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因夢集(精裝)

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因夢集(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季羨林 著
圖書標籤:
  • 季羨林
  • 因夢集
  • 散文集
  • 文學
  • 文化
  • 經典
  • 精裝
  • 迴憶錄
  • 名傢作品
  • 中國現當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059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4140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7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因夢集(精裝)》憶往昔,述今懷續半世紀前舊夢

內容簡介

  《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因夢集(精裝)》收錄瞭《因夢集》和《新紀元文存》兩個集子。20世紀30年代,作者曾應約準備編一本散文集,命題《因夢集》,因故未果。後來特意將解放前的作品編為一集,仍以“因夢”冠名,其中主要以寫景、遊記、憶人類散文為主。《新紀元文存》則收錄瞭作者2001年間所寫的散文,其中以給有人寫的序、讀後感、憶人、漫談類的散文為主。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因夢集
002 自序
003 枸杞樹
008 黃昏
013 迴憶
018 寂寞
022 年
028 兔子
035 母與子
045 紅
053 老人
062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073 去故國——歐遊散記之一
078 錶的喜劇——歐遊散記之一
084 聽詩——歐遊散記之一
090 尋夢
093 海棠花
096 WaLa
103 憶章用
114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剋靈教授
新紀元文存
120 《新紀元文存》自序
131 漫談皇帝
134 在北大外院語言學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的(書麵)講話
137 《記者無悔》序
141 論恐懼
144 《京劇與中國文化》序
147 推薦《世界經典散文新編》
149 推薦黃寶生漢譯《摩訶婆羅多》
151 推薦《林徽因文集·文學捲》
153 我最喜愛的書
158 清華大學九十華誕祝詞
160 《人生小品》序
162 一條老狗
170 漫談倫理道德
179 讀《人生寶典》
182 題詞
183 歡呼《芬芳誓言》
188 問題答復
190 《華林拾珍》序
192 《大漠孤煙》序
196 祝賀母校山東大學百歲華誕
201 《名傢心語叢書》序
204 祝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恢復二十周年
205 《敦煌佛畫》序言
207 追憶李長之
218 思想傢與哲學傢
220 悼念周一良
224 《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讀後感
228 公民道德建設與傢庭教育
231 漫談劉姥姥
234 科學應該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236 慈善是道德的積纍
238 談禮貌
240 悼念馬石江同誌
243 時窗外大雪紛飛,助我悲思——《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傢與中國文化》序
249 《名傢繪清華》序
254 《人生小品》序
259 知足知不足
261 有為有不為
264 隔膜

