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茂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地理
  • 中国历史
  • 通识
  • 讲座
  • 文化
  • 名家
  • 十五讲
  • 学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9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78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34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梳理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的历史发展,通过回归前人经行的历程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配有数十幅贴合内容的插图,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海报:

内容简介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绪 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一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第八讲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上)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中)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历史交通地理(下)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
--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讲 绪 论
  无论从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算起,人类在大地上已经走过万年以上的历程,而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诞生之初。学术界给地理学下的定义是: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实在地理成为科学并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之前,早已存在于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与创造之中。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求生、觅食这一与动物没有区别的本能行为,采集、渔猎乃至于原始农业,人们都必须观察四周环境,获得哪里有食物可供采集、猎取,哪里的土地可以种植作物这类信息,并且在这样的观察中探寻出能够通行的道路与能够安置聚落的地方。这些人类早期本能的求生行为成为人类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并且人类在社会进步中继续迈出第二步、第三步……地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科学。在今天的学术之林中,地理学似乎无足道,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地理学是人类最早拥有的科学。
  地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人类掌握的地理知识,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个阶段,伴随社会进步,人类行为逐渐从利用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对于自己生活之地,也从了解步入创造。这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表述的那样,各种生物均以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实现进化,只有人类的进化相反,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正是这样的进化,使人类不仅从动物中分离出来,而且凌驾在所有生物之上。确切地讲,当人类处于采集、渔猎阶段,仅属于利用环境;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之后就不同了,农作物取代了天然植被,由此环境发生了改变,可以数出种类的栽培植物覆盖了地表,人类通过城邑、聚落的修建,道路的延伸,工商业的经营,改变大地面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观。人类改造环境,营造新的地理景观的同时,继续利用环境,但这时的利用已不同于采集、渔猎对于食物的索取,而是将政治、军事意图与空间利用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地理达到政治、军事目的。《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例,春秋时期郑国面临秦、晋两国军事进攻的威胁,郑国臣子烛之武为郑国退秦、晋联军,游说秦国时一语点明利害说的就是地理,即秦与郑之间有晋相隔,而晋与郑为邻,秦、晋联军若战胜郑国,直接受益者是晋而不是秦。烛之武利用秦、晋、郑之间的地理位置,以及攻郑必然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这样的结果,成功地分化了秦、晋联军,实现了退军的政治目的。固然,人类基于政治、军事意图利用地理并没有改变地物的格局,但却延伸了地理的含义,从可见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扩展到抽象的政治、军事地理。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涉及政治、军事的地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几乎无从在大地上找到哪里是政治,哪里是军事,两者的存在通过人们的意愿、目的、智慧而实现,且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手法。这样总结起来,地理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一类属于自然界本有的,如山脉、河流、湖泊、荒漠、植被的分布,气候、土壤的形成与变化;另一类则源于人类创造,农业、城市、聚落、交通、工商业乃至于政治、军事、文化均可成为地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两类地理现象的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点缀、改造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天空。
  历史地理隶属于地理学,但研究对象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侯仁之曾经说过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将历史学的时间体系纳入到研究之中,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并在回归人类所经行的历程中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中也孕育了对历史地理的探求。史念海指出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那时顾颉刚创办了专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并同时出版了学术期刊《禹贡》半月刊。《禹贡》本是《尚书》中的一篇,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以此命名学会与刊物,乃显示其渊源的久远,但《禹贡》半月刊的英文译名却是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无疑,《禹贡》半月刊的问世就是历史地理登上中国学术舞台的年代,然而这并不是历史地理研究起步的年代,追寻历史地理的渊源,可上溯至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虽未提及历史地理这一名目,但其表述形式、记述内容已具有“昨天”“前天”地理的特征,这一切将中国历史地理的学术渊源推溯至两千年前。
