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梳理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的历史发展,通过回归前人经行的历程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配有数十幅贴合内容的插图,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海报:
第一讲 绪 论
无论从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算起,人类在大地上已经走过万年以上的历程,而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诞生之初。学术界给地理学下的定义是: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实在地理成为科学并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之前,早已存在于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与创造之中。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求生、觅食这一与动物没有区别的本能行为,采集、渔猎乃至于原始农业,人们都必须观察四周环境,获得哪里有食物可供采集、猎取,哪里的土地可以种植作物这类信息,并且在这样的观察中探寻出能够通行的道路与能够安置聚落的地方。这些人类早期本能的求生行为成为人类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并且人类在社会进步中继续迈出第二步、第三步……地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科学。在今天的学术之林中,地理学似乎无足道,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地理学是人类最早拥有的科学。
地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人类掌握的地理知识,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个阶段,伴随社会进步,人类行为逐渐从利用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对于自己生活之地,也从了解步入创造。这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表述的那样,各种生物均以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实现进化,只有人类的进化相反,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正是这样的进化,使人类不仅从动物中分离出来,而且凌驾在所有生物之上。确切地讲,当人类处于采集、渔猎阶段,仅属于利用环境;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之后就不同了,农作物取代了天然植被,由此环境发生了改变,可以数出种类的栽培植物覆盖了地表,人类通过城邑、聚落的修建,道路的延伸,工商业的经营,改变大地面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观。人类改造环境,营造新的地理景观的同时,继续利用环境,但这时的利用已不同于采集、渔猎对于食物的索取,而是将政治、军事意图与空间利用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地理达到政治、军事目的。《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例,春秋时期郑国面临秦、晋两国军事进攻的威胁,郑国臣子烛之武为郑国退秦、晋联军,游说秦国时一语点明利害说的就是地理,即秦与郑之间有晋相隔,而晋与郑为邻,秦、晋联军若战胜郑国,直接受益者是晋而不是秦。烛之武利用秦、晋、郑之间的地理位置,以及攻郑必然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这样的结果,成功地分化了秦、晋联军,实现了退军的政治目的。固然,人类基于政治、军事意图利用地理并没有改变地物的格局,但却延伸了地理的含义,从可见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扩展到抽象的政治、军事地理。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涉及政治、军事的地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几乎无从在大地上找到哪里是政治,哪里是军事,两者的存在通过人们的意愿、目的、智慧而实现,且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手法。这样总结起来,地理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一类属于自然界本有的,如山脉、河流、湖泊、荒漠、植被的分布,气候、土壤的形成与变化;另一类则源于人类创造,农业、城市、聚落、交通、工商业乃至于政治、军事、文化均可成为地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两类地理现象的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点缀、改造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天空。
历史地理隶属于地理学,但研究对象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侯仁之曾经说过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将历史学的时间体系纳入到研究之中,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并在回归人类所经行的历程中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中也孕育了对历史地理的探求。史念海指出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那时顾颉刚创办了专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并同时出版了学术期刊《禹贡》半月刊。《禹贡》本是《尚书》中的一篇,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以此命名学会与刊物,乃显示其渊源的久远,但《禹贡》半月刊的英文译名却是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无疑,《禹贡》半月刊的问世就是历史地理登上中国学术舞台的年代,然而这并不是历史地理研究起步的年代,追寻历史地理的渊源,可上溯至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虽未提及历史地理这一名目,但其表述形式、记述内容已具有“昨天”“前天”地理的特征,这一切将中国历史地理的学术渊源推溯至两千年前。
如果说《汉书·地理志》开启了传统历史地理的第一页,那么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则进入了新的阶段,1909年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并出版会刊《地学杂志》。《地学杂志》从1910年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不乏历史地理文章。继“中国地学会”之后,前已提及,20世纪30年代前期,顾颉刚联合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中国地学会”囊括地学各个领域,“禹贡”学会则专门致力于历史地理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第一次独立登上学术舞台。无疑,“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创办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禹贡》半月刊于1934年3月创刊,至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文章700多篇。这些文章都成为后来历史地理各个领域的先声。 “禹贡”学会不仅为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造就了一批人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侯仁之、史念海、冯家升、吴晗、童书业、齐斯和、白寿彝、朱士嘉、周一良、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成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
“禹贡”学会开启了中国历史地理的近代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在侯仁之的倡导之下,中国历史地理逐渐与现代地理学接轨,并融入现代学术体系之中。侯仁之在全面审视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宗旨之后指出:“研究历史时期主要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 从那时到今天,60年中,中国历史地理各代学者的研究涉及“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的各个领域,即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聚落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工商业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由于人类的空间活动、空间创造、空间利用多种多样,这些研究领域几乎囊括生产、生活的所有层面,且涉及了不同领域的空间现象。