前言/序言

  自序
  記得是在1935年,在我齣國之前,鄭振鐸先生寫信給我,要我把已經寫成的散文集成一個集子,編入他主編的一個什麼叢書中。當時因為忙於辦理齣國手續,沒有來得及編。齣國以後,時事多變,因循未果,集子終於也沒能編成,隻留下一個當時想好的名字:因夢集。
  現在編散文集,忽然又想起此事。至於“因夢集”這個名字的來源,我現在有點說不清楚瞭。“因夢”這兩個字,當時必有所本,可惜今天已忘得一乾二淨。雖然不確切瞭解這兩個字什麼意想,但我卻喜歡這兩個字,索性就把現在編在一起的1949年前寫的散文名為《因夢集》。讓我五十年前的舊夢,現在再繼續下去吧。
  是為序。
  1985年11月10日淩晨
  枸杞樹
  在不經意的時候,一轉眼便會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這使我睏惑。最先是去追憶:什麼地方我曾看見這樣一棵蒼老的枸杞樹呢?是在某處的山裏麼?是在另一個地方的一個花園裏麼?但是,都不像。最後,我想到纔到北平時住的那個公寓;於是我想到這棵蒼老的枸杞樹。
  我現在還能很清晰地溫習一些事情:我記得初次到北平時,在前門下瞭火車以後,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個秤砣,沉重地壓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瞭一輛洋車,跟著木屋似的電車嚮北跑。遠處是紅的牆,黃的瓦。我是初次看到電車;我想,“電”不是很危險嗎?後麵的電車上的腳鈴響瞭;我坐的洋車仍然在前麵悠然地跑著。我感到焦急,同時,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紅的牆,黃的瓦。終於,在焦急,又因為初踏入一個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摺過瞭不知多少滿填黑土的小鬍同以後,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個公寓裏去瞭。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點近乎慌張,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給一層輕煙籠罩起來似的,我看不清院子裏的什麼東西,我甚至也沒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著來瞭,我便糊裏糊塗地睡下去,做瞭許許多多離奇古怪的夢。
  雖然做瞭夢,但是卻沒有能睡得很熟,剛看到窗上有點發白,我就起來瞭。因為心比較安定瞭一點,我纔開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裏,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錯落地擺瞭幾盆雜花。我記得很清楚:這些花裏麵有一棵仙人頭,幾天後,還開瞭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卻是靠牆長著一棵枸杞樹,已經長得高過瞭屋簷,枝乾蒼老鈎麯像韆年的古鬆,樹皮皺著,色是黝黑的,有幾處已經開裂。幼年在故鄉的時候,常聽人說,枸杞是長得非常慢的,很難成為一棵樹,現在居然有這樣一棵虯乾的老枸杞站在我麵前,真像夢;夢又掣開瞭輕渺的網,我這是站在公寓裏麼?於是,我問公寓的主人,這枸杞有多大年齡瞭,他也渺茫:初次來這裏開公寓時,這樹就是現在這樣,三十年來,沒有多少變動。這更使我驚奇,我用驚奇的嘆息的眼光注視著這蒼老的枝乾,又注視著接連著樹頂的藍藍的長天。
  就這樣,我每天看書乏瞭,就總到這棵樹底下徘徊。在細弱的枝條上,蜘蛛結瞭網,間或有一片樹葉兒或蒼蠅蚊子之流的屍體粘在上麵。在有太陽和燈火照上去的時候,這小小的網也會反射齣細弱的清光來。倘若再走近一點,你又可以看到有許多葉上都爬著長長的綠色的蟲子,在爬過的葉上留瞭半圓缺口。就在這有著缺口的葉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樣的斑駁陸離的彩痕。對著這彩痕,你可以隨便想到什麼東西,想到地圖,想到水彩畫,想到被雨水衝過的牆上的殘痕;再玄妙一點,想到宇宙,想到有著各種彩色的迷離的夢影。這許許多多的東西,都在這小的葉片上呈現給你。當你想到地圖的時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個小的黑點,算作你的故鄉。再大一點的黑點,算作你曾遊過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處浮起點溫熱的感覺麼?這蒼老的枸杞樹就是我的宇宙。不,這葉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長長的綠色的蟲子拿下來,摔在地上,對著它,我描畫給自己種種塗著彩色的幻象,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這蒼老的枝乾上。
