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丛书共计23分册,860余万字,以激光技术的进展为核心,围绕高功率、高亮度激光器,激光束的传输、控制以及在国防中的应用三个领域,系统且重点突出地介绍了现代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丛书包含现代激光技术的进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所有编写人员都是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并获得重要成果的一流研究人员,因此,书中不仅理论系统,还含有大量作者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实用价值很高,引领性强。
丛书可供从事激光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对于物理学、光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来说,也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由于在国防、医疗、工业以及科研工作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中红外波段激光已成为国内外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红外激光器》以前沿的科研成果为题材,系统阐述了中红外激光的产生技术与发展现状。书中重点介绍了中红外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内容包括掺铥激光器、掺钬激光器、掺铒激光器、基于非线性技术的中红外激光器以及中红外超连续谱等7章。全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合激光领域的新成果、新问题将中红外激光技术进行了透彻翔实的分析与呈现c《中红外激光器》可供从事激光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对于物理学、光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来说,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沈德元,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双创人才,博士生导师。96年取得博士学位以来,沈德元教授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和英国的著名研究机构、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沈德元教授主要从事中红外高功率激光器的研究,是包层泵浦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固体混合激光技术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军口项目;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和 EI检索120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500余次。
第1章 中红外激光概述
1.1 中红外激光简介
1.1.1 中红外激光的定义及其特性
1.1.2 中红外激光的应用
1.2 中红外激光产生技术
1.2.1 掺杂离子的直接发射
1.2.2 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
1.2.3 其他中红外产生技术
1.3 中红外激光材料
1.3.1 中红外激光晶体
1.3.2 中红外激光陶瓷
1.3.3 中红外玻璃与光纤材料
参考文献
第2章 掺铥激光器
2.1 掺铥固体激光器的泵浦方式
2.1.1 800nm波段半导体激光泵浦技术
2.1.2 1.5~1.6靘波段共振泵浦技术
2.2 高功率掺铥激光器
2.2.1 高功率掺铥体块固体激光器
2.2.2 高功率掺铥光纤激光器
2.2.3 掺铥光纤宽带超荧光光源
2.3 窄线宽铥光纤激光器
2.3.1 VBG窄线宽激光输出
2.3.2 单频掺铥光纤激光器
2.4 纳秒脉冲掺铥激光器
2.4.1 调Q掺铥激光器
2.4.2 增益开关掺铥光纤激光器
2.5 超短脉冲掺铥激光器
2.5.1 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
2.5.2 超短脉冲固体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3章 掺钬激光器
3.1 掺钬激光系统
3.1.1 钬离子的能级结构
3.1.2 掺钬激光系统的共振泵浦技术
3.1.3 掺钬激光器的应用
3.2 高功率掺钬固体激光器
3.2.1 掺铥固体激光器泵浦的钬激光器
3.2.2 掺铥光纤激光器泵浦的钬激光器
3.2.3 半导体泵浦的钬固体激光器
3.2.4 单纵模钬激光器
3.3 脉冲掺钬固体激光器
3.3.1 主动调Q掺钬固体激光器
3.3.2 被动调Q掺钬固体激光器
3.3.3 超短脉冲固体激光器
3.4 掺钬光纤激光器
3.4.1 2靘波段的掺钬光纤激光器
3.4.2 3靘波段的掺钬光纤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掺铒激光器
4.1 概述
4.1.1 掺铒激光材料
4.1.2 掺铒激光器应用
4.2 1.5靘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
4.2.1 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发展现状
4.2.2 温度抑制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中1靘寄生振荡理论
4.2.3 典型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分析
4.3 1.6岬掺铒固体激光器
4.3.1 掺铒固体激光器发展现状
4.3.2 谐振泵浦掺铒陶瓷激光器
4.3.3 共振泵浦掺铒晶体激光器
4.4 3靘掺铒激光器
4.4.1 掺铒3靘固体激光器
4.4.2 Er:ZBLAN 3靧m光纤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5章 其他直接产生中红外激光技术
5.1 过渡金属元素铬铁掺杂固体激光
5.2 稀土离子镨镝掺杂中红外激光器
5.3 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器
5.3.1 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原理
5.3.2 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器历史与发展现状
5.4 其他直接发射中红外激光器
5.4.1 中红外气体激光器
5.4.2 自由电子激光器
5.4.3 中红外随机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非线性技术的中红外激光器
6.1 概述
6.1.1 非线性光学增益
6.1.2 非线性光学晶体
6.2 中红外差频产生
6.2.1 差频产生原理
6.2.2 差频激光光源
6.3 中红外光参量振荡激光
6.3.1 光参量振荡原理
6.3.2 中红外光参量振荡激光光源
6.3.3 中红外参量放大技术
6.4 中红外拉曼激光器
6.4.1 受激拉曼散射
6.4.2 中红外气体拉曼激光
6.4.3 中红外固体拉曼激光
6.4.4 中红外光纤拉曼激光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红外超连续谱
7.1 概述
7.1.1 超连续激光理论
7.1.2 超连续谱激光应用
7.2 中红外超连续谱
7.3 中红外超连续激光器
参考文献
