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因梦集
  • 散文集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精装
  • 回忆录
  • 名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5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140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忆往昔,述今怀续半世纪前旧梦

内容简介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收录了《因梦集》和《新纪元文存》两个集子。20世纪30年代,作者曾应约准备编一本散文集,命题《因梦集》,因故未果。后来特意将解放前的作品编为一集,仍以“因梦”冠名,其中主要以写景、游记、忆人类散文为主。《新纪元文存》则收录了作者2001年间所写的散文,其中以给有人写的序、读后感、忆人、漫谈类的散文为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因梦集
002 自序
003 枸杞树
008 黄昏
013 回忆
018 寂寞
022 年
028 兔子
035 母与子
045 红
053 老人
062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073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078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084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090 寻梦
093 海棠花
096 WaLa
103 忆章用
114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新纪元文存
120 《新纪元文存》自序
131 漫谈皇帝
134 在北大外院语言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书面)讲话
137 《记者无悔》序
141 论恐惧
144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147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149 推荐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151 推荐《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153 我最喜爱的书
158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160 《人生小品》序
162 一条老狗
170 漫谈伦理道德
179 读《人生宝典》
182 题词
183 欢呼《芬芳誓言》
188 问题答复
190 《华林拾珍》序
192 《大漠孤烟》序
196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201 《名家心语丛书》序
204 祝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恢复二十周年
205 《敦煌佛画》序言
207 追忆李长之
218 思想家与哲学家
220 悼念周一良
224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读后感
228 公民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
231 漫谈刘姥姥
234 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236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238 谈礼貌
240 悼念马石江同志
243 时窗外大雪纷飞,助我悲思——《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249 《名家绘清华》序
254 《人生小品》序
259 知足知不足
261 有为有不为
264 隔膜

