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中英文版)》与《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版)》(John F. Wakerly,林生 等译,2007)、《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版,英文影印版)》(John F. Wakerly,2007)或《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双语教材,姜书艳主编,2014)配套使用。本习题集的编写紧扣教材的能力目标要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数制与编码、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设计原理、组合逻辑设计实践、存储电路、时序逻辑设计原理、时序逻辑设计实践等。每章包括:知识要点、典型例题解析、习题、习题解答、Exercises和Exercises Solutions六方面内容。本习题集题型丰富,难易适中,对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帮助。     作者简介
   姜书艳,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获得院级优秀主讲教师,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学校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师托普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院级“教学管理优秀”奖(个人),电子科技大学多媒体课件展评优秀奖,校级“德育先进工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优秀论文(第一作者)。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数制与编码(Number Systems and Codes) 1
一、知识要点 1
二、典型例题解析 1
三、习题 5
四、习题解答 6
V. Exercises 8
VI.Exercises Solutions 9
第2章  逻辑代数基础(Basis of Logic Algebra) 11
一、知识要点 11
二、典型例题解析 11
三、习题 22
四、习题解答 24
V. Exercises 31
VI.Exercises Solutions 34
第3章  逻辑门电路(Logic Gates Circuits) 42
一、知识要点 42
二、典型例题解析 42
三、习题 46
四、习题解答 48
V. Exercises 52
VI.Exercises Solutions 55
第4章  组合逻辑设计原理(Combinational Logic Design Principles) 59
一、知识要点 59
二、典型例题解析 59
三、习题 66
四、习题解答 69
V. Exercises 81
VI.Exercises Solutions 84
第5章  组合逻辑设计实践(Combinational Logic Design Practices) 96
一、知识要点 96
二、典型例题解析 96
三、习题 102
四、习题解答 103
V. Exercises 109
VI.Exercises Solutions 110
第6章  存储电路(Memory Circuits) 116
一、知识要点 116
二、典型例题 117
三、习题 124
四、习题解答 129
V. Exercises 135
VI.Exercises Solutions 140
第7章  时序逻辑设计原理(Sequential Logic Design Principles) 149
一、知识要点 149
二、典型例题解析 149
三、习题 163
四、习题解答 166
V. Exercises 173
VI.Exercises Solutions 176
第8章  时序逻辑设计实践(Sequential Logic Design Practices) 185
一、知识要点 185
二、典型例题解析 185
三、习题 201
四、习题解答 203
V. Exercises 213
VI.Exercises Solutions 216
附录A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期末考试A、B卷及参考解答 225
电子科技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A卷 225
电子科技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A卷参考解答 231
电子科技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B卷 234
电子科技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B卷参考解答 238
参考文献     242      前言/序言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策略。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理解、设计、开发和维护各类嵌入式系统,从简单的微控制器应用到复杂的分布式嵌入式网络。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基础  本部分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层面出发,逐步深入。     第一章:嵌入式系统概述        1.1 什么是嵌入式系统?            定义与核心要素: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到较大系统中,为特定功能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功耗要求低、体积小、成本低等特点。            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的区别:功能专一性、软硬件紧耦合、资源受限性、实时性要求高等。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硬件(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传感器、执行器等)和软件(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应用软件)。        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实时性:系统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区分硬实时和软实时。            可靠性:嵌入式系统通常需要长期稳定运行,对故障容错能力要求高。            功耗管理:尤其在移动和电池供电设备中,功耗优化至关重要。            体积与成本:通常要求尺寸紧凑且制造成本低廉。            交互性: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通常需要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            网络化:许多嵌入式系统需要与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通信。        1.3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应用领域            早期发展:从简单的控制器到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演变。            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技术的进步:ARM、MIPS、RISC-V等架构的崛起。            软件技术的革新: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发展,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IoT)的兴起:连接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对嵌入式系统的需求。            