  在雨天,牛乳色的輕霧給每件東西塗上一層淡影。這蒼黑的枝乾更顯得黑瞭。雨住瞭的時候,有一兩個蝸牛在上麵悠然地爬著,散步似的從容,蜘蛛網上殘留的雨滴,靜靜地發著光。一條虹從北屋的脊上伸展齣去,像拱橋,不知伸到什麼地方去瞭。這枸杞的頂尖就正頂著這橋的中心。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陰影,漸漸地爬過瞭西牆,牆隅的蜘蛛網,樹葉濃密的地方仿佛把這陰影捉住瞭一把似的,漸漸地黑起來。隻剩瞭夕陽的餘暉返照在這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儼然如來佛頭頂上金色的圓光。
  以後,黃昏來瞭,一切角隅皆為黃昏所占領瞭。我同幾個朋友齣去到西單一帶散步。穿過瞭花市,晚香玉在薄暗裏發著幽香。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曾讀過一句詩:“黃昏裏充滿瞭木犀花的香。”我覺得很美麗。雖然我從來沒有聞到過木犀花的香;雖然我明知道現在我聞到的是晚香玉的香。但是我總覺得我到瞭那種縹緲的詩意的境界似的。在淡黃色的燈光下,我們摸索著轉進瞭幽黑的小鬍同,走迴瞭公寓。這蒼老的枸杞樹隻剩下瞭一團淒迷的影子,靠瞭北牆站著。
  跟著來的是個長長的夜。我坐在窗前讀著預備考試的功課。大頭尖尾的綠色小蟲,在糊瞭白紙的玻璃窗外有所尋覓似的撞擊著。不一會兒,一個從縫裏擠進來瞭,接著又一個,又一個。成群地圍著燈飛。當我聽到賣“玉米麵餑餑”戛長的永遠帶點兒寒冷的聲音,從遠處的小巷裏越過瞭牆飄瞭過來的時候,我便撚熄瞭燈,睡下去。於是又開始瞭同蚊子和臭蟲的爭鬥。在靜靜的長夜裏,忽然醒瞭,殘夢仍然壓在我心頭,倘若我聽到又有窸窣的聲音在這棵蒼老的枸杞樹周圍,我便知道外麵又落瞭雨。我注視著這神秘的黑暗,我描畫給自己:這枸杞樹的蒼黑的枝乾該黑瞭吧;那隻蝸牛有所趨避該匆匆地在嚮隱蔽處爬去吧;小小的圓的蜘蛛網,該又捉住雨滴瞭吧,這雨滴在黑夜裏能不能靜靜地發著光呢?我做著天真的童話般的夢。我夢到瞭這棵蒼老的枸杞樹。——這枸杞樹也做夢麼?第二天早上起來,外麵真的還下著雨。空氣裏充滿瞭清新的沁人心脾的清香。荷葉上頂著珠子似的雨滴,蜘蛛網上也頂著,靜靜地發著光。
  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轉入初鞦的澹遠裏去的時候,我這種詩意的又充滿瞭稚氣的生活,終於也不能繼續下去。我離開這公寓,離開這蒼老的枸杞樹,移到清華園裏來,到現在差不多四年瞭。這園子素來是以水木著名的。春天裏,滿園裏怒放著紅的花,遠處看,紅紅的一片火焰。夏天裏,垂柳拂著地,濃翠撲上人的眉頭。紅霞般爬山虎給冷清的深鞦塗上一層淒艷的色彩。鼕天裏,白雪又把這園子安排成為一個銀的世界。在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層輕渺的紫氣,給這園子添瞭不少的光輝。這一切顔色:紅的,翠的,白的,紫的,混閤著塗上瞭我的心,在我心裏幻成一幅絢爛的彩畫。我做著紅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樣顔色的夢。論理說起來,我在西城的公寓做的童話般的夢,早該被擠到不知什麼地方去瞭。但是,我自己也不瞭解,在不經意的時候,總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飄過瞭春天的火焰似的紅花;飄過瞭夏天的垂柳的濃翠;飄過瞭紅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現在,是鼕天,白雪正把這園子裝成銀的世界。混閤瞭氤氳的西山的紫氣,靜定在我的心頭。在一個浮動的幻影裏,我仿佛看到:有夕陽的餘暉返照在這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像如來佛頭頂上的金光。
  1933年12月8日雪之下午
  黃昏
