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精品圖書!
《海戰:海上帝國的爭霸(套裝全2冊)》囊括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二十一世紀所發生的經典海戰,其生動的戰時照片、戰艦平麵圖、戰鬥示意彩圖、著名戰艦以及研發過程、參數裝備盡在書中。
著名軍事史傢之傑作,世界戰爭史上全麵、生動的海戰史!
內容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海戰愈來愈受到重視。全球軍事強國對於海上武器的研發,不遺餘力,企圖爭奪海上霸主地位。本書精選海戰發展數十年之經典戰列,詳細描寫戰役,評述作戰雙方戰術戰略,細數海戰的發展曆程。書中以生動的戰時照片、戰艦平麵圖、戰鬥示意彩圖等等,全麵展示海戰及海上武器的演變。
《海戰:海上帝國的爭霸(套裝全2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時期所齣現的各艘著名戰艦,以及其研發過程、參數裝備等都輔以解說,使讀者深入瞭解波瀾壯闊的海戰史。
作者簡介
羅伯特·傑剋遜( Robert Jackson),曾是飛行員與航海教官,現為軍事、船艦和飛行領域的全職作傢。他齣過九十多本書,包括《船艦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Ships)、《二次大戰的皇傢海軍》(The Royal Navy in World War II)、《一○一艘偉大的戰艦》(101 Great Warships)。現居英國達勒姆郡的達靈頓(Darlington, County Durham)。
目錄
第一章 海軍軍備競賽:1900年至1913年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北海與大西洋戰區:1914年至1918年
第三章 海軍的擴張:1919年至1939年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初期戰役:1939年至1941年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中海戰戰區:1940年至1941年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珍珠港到瓜達爾卡納爾島:1941年至1942年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海域:1942年:延續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守為攻:1943年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西洋戰役的結束:1945年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1944年至1945年
第十一章 冷戰時期:1945年至今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海軍軍備競賽:1900年至1913年
19世紀的最後20年,公海上的霸權掌握在大英帝國手中。然而,戰艦建造的速度太快以至於無法跟上最新發展技術。
當時,新構想與新發明齣現得如此之快,以至於新船艦尚未下水就遭到淘汰。這個問題又因為英國的海軍政策而惡化。英國的海軍政策被稱為“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亦即英國皇傢海軍(Royal Navy)必須維持與任意其他兩國海軍船艦加總起來同等的數量。
公元1889年,英國《海軍防禦法案》(Naval Defence A c t)生效之後,“兩強標準”有瞭改變,它指示英國皇傢海軍必須擁有與世界第二強和第三強加總起來同等的戰力,這樣的結果導緻船艦的建造邁入新一階段。當時,英國最重要的船是“皇傢君主”(Royal Sovereign)級的戰列艦, 除瞭同名的
皇傢君主號之外,還有7艘同等級的戰列艦: 印度女王號(Empress of India)、拉米利斯號(Ramillies)、卻敵號(Rep u l s e)、果斷號( R e s o l u t ion)、復仇號( R e v e n g e ) 、皇傢橡樹號( R o y a l Oak)與鬍德號( H o o d ) 。“ 皇傢君主”級的戰列艦是相當成功的設計,速度比同時代的戰列艦都來得快,它們配備瞭4門343毫米主炮,成雙地安置在露天炮座上,還有10門152毫
米炮、16門6磅炮和7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而鬍德號的主炮則是安裝在炮塔裏。
在19世紀90年代,為其他主要海權國傢緊追在後的英國皇傢海軍, 發展齣
一種新型戰列艦, 即後來所謂的“ 前無畏” ( p r e - dreadnought)級艦。該級的第一艘是1 8 9 2 年的聲望號(Renown),但實際上它屬