广泛的应用领域:消费电子(智能手机、家电)、汽车电子(ECU、ADAS)、工业自动化(PLC、SCADA)、医疗设备、航空航航天、通信设备等。        1.4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硬件选型与电路设计。            软件开发(驱动、RTOS、应用)。            系统集成与测试。            部署与维护。        1.5 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链            交叉编译工具链(Cross-compilation toolchain)。            集成开发环境(IDE)。            调试器(Debugger):硬件调试器(JTAG, SWD)和软件调试器。            仿真器(Emulator)和模拟器(Simulator)。            逻辑分析仪、示波器等硬件测试设备。     第二章:嵌入式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        2.1 微处理器(MPU)与微控制器(MCU)的区别与联系            MPU:通常是CPU核心,需要外部存储器和外设。            MCU:将CPU、存储器和各种外设集成在一颗芯片上,通常用于控制应用。            SoC(System-on-Chip):将更多的功能模块集成到一颗芯片上,是MPU和MCU的结合体,更加强大和集成。        2.2 常见的嵌入式处理器架构            ARM架构:                ARMv7-A, ARMv8-A等指令集架构。                Cortex-A, Cortex-R, Cortex-M系列处理器核心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ARM的授权模式与生态系统。            MIPS架构:                RISC指令集。                在嵌入式领域曾经的广泛应用。            RISC-V架构:                开放标准指令集架构。                模块化设计,可定制性强,在开源社区中的发展。            x86架构:                在高性能嵌入式和工业PC中的应用。        2.3 嵌入式处理器关键技术指标            主频(Clock Speed)。            指令集架构(ISA)。            流水线(Pipeline)和超标量(Superscalar)技术。            缓存(Cache):L1, L2, L3缓存。            内存接口(Memory Interface):DDR, SDRAM等。            总线接口(Bus Interface):AHB, AXI等。            功耗。            片上外设(On-chip peripherals)。        2.4 嵌入式微控制器(MCU)的片上外设            通用输入/输出(GPIO)口。            定时器/计数器(Timers/Counters)。            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模转换器(DAC)。            脉冲宽度调制(PWM)发生器。            通信接口:UART, SPI, I2C, CAN, USB, Ethernet等。            中断控制器(Interrupt Controller)。            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器。        2.5 嵌入式处理器与微控制器的选型考量            性能需求:处理速度、内存带宽。            功耗预算。            成本。            开发生态与支持。            所需的片上外设。            尺寸和封装。            可靠性要求。     第三章:嵌入式存储器与总线        3.1 嵌入式存储器类型            内存(RAM):                SRAM:速度快,成本高,易失性。                DRAM:容量大,成本低,需要刷新,易失性。                SDRAM, DDR SDRAM, LPDDR:不同代际的DRAM技术。            只读存储器(ROM):                Mask ROM:一次写入,成本低,用于大批量生产。                PROM, EPROM, EEPROM:可编程/可擦写,成本相对较高。                Flash Memory:                    NOR Flash:直接寻址,执行速度快,适合存储程序代码。                    NAND Flash:块擦写,速度较慢,但容量大,成本低,适合存储数据。                    eMMC, UFS:集成Flash控制器,提供标准接口。            存储器映射(Memory Map):CPU如何访问不同的存储器区域。        3.2 嵌入式存储器接口            并行接口。            串行接口:SPI, I2C。            SDRAM/DDR接口。            NAND Flash接口。        3.3 嵌入式系统总线            总线的作用:连接CPU、内存和其他外设,实现数据传输。            总线类型:                片内总线(On-chip bus):例如ARM的AMBA系列(AHB, APB, AXI)。                片外总线(Off-chip bus):例如PCIe, USB。            总线协议:握手信号,数据传输方式(同步/异步),仲裁机制。            总线带宽与性能。            总线桥接(Bus Bridge)。        3.4 存储器管理            内存对齐(Memory Alignment)。            内存访问效率。            缓存一致性(Cache Coherency)。            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和MPU(Memory Protection Unit)在虚拟内存和内存保护中的作用。        3.5 闪存文件系统            NOR Flash文件系统(例如JFFS2)。            NAND Flash文件系统(例如YAFFS, UBIFS)。            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技术。            坏块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  第二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开发、调试和优化技术,涵盖从底层驱动到上层应用的全过程。     第四章: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        4.1 为什么需要RTOS?            任务(Task)/线程(Thread)的概念:并发执行的独立单元。            多任务调度:                优先级调度(Priority-based scheduling):抢占式(Preemptive)和非抢占式(Non-preemptive)。                轮转调度(Round-robin scheduling)。                其他调度算法(例如EDF - Earliest Deadline First)。            任务间通信与同步:                信号量(Semaphores):用于资源访问控制和事件通知。                互斥锁(Mutexes):用于保护共享资源,避免竞态条件。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用于任务间传递数据。                事件标志组(Event Flags):用于任务间同步和等待特定事件。                