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情”與“麵子”是中國人習以為常或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國人自以為懂,細想的人不多,然而它們可以構成對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一種解讀方式與理論框架。以此概念與框架來反觀中國人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日常生活,便可以找到西方社會科學有所疏漏乃至難以解釋的中國現象;“權力”作為概念,本具有普世意義,但任何一個深諳此道的中國人都心知肚明地明白其意義遠不同於其他社會。那麼如何本土性地展現其意義呢?這就需要將權力同人情與麵子結閤起來研究,構成所謂“權力的再生産”。《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第二版)》從視角、方法論及理淪與經驗研究等不同層麵,對如何認識中國人的關係與權力進行瞭深入且獨到地探索,並在一些學理問題上同西方社會科學之間構成瞭對話的關係。《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第二版)》初版於年,此次修汀,特彆增加瞭一篇北大講演稿,通俗而係統地陳述瞭中國社會文化脈絡與中國人關係運作的全景圖,以實現中國社會學研究中的“文化自覺”。
內容簡介
《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第二版)》作者從社會學的視角,對中國社會的人情、麵子與權力三者之間的關係做瞭探討和分析。作者指齣中國社會的運作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關係”,以及由此延伸齣來的人情、麵子與權力運作等。關係,不單是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國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樣,關係也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趨之如騖的生活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常識般地知道:關係是可以取代製度的;那些壓根兒就不知道或不懂社會學的人都能意識到:他的生活麵臨著嚴重的問題,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脈。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瞭修訂,尤其對“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在中國官僚作風與技術的背後”及“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等幾篇論文做瞭較大的改動;去掉瞭原書的最後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於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講演記錄《社會係統、關係運作與權力結構》,則因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這幾年的研究取嚮和思考理路。
作者簡介
翟學偉,年生於南京,南開大學社會學係法學碩士,南京大學曆史係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獨立思考如何建構中國人與中國社會方麵的概念、理論及方法論,在社會與行為科學的本土研究方麵頗具影響力。代錶作有《中國人的關係原理》(北京大學齣版社年版),《中國人的臉麵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錶徵》(北京大學齣版社年版),《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北京大學齣版社年版)等,現為年度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社會信用製度研究”的首席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目錄
第二版自序
自序
一、研究視角與方法篇
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反省、批判及齣路
儒傢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
心理學本土化之我見——從本土概念嚮本土研究方法的轉化
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建構社會與行為科學中的人文方法
二、關係模式研究篇
中國人際關係模式
中國人關係網絡中的結構平衡模式
社會流動與關係信任——也論關係強度與求職策略
三、臉麵與人情研究篇
中國人臉麵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在中國官僚作風及其技術的背後——偏正結構與臉麵運作
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
四、社會運作理論篇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國地方與組織領導的權力遊戲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嚮上的抉擇——中國人社會行為變量的考察
個人地位——中國日常社會學理論的建立
社會係統、關係運作與權威結構——在北京大學的講演
索引
精彩書摘
事實上,在這一概念還沒有在中國流行或沒有限製住人們的視野時,一些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齣發,卻頗能看齣中國人事行為上的特色。例如馮友蘭在《新世訓》中對“待人接物”發錶瞭富啓發性的觀點;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齣的“倫理本。位”和西方社會的個人中心形成瞭鮮明的對照;費孝通創立的“差序格局”已成為海外學者研究中國人際關係的基礎;而許娘光的“情境中心(或相互依賴說)”更是把中國人際關係的特色看成是分析中國人整個生活方式的關鍵。以上這些研究對於我們尋求本土的概念和理解自己社會的關係特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們也是探討中國人際關係不同於西方人際關係的一個起點。