  如果说《汉书·地理志》开启了传统历史地理的第一页,那么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则进入了新的阶段,1909年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并出版会刊《地学杂志》。《地学杂志》从1910年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不乏历史地理文章。继“中国地学会”之后,前已提及,20世纪30年代前期,顾颉刚联合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中国地学会”囊括地学各个领域,“禹贡”学会则专门致力于历史地理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第一次独立登上学术舞台。无疑,“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创办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禹贡》半月刊于1934年3月创刊,至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文章700多篇。这些文章都成为后来历史地理各个领域的先声。 “禹贡”学会不仅为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造就了一批人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侯仁之、史念海、冯家升、吴晗、童书业、齐斯和、白寿彝、朱士嘉、周一良、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成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
  “禹贡”学会开启了中国历史地理的近代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在侯仁之的倡导之下,中国历史地理逐渐与现代地理学接轨,并融入现代学术体系之中。侯仁之在全面审视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宗旨之后指出:“研究历史时期主要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 从那时到今天,60年中,中国历史地理各代学者的研究涉及“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的各个领域,即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聚落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工商业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由于人类的空间活动、空间创造、空间利用多种多样,这些研究领域几乎囊括生产、生活的所有层面,且涉及了不同领域的空间现象。
  本书正文分十四讲讲述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第二讲)、历代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第三讲)、历史自然地理(第四讲、第七讲)、历史农业地理(第五讲、第六讲、第八讲)、历史政治地理(第九讲、第十讲)、历史交通地理(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历史军事地理(第十四讲)、历史城市地理(第十五讲)。固然,这些并未囊括历史地理所有研究,但却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将历史地理上溯至史前时期,并非仅仅拉长了研究时段,主要在于自新石器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此时人类已经从依靠大自然的恩惠采集食物,转向栽培植物养活自己,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革命”,使人类不仅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且在大地上建立了由自己创造的地理。20世纪中期,侯仁之提倡将历史地理研究上溯至一万年以来,自此针对人类改造环境、利用自然的探索成为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史地理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历史自然地理以坐落在大地上的山川湖沼、气候变化的冷暖干湿为核心,但自从人类迈出改造自然的步伐,原封未动且沿袭至今的景观与地物几乎不存在,即使环绕在四周的空气也添加了越来越多的人为生产物——甲烷、二氧化碳、雾霾……因此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一方面致力于复原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则着重探讨人类活动施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历史留给今天的大致有两类地理现象,一类如同化石,不仅残存且已固化,成为我们探讨、复原过去的标识;另一类生成于过去,却通过人类不间断的、连续性的行为影响到今天,环境变化即是如此。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均属于人类改造环境、创造地理的结果,这样的创造不仅有形、有物,成为人类保全自己、壮大自己的依托,且全然替换了原本属于大地之上的植被、景观,我们置身于当下,环顾四周,多属于高度耕作的景观与整治了的景观。人类立足在大地上,改造环境、整治景观并不能完全摆脱自然力的制约,因此探寻人类出于不同需求,改造环境且建构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成为这些领域的基本研究内容。如果说上述历史地理各个领域更多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那么历代疆域变化、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则着重体现了人类的组织形式与集群形式,由此形成的地理几乎没有改变大地上的什么,却凭借人类组织与政治、军事意愿利用了地理,并就此形成人类组织空间分布形式以及与政治、军事捆绑在一起的空间谋略,这就是国家疆域、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国家执行管理的空间单元——行政区以及行军作战的路径与战场。地理学乃至历史地理学所构成的研究领域,展现了所有人类活动方式与空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过去存在,今天依然在继续。
  回顾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回味、反思、借鉴都在其中。人类不应该因为拥有今天而割断对于昨天、前天的记忆,其实,我们今天迈出的脚步也会落在往日的足迹之上。而旧日的足迹究竟带来的是福还是祸?答案就在我们的探索之中。历史地理不是显赫的学科,却拥有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地位。