邮箱(Mailboxes):另一种传递数据的机制。            中断处理:中断服务程序(ISR)与任务的交互。            时钟和定时器。        4.2 常见的RTOS            FreeRTOS:流行且广泛使用的开源RTOS,资源占用少,易于移植。            RT-Thread:国产RTOS,功能丰富,生态活跃。            uCOS-II/III:经典的商用RTOS,可靠性高。            Zephyr OS:Linux基金会支持的RTOS,面向IoT设备。            VxWorks: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商用RTOS,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        4.3 RTOS内核功能剖析            任务管理:创建、删除、挂起、恢复任务。            时间管理:系统时钟、延时。            内存管理:静态分配、动态分配。            中断管理:注册中断服务函数,中断嵌套。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机制。        4.4 RTOS移植与配置            移植到目标硬件平台的步骤。            配置文件(Configuration File)的设置。            BSP(Board Support Package)的重要性。        4.5 RTOS应用开发实践            任务设计原则。            避免死锁(Deadlock)和活锁(Livelock)。            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的识别与处理。            优先级反转(Priority Inversion)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例如优先级继承、优先级天花板)。            RTOS的调试技巧。     第五章:嵌入式Linux开发        5.1 为什么选择嵌入式Linux?            开放源代码、强大的驱动支持、丰富的工具链、成熟的开发生态。            适用于中高端嵌入式设备。        5.2 嵌入式Linux系统架构            Bootloader:U-Boot, GRUB。            Linux Kernel:设备驱动模型、文件系统、进程管理、内存管理。            Root Filesystem:BusyBox, Yocto Project, Buildroot。            用户空间应用程序。        5.3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交叉编译器(Cross-compiler)。            目标库(Target Libraries)和头文件。            工具链(Toolchain)的配置。        5.4 Bootloader开发与调试            Bootloader的作用:初始化硬件、加载Kernel。            U-Boot的基本命令和配置。            Bootloader的移植。        5.5 Linux Kernel移植与配置            Kernel的配置选项(menuconfig)。            设备树(Device Tree)在现代Linux Kernel中的作用。            驱动程序的编写和集成:字符设备、块设备、网络设备。        5.6 Root Filesystem的构建            BusyBox:精简的Linux命令集合。            Buildroot和Yocto Project:自动化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框架。            定制Root Filesystem。        5.7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            用户空间编程:C/C++, Python。            进程间通信(IPC):管道(Pipe)、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            网络编程:Socket API。            多线程编程。        5.8 嵌入式Linux的性能优化与调试            性能分析工具:strace, gprof, perf。            内存泄漏检测。            CPU占用率分析。            串口、网络调试。     第六章:嵌入式驱动程序开发        6.1 驱动程序概述            驱动程序的作用:连接硬件与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桥梁。            硬件抽象层(HAL)。            驱动程序接口:Linux Kernel API, RTOS HAL。        6.2 常用硬件接口的驱动开发            GPIO驱动:输入/输出控制,中断触发。            UART驱动:串口通信,波特率设置,数据收发。            SPI驱动:主/从模式,数据传输。            I2C驱动:主/从模式,地址寻址,数据传输。            定时器驱动:周期性任务,PWM生成。            ADC/DAC驱动:模拟量采集与输出。        6.3 Linux设备驱动模型            字符设备驱动:open, read, write, ioctl等标准接口。            块设备驱动。            网络设备驱动。            平台设备(Platform Device)与驱动。            设备树(Device Tree)在驱动中的使用。        6.4 RTOS驱动程序开发            与RTOS API的结合。            中断处理与任务同步。            硬件抽象。        6.5 驱动程序调试技术            打印调试(Printf Debugging)。            使用逻辑分析仪、示波器。            Kernel Debugger(KDB)或KGDB。            Trace工具(例如ftrace)。        6.6 嵌入式设备的文件系统驱动            文件系统的作用。            Flash文件系统(详见第三章)。            SD卡、eMMC驱动。     第七章:嵌入式系统通信协议        7.1 串行通信协议            UART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RS-232, RS-485。            SPI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同步串行通信,主/从模式。            I2C (Inter-Integrated Circuit):同步串行通信,多主/多从。        7.2 总线通信协议            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标准总线,实时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适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Ethernet:局域网通信,TCP/IP协议栈。        7.3 无线通信协议            Bluetooth/BLE (Bluetooth Low Energy):短距离无线通信。            Wi-Fi:无线局域网通信。            Zigbee:低功耗、低速率的无线网状网络。            LoRa/NB-IoT: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适用于物联网。        7.4 网络通信协议            TCP/IP协议栈:                IP (Internet Protocol):网络层寻址。