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陈寅恪亲传弟子——杨联陞的探微之作
《国史探微》为知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论文集。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学术论文,此书的写作态度虽然是严肃的,力求深入,探索精微,其叙述方式却是娓娓道来,极具趣味性。其内容正体现杨先生的治学风格,涉及面颇广,14篇文章有的谈古时人们的作息时间,有的谈历史上的女主,有的谈宋代的纸币形状,有的谈寺院与当铺的关系……让读者在不那么枯燥的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真实。
杨联陞教授最难得的不仅在于思想敏锐,而且更在于性情醇厚;这三种性质同时集于一身是不多见的。
《国史探微》是知名史家杨联陞国史研究的文集,收其十四篇博综融会、洞悉精微的国史专论,依照论文性质,以类相从为序。从世界秩序、朝代兴替、地方政制到作息时间、国史上的女主、人质研究等等,兼收并蓄,文章着眼点皆为前人所未发,如帝制时代作息表,经济上的数词与量词等,皆探求精微,力求深入,可为治国史者提供新的视野、新的途径。
杨联陞(1914——1990),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在陈寅恪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租庸调到两税法》,后赴美,任教于哈佛大学。五十年代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有《中国制度史研究》《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汉学论评集》等著作多种。
杨联陞从经济史入手,兼治文史,曾为赵元任先生助手,与胡适谈诗论学二十年,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诸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世界第1流汉学家的作品多有评论,享有“汉学界的检察官”之美誉。
杨联陞教授在国际上以学术辨析能力与才思敏捷著称,是几代学生所亲切怀念的好老师,是协力培育与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学者之一。
——哈佛大学
总之,杨联陞的学问继承了中国百科全书式学问的优良传统,发挥其个人天赋之才,在广阔范围的资料中,以细致严密的分析作出综合性结论。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杨联陞教授受过最严格的现代学术训练,是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叶理绥(Serge Elisseeff)
杨联陞教授最难得的不仅在于才华卓越、思想敏锐,而且更在于性情醇厚;这三种性质同时集于一身是不多见的。
——钱穆
莲生的学问包括中国历史与语言两大方面。语言兼及古代和现代,历史则上起先秦,下迨清末,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以至考古、艺术等部门。他善于发现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小以见大。论著每多创获,深得陈寅恪先生学风的三昧。
——周一良
台湾版序
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
国史诸朝兴衰刍论
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
国史上的女主
国史上的人质
明代地方行政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
奢靡论——传统中国一种不寻常的思想
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
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
晋代经济史释论
会子形状考
二十四史名称试解
官修史学的结构——唐朝至明朝间正史撰修的原则与方法
附录 杨联陞先生论著目录
岁暮天涯,时觉岑寂。忽然接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寄来的《国史探微》全书分页校样,知道此书不久可以问世,为之一喜。
此书共收我的论著十四篇,原作都是英文(只有第二篇附录“朝代间的比赛”是中文原作)。联经公司分请六位学人(大名见后)给译成中文,又请人校阅过,1982年7月下旬,我来台开会(“院士”会议)得以抽暇看过全部译稿,很欣赏译笔之忠实畅达。我除了对各位译者深致谢忱之外,只建议了很少数的小修改,并且增加了若干条按语补注。现在重新校阅,发现全书只有二十几处需要改动。足证联经各位先生编辑校印之认真,可敬可感。在附录又看见为我特别编制的中外文著作目录,已经十得其九。多费清神,统此致谢!