尋求本土概念的益處在於這些概念的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結晶,而深入研究這些概念,不但可以清楚地認識文化的諸要素及其同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的關係,且能夠不為西方概念所睏擾。但這裏麵臨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本身就是對人與人關係的闡述。當它們分彆在哲學、倫理、民俗、管理、心理、社會或教育等學科中被普遍加以研究時,它們也都麵臨一些共同的概念,諸如道、仁、義、禮、智、信等等。不僅曆代學者在界定這些概念上見仁見智,而且也勢必使某一學科的特定研究取嚮在涉及它們時變得模糊不清,使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可能變成哲學或倫理學的研究。這一點已比較明顯地反映在有些海外的題為中國人際關係的書籍中。其實這些書所討論的問題並非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所用的人際關係含義,它們不是對儒傢思想梳理一通,就是拿著很抽象的概念來解釋中國人,諸如以儒傢思想為代錶的種種概念。當然,我這裏的意思不是要排斥人際關係的跨學科研究,或拒不使用這些概念,隻是認為囿於這些概念將無助於我們解決其他學科未能解決的問題。為此,根據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我將我要建立的本土概念定位在以下幾方麵:。在學科上要比中國哲學、倫理學的概念層次低;。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上便於以後進一步的操作;。既能涵蓋道德倫理中的抽象概念,又已流傳至今,並為大眾所運用或理解的詞語。
……
前言/序言
《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第二版) 內容概要 《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第二版)深入剖析瞭在中國社會語境下,人情、麵子和權力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維係和再生産瞭現有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模式。本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結閤豐富的案例和深入的田野調查,揭示瞭這些看似非正式的社會規範如何成為一種強大的、隱秘的社會資本,影響著個體行為、群體互動乃至社會資源的分配。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概念辨析 本書開篇即著力於構建堅實的理論框架,對“人情”、“麵子”和“權力”這三個核心概念進行精細的界定與辨析。作者指齣,“人情”並非簡單的禮尚往來,而是一種基於互惠原則、情感聯結和長期承諾的社會關係網絡。它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資産,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和維護。這種人情往來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欠債還債”、“禮尚往還”的原則,構成瞭中國社會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和基礎。 “麵子”則被解讀為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期望獲得的尊重、承認和聲望。它關乎個人的社會地位、尊嚴和歸屬感。為瞭維護自己的麵子,人們可能會采取一係列策略,包括給予他人麵子,或者避免失麵子。麵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評價,是他人對個體價值的一種投射。在中國文化中,給麵子與丟麵子往往是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直接影響著個體的決策和行為。 而“權力”,在本書的語境下,不僅指代官方的政治權力或經濟權力,更廣泛地涵蓋瞭社會影響力、話語權以及在資源分配中的決定性地位。作者認為,在中國社會,權力並非僅僅來自於正式的職位或法律條文,很大程度上也內嵌於人情網絡和麵子體係之中。掌握著更多人情資源和能夠給予或獲取更多麵子的人,往往在實際的社會運作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通過對這三個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本書為理解中國社會特有的權力運作邏輯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作者強調,這三個概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強化的。人情可以用來獲取麵子,而麵子則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權力。反過來,權力又可以用來維係和拓展人情網絡,並通過給予麵子來增強自身的閤法性和威望。 第二部分:人情、麵子與權力在不同社會場域的實踐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理論分析落腳於具體的社會實踐,考察人情、麵子和權力在中國社會各個重要場域中的具體運作方式。 傢庭與宗族: 在傢庭和宗族內部,人情和麵子是維係血緣和親緣關係的重要紐帶。長輩對晚輩的關照,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助,以及傢族成員之間的共同體意識,都構成瞭復雜的人情網絡。在這種網絡中,為瞭傢族的整體聲譽和成員的體麵,個體往往會犧牲一定的個人利益。權力在這裏錶現為長輩的權威、宗族的規矩以及在傢庭決策中的話語權。 職場與組織: 在工作單位,人情和麵子更是影響職場晉升、項目分配和人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同事之間的“哥們兒義氣”、領導對下屬的“關照”以及通過人情關係獲得的信息和資源,都構成瞭職場潛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瞭在職場中立足和發展,個體需要學會如何處理復雜的人情往來,如何給予和獲得他人的麵子,以及如何巧妙地運用手中的權力。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些非正式的規則如何與正式的規章製度並行,甚至在某些時候淩駕於後者之上。 商業與經濟活動: 在商業領域,人情和麵子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關係經濟”在中國尤為突齣,商業閤作的達成往往依賴於熟人介紹、信任背書以及長期的關係維護。通過人情可以獲得更優越的商業機會,例如更容易獲得貸款、審批許可,或者達成交易。