前言/序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汇集了我国顶尖历史地理学家的学术精髓,以“讲座”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核心议题。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专题探讨,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地理环境变迁对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深远影响。读者将通过这十五场精彩的讲座,领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宏大视野与严谨学风。 卷一:导论与基础框架 第一讲:历史地理学的范畴与方法论 本讲首先界定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阐明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独特性。重点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演进,从传统的文献考据到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内容涵盖了如何利用古代地图、方志、水文记录等一手资料,构建历史地理信息模型。强调了地理环境的“时空动态性”在历史叙事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讲:中国地形地貌的演化:基岩与剥蚀 聚焦于中国大陆主体构造单元的地质基础。解析了青藏高原隆升、秦岭—淮河的形成,以及东南沿海与西北干旱地区的差异成因。重点讨论了地貌对早期人类活动区域的限定作用,例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对农耕文明的塑造。内容深入探讨了地质时期气候波动与现代地形地貌的关联性。 第三讲:河流系统的变迁:大江大河的生命史 本讲是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关键。详细考察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主要水系的演变历史。黄河“九曲”的变迁不仅是水文学问题,更是牵动王朝兴衰的政治议题。长江中下游的滩涂扩张、湖泊的消长,如何影响了南北物资调运与区域经济格局。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的分析,展现古人与水患抗争的历史轨迹。 卷二:文明的摇篮与区域格局的形成 第四讲:关中平原:周秦汉的地理依托 深入剖析关中地区,作为“天子之畿”的地理优势与局限。探讨了渭河水系对早期国家政治中心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函谷关、潼关等军事要地的战略价值,以及秦汉时期人口向关中集中的历史地理动因。 第五讲:中原腹地:从“邦国”到“帝国”的地理扩展 聚焦于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平原,这是汉民族文化的主体区域。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割据背后的地理因素——如泰山之阻、黄河之界。分析了秦汉大一统后,如何通过郡县制将分散的地理单元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第六讲:巴蜀的开发与地理隔离的超越 以四川盆地为例,探讨在山地环绕下如何形成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区域文化。重点分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天府之国农业基础的奠定,以及古代蜀道艰难对区域交流与军事防御的影响。 卷七:南北的交融与地理的重塑 第七讲:魏晋南北朝:人口大迁徙与地理认同的冲突 着重分析“五胡乱华”背景下,中原人口向江淮地区的大规模迁移。北方士族的南迁如何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格局与文化面貌。讨论了南北方在地理障碍(如淮河)下的文化张力。 第八讲:运河体系的构建: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理意义 本讲详细考察了隋唐至元明清时期,为维系帝国运转而开凿和疏浚的运河系统。分析了大运河的选线逻辑——如何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开封、北京)。运河不仅是交通线,更是经济地理的“主动脉”。 第九讲:淮河的“归属”与南北的界线 淮河在地理上模糊了南北的界限,其水系治理困难(时而泛滥,时而干涸)深刻影响了区域经济。本讲探讨了历代王朝如何试图解决淮河泛滥问题,以及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被不断确认与修正的。 卷四:边疆、海洋与帝国的拓展 第十讲: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地理咽喉 分析了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畜牧文明的狭长通道的战略地位。考察了汉代对河西走廊的经营,以及绿洲聚落的兴衰与水资源分配的关系。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本质上是国际贸易地理格局变化的体现。 第十一讲:草原与农耕的互动: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博弈 重点考察了长城沿线的地理特征。长城并非简单的军事防线,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地理分界线。分析了气候波动如何导致农牧交错带的南移或北退,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与边疆政策调整。 第十二讲:海疆的觉醒:从海洋限制到郑和下西洋 探讨了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在古代,由于技术和气候影响,海洋曾是相对被忽视的地理空间。重点分析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兴起,以及明初郑和下西洋所展现的、基于当时国力和航海技术的地理格局。 卷五:近现代转型与地理遗产 第十三讲:清代疆域的奠定与边疆地理的整合 研究清代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如何在地理上完成了现代中国的疆域框架。分析了清廷在广袤边疆地区实行的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如土司制度的地理适应性)。 第十四讲:近代中国的地理重构与冲击 考察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传统地理格局的破坏。铁路、通商口岸的设立如何改变了既有的水运与陆运体系,导致传统商业中心的衰落和新兴沿海城市(如上海)的崛起。近代地理的被动开放,是理解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关键。 第十五讲:现代地理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启示 本讲总结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未来方向。探讨了近现代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工程(如水利、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资源过度开发案例,为当代中国实现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地理学的深刻教训与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体验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完美融合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深莫测,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普通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又能让对专业研究有兴趣的人士感到满足。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先是宏观的概述,随后引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每一点论证都有坚实的史料作为支撑,但叙述起来却轻盈流畅,绝不拖沓。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经常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小细节来佐证大观点,这种细节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让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系统而又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如何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论。对于希望系统性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你“如何看”历史,而非仅仅“记住”历史。

