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宋代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郦家驹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土地制度
  • 中国古代史
  • 社会经济史
  • 历史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老学者文库
  • 宋朝
  • 制度史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6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土地制度史》是郦家驹先生的遗稿,撰写于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之际,郦家驹先生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对宋史很有研究。20世纪70年代与邓广铭教授共同筹组中国宋史研究会,推动宋史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部《宋代土地制度史》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结构合理,文笔流畅,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力作。

作者简介

  郦家驹,男,1923年4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兼秘书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方志出版社社长。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金元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发表《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试论关于韩侂胄评价的若干问题》、《五代两宋时期官田的经营方式》等论文,参加撰写的著作有《中国史稿》第五册,《中国屯垦史》第二册等等。七十年代末,和邓广铭教授等共同筹组中国宋史研究会,于1980年在上海正式成立。推动并参加了于1984年在香港举办的有港、台和欧美宋史专家出席的国际宋史讨论会,为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开展学术交流之滥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对我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在全国范围蓬勃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编辑说明
第一章 五代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
第一节 五代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五代宋元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章 宋代土地所有制形态
第一节 官户、形势户和民户地主土地所有制
第二节 官田的经营方式
第三节 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
第四节 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第三章 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
第一节 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地租形态、地租额和地价
第三节 宋代的佃客

第四章 宋代的户等和赋役制度
第一节 乡村户籍和户等
第二节 二税和职役
第三节 度田、方田和经界

第五章 封建土地制度和商品货币关系
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
第二节 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附一 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
附二 深切怀念蒙文通先生
附三 深切怀念郦家驹同志

精彩书摘

  《宋代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还有很多农户,只有数亩土地,其生活之艰难,更加可以想象。《黄氏日抄》卷七○《由县乞放寄收人状》:“遂即唤上严七七取问,因依,据称居住九都,有田七亩,尽典在李奉使边。”《朱文公文集》卷一八《奏义役利害状》称:“下户只有田一二亩者。”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八月二十八日江南东路转运判官陈宗仁言:“至于下五等人户,所仰数亩之田,以为卒岁之计。”《真文忠公文集》卷一○《申尚书省乞拨和籴米及回籴马谷状》称:潭州“五等下户才有寸土”。从以上列举的材料可见,两宋时期自耕农所占有的土地,最多虽然可以达到一二百亩,但是大多数仅仅是几十亩甚至是几亩而已。还有一种农户,户籍登记虽也有自耕农也就是具有主户或税户的身份,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土地。由于决定是否具有自耕农亦即主户的身份,并不完全取决于有没有土地,而是按家业钱多少,而估算家业钱,又是把农户的浮财都计算在内,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没有土地的主户或称税户。薛季宣《浪语集》卷二○《论民力》称:“湖右之民,况又非浙、江比,一钱粒粟即名税户。”
  还有自耕农仅仅耕种自己的土地难以维持生存,不得不同时再租种土地,而成为半自耕农,这种半自耕农所占比重相当大。《朱文公文集》别集卷九《取会管下都分富家及阙食之家》,开列应当分别不同情况予以登记的各种项目如下:
  下户合要籴米者几家:作田几家,各开户名,大人几口,小人几口(别经营甚业次);不作田几家,各开户名,大人几口,小人几口(兼经营甚业次);作他人田几家,各开户名,系作某人家田,大人几口,小人几口(兼经营甚业次)。
  很显然,这里的下户也就是自耕农。但是在这些自耕农农户当中,有的要“作他人田”。
  ……

