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京师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堪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先驱者与奠基人。2014年9月2日,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江阴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共收入18篇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学界对缪荃孙在图书馆、教育、版本、目录、金石、历史、方志诸领域的研究成果。
目录
序
缪荃孙与京师图书馆
缪荃孙与江南图书馆
江阴夫子,一代宗师——近代大学者缪荃孙
缪荃孙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清末学部筹办京师图书馆史料补辑
缪荃孙与清后期目录学
从《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到《书目答问》《书目答问补正》——从缪荃孙助编《书目答问》说开去
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编纂考
缪荃孙鉴藏嘉靖本之实践性反思
缪荃孙刻书考略
缪荃孙首刻《永宪录》
论缪荃孙的考据学渊源——兼及其经世致用之动因
对缪荃孙艺风堂拓片的一点考察
徐霞客和缪荃孙:中国碑拓文化传承的两座丰碑——纪念徐霞客出游400周年暨缪荃孙诞辰170周年
缪荃孙与三江师范学堂
论张之洞与缪荃孙新政思想之异
缪荃孙文化播迁中的学术思想研究
缪荃孙研究文献目录
精彩书摘
《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张之洞所言前往和瞿氏交涉购书事宜的,其中就有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宣统元年(1909)五月十八日载:“匋帅嘱赴常熟购瞿氏书。”因时值端方调任直隶,缪荃孙在六月三日送别端方以后,四日方赴常熟,往商购书事宜。五日抵达常熟,六日拜访铁琴铜剑楼主人瞿良士,但彼时瞿氏无意售书,此事再次受阻。
面对这样的局面,缪荃孙没有和前人那样采取高压逼迫的方法,而是和当地乡绅商议解决办法。《艺风老人日记》宣统元年(1909)六月七日载:“与子戴、孟朴同写一信与伯英诸人,为求书事,此来正意。”伯英即邵松年,常熟人,光绪九年(189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缪荃孙旧交。在当地乡绅的推动下,双方协商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瞿氏将所藏未刻书开列了一个数目,允许“图书馆监督缪将书目详加选择,就其中之孤本或抄本,外间少流传者,摘出七十一种,嘱即精抄,并益以旧刊本,足成百种,俟抄毕一并进呈”。缪荃孙就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后,继续保持与瞿氏联系。《艺风老人年谱》宣统三年(1911)载:“三月,派回江南,催瞿氏进呈书。”此次南返获得瞿良士进呈书五十种。当时参与撮合的乡绅邵松年在进呈时专致一札,云:
瞿氏藏书,只抄得三十种,兹拟遵命将旧刊本凑足五十种,先行呈进,并开列清单……至抄资并请奖一层,俟全书告成,再行办理,如何?
这次瞿氏所进书,凡精抄本三十七种,旧刊本十三种,皆孤本或外间流传稀少之本。五月十六日由缪荃孙亲自解书到京。时任大学士的荣庆专门为缪荃孙返京致贺。
此次与瞿氏购书,虽没有取得像当时收购丁氏八千卷楼藏书那样圆满的结果,但此事在中国藏书史上的意义颇值得关注。它不仅为初肇的京师图书馆补充了部分馆藏,更重要的是缪荃孙通过帮助江南图书馆收购八千卷楼藏书、帮助京师图书馆收购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给公共图书馆指明了一条扩充馆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藏书家提供了一个使其私藏得以永久保存的最佳方案。此事之后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私人藏书家接受化私为公的思想,主动将私人藏书出售或者捐赠给公立图书馆。这些珍贵的藏书化私为公,不但方便了公众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藏书的价值,同时也为善本古籍保护和中华文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编纂目录
缪荃孙不仅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也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对于目录在读书治学中的作用,领悟颇深。他一生中对于目录编纂的实践一直赓续不断,先后著有目录学著作多种。
……
前言/序言
《缪荃孙先生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籍简介 序章:溯源先贤,薪火相传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因其卓越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被后人铭记。缪荃孙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敬仰的文化巨匠。适逢先生诞辰170周年之际,汇聚海内外学术界翘楚,隆重召开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旨在追溯先生渊博的学问,探究其精神的内核,传承其宝贵的学术遗产。本论文集,便是这场盛会所结出的璀璨硕果,它汇聚了众多学者对缪荃孙先生学术思想、生平事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学术发展贡献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这是一部集学术性、纪念性、传承性于一体的珍贵文献,更是对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一份沉甸甸的敬意与纪念。 第一篇:大家风范,学海巨擘——缪荃孙先生生平与学术思想探微 本篇着重于全方位地呈现缪荃孙先生的学术人生。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先生的成长轨迹、教育背景,以及其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学术理想,熔铸其独特的学术风格。 早期岁月与学术启蒙: 考察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师承关系,以及当时社会思潮对其学术思想形成的初期影响。