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            HTTP/HTTPS:Web应用通信。            MQTT (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轻量级的发布/订阅消息协议,适用于IoT。            CoAP (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用于受限设备的RESTful协议。        7.5 嵌入式系统中的通信协议栈实现            RTOS提供的协议栈。            Linux中的网络协议栈。            第三方协议栈库。        7.6 协议选型考量            数据速率、通信距离、功耗、成本、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需求。  第三部分: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实践  本部分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嵌入式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探讨设计、开发和部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八章:嵌入式系统集成与调试        8.1 硬件与软件的集成            系统启动流程。            接口信号的匹配与调试。            时序问题排查。        8.2 软件调试技术            断点调试(Breakpoint Debugging)。            单步执行(Single-stepping)。            查看内存和寄存器。            日志分析。            逻辑分析仪和示波器的配合使用。            远程调试(Remote Debugging)。        8.3 系统级测试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性能测试。            压力测试。            可靠性测试。            功耗测试。        8.4 常见嵌入式系统问题分析与解决            死机、重启问题。            性能瓶颈。            内存泄漏。            通信异常。            功耗过高。            硬件故障诊断。        8.5 版本控制与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Git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            自动化构建和测试流程。     第九章:嵌入式系统安全性        9.1 嵌入式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数据泄露。            恶意代码注入。            拒绝服务攻击。            物理攻击。        9.2 安全设计原则            最小权限原则。            纵深防御。            安全启动(Secure Boot)。            固件更新的安全机制。        9.3 加密与认证技术            对称加密(AES)。            非对称加密(RSA, ECC)。            哈希函数(SHA-256)。            数字签名。            TLS/SSL协议。        9.4 内存安全与漏洞防护            缓冲区溢出(Buffer Overflow)。            整数溢出(Integer Overflow)。            格式化字符串漏洞。            静态代码分析工具(例如Cppcheck, Clang-Tidy)。            动态分析工具(例如AddressSanitizer - ASan)。        9.5 安全的固件更新(OTA - Over-The-Air)            固件签名验证。            回滚保护。            加密传输。        9.6 嵌入式系统中的安全硬件加速            TPM(Trusted Platform Module)。            硬件安全模块(HSM)。     第十章:物联网(IoT)中的嵌入式系统        10.1 物联网概念与架构            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设备连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        10.2 IoT设备的选型与设计            低功耗设计。            成本控制。            连接性需求。            安全性考虑。        10.3 常见的IoT通信协议            MQTT, CoAP。            HTTP/HTTPS。            DDS (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10.4 IoT平台与云服务            AWS IoT, Azure IoT Hub, Google Cloud IoT。            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设备管理。        10.5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在设备端或近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降低延迟,减少带宽消耗。            与云端的协同。        10.6 实际IoT应用案例            智能家居。            智慧农业。            工业物联网(IIoT)。            智能穿戴设备。     第十一章: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与方法论        11.1 集成开发环境(IDE)            Keil MDK, IAR Embedded Workbench, STM32CubeIDE。            Eclipse CDT, VS Code + PlatformIO。            IDE的功能:代码编辑、编译、调试、仿真。        11.2 版本控制系统            Git:分支管理、合并、冲突解决。            GitHub, GitLab, Bitbucket。        11.3 需求管理工具            JIRA, Trello。        11.4 自动化测试框架            单元测试框架(例如Unity, CppUTest)。            集成测试框架。        11.5 敏捷开发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Scrum, Kanban。            迭代开发。        11.6 模块化设计与代码复用            面向对象设计(OOD)原则。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        11.7 仿真与原型开发            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 - HIL)仿真。            快速原型开发板。  附录     附录A:常用嵌入式开发术语汇编    附录B:典型嵌入式系统应用场景分析    附录C:进一步学习资源推荐  本书内容详实,覆盖了嵌入式系统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方方面面。通过理论讲解、技术剖析和实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和部署的关键技能,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嵌入式系统挑战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