前言/序言

  自序
  记得是在1935年,在我出国之前,郑振铎先生写信给我,要我把已经写成的散文集成一个集子,编入他主编的一个什么丛书中。当时因为忙于办理出国手续,没有来得及编。出国以后,时事多变,因循未果,集子终于也没能编成,只留下一个当时想好的名字:因梦集。
  现在编散文集,忽然又想起此事。至于“因梦集”这个名字的来源,我现在有点说不清楚了。“因梦”这两个字,当时必有所本,可惜今天已忘得一干二净。虽然不确切了解这两个字什么意想,但我却喜欢这两个字,索性就把现在编在一起的1949年前写的散文名为《因梦集》。让我五十年前的旧梦,现在再继续下去吧。
  是为序。
  1985年11月10日凌晨
  枸杞树
  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这使我困惑。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里么?但是,都不像。最后,我想到才到北平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
  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习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个秤砣,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了一辆洋车,跟着木屋似的电车向北跑。远处是红的墙,黄的瓦。我是初次看到电车;我想,“电”不是很危险吗?后面的电车上的脚铃响了;我坐的洋车仍然在前面悠然地跑着。我感到焦急,同时,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红的墙,黄的瓦。终于,在焦急,又因为初踏入一个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折过了不知多少满填黑土的小胡同以后,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我看不清院子里的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做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
  虽然做了梦,但是却没有能睡得很熟,刚看到窗上有点发白,我就起来了。因为心比较安定了一点,我才开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杂花。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一棵枸杞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裂。幼年在故乡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棵树,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于是,我问公寓的主人,这枸杞有多大年龄了,他也渺茫:初次来这里开公寓时,这树就是现在这样,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这更使我惊奇,我用惊奇的叹息的眼光注视着这苍老的枝干,又注视着接连着树顶的蓝蓝的长天。
  就这样,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在细弱的枝条上,蜘蛛结了网,间或有一片树叶儿或苍蝇蚊子之流的尸体粘在上面。在有太阳和灯火照上去的时候,这小小的网也会反射出细弱的清光来。倘若再走近一点,你又可以看到有许多叶上都爬着长长的绿色的虫子,在爬过的叶上留了半圆缺口。就在这有着缺口的叶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样的斑驳陆离的彩痕。对着这彩痕,你可以随便想到什么东西,想到地图,想到水彩画,想到被雨水冲过的墙上的残痕;再玄妙一点,想到宇宙,想到有着各种彩色的迷离的梦影。这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这小的叶片上呈现给你。当你想到地图的时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个小的黑点,算作你的故乡。再大一点的黑点,算作你曾游过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处浮起点温热的感觉么?这苍老的枸杞树就是我的宇宙。不,这叶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长长的绿色的虫子拿下来,摔在地上,对着它,我描画给自己种种涂着彩色的幻象,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
  在雨天,牛乳色的轻雾给每件东西涂上一层淡影。这苍黑的枝干更显得黑了。雨住了的时候,有一两个蜗牛在上面悠然地爬着,散步似的从容,蜘蛛网上残留的雨滴,静静地发着光。一条虹从北屋的脊上伸展出去,像拱桥,不知伸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枸杞的顶尖就正顶着这桥的中心。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影,渐渐地爬过了西墙,墙隅的蜘蛛网,树叶浓密的地方仿佛把这阴影捉住了一把似的,渐渐地黑起来。只剩了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金色的圆光。
  以后,黄昏来了,一切角隅皆为黄昏所占领了。我同几个朋友出去到西单一带散步。穿过了花市,晚香玉在薄暗里发着幽香。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曾读过一句诗:“黄昏里充满了木犀花的香。”我觉得很美丽。虽然我从来没有闻到过木犀花的香;虽然我明知道现在我闻到的是晚香玉的香。但是我总觉得我到了那种缥缈的诗意的境界似的。在淡黄色的灯光下,我们摸索着转进了幽黑的小胡同,走回了公寓。这苍老的枸杞树只剩下了一团凄迷的影子,靠了北墙站着。
  跟着来的是个长长的夜。我坐在窗前读着预备考试的功课。大头尖尾的绿色小虫,在糊了白纸的玻璃窗外有所寻觅似的撞击着。不一会儿,一个从缝里挤进来了,接着又一个,又一个。成群地围着灯飞。当我听到卖“玉米面饽饽”戛长的永远带点儿寒冷的声音,从远处的小巷里越过了墙飘了过来的时候,我便捻熄了灯,睡下去。于是又开始了同蚊子和臭虫的争斗。在静静的长夜里,忽然醒了,残梦仍然压在我心头,倘若我听到又有窸窣的声音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周围,我便知道外面又落了雨。我注视着这神秘的黑暗,我描画给自己:这枸杞树的苍黑的枝干该黑了吧;那只蜗牛有所趋避该匆匆地在向隐蔽处爬去吧;小小的圆的蜘蛛网,该又捉住雨滴了吧,这雨滴在黑夜里能不能静静地发着光呢?我做着天真的童话般的梦。我梦到了这棵苍老的枸杞树。——这枸杞树也做梦么?第二天早上起来,外面真的还下着雨。空气里充满了清新的沁人心脾的清香。荷叶上顶着珠子似的雨滴,蜘蛛网上也顶着,静静地发着光。
  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转入初秋的澹远里去的时候,我这种诗意的又充满了稚气的生活,终于也不能继续下去。我离开这公寓,离开这苍老的枸杞树,移到清华园里来,到现在差不多四年了。这园子素来是以水木著名的。春天里,满园里怒放着红的花,远处看,红红的一片火焰。夏天里,垂柳拂着地,浓翠扑上人的眉头。红霞般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冬天里,白雪又把这园子安排成为一个银的世界。在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层轻渺的紫气,给这园子添了不少的光辉。这一切颜色:红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着涂上了我的心,在我心里幻成一幅绚烂的彩画。我做着红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颜色的梦。论理说起来,我在西城的公寓做的童话般的梦,早该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混合了氤氲的西山的紫气,静定在我的心头。在一个浮动的幻影里,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像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
  1933年12月8日雪之下午
  黄昏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过黄昏的存在呢?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呵。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黄色的消失,鸦背上白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走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来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北端,是北冰洋和北极,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的暮色融入琤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的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优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待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常常在夏天里,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上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檐角上的蜘蛛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和粘在上面的蚊子和苍蝇的尸体。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再一抬头,暗灰的天空里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在冬天,天井里满铺着白雪。我蜷伏在屋里。当我看到白的窗纸渐渐灰了起来,炉子里在白天里看不出颜色来的火焰渐渐红起来、亮起来的时候,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了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的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吧。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地走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阔的非洲。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古老苍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里有老虎——老虎?黄昏来了,在白天里只呈露着淡绿的暗光的眼睛该亮起来了吧。像不像两盏灯呢?森林里还该有莽苍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里有狮子,有大蚊子,有大蜘蛛,也该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也该有萤火虫吧,现在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也该有花,但似乎不应该是夜来香或晚香玉。是什么呢?是一切毒艳的恶之花。在毒气里,不正应该产生恶之花吗?这花的香慢慢融入棕红色的空气里,融入绚烂的彩雾里。搅乱成一团,滚成一团暖烘烘的热气。然而,不久这热气就给微明的夜色消融了。只剩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现在渐渐地更亮了。老虎的眼睛更像两盏灯了,在静默里瞅着暗灰的天空里才露面的星星。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眨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融在远山的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飔,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是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出头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长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1934年1月4日

