,以实现高效、均匀的加热。同时,介绍了感应器的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和维护保养。 典型感应热处理工艺: 分章节详细介绍了表面淬火、整体淬火、局部淬火、渗碳、渗氮、退火、回火等主要感应热处理工艺的具体操作流程、工艺参数(如功率、频率、加热时间、冷却介质等)的设定原则,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要点。 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 探讨了感应热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包括PLC控制系统、温度测量与反馈系统、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感应热处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第三部分:质量控制与应用 感应热处理质量控制: 详细阐述了感应热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对加热温度、加热深度、淬硬层深度、金相组织、硬度、组织均匀性、表面裂纹等关键指标的检测与评价。介绍了常用的检测设备和标准。 故障分析与排除: 针对感应热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质量问题(如淬火裂纹、硬度不足、组织不均、变形等),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和排除措施,帮助读者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 行业应用案例: 选取了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模具制造等多个重要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通过生动的实例展示了感应热处理技术在提高零部件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安全与环保: 关注感应热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环保要求,包括电磁辐射防护、高温作业安全、冷却介质的处理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书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又紧密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工艺指导和解决方案。 内容全面深入: 覆盖了感应热处理的各个方面,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图文并茂: 大量采用图表、示意图和实际照片,直观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复杂概念。 语言精炼专业: 使用准确、专业的术语,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最新技术融入: 充分反映了感应热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本书适合从事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热处理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并能够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有清晰的目录,方便我快速找到我想要的内容。书中的图表和插图清晰美观,能够有效地辅助理解。文字的排版也很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重点内容的标注和总结,这有助于我巩固所学知识。我还会时不时地去翻阅书中的附录,那里通常会包含一些有用的公式、表格和参考资料,这对于深入研究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质量也很高,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装订牢固,感觉可以用很久。我甚至会将这本书作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随时翻阅。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真正为读者考虑的“匠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最全面、最细致的期待。我一直对感应加热的原理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对这一部分的讲解,可谓是深入浅出。它从最基础的电磁场理论出发,逐步推导出感应加热的物理过程,并且用清晰的数学公式和直观的图示,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频率感应加热的差异性分析,他详细解释了低频、中频和高频感应加热在功率损耗、穿透深度和加热效率等方面是如何表现的,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感应器和电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书中对感应器设计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感应器,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常用感应器的结构和特点,还深入讲解了感应器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如匝数、形状、间距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加热效果。我甚至开始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去构思一些简单的感应器设计方案,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但已经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之前一直以为“感应热处理”就是一个简单的加热过程,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物理、化学和工程学知识。作者在讲解感应加热的原理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公式,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实际的加热效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热扩散”和“相变”等概念的详细解释,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还了解到,不同的感应加热频率和功率,对材料的微观结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这让我对材料的性能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一些特殊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在感应热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原来感应热处理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而是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精细的调整。这种“专业性”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参考书。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深度、广度、实用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关于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的丰富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我非常感谢作者能够撰写如此一本高质量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行们,让他们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各种“小贴士”和“注意事项”,这些细节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规避一些常见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我还发现,书中很多概念的解释,都与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息息相关,这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比如,作者在解释感应加热时,会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来类比,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知识的距离。书中对各种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的讲解,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了解到,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故障,往往可以通过对几个关键参数的检查来找到原因。这种“实用性”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为我解决实际问题的“帮手”。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对“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是觉得,这门技术似乎已经非常成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其实它还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前沿技术,如“感应激光复合热处理”、“微波辅助感应热处理”等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感应热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还了解到,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感应热处理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对一些新兴应用领域的探讨,如新能源汽车、3D打印材料的热处理等,也让我对感应热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行业发展趋势的“预言书”。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热处理的书籍,但总是感觉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系统而全面”。作者在讲解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时,并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感应加热的物理原理,到感应器的设计与制造,再到电源的控制与优化,以及最后的工艺流程控制和质量检测,每一个方面都被清晰地梳理和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智能化”和“自动化”在感应热处理中的应用的论述。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对热处理过程的精确控制和实时监控,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让我看到了感应热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热处理工艺的介绍,如感应淬火、感应回火、感应退火等,也让我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前瞻性”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现有的技术,更是引领我们去思考未来的方向。

评分

读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应用导向性”非常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介绍感应热处理在各个具体工业领域的应用。从汽车零部件的热处理,到航空航天材料的精密加工,再到医疗器械的表面强化,书中都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工件的热处理工艺的详细阐述,他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温度、时间、功率等参数,还对这些参数的选取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直接面对生产一线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践指导。我甚至会把书中的案例与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比,看看书中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我的情况,或者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书中对各种缺陷的预防和处理的讲解,更是让我觉得贴心。我了解到,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热处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对工艺参数的微调或者对感应器设计的优化来得到改善。这种“解决问题”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为我工作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的“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于“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这个题目,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我只知道它似乎和金属加工、材料强度有关。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深深震撼了。作者在技术的演进方面,下足了功夫。他不仅仅是介绍当下最前沿的技术,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其中有哪些关键性的突破,又有哪些历史上的误区被纠正。这种追溯历史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史的精彩叙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技术流派的比较分析,作者没有回避不同技术之间的优劣,而是客观地阐述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潜在的局限性,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选型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信息。我发现,原来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技术,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研发过程。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让我看到了技术创新是如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的,也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我甚至开始主动去查找一些作者提到的早期文献,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奠基性的工作。这种学习的乐趣,在于知识的不断拓展和思维的不断深化,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

评分

这本书我已经期待很久了,当它终于送到我手中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和崭新的纸张气息,让我感觉像得到了一件珍宝。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精炼而又富有深度的文字所吸引。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非常具有引导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循循善诱,将那些看似复杂艰深的理论,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基础概念的梳理,那种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让我对“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段落,试图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实际的工业应用巧妙地联系起来的。书中对各种感应加热设备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对照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看看书中的理论是否能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思路。这种学习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拥有了一位智慧的导师在指引方向。我还会时不时地去翻阅书中的图表和插图,那些清晰的示意图,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避免了枯燥的文字描述可能带来的理解障碍。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这是第二版了,更新比较快,很好的书。

评分

给力

评分

这是第二版了,更新比较快,很好的书。

评分

评分

不错,能看

评分

不错,能看

评分

送货及时,使用很方便!!!!

评分

對於我現在任職的工作很有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