联经公司选定这十四篇论著时,曾同我的挚友余英时教授(耶鲁大学史学讲座)商量。书名《国史探微》大约也是与余教授商定的,意兼嘉勉。我喜其简洁,欣然同意,中国人治中国史,自然是“国史”。“探微”可释为力求深入,探索精微,是撰文的目标主旨,能达到几成则不敢说。友人厚意勖勉,自应致谢。
十四篇的排列,大抵依照论文的性质,以类相从为序。第一篇中国的世界秩序(邢义田译),第二篇朝代兴衰刍论(陈国栋译)包罗较广。第三篇作息考(梁庚尧译),第四篇女主考(林维红译),第五篇人质考(张荣芳译),第六篇明代地方政府(张永堂译),这四篇是社会史政制史。再下六篇(即第七至第十二篇)是经济史(陈国栋译,连前共译七篇)。末后第十三、十四篇是史学史(张荣芳译,连前共译三篇)。各位译者下笔都很细心。对各篇引用的文字,尤其是要转回中文时,费时查对,不厌其烦,对读者大有补益,我深为感激。
阅读体验上,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极度掌控。他知道何时该放慢笔速,深入剖析一个关键转折点,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动因;也知道何时该加速,以概括性的语言勾勒出数十年间权力结构的变迁轨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学论述变得引人入胜。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宏大,作者却从未陷入空泛的议论。相反,他总是能从最细微的、甚至是被历代史家忽略的角落切入,然后以令人信服的推理,将这个微小的切口扩大为一个观察整体局势的绝佳窗口。这本书记载的细节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但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没有让这些细节淹没主体,而是将它们巧妙地嵌入到一个更具解释力的宏大叙事结构之中,实现了“见微知著”的最高境界。
评分这部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沉静而富有历史感,仿佛是穿越时空,直接与历史的当事者进行对话。虽然探讨的是宏大的历史进程,但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他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还原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困境与抉择。这种温度感,使得这本书在严谨的学术性之外,拥有了更强的可读性和情感共鸣。我特别喜欢那种穿插其中的、对历史偶然性的精妙把握,它提醒我们,无论宏观结构多么强大,最终的实现总要依靠无数个微小的、充满人性的瞬间来完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学者对深度探究的渴求,又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感受到历史厚重与生命力的杰作。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它不像传统史学那样遵循固定的时间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一种交叉对比和主题聚焦的模式,这使得原本割裂的历史片段获得了新的连接点。作者似乎在向我们展示,历史的“规律”并非是某种宿命论的铁律,而是在特定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由一系列概率事件叠加形成的“结构性倾向”。特别是对于某些长期被误读的社会现象的重新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诸多历史教科书上的定论时,都会下意识地引入书中提出的那些反思性视角。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分析历史问题的工具箱,让我意识到,好的历史研究,绝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在何种结构下才可能这样发生”的深刻追问。
评分这部作品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离散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一种驾驭复杂叙事的非凡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宏观脉络构建上的精妙布局,仿佛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每一个细节的引入都服务于整体的框架,不显得突兀或生硬。那种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和映照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史实”的理解边界。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精密的逻辑链条,将看似平淡的文献转化为富有洞察力的论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过去发生的一切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认识,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叙事,而是开始追问深层的结构性力量是如何塑造历史走向的。这种“探微”的过程,与其说是对历史的记录,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实验,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重构。
评分这是一本极其考验阅读耐心的书,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被知识洪流裹挟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文风是那种典型的学院派风格,精准、克制,但字里行间蕴含着强大的思想能量。他对于史料引用的审慎态度值得称道,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他要求读者也必须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被提出的观点。我必须承认,在某些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所在,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复杂且需要细致推敲的历史难题。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和一部理论专著的结合体,适合放在手边,时常翻阅查证和启发。
评分开卷有益 每日一读 天天向上
评分文字描述优美 分析客观 带插图 这个版本中国通史真心不错
评分此书唯一的瑕疵就是没有及时配图,在战场讲解和军舰武备讲解时没有合适的图片辅助,仅有的图片放置的位置尴尬,图选的也不好。但瑕不掩瑜,此书依然是有关甲午战争的优秀著作,值得珍藏。
评分一直还没来得及看,够我看短时间
评分质量不错,速度很快,相信京东,品书。读完再来
评分大家之作,好书,值得推荐一下。
评分不多说了,史学经典,200-80,买来学习
评分中信出的书,不管内容怎样,装帧纸张确实讨喜
评分物流太慢。绝对正版,但是包装太简单,幸好没有损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