《因梦集》:沉潜东方智慧,照见人生真章 这是一部凝聚了季羡林先生毕生学术思索与人生感悟的珍贵文集,汇集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哲学、印度学研究以及人生哲理等诸多领域的深刻洞见。《因梦集》不仅是一部学术巨著,更是一部浸润着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的散文集。它以其独特的东方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古老文明的窗户,引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 东方智慧的沉潜与发微 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家,他的学术研究横跨中印两大文明,对印度语言文学、佛教、印度古代史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有着极为精深的造诣。《因梦集》中,作者将深厚的学术功底融入娓娓道来的文字之中,使晦涩的学术问题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书中,他以严谨的态度和独到的见解,解读了印度古代的吠陀文献、梵文经典,以及佛教的缘起、业报、涅槃等核心思想。他并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考据和翻译,而是着力于揭示这些古老思想在人类精神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对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谈及佛教的“缘起”思想时,季羡林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其概念,而是通过生动地比喻和联系,阐释了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生灭无常的深刻哲理,引导读者体悟“无我”与“空性”的智慧,从而摆脱执着,获得内心的宁静。 他对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更是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他追溯了汉译佛经的历史渊源,探讨了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他笔下的玄奘、鸠摩罗什等译经大师,不再是冰冷的史书人物,而是充满血肉、情感,为传播人类文明而献身的不朽者。通过这些鲜活的叙述,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以及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巨大价值。 《因梦集》中的学术探讨,并非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阳春白雪。季羡林先生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人生经验相联系。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因梦集》的魅力,就在于它在学术深度和人文温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二、 人生哲理的温润与启迪 除了对东方智慧的系统梳理与阐释,季羡林先生的《因梦集》更以其真挚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触及了人生的诸多普遍性议题。他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对世事人情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融入字里行间,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书中,他坦诚地谈论了童年时的懵懂与好奇,少年时代的勤奋与迷茫,青年时代的求索与实践,以及晚年对生命回顾与沉思。他以一种平和而达观的态度,书写了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命运,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面对历史洪流的独立思考与人格坚守。他谈到“真、善、美”的追求,认为这是人类永恒的价值,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指南。他强调“爱”,认为爱是化解冲突、促进理解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对社会,都应怀抱赤诚的爱。 《因梦集》中,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读书不应是为了应试、谋职,而应是为了涵养性情、开阔眼界、充实内心。他推崇那些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今贤哲对话的书籍,认为这些书籍能够滋养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与独立。他鼓励读者去探索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奥秘,打破狭隘的认知界限,从而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视野。 他对“语言”的重视,也贯穿全书。他深谙语言的力量,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他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对于词语的准确运用,都体现了他对语言的敬畏之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启迪心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谈及“知足”与“不争”的人生智慧时,季羡林先生显得尤为恳切。他并不否定奋斗与进取,但他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无休止的攀比,只会带来烦恼与痛苦。适度的知足,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珍惜。而“不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指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一份超然,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与修炼。这种智慧,对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风格的典雅与情怀的真挚 《因梦集》的文字风格,堪称典雅而富有韵味。季羡林先生的语言,既有古文的凝练与含蓄,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与生动。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深刻的体悟。他的叙述,总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一位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的人生智慧。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古老的传说,还是现代的见闻,都能被赋予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如山川、花鸟,也常常寄托着他的人生感悟。他对故土的眷恋,对家国的深情,也在这字里行间悄然流露。这种真挚的情怀,使得《因梦集》不仅仅是一部思想的集合,更是一部情感的流露。 《因梦集》的精装典藏版,更是为这部经典增添了庄重与品位。厚重的纸张、精美的装帧,不仅是对作者学术成就的致敬,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绝佳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承载着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智慧与情怀。 结语 《因梦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东方智慧的深邃与博大;它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人生之路。阅读《因梦集》,便是与一位智者对话,便是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世界。无论您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人生有深度思考的读者,《因梦集》都将为您带来一份深刻的启迪与持久的慰藉。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繁荣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的富足;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纯粹,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去追寻人生的终极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我固然敬佩,但真正吸引我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人,他所拥有的那份超然与豁达。他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饱经世事却依然保持纯真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他对待生活的那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在他的笔下,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平静的叙述,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他似乎总能看到事物背后最本质的一面,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洞察力,源于他丰富的阅历,更源于他对人生深刻的体悟。我常常在阅读他的文字时,感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启示。他教会我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种智慧,是金钱买不到的,是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唯有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才能慢慢地体会和领悟。