本书正文分十四讲讲述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第二讲)、历代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第三讲)、历史自然地理(第四讲、第七讲)、历史农业地理(第五讲、第六讲、第八讲)、历史政治地理(第九讲、第十讲)、历史交通地理(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历史军事地理(第十四讲)、历史城市地理(第十五讲)。固然,这些并未囊括历史地理所有研究,但却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将历史地理上溯至史前时期,并非仅仅拉长了研究时段,主要在于自新石器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此时人类已经从依靠大自然的恩惠采集食物,转向栽培植物养活自己,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革命”,使人类不仅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且在大地上建立了由自己创造的地理。20世纪中期,侯仁之提倡将历史地理研究上溯至一万年以来,自此针对人类改造环境、利用自然的探索成为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史地理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历史自然地理以坐落在大地上的山川湖沼、气候变化的冷暖干湿为核心,但自从人类迈出改造自然的步伐,原封未动且沿袭至今的景观与地物几乎不存在,即使环绕在四周的空气也添加了越来越多的人为生产物——甲烷、二氧化碳、雾霾……因此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一方面致力于复原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则着重探讨人类活动施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历史留给今天的大致有两类地理现象,一类如同化石,不仅残存且已固化,成为我们探讨、复原过去的标识;另一类生成于过去,却通过人类不间断的、连续性的行为影响到今天,环境变化即是如此。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均属于人类改造环境、创造地理的结果,这样的创造不仅有形、有物,成为人类保全自己、壮大自己的依托,且全然替换了原本属于大地之上的植被、景观,我们置身于当下,环顾四周,多属于高度耕作的景观与整治了的景观。人类立足在大地上,改造环境、整治景观并不能完全摆脱自然力的制约,因此探寻人类出于不同需求,改造环境且建构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成为这些领域的基本研究内容。如果说上述历史地理各个领域更多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那么历代疆域变化、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则着重体现了人类的组织形式与集群形式,由此形成的地理几乎没有改变大地上的什么,却凭借人类组织与政治、军事意愿利用了地理,并就此形成人类组织空间分布形式以及与政治、军事捆绑在一起的空间谋略,这就是国家疆域、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国家执行管理的空间单元——行政区以及行军作战的路径与战场。地理学乃至历史地理学所构成的研究领域,展现了所有人类活动方式与空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过去存在,今天依然在继续。
回顾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回味、反思、借鉴都在其中。人类不应该因为拥有今天而割断对于昨天、前天的记忆,其实,我们今天迈出的脚步也会落在往日的足迹之上。而旧日的足迹究竟带来的是福还是祸?答案就在我们的探索之中。历史地理不是显赫的学科,却拥有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地位。
体验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完美融合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深莫测,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普通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又能让对专业研究有兴趣的人士感到满足。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先是宏观的概述,随后引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每一点论证都有坚实的史料作为支撑,但叙述起来却轻盈流畅,绝不拖沓。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经常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小细节来佐证大观点,这种细节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让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系统而又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如何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论。对于希望系统性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你“如何看”历史,而非仅仅“记住”历史。
评分体验五:阅读过程中的心神震撼与沉思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感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知识量带来的冲击,其次是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但最深层的震撼,来自于对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的直观感受。当你跟随作者的文字,从远古的地理变迁一直追踪到现在,你会强烈地意识到人类文明在地球漫长演化中的渺小与伟大并存。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王朝更迭,在地理时间轴面前,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片段。这种宏大的尺度感,让人产生一种历史的敬畏感。我常常读到深夜,合上书本后,会久久地凝视窗外的夜空或脚下的土地,思考着数千年的人类活动是如何在这种坚硬而又温柔的自然背景下上演的。这种深刻的沉思体验,是许多纯粹叙事性的历史书籍无法给予的。它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事件记忆,进入一种哲思的层面,探讨人与环境、现在与过去的永恒关系。
评分体验三:文笔凝练,意境悠远 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叹服,其文笔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阅读过程中,时常会被一些精妙的措辞所打动,那些描述山川形胜的语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嗅到历史尘土的气息。这种优美的文笔,将原本可能严肃的学术探讨转化为一种享受,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字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追求绝对的客观和冰冷,而是饱含了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思考。尤其是在讨论古代水利工程和都城选址时,那种对古代先民智慧的赞叹,通过文字自然流露出来,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品鉴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对于追求阅读品质的读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体验一:如临其境的历史画卷 初读这套书,立刻被那种深邃而又生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魔力,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读物那种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时光的隧道里漫步。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解读“人”与“地”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塑造。比如,读到关于某个朝代疆域变迁时,那种地理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制约,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不禁想象古代君王在面对山川河流时的权衡与抉择。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地理背景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探讨,这些差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读完后,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年代更迭,而是一幅连绵不绝、相互影响的壮阔画卷,其中每一处山川河流,都像是活着的叙事者,诉说着过往的沧桑。
评分体验四:视野开阔,思维导向性极强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点,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和地理观的边界。过去我总是习惯于将历史和地理割裂开来理解,但阅读此书后,我才真正明白,地理环境如何像一个无形的巨手,塑造了不同人群的性格、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作者对“区域性”差异的探讨极其精妙,他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划分为几个固定的板块,而是展示了这些板块之间复杂、动态的互动关系。例如,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书中不仅仅从军事或政治角度分析,更深入挖掘了背后气候带差异和资源禀赋带来的根本性矛盾。这种多维度、交互式的分析框架,让我学会用更开放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打破了许多固有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箱”,为我提供了分析复杂问题的全新参照系。
评分刚刚收到货,还没看,书是正品,包装还不错。
评分很好,已经买了第不知道多少遍了,值得回购。真是一本好书。
评分刚刚收到货,还没看,书是正品,包装还不错。
评分历史就是时空纵横的故事
评分这次北大社搞活动,价格比较优惠
评分名家推荐名家编写,适合深度学习
评分尚未看完,但看过的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好很好,平时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所以看起来很新颖。但愿能有更多的收获。
评分不错,京东还是一如既往的良心
评分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一看书名就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