麵子則體現在商業信譽、品牌形象以及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權力在商業活動中則錶現為對市場資源的控製、對規則的製定和對行業發展方嚮的影響力。 政治與公共領域: 在政治和社會治理層麵,人情、麵子和權力更是緊密相連。官員與民眾之間的互動,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協商,以及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都深受這些非正式規範的影響。官員的人情網絡可以幫助其積纍政治資本,而給予民眾麵子則有助於維護其統治的閤法性。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既是直接的政治影響力,也是通過操縱人情和麵子來鞏固其統治的工具。 第三部分: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機製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再生産”這一核心議題,深入探討人情、麵子和權力如何通過一係列機製得以代代相傳、不斷強化,並最終維係和塑造瞭中國社會的整體結構。 社會化過程中的傳遞: 從孩童時期開始,個體就在傢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被不斷地灌輸和學習關於人情、麵子和權力的規則與價值。長輩的言傳身教,同伴的互動影響,以及社會媒體的宣傳,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個體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例如,從小就被教育要“懂事”、“孝順”,這本身就是對人情和麵子觀念的早期灌輸。 互惠原則的強化: 互惠原則是人情網絡得以維係的關鍵。一次給予,期待著未來迴報;一次幫助,期待著下次被幫助。這種循環往復的互惠行為,不僅加深瞭人情聯結,也強化瞭社會成員對現有權力結構的認同。當人們習慣於通過人情來解決問題,或者通過付齣人情來獲得利益時,就更容易接受和服從現有權力體係的安排。 信息不對稱與資源分配: 人情網絡往往構成瞭重要的信息渠道。掌握著更多人情資源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更及時、更準確的信息,從而在資源分配中占據優勢。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權力更容易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並進一步通過人情網絡進行固化和分配。 社會資本的積纍與流動: 人情和麵子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資本。個體通過經營人情、維護麵子來積纍這種資本,並將其用於獲取各種社會資源,包括工作機會、商業閤作、政治支持等。這種社會資本的流動和再分配,直接影響著社會階層的固化和流動。 文化認同與閤法性構建: 長期以來,人情、麵子和權力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被內化為一種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念。這種文化認同使得現有權力結構的運作具有瞭天然的閤法性,即使存在不公,也更容易被接受和容忍。當人們認為“關係”是社會運行的常態,或者“麵子”是重要的社會價值時,他們就更容易接受並參與到這種再生産的過程中。 第四部分:挑戰與轉型 盡管人情、麵子和權力的再生産機製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但本書並未止步於描述和分析,而是進一步探討瞭在當代社會轉型背景下,這些傳統模式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可能齣現的轉型方嚮。 市場化與法治化進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對規則透明、機會均等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人情和麵子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人們開始更加依賴於法律條文和市場規則來解決問題,而非僅僅依靠人情關係。 代際差異與價值觀變遷: 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信息,其價值觀也與老一輩有所不同。他們可能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公平競爭以及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對傳統的人情模式和權力運作方式産生瞭質疑。 信息技術的衝擊: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打破瞭傳統的信息壁壘,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和廣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信息不對稱對權力再生産的支撐作用,也為公民錶達訴求和監督權力提供瞭新的途徑。 公民社會的興起: 公民社會組織的齣現和發展,為社會成員提供瞭更多元的參與渠道和利益錶達平颱,也對政府的權力運作提齣瞭挑戰。 本書並未對這些挑戰下的轉型路徑做齣簡單預測,而是鼓勵讀者從更深層次理解中國社會運作的邏輯,並思考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社會。 結論 《人情、麵子與權力的再生産》(第二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論證和豐富的案例,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社會運作深層邏輯的有力工具。本書不僅揭示瞭人情、麵子和權力在中國社會中如何相互交織、相互塑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種交織和塑造如何構成瞭一種強大的社會動力,維係和再生産瞭現有的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社會、理解中國文化、以及參與到中國社會變革中的人來說,本書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讀物。它促使我們反思,在看似偶然的個體互動背後,隱藏著多麼強大的結構性力量,以及這些力量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塑造著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