  黃昏是神秘的,隻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覺到過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瞭下去,仿佛隻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彌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瞭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迴來的時候,仿佛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心頭。他們知道:夜來瞭。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瞭他們的眼,也糊瞭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裏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瞭沒有?黃昏真美嗬。他們卻茫然瞭。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裏探齣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瞭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黃色的消失,鴉背上白色的消失而消失瞭,隻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瞭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走瞭。
  黃昏走瞭。走到哪裏去瞭呢?——不,我先問:黃昏從哪裏來的呢?這我說不清。又有誰說得清呢?我不能夠抓住一把黃昏,問它到底。從東方麼?東方是太陽齣來的地方。從西方麼?西方不正亮著紅霞麼?從南方麼?南方隻充滿瞭光和熱。看來隻有說從北方來的最適宜瞭。倘若我們想瞭開去,想到北方的極北端,是北冰洋和北極,我們可以在想象裏描畫齣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邊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隻是朦朧的一片灰白。朦朧灰白的黃昏不正應當從這裏蛻化齣來麼?
  然而,蛻化齣來瞭,卻又擴散開去。漫過瞭大平原、大草原,留下瞭一層陰影;漫過瞭大森林,留下瞭一片陰鬱的黑暗;漫過瞭小溪,把深灰的暮色融入琤琮的水聲裏,水麵在闃靜裏透著微明;漫過瞭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瞭小村,留下瞭蒼茫的暮煙……給每個牆角扯下瞭一片,給每個蜘蛛網網住瞭一把;以後,又漫過瞭寂寞的沙漠,來到我們的國土裏。我能想象:倘若我迎著黃昏站在沙漠裏,我一定能看著黃昏從遼遠的天邊上跑瞭來,像——像什麼呢?是不是應當像一陣灰濛的白霧?或者像一片擴散的雲影?跑瞭來,仍然隻是留下一片陰影,又跑瞭去,來到我們的國土裏,隨瞭彌漫在遠處的白茫茫的煙,隨瞭樹梢上的淡淡的金黃色,也隨瞭暮鴉背上的日色,輕輕地落在人們的心頭,又被人們關在門外瞭。
  但是,在門外,它卻不管人們關心不關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們安排好瞭一個幻變的又充滿瞭詩意的童話般的世界,朦朧、微明,正像反射在鏡子裏的影子,它給一切東西塗上銀灰的夢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氣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結起來,但似乎又在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流動。它帶來瞭闃靜,你聽:一切靜靜的,像下著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麼?卻並不,再比現在沉默一點,也會變成墳墓般的死寂。仿佛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優美的輕適的闃靜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壓在人們的心頭,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這裏,那裏,點綴著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裏亮唳的鶴鳴;像陳瞭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齣來的東西。說不齣來,隻能去看;看之不足,隻能意會;意會之不足,隻能贊嘆。——然而卻終於給人們關在門外瞭。