於1893年至1894年“威嚴”級(Ma j e s t i c)船艦,並成為日後10年戰列艦設計的典範。它的排水量高達15129噸, 配備4 門3 0 5 毫米炮、16門76毫米炮和12門47毫米炮,還有5具457毫米魚雷發
射管。直到1904年,英國皇傢海軍總共建造瞭42艘“前無畏”級的軍艦。
然而,這些巨型戰列艦並沒有引起19世紀的海軍革命。到瞭19世紀80年代,所有主要海權國傢都埋首在小型裝備的研發戰上,即自動推進的魚雷。最新的原型魚雷擁有500米的射程,時速18節,而且原本以空氣壓縮的方式的推進逐漸由電動馬達所取代。主力艦和特彆設計的魚雷艇都配備瞭魚雷發射管或更新的魚雷發射架,這些裝備都得在近距離投射,意味著魚雷艇在敵艦的防禦火網下容易被擊沉。不過,英國皇傢海軍在1885年進行的一場演習顯示,盡管所有進攻的魚雷艇都沉沒瞭,還是有一部分魚雷可以命中目標。
反製魚雷艇的製勝之道是派齣武裝的“ 捕手”( c a t c h e r s),它們可在主力艦旁展開部署,而且到瞭19世紀90年代,這些船發展成較大且獨立的船艦,稱作“魚雷驅逐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s),它們被設計用來為規模較大的艦隊護航。首批的6艘魚雷驅逐艦在1892年至1893年奉命加入英國皇傢海軍服役,這時它們的簡稱為“驅逐艦”。
不過,魚雷艇和驅逐艦並未穩坐魚雷載具第一把交椅。到瞭世紀之交, 法國和美國海軍都擁有為數不多的潛艇, 而英國海軍部(British Admiralty)再也無法漠視潛艇這項新的發明。起初,他們對潛艇興趣寥寥,一位海軍上將還形容潛艇是“卑劣、非英國式的戰爭武器”。但《1901年到1902年海軍預算書》(The 1 9 0 1 -02 Naval Estimates)卻編列瞭製造5艘改良“霍蘭型”(Holland,以美國設計者為名)潛艇的預算。這5艘即將投入服役的潛艇在英國政府的特許下由巴洛因佛納斯(Barrow-in-Furness)的“維剋斯公司” ( V i c k e r s ) 建造。
1904年3月,所有5艘現稱為“A”級的潛艇參與瞭海軍演習,模擬攻擊樸茨茅斯(Portsmouth)沿海的天後號(Juno)巡洋艦。作戰十分成功,但其中A1號卻與航綫上的客輪相撞,水手與潛艇皆沉入海底。英國總共造瞭13艘“A”級潛艇,還有11艘“B”級與38艘“C”級潛艇。日後,潛艇成為海戰的主要武器,其發展不容停滯。在英國皇傢海軍中,主要的推動者之一是約翰?費希爾(Sir John Fisher)上將,他於1904年10月21日接任第一海軍軍務大臣(First Sea Lord),這一天正好是英國海軍英雄納爾遜(Nelson)在特拉法加(Trafalgar)戰勝法國與西班牙聯閤艦隊的99周年紀念日。
……
前言/序言
null
《風起雲湧:遠海的巨艦與榮耀》 第一捲:鐵錨下的帝國 遠海,一片浩瀚無垠的藍。自古以來,它便是連接大陸的脈絡,是文明交織的舞颱,更是野心傢們覬覦的寶庫。而在這片深邃的藍色畫布上,鋼鐵巨艦的隆隆炮鳴,編織齣瞭屬於人類陸地帝國在海洋上爭奪霸權的壯麗史詩。《風起雲湧:遠海的巨艦與榮耀》的第一捲,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深入剖析那些偉大帝國如何將目光投嚮遠方,如何將人力、物力、財力匯聚於一點,鑄造齣能夠徵服七海的龐大艦隊。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或海戰,而是以宏觀的視角,審視瞭海洋霸權賴以建立的基石。我們將從帝國興起的土壤談起:為何是某些陸地國傢,而非其他,具備瞭發展海洋力量的先天優勢?是地理位置的恩賜,是資源的富饒,還是戰略眼光的超前?我們將深入研究早期航海技術的突破,從簡陋的帆船到能夠承載重型火炮的巨艦,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意味著一次力量的重塑,一次海洋格局的洗牌。風帆的改變,船體的結構,導航的革新,火炮的威力——這些看似孤立的技術進步,如何被整閤,最終催生齣能夠橫行大洋的“海上巨獸”。 本書更將詳細闡述,艦隊的建造並非僅僅是鐵匠和木匠的工作,它是一項涉及國傢整體動員的係統工程。我們將考察各個帝國在海軍建設上的投入,包括海軍學院的設立,海軍軍官的培養,艦船的原材料供應,以及強大的造船工業體係。從皇傢船塢的繁忙景象,到海軍港口的戰略布局,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智慧與挑戰。我們將看到,一個強大的海軍,不僅僅是船隻的堆積,更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組織,它需要嚴密的指揮體係,高效的後勤保障,以及深厚的國傢意誌作為支撐。 當然,任何帝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對海洋資源的攫取與控製。本書將描繪帝國海軍如何在海上建立貿易航綫,保護商船,打擊海盜,並通過殖民擴張,將觸角伸嚮遙遠的海外領地,以獲取寶貴的原材料和廣闊的市場。我們將探討海軍在爭奪戰略要地,如海峽、港口和重要島嶼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些據點如同海上棋盤上的關鍵節點,掌控它們,便能掌握製海權。 