前言/序言


帝国兴衰的基石:一部关乎土地、权力与社会变迁的史诗 图书名称: 帝国兴衰的基石:一部关乎土地、权力与社会变迁的史诗 (暂定名,用以替代您提供的具体书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历史上,自先秦至清末,贯穿数千年之久的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对国家治理、社会结构乃至文明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法律条文罗列,从政治经济、社会阶层互动以及意识形态塑造的复杂维度,重建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土地制度演化图景。 第一部分:奠基与早期形态——从井田到阡陌的权力更迭 (先秦至汉) 本部分聚焦于土地制度的“起源”与“奠基”阶段。我们将详细考察西周“井田制”的理论构建与实际运作,分析其作为早期国家权力有效渗透社会的基础性意义,并探讨其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化浪潮的兴起而逐渐瓦解的内在动因。 重点在于土地私有化的制度化过程。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阡陌之制”和“初令”,标志着以国家强制力推行土地自由买卖的开端。这一变革的社会后果是革命性的:它打破了旧有宗法权力对土地的束缚,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力,但也为日后豪强兼并埋下了伏笔。汉代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直至“均田”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实践,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对土地兼并的初步干预,展现了中央集权对土地这一核心生产资料的焦虑与调控尝试。本章特别关注土地兼并如何成为历代王朝动荡的重要催化剂。 第二部分:制度的平衡与博弈——均田制、租庸调与土地兼并的周期律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 本部分着重探讨国家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维系社会稳定的努力与局限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荫户”制度,反映了权力精英在王朝更迭中对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固化。 核心内容聚焦于北魏至唐初的均田制。本书将详细剖析均田制的运行机制、劳役负担的分配逻辑,以及其在唐代“盛世”中的经济支撑作用。然而,我们也深入探讨了均田制的内在矛盾:随着人口增长、土地私有权的确立、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均田制在唐中后期不可避免地面临崩溃。开元天宝年间的“两税法”的推行,不仅仅是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更是对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转向的标志——国家放弃了对具体土地分配的控制,转而以财产(土地和人口)为基础征税,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人身依附下的分配”向“财产权利下的征税”的重大过渡。 第三部分:士绅与土地的结合——佃农经济的成熟与产权的模糊 (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土地制度亦随之演变。本书将论证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如何催生了高度发达的地权经济。 我们将详细分析宋代“佃耕权”的法律地位与经济价值。佃农对土地的使用权(佃权)在事实上趋于稳固,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租佃关系。地主阶级通过兼并土地,并以收取地租为核心财富来源,构建起庞大的士绅地主阶层。与前代土地制度的显著不同在于,宋代土地买卖的自由度极高,产权清晰,但国家对于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剥削程度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约束。 元朝的土地政策则展现出不同于汉族王朝的特点,特别是对“荒闲地”的招垦与对草原地带的特殊管理。本书将对比分析蒙元统治下,土地利用与社会控制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后世明清土地制度留下的影响。 第四部分:集权下的固化与调整——明清的“一条鞭”与土地的内卷化 (明清) 明代初期,为恢复元末战乱后的生产力,采取了极端的“屯田”政策和对土地兼并的暂时性抑制。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土地制度再次进入内卷化阶段。 本书将重点分析“一条鞭法”的实施对土地制度的间接影响。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并入银两征收,使得土地的“价值”和“税负”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分离。这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土地交易的活跃度,加速了土地向拥有资本和权势的阶层集中。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土地制度框架,但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本部分将讨论清代“摊丁入亩”的最终完成,及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解绑,标志着国家税收权力最终完全聚焦于土地本身。然而,人地矛盾的激化,使得佃农的经济地位极度脆弱,地租收入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核心杠杆,大量的无地或少地农民被迫卷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为晚清的社会危机埋下了深层隐患。 结语:土地制度的终结与现代转型的阵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总结数千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从早期的宗法分配,到中期的国家直接干预,再到后期的产权自由化与社会分化失衡。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核心矛盾始终在于如何在维持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遏制土地兼并以维护社会稳定。历代王朝的努力,或因制度设计缺陷,或因权力腐蚀,最终都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直至近代以来,土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才标志着这一延续千年的国家与社会结构基础的终结。 本书通过对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命运的交叉审视,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运作逻辑的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沉浸式的学术体验,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模型,但其展现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依然让我肃然起敬。作者在梳理宋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一朝代的内部,而是将北宋、南宋乃至辽、金等周边政权的土地制度也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第一次了解到,宋代在处理土地问题上,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民族政权的深刻影响,反之亦然。书中对“羁縻土地制度”的探讨,以及它如何与宋代的“庄田制度”相互渗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和多元的宋代边疆社会。另外,作者在讨论土地制度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时,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岁赐”、“官买”等政策的分析,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土地的集中与分散。总而言之,《宋代土地制度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土地制度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把理解宋代社会运行机制的钥匙,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更加真实和复杂的宋朝。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极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我不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阅读一些学术著作时,常常会觉得晦涩难懂,但《宋代土地制度史》却难得地做到了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宋代文献,如《宋史》、《文献通考》等,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志和笔记野史,看得出来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丁不均”对土地分配的影响那一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户籍资料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人口流动和战争对土地制度带来的冲击,以及朝廷为了应对这些冲击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比如“赐田”、“豁田”等等。这些措施看似零散,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构成了一幅清晰的宋代土地制度的变迁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概念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况,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实际运作方式。比如,在讨论“方物税”时,作者就详细解释了这种税收形式是如何在不同地区发展起来的,以及它对农民经济生活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土地制度的变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宋代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过去我对宋代的认识,更多停留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表层,对于其背后的土地制度,一直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宋代土地制度史》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书里对“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描绘得尤为精彩。我了解到,虽然宋代相对其他朝代而言,小农经济更为发达,但土地兼并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还相当严重。特别是那些拥有权势的官僚地主,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土地,形成一个个庞大的庄园,这不仅挤压了自耕农的生存空间,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书中对“官田”、“民田”、“寺院田”、“荫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分析,让我对宋代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作者在探讨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时,也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两税法”和“免役法”的变迁,以及这些赋税制度如何与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情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土地制度,背后却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社会信息。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历史的宏大叙事”的理解。我们通常学习历史,会关注帝王将相、重大事件,但《宋代土地制度史》却将目光聚焦在最基层的社会经济基础——土地。作者通过对土地制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生命力的宋代社会。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免役法”的论述,详细介绍了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但随着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反而加剧了部分农民的贫困,甚至出现了“卖田避役”的现象。这种由一项看似积极的制度,最终却走向其反面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作者在分析这些制度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解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制度背后的人,他们的诉求、他们的抗争、他们的无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引用,比如某个地方的土地纠纷,某个农民家庭的遭遇,这些鲜活的个案,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制度变得可感知。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而对土地制度的微观考察,恰恰是理解宏观历史演变的关键。

评分

《宋代土地制度史》这本书,我大概是前年某个时候在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觉得封面设计挺朴实,透着一股子学术的气息,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对宋朝的历史很着迷,觉得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且值得深挖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土地制度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演变无疑是理解宋朝社会形态的关键。拿到书后,我并没有立刻深入阅读,而是断断续续地翻阅,每次都能从中get到一些新的认识。比如,书中关于“占田”和“荫田”的论述,让我对宋代大家族如何凭借政治权力不断扩张土地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那种“父死子继,荫及九代”的制度,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贫富差距。再比如,关于“不占田”和“赢产”的讨论,又让我看到了小农经济的韧性,以及在各种制度限制下,普通百姓如何努力维持生计。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严谨的分析,勾勒出宋代土地制度演变的脉络,从北宋的“均田”之难,到南宋的“庄田”盛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影响。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对话,他用平实的语言,却能将复杂的问题剖析得鞭辟入里。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好书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错

评分

东西很不错,很喜欢,质量很好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好书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错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