从早年的家学渊源,到与王诵 G 、吴汝纶等名家的交往,揭示了先生学术根基的深厚。 中年治学与学术成就: 详细阐述先生在史学、目录学、金石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研究者们梳理了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如《艺风堂集》、《中国学术史略》等,分析其学术思想的独创性与时代意义。特别对先生在整理古籍、考订文献、传承学术脉络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评价。 晚年情怀与文化担当: 探讨先生在晚年,面对时局动荡,如何依然心系学术,为保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 学术思想的时代价值: 深入挖掘先生学术思想的精髓,分析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之处。例如,先生在史学研究中,注重考据与辨析,反对空谈,强调实证;在目录学上,其体例严谨,判断精当;在金石学上,其见识卓绝,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学者们将先生的学术思想置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大背景下,探究其继承与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当下学术研究的启示。 第二篇:薪火相传,学脉流芳——缪学传承与影响研究 本篇致力于梳理和研究缪荃孙先生的学术传承,以及其学派在后世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门生故旧,学脉延续: 详细介绍缪荃孙先生的弟子及与其密切交往的学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展现先生如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传递给后人。例如,对叶德辉、沈曾植等重要弟子的学术发展轨迹的研究,能够清晰地看到缪学的影子。 “缪学”的形成与特征: 探讨“缪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独特的学术特征。这可能包括其严谨的考据方法、开阔的学术视野、对文献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 分析缪荃孙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史学、目录学、金石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的深远影响。研究者们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说明缪学如何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中,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地域性与国际性传播: 考察缪学在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以及其在国际学术界所获得的关注与评价。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缪学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篇:时代镜鉴,启迪当下——缪荃孙先生的治学之道与人生智慧 本篇将视线从历史的梳理转向当下的反思与借鉴。学者们从缪荃孙先生的治学经验与人生哲学中,提炼出对当代学术研究与个人修养的宝贵启示。 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剖析先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治学态度,强调其对文献资料的细致考证,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对个人学术品格的坚守。这对于当前学术界浮躁之风,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融会贯通的学术视野: 展现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学术胸怀。他不仅精通传统学术,也关注西方学术思潮,并能将其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对于当下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坚守学术独立与文化自觉: 探讨先生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不为世俗所扰,不为权贵所屈。同时,也展现其强烈的文化自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保护传承的责任感。 崇高的人格魅力与教育理念: 审视先生的人格特质,如谦虚、淡泊、诲人不倦等。结合其教育实践,反思其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之道。 穿越时空的学术价值: 总结缪荃孙先生学术思想的永恒魅力,以及其对解决当下学术困境、繁荣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结语:追思先哲,继往开来 《缪荃孙先生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先贤的深情追思,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是对宝贵学术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本书集结了众多学者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广泛,视角新颖,论证严谨。它如同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缪荃孙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刻的对话。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激发更多关于缪荃孙先生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领略一位学术巨匠的风采,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时代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之中,共同谱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