同時,本書也絕不迴避海軍建設背後的社會與政治因素。我們將分析,是怎樣的政治體製,怎樣的經濟政策,以及怎樣的社會文化,促使一個國傢將如此巨大的資源投入到海洋事業之中。是民族的擴張野心,是商業的驅動,還是國傢安全的考量?海軍力量的增長,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國傢的內部結構,如何塑造其民族性格和對外政策?我們將揭示,海軍的強大,往往是國傢整體實力與雄心的縮影。 《鐵錨下的帝國》將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以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支撐起海上帝國基石的宏大圖景。它將帶你認識,一支強大的海軍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何在世界舞颱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最終為國傢的崛起和衰落,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不僅僅是關於船隻和戰爭,更是關於國傢意誌、科技創新、經濟命脈以及人類對未知海洋的永恒探索。 第二捲:怒濤中的抉擇 當帝國將艦隊的錨深深紮入世界各大洋,海洋的廣闊並未帶來寜靜,反而激化瞭更為殘酷的爭奪。《怒濤中的抉擇》將聚焦於海戰的藝術與戰略,以及在那一刻,關乎帝國命運的生死抉擇。本書並非一本純粹的戰史,而是更側重於解析海戰的本質,探討在波濤洶湧的戰場上,戰略、戰術、科技、士氣以及領導者的決斷如何共同譜寫勝負的篇章。 我們將深入研究海軍戰術的演變。從早期艦隊的排成一綫,依靠舷側火力進行消耗戰,到後來湧現的機動戰術,如“切斷隊形”和“夾擊戰術”,每一次戰術的革新都意味著對敵人薄弱環節的精確打擊,以及對戰場空間的精妙運用。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艦船在海戰中的作用,從炮艇的靈活穿插,到戰列艦的火力優勢,再到航空母艦的劃時代意義,每一項技術進步都重新定義瞭海戰的形態。本書將不迴避那些經典的戰役,但更重要的是,從這些戰役中提煉齣可供藉鑒的戰略原則與戰術思想。 除瞭戰術層麵,本書還將著重探討海軍戰略的製定。什麼是戰略目標?如何通過海軍力量來實現這些目標?是進行封鎖,摧毀敵方艦隊,還是爭奪製海權,以保障登陸作戰的順利進行?我們將考察帝國海軍如何圍繞其戰略目標,進行艦隊的部署,規劃航綫,以及選擇交戰的時機與地點。在廣袤的海洋上,信息的傳遞、偵察與反偵察,以及對敵方意圖的準確判斷,都成為至關重要的戰略考量。 《怒濤中的抉擇》還將審視海戰中的科技競賽。火炮的口徑與射程,裝甲的厚度與強度,水雷的威力,魚雷的隱蔽性,以及後來的聲呐與雷達——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可能引發一場新的軍備競賽,改變海戰的平衡。本書將展示,當科技的進步與海軍的戰術需求相結閤時,會爆發齣多麼強大的力量。同時,我們也將探討科技的局限性,以及在信息不完全、技術手段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依靠經驗、勇氣和智慧彌補科技上的不足。 然而,海戰的勝負,絕不僅僅取決於冰冷的鋼鐵與精準的計算。本書將深入挖掘海戰中的人力因素。海軍士兵的訓練程度,軍官的指揮能力,以及整個艦隊的士氣,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我們將描繪那些臨危不亂的艦長,那些在炮火中堅守崗位的普通士兵,以及那些在絕境中迸發齣驚人意誌的船員。士氣的高昂,源於對國傢、對戰友的忠誠,源於對勝利的渴望,也源於對自身能力的信心。 最終,《怒濤中的抉擇》將帶領讀者思考,在激烈的海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國傢意誌與政治抉擇。每一次戰爭的發動,每一次戰略的調整,都牽動著國傢的命運。當海軍力量達到頂峰時,是繼續擴張,還是尋求和平?當麵對強大的敵人時,是孤注一擲,還是保存實力?本書將通過對一係列海戰的深入解析,展現指揮官們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何在壓力之下做齣最艱難的抉擇,而這些抉擇,又如何影響著曆史的走嚮。 《風起雲湧:遠海的巨艦與榮耀》這兩捲,將共同構建一幅宏偉的海上史詩畫捲。它們並非講述某個帝國如何登上曆史舞颱,又如何黯然退場,而是深入探究瞭驅動這一切的力量,以及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海洋爭霸中,那些永恒不變的規律與挑戰。它將引導讀者去思考,海洋的力量是如何塑造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又將如何在未來的時代,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