  給人們關在門外,是我這樣說麼?我要小心,因為所謂人們,不是一切人們,也絕不會是一切人們的。我在童年的時候,就常常待在天井裏等候黃昏的來臨。我這樣說,並不是想錶明我比彆人強。意思很簡單,就是:彆人不去,也或者是不願意去這樣做,我(自然也還有彆人)適逢其會地常常這樣做而已。常常在夏天裏,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牆角裏漸漸暗瞭起來,四周的白牆上也布上瞭一層淡淡的黑影。在幽暗裏,夜來香的花香一陣陣地沁入我的心裏。天空裏飛著蝙蝠。簷角上的蜘蛛網映著灰白的天空,在朦朧裏,還可以數齣網上的綫條和粘在上麵的蚊子和蒼蠅的屍體。在不經意的時候驀地再一抬頭,暗灰的天空裏已經嵌上閃著眼的小星瞭。在鼕天,天井裏滿鋪著白雪。我蜷伏在屋裏。當我看到白的窗紙漸漸灰瞭起來,爐子裏在白天裏看不齣顔色來的火焰漸漸紅起來、亮起來的時候,我也會知道:這是黃昏瞭。我從風門的縫裏望齣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蓋著雪的屋頂。半彎慘淡的涼月印在天上,雖然有點淒涼;但仍然掩不瞭黃昏的美麗。這時,連常常坐在天井裏等著它來臨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裏。隻剩瞭灰濛的雪色伴瞭它在冷清的門外,這幻變的朦朧的世界造給誰看呢?黃昏不覺得寂寞麼?
  但是寂寞也延長不瞭多久,黃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隱的詩說:“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詩人不正慨嘆黃昏的不能久留嗎?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這黃昏,像一個輕夢,隻在人們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帶著它的寂寞走瞭。
  走瞭,真的走瞭。現在再讓我問:黃昏走到哪裏去瞭呢?這我不比知道它從哪裏來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黃昏的尾巴,問它到底。但是,推想起來,從北方來的應該到南方去的吧。誰說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樣地走瞭。——漫過瞭南牆,漫過瞭南邊那座小山,那片樹林;漫過瞭美麗的南國,一直到遼闊的非洲。非洲有聳峭的峻嶺,嶺上有深邃的古老蒼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裏有老虎——老虎?黃昏來瞭,在白天裏隻呈露著淡綠的暗光的眼睛該亮起來瞭吧。像不像兩盞燈呢?森林裏還該有莽蒼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裏有獅子,有大蚊子,有大蜘蛛,也該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陽的餘暉從樹葉的稀薄處,透過瞭架在樹枝上的蜘蛛網,漏瞭進來,一條條燦爛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裏都發著棕紅色,閤瞭草底下毒蛇吐齣來的毒氣,幻成五色絢爛的彩霧。也該有螢火蟲吧,現在一閃一閃地亮起來瞭。也該有花,但似乎不應該是夜來香或晚香玉。是什麼呢?是一切毒艷的惡之花。在毒氣裏,不正應該産生惡之花嗎?這花的香慢慢融入棕紅色的空氣裏,融入絢爛的彩霧裏。攪亂成一團,滾成一團暖烘烘的熱氣。然而,不久這熱氣就給微明的夜色消融瞭。隻剩一閃一閃的螢火蟲,現在漸漸地更亮瞭。老虎的眼睛更像兩盞燈瞭,在靜默裏瞅著暗灰的天空裏纔露麵的星星。
  然而,在這裏,黃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裏去呢?這卻真的沒人知道瞭。——隨瞭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裏去麼?隨瞭眨著眼的小星爬上瞭天河麼?壓在蝙蝠的翅膀上鑽進瞭屋簷麼?隨瞭西天的暈紅消融在遠山的後麵麼?這又有誰能明白地知道呢?我們知道的,隻是它走瞭,帶瞭它的寂寞和美麗走瞭,像一絲微颸,像一個春宵的輕夢。
  是瞭。——現在,現在我再有什麼可問呢?等候明天麼?明天來瞭,又明天,又明天,當人們看到遠處彌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瞭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迴來的時候,又仿佛有什麼東西壓在他們的心頭,他們又渴望著夢的來臨。把門關上瞭。關在門外的仍然是黃昏,當他們再伸齣頭來找的時候,黃昏早已走瞭。從北冰洋跑瞭來,一過路,到非洲森林裏去瞭。再到?再到哪裏?誰知道呢?然而夜來瞭,漫長的漆黑的夜,閃著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動著暗香的夜……隻是夜,長長的夜,夜永遠也不完,黃昏呢?——黃昏永遠不存在人們的心裏的。隻一掠,走瞭,像一個春宵的輕夢。
  1934年1月4日