评分

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到一种时间的沉淀感。他的文字,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被他那种对文化的热爱所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他的文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冷静思考。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我喜欢他将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个人命运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时代变迁的宏伟画卷。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能够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文明的致敬,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在我看来,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真”。他的真诚,他的坦率,他的朴实,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他从来不回避人生的苦难与平凡,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充满力量的姿态去面对。他笔下的那些人生感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源于他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那种不动声色的哲思,仿佛只是随口说说,却能让我们回味无穷。他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觉得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与甘甜。他教会我,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之间,藏在那些平凡之中。他的作品,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评分

很难想象,一位毕生致力于语言学、文学研究的大家,其散文的魅力竟然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触动普通人的情感。我并非季羡林先生的专业读者,我可能对那些艰深的学术理论知之甚少,但我却能被他的文字所打动。他的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故乡、关于师友的篇章,总能勾起我内心最柔软的回忆。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朴实无华的情感,让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体验着那份纯真的喜悦与淡淡的忧伤。他笔下的世界,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真挚的情感流淌,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反而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我喜欢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也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阅读他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在忙碌与烦恼之中,也能找到那一丝慰藉与力量。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学识之渊博,文笔之细腻,早已是无数读者心中的一座丰碑。他的文字,仿佛总能穿透表象,直抵人心深处,引发读者对生活、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我一直对季老的散文情有独钟,他的文章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凝结,一种豁达情怀的流露。每当我翻开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执着,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无穷的张力,能够唤醒读者心中沉睡已久的感悟。阅读季老的作品,就像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每一次的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仿佛每一次都在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部分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觉得生命更加丰盈,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欲和敬畏心。

评分

不过也说明火爆吧。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书读的懂,愿意看!他的一生饱尝苦难与相思,与师友结下深厚友谊,最终学业有成,回到祖国的怀抱。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评分

书中双引号之多让我惊奇,看完后才觉得季老忍辱负重之多,人格之伟大,文革之荒唐。难怪季老在国家@到访时,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条政治文明,给季老点个@的赞。

评分

看日记?我自己的日记我写完从来不看,我现在要看别人的日记!看着好累,感觉自己的记忆里突然多出很多日子,看着好慢,一篇日记一篇日记记录的是前辈的几年的时光,我看到现在记忆最深刻的是季羡林先生和我一样喜欢看大腿,我想我也有成为大佬的潜质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季老先生的散文读来全无矫揉造作,平和朴实的笔风总能将读者揉进他的情趣和意境,字里行间早已潸然泪下

评分

很好物流快,早上下单下午就到了,一直相信京东。在买的时候不小心点了两本,不知道能不能退一本

评分

图书很不错,很优惠,可以比得上其他平台的双11价格,满300-100,用优惠券,下来应该是2.6----2.8折左右,比书店便宜不少,现在基本上在京东上开始买书了,虽然没有其他书友买的优惠,我感觉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多多搞一些活动,使我们爱书之人有更多的机会。愿京东自营越来越强大。也是我们大家的福利

评分

今年买了将近一千大洋的书,没事在书里串串门挺有意思。说真的,有些大家的书,真心看不懂。智商是硬伤。

评分

很喜欢,满一百减五十,下次再有活动还会再买的!!!在京东买书就是很合适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