我必须承认,《中红外激光器》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深度上,让我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了一丝挑战。虽然作者极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物理概念,但在涉及一些高级的光学理论和材料科学时,我还是会感到一些吃力。例如,在讨论增益饱和和光束质量的章节,作者深入分析了激光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表现,并引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实验数据。虽然我能够理解其大概意思,但要完全消化和吸收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相关的辅助资料。不过,这种挑战并非令人沮丧,反而激起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开始反思,也许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中红外激光器的奥秘,我需要补充一些光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知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有些入口很容易进入,而有些则需要一定的“钥匙”才能开启。但正是这种“挑战”,让它的价值更加凸显,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
评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对“应用”的认知边界。我之前对中红外激光器的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医学美容或工业切割的印象。然而,《中红外激光器》则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向我展示了这一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惊人潜力。从高灵敏度的气体检测,用于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到远程通信中的光学传感,再到天文学领域用于探测遥远星系的红外辐射,以及生物医学中用于细胞成像和早期疾病诊断,几乎涵盖了科学和技术的各个前沿。作者在描述这些应用时,并非简单列举,而是会详细阐述其背后的工作机制,以及中红外激光器如何解决现有技术的瓶颈。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遥感探测的内容所吸引,想象着利用这些看不见的光线,能够穿透大气层,揭示地表的秘密,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小众的技术,往往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影响深远且无处不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中红外激光器》,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对光谱学的迷恋。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特定的光源,更像是一扇通往物质世界微观奥秘的大门。翻阅的第一页,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的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精密仪器的嗡鸣和淡淡的化学试剂气味。作者并非直奔主题,而是从激光器产生的基本原理娓娓道来,解释了粒子数反转、受激发射这些看似高深的物理概念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激光的雏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增益介质的探讨,从气体到固体,再到半导体,每一种材料的独特性格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仿佛它们都是拥有生命力的实体,在特定的能量激发下,迸发出各自独特的光芒。尽管书名直指中红外,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开始思考,看似单一的“光”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质多样性和物理规律。它让我明白,即使是了解一种工具,也需要深入其根源,理解其“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
评分读完《中红外激光器》,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无限遐想。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了现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它隐约勾勒出了未来中红外激光器可能的发展趋势。作者在分析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之后,对新型增益材料的探索、更高效的泵浦方式、以及更加精密的控制技术都进行了展望。我看到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克服种种技术难题,朝着更高的功率、更宽的带宽、更低的成本和更小的体积迈进。特别是关于相干激光雷达(LiDAR)和新型光谱成像技术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的自动驾驶、精准农业和非破坏性检测等领域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耕耘、不断突破的结果。它激励着我去思考,作为一名读者,我能从中汲取哪些灵感,去关注和支持那些正在塑造未来的科技创新。
评分我以为《中红外激光器》会是一本技术含量极高的专业书籍,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没想到它的叙述方式却意外地充满画面感和故事性。作者在介绍不同类型中红外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性的事件和相关的科学发现,比如某某科学家在何时何地发现了某种神奇的材料,或者某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如何改变了整个领域的发展轨迹。这些“幕后花絮”让冰冷的科学原理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对研究人员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和智慧肃然起敬。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面对无数次失败却依然不放弃的场景。特别是关于量子阱激光器和光学参量振荡器(OPO)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其复杂的能量转换过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这种将技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感到被专业知识的洪流所淹没,而是能悠然地徜徉其中,品味科学的魅力。
评分帮别人买的,送货方便。
评分这书也就是尝尝鲜,还行吧,有点小贵,不过还不错。
评分书写的很好,严谨扎实,推荐!
评分给别人买的,听说还不错,嗯呢
评分还行
评分目前产生中红外(波长1微米量级)激光的技术方案主要有掺杂离子直接发射、非线性频率转换、半导体激光、量子级联激光、气体激光、自由电子激光以及随机激光和色心激光等。
评分帮别人买的,送货方便。
评分本书从激光技术角度对中红外激光器进行高度的总结与概述。全书内容共分为7章:第1章中红外激光概述,对中红外激光的概念与特性及其重要应用做整体介绍,重点概述各种产生中红外激光的技术路线以及各类中红外激光材料的发展现状。……章……
评分激光器的使用 分类 原理 做光学的人必须了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