《因夢集》:沉潛東方智慧,照見人生真章 這是一部凝聚瞭季羨林先生畢生學術思索與人生感悟的珍貴文集,匯集瞭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佛教哲學、印度學研究以及人生哲理等諸多領域的深刻洞見。《因夢集》不僅是一部學術巨著,更是一部浸潤著人文關懷和人生智慧的散文集。它以其獨特的東方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理解古老文明的窗戶,引領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一、 東方智慧的沉潛與發微 季羨林先生是享譽世界的東方學傢,他的學術研究橫跨中印兩大文明,對印度語言文學、佛教、印度古代史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有著極為精深的造詣。《因夢集》中,作者將深厚的學術功底融入娓娓道來的文字之中,使晦澀的學術問題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 書中,他以嚴謹的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解讀瞭印度古代的吠陀文獻、梵文經典,以及佛教的緣起、業報、涅槃等核心思想。他並非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考據和翻譯,而是著力於揭示這些古老思想在人類精神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們對東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在談及佛教的“緣起”思想時,季羨林先生並非簡單地羅列其概念,而是通過生動地比喻和聯係,闡釋瞭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生滅無常的深刻哲理,引導讀者體悟“無我”與“空性”的智慧,從而擺脫執著,獲得內心的寜靜。 他對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更是展現瞭宏大的曆史視野。他追溯瞭漢譯佛經的曆史淵源,探討瞭佛教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與中國本土思想融閤,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他筆下的玄奘、鳩摩羅什等譯經大師,不再是冰冷的史書人物,而是充滿血肉、情感,為傳播人類文明而獻身的不朽者。通過這些鮮活的敘述,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的包容與開放,以及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巨大價值。 《因夢集》中的學術探討,並非高高在上、遠離生活的陽春白雪。季羨林先生善於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社會現實、人生經驗相聯係。他認為,真正的智慧,應該是能夠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麵對生老病死。《因夢集》的魅力,就在於它在學術深度和人文溫度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 二、 人生哲理的溫潤與啓迪 除瞭對東方智慧的係統梳理與闡釋,季羨林先生的《因夢集》更以其真摯的語言和深刻的洞察,觸及瞭人生的諸多普遍性議題。他將自己的人生閱曆、對世事人情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融入字裏行間,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人生啓示。 書中,他坦誠地談論瞭童年時的懵懂與好奇,少年時代的勤奮與迷茫,青年時代的求索與實踐,以及晚年對生命迴顧與沉思。他以一種平和而達觀的態度,書寫瞭在時代變遷中的個人命運,展現瞭一位知識分子麵對曆史洪流的獨立思考與人格堅守。他談到“真、善、美”的追求,認為這是人類永恒的價值,也是我們生活的重要指南。他強調“愛”,認為愛是化解衝突、促進理解的根本途徑,無論是對親人、朋友,還是對社會,都應懷抱赤誠的愛。 《因夢集》中,季羨林先生對於“讀書”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讀書不應是為瞭應試、謀職,而應是為瞭涵養性情、開闊眼界、充實內心。他推崇那些能夠跨越時空、與古今賢哲對話的書籍,認為這些書籍能夠滋養我們的精神,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寜靜與獨立。他鼓勵讀者去探索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奧秘,打破狹隘的認知界限,從而獲得更廣闊的人生視野。 他對“語言”的重視,也貫穿全書。他深諳語言的力量,認為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梁。他對於文字的精雕細琢,對於詞語的準確運用,都體現瞭他對語言的敬畏之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能夠更好地傳達思想,啓迪心靈,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在談及“知足”與“不爭”的人生智慧時,季羨林先生顯得尤為懇切。他並不否定奮鬥與進取,但他認為,過度的欲望和無休止的攀比,隻會帶來煩惱與痛苦。適度的知足,是一種內心的平和與安寜,是一種對當下生活的珍惜。而“不爭”,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指在紛擾的世事中,保持一份超然,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專注於內心的成長與修煉。這種智慧,對於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生活的我們,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三、 風格的典雅與情懷的真摯 《因夢集》的文字風格,堪稱典雅而富有韻味。季羨林先生的語言,既有古文的凝練與含蓄,又不失現代白話的流暢與生動。他善於運用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得深刻的體悟。他的敘述,總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仿佛一位長者在與你促膝長談,分享他的人生智慧。 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古老的傳說,還是現代的見聞,都能被賦予一種獨特的生命力。他筆下的自然景物,如山川、花鳥,也常常寄托著他的人生感悟。他對故土的眷戀,對傢國的深情,也在這字裏行間悄然流露。這種真摯的情懷,使得《因夢集》不僅僅是一部思想的集閤,更是一部情感的流露。 《因夢集》的精裝典藏版,更是為這部經典增添瞭莊重與品位。厚重的紙張、精美的裝幀,不僅是對作者學術成就的緻敬,也為讀者提供瞭一種絕佳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藝術品,承載著一位偉大思想傢的智慧與情懷。 結語 《因夢集》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東方智慧的深邃與博大;它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人生之路。閱讀《因夢集》,便是與一位智者對話,便是走進一個充滿智慧與溫情的世界。無論您是學術研究者,還是對人生有深度思考的讀者,《因夢集》都將為您帶來一份深刻的啓迪與持久的慰藉。它提醒我們,在追逐物質繁榮的同時,更應關注精神的富足;在紛繁復雜的世事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寜靜與純粹,去體悟生命的真諦,去追尋人生的終極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我看來,季羨林先生的文字,最動人之處在於其“真”。他的真誠,他的坦率,他的樸實,都讓我感到無比親切。他從來不迴避人生的苦難與平凡,而是用一種平靜而充滿力量的姿態去麵對。他筆下的那些人生感悟,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源於他真實的生活體驗,所以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喜歡他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那種不動聲色的哲思,仿佛隻是隨口說說,卻能讓我們迴味無窮。他的文字,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時可能覺得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與甘甜。他教會我,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經意之間,藏在那些平凡之中。他的作品,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評分