评分

体验五:阅读过程中的心神震撼与沉思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感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知识量带来的冲击,其次是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但最深层的震撼,来自于对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的直观感受。当你跟随作者的文字,从远古的地理变迁一直追踪到现在,你会强烈地意识到人类文明在地球漫长演化中的渺小与伟大并存。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王朝更迭,在地理时间轴面前,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片段。这种宏大的尺度感,让人产生一种历史的敬畏感。我常常读到深夜,合上书本后,会久久地凝视窗外的夜空或脚下的土地,思考着数千年的人类活动是如何在这种坚硬而又温柔的自然背景下上演的。这种深刻的沉思体验,是许多纯粹叙事性的历史书籍无法给予的。它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事件记忆,进入一种哲思的层面,探讨人与环境、现在与过去的永恒关系。

评分

体验三:文笔凝练,意境悠远 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叹服,其文笔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阅读过程中,时常会被一些精妙的措辞所打动,那些描述山川形胜的语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嗅到历史尘土的气息。这种优美的文笔,将原本可能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为一种享受,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字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追求绝对的客观和冰冷,而是饱含了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思考。尤其是在讨论古代水利工程和都城选址时,那种对古代先民智慧的赞叹,通过文字自然流露出来,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品鉴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对于追求阅读品质的读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体验一:如临其境的历史画卷 初读这套书,立刻被那种深邃而又生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魔力,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读物那种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时光的隧道里漫步。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解读“人”与“地”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塑造。比如,读到关于某个朝代疆域变迁时,那种地理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制约,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不禁想象古代君王在面对山川河流时的权衡与抉择。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地理背景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探讨,这些差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读完后,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年代更迭,而是一幅连绵不绝、相互影响的壮阔画卷,其中每一处山川河流,都像是活着的叙事者,诉说着过往的沧桑。

评分

体验四:视野开阔,思维导向性极强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点,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和地理观的边界。过去我总是习惯于将历史和地理割裂开来理解,但阅读此书后,我才真正明白,地理环境如何像一个无形的巨手,塑造了不同人群的性格、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作者对“区域性”差异的探讨极其精妙,他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划分为几个固定的板块,而是展示了这些板块之间复杂、动态的互动关系。例如,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书中不仅仅从军事或政治角度分析,更深入挖掘了背后气候带差异和资源禀赋带来的根本性矛盾。这种多维度、交互式的分析框架,让我学会用更开放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打破了许多固有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箱”,为我提供了分析复杂问题的全新参照系。

评分

刚刚收到货,还没看,书是正品,包装还不错。

评分

很好,已经买了第不知道多少遍了,值得回购。真是一本好书。

评分

刚刚收到货,还没看,书是正品,包装还不错。

评分

历史就是时空纵横的故事

评分

这次北大社搞活动,价格比较优惠

评分

名家推荐名家编写,适合深度学习

评分

尚未看完,但看过的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好很好,平时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所以看起来很新颖。但愿能有更多的收获。

评分

不错,京东还是一如既往的良心

评分

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一看书名就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