很難想象,一位畢生緻力於語言學、文學研究的大傢,其散文的魅力竟然能夠如此深入人心,觸動普通人的情感。我並非季羨林先生的專業讀者,我可能對那些艱深的學術理論知之甚少,但我卻能被他的文字所打動。他的那些關於童年、關於故鄉、關於師友的篇章,總能勾起我內心最柔軟的迴憶。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那些樸實無華的情感,讓我仿佛也迴到瞭那個淳樸的年代,體驗著那份純真的喜悅與淡淡的憂傷。他筆下的世界,沒有刻意的雕琢,隻有真摯的情感流淌,這種自然而然的流露,反而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我喜歡他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能煥發齣彆樣的光彩。閱讀他的文字,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在忙碌與煩惱之中,也能找到那一絲慰藉與力量。

評分

閱讀季羨林先生的作品,總能讓我感到一種時間的沉澱感。他的文字,仿佛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又充滿瞭生命的力量。我被他那種對文化的熱愛所深深吸引。他不僅僅是一個學者,更是一位文化的守護者。他的文字,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挖掘,也有對現代文明的冷靜思考。他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嚮我們展示著文化的魅力與傳承的重要性。我喜歡他將個人情感與宏大敘事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讀者在感受個人命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時代變遷的宏偉畫捲。他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能夠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文明的緻敬,讓我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季羨林先生的學識之淵博,文筆之細膩,早已是無數讀者心中的一座豐碑。他的文字,仿佛總能穿透錶象,直抵人心深處,引發讀者對生活、對曆史、對人性的深刻思考。我一直對季老的散文情有獨鍾,他的文章並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凝結,一種豁達情懷的流露。每當我翻開他的作品,總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寜靜與力量。那種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執著,都深深地感染著我。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無窮的張力,能夠喚醒讀者心中沉睡已久的感悟。閱讀季老的作品,就像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對坐,聽他娓娓道來,每一次的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仿佛每一次都在與自己內心深處的某個部分對話。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讓我覺得生命更加豐盈,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更多的探索欲和敬畏心。

評分

對於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成就,我固然敬佩,但真正吸引我的,還是他作為一個人,他所擁有的那份超然與豁達。他的文字中,透露著一種飽經世事卻依然保持純真的智慧。我尤其欣賞他對待生活的那種隨遇而安的態度,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深刻理解。在他的筆下,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刻意的說教,隻有平靜的敘述,卻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哲理。他似乎總能看到事物背後最本質的一麵,然後用最簡潔的語言錶達齣來。這種洞察力,源於他豐富的閱曆,更源於他對人生深刻的體悟。我常常在閱讀他的文字時,感到一種醍醐灌頂般的啓示。他教會我用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這種智慧,是金錢買不到的,是書本上難以找到的,唯有通過閱讀他的作品,纔能慢慢地體會和領悟。

評分

大師的書,偶然機會買瞭一本,讀瞭一些,真的很舒服!還會再買大師的書!書的質量挺好的,印刷好,沒味道!

評分

這次618買瞭很多書?都是想看的,放在購物車裏等著搞活動,雖然沒搶到捲,每本書的優惠也不一樣,不過最後總的算下來,是書上標價的0.37摺,也很滿意瞭。感謝京東 。又放瞭好多本在購物車裏瞭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不錯,價格便宜,放新房子裏裝逼,價廉物美哦,非常好,下次有活動還買~………………

評分

琳琅滿目。然,唯此寶物與眾皆不同,為齣淤泥之清蓮。使吾為之動容,心馳神往,以至茶飯不思,寢食難安,輾轉反側無法忘懷。於是乎緊衣縮食,湊齊銀兩,傾吾之所有而能買。東哥之熱心、快遞員之殷切,無不讓人感激涕零,可謂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待打開包裹之時,頓時金光四射,屋內升起七彩祥雲,處處皆是祥和之氣。吾驚訝之餘甚是欣喜若狂,嗚呼哀哉!此寶乃是天上物,人間又得幾迴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禱告後與

評分

與書為伴,願得心之寜靜

評分

實習結束買來送給指導老師的禮物,老師錶現的很喜歡的樣子,哈哈。教育是一項孤獨的事業,季老先生一生躬耕教育,值得敬佩,也是未來教師學習的典範。指導老師隻顯示三天pyq,圖片我也沒拍,季老鎮樓。

評分

這次618買瞭很多書?都是想看的,放在購物車裏等著搞活動,雖然沒搶到捲,每本書的優惠也不一樣,不過最後總的算下來,是書上標價的0.37摺,也很滿意瞭。感謝京東 。又放瞭好多本在購物車裏瞭

評分

書本質量不錯,京東有的時候搞活動,真的還是很閤算的,一直都在京東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