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汗青堂丛书003)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汗青堂丛书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匈] 米克洛斯·尼斯利 著,刘建波 译
图书标签:
  • 纳粹德国
  • 二战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
  • 个人经历
  • 犹太人大屠杀
  • 集中营
  • 幸存者
  • 历史文献
  • 汗青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7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8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米克洛斯·尼斯利和特遣队员关押在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事实上是有关“特遣队员”存在与劳动内容的记录。
  推荐二:《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具争议性的作品。
  推荐三:二战之后,尼斯利曾前往纽伦堡法院出庭作证。尼斯利的证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这些证据涉及用毒气屠杀囚犯,虐待体弱多病的囚犯,以及门格勒的人体实验等。《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正是脱胎于这些证词。奥斯维辛的惨痛教训不仅是欧洲犹太人应铭记的历史遗产,也是全人类应共同守护的价值底线。
  
  海报:
  

内容简介

  1944年,纳粹帝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一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作者简介

  米克洛斯·尼斯利,匈牙利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囚犯编号A8450-1944年5月,尼斯利和妻女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关押期间,尼斯利被迫担任集中营的医生和验尸官,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直到1945年盟军解放德国后才侥幸生还。1946年,尼斯利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述首次在匈牙利的《世界报》连载,引起世人瞩目。1956年,尼斯利在罗马尼亚去世。

目录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声 明
01 抵达奥斯维辛
02 编号A8450
03 死人也要站着点名
04 吉卜赛实验营
05 一场解剖测试
06 接管解剖室
07 浴场和消毒室
08 心内氯仿注射
09 从颈部射入子弹
10 又一批特遣队员“到来”了
11 “拜访”焚尸场
12 成为法医
13 火葬柴堆
14 清算捷克营
15 “错误”的诊断
16 重回下营
17 新来三名助手
18 别救了,让上尉去吧
19 这个孩子必须得死
20 小队长的“私人定制”
21 杀人根本影响不了我
22 游击队送来武器
23 档案上的油污
24 解剖报告
25 寻找我的家人
26 逃离C营
27 C营的女囚犯
28 特遣队的暴动
29 暴动平息之后
30 “有趣的工作”
31 遗忘是最好的结果
32 特莱西恩施塔特的犹太人区
33 特遣队又被清算了
34 再一次死里逃生
35 奥斯维辛被毁掉
36 新来的囚犯
37 奥斯维辛的末日审判
38 逃离奥斯维辛
39 我们自由了!
后 记
出版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结构,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主题的图书简介。我将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具有历史或文化深度的领域,以达到详实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 《星辰之轨:古代天文学与文明兴衰的密码》 (文明探索系列 015) 导言: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光,更是时间本身。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星空始终是最古老、最可靠的计时器和指引者。它既是神灵的居所,也是大地潮汐与季节更替的无声律令。然而,对于古代先民而言,天体的运行远不止于此——它们是宇宙秩序的体现,是解读生命与命运的复杂代码。 《星辰之轨:古代天文学与文明兴衰的密码》是一部跨越四大洲、追溯数千年天文观测实践的宏大叙事。本书摒弃了现代天文学的冰冷公式,转而深入古代智者、祭司和星象家的精神世界,探寻他们如何通过肉眼观测,构建起影响了帝国兴衰、农业丰歉乃至宗教信仰的宇宙模型。 --- 第一部分:地平线上的宇宙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不同地理区域如何独立地发展出其独特的天文体系,以及这些体系如何嵌入其社会结构之中。 一、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数字的诞生: 巴比伦文明对时间测量的贡献是开创性的。从苏美尔人对金星的精确记录,到迦勒底人建立的复杂周期系统,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楔形文字记录背后的科学方法。重点分析了“六十进制”如何从简单的计数系统演变为精确计算天体运动的数学工具。我们揭示了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天文观测如何直接服务于王室的政治决策和预言活动。 二、尼罗河的启示:埃及的历法与神圣建筑: 古埃及的文明与尼罗河的泛滥密不可分,而对“天狼星偕日出”的观测,成为了他们历法的基石。本书探讨了埃及天文学家如何将金字塔的方位与主要的星座(如猎户座和天龙座)精确对齐,这种对天空的“固化”反映了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我们通过对卡纳克神庙的细致分析,重构了祭司阶层如何利用天文现象进行宗教仪式和巩固法老神权的流程。 三、玛雅的“时间之钟”:中美洲的数学奇迹: 玛雅文明的复杂历法系统,包括“长纪历”、“神历”和“皇历”之间的精妙联动,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复杂的计时工具之一。本书详尽剖析了帕伦克和奇琴伊察等遗址中的天文观测设施,特别是“蜗牛形天文台”。我们重点考察了他们对金星周期(584天)的惊人精确度,以及这些计算如何被用于预测战争爆发的时机和王朝更迭。 --- 第二部分:欧亚大陆的哲学与观测交汇 随着文明的互动加深,不同地区的天文知识开始碰撞、融合,并在地中海世界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四、希腊的理性之光:从盖亚模型到日心说的萌芽: 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天体和谐”的哲学思考,到亚里士多德将地心说体系化的过程。着重分析了托勒密的《至大论》如何以其严谨的本轮均轮模型,在接下来的十四个世纪中主导了西方对宇宙的认知。我们探讨了公元前三世纪,阿里斯塔克斯提出日心说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何这一革命性的思想在当时未能被主流接受。 五、丝绸之路上的星图流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官僚体系: 中国的观星传统独树一帜,强调对“天象授时”的记录。本书深入研究了二十八宿体系的建立,以及浑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发展。重点分析了汉唐时期,太史令制度如何将天文观测纳入国家核心管理职能,以及历法修制(如授时历)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稳定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比了中国对超新星和新星的记录,它们在西方史料中往往缺失的现象,体现了中国观测的连续性。 --- 第三部分:失落的连接与文明的周期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古代天文学如何与宏大的历史叙事产生关联,以及当这些观测体系崩溃时,文明所面临的危机。 六、北欧与太平洋的航海智慧:星辰导航的实践智慧: 不同于定居文明对天空的“神圣化”,爱斯基摩人、波利尼西亚人在漫长的海洋迁徙中,将星辰视为纯粹的工具。本书考察了他们如何仅凭月亮、太阳和七曜(行星)的位置,进行跨越数千英里的精确导航。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实践知识与书面理论的差异,展示了“活着的”天文学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七、天文衰退与帝国的黄昏: 历史学家常将某些王朝的衰落归因于政治腐败,但本书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观点:当历法失准、关键的观测站失修、或解读星象的祭司阶层被政治清洗时,文明对“时间秩序”的控制力会同时瓦解。我们对比了玛雅文明中,长纪历计算周期结束后的社会动荡,以及中世纪晚期欧洲教会对教会历法改革的长期抗拒,揭示了天文准确性对社会信心的维系作用。 结论:重读古老的光谱 《星辰之轨》并非一本简单的科学史回顾,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求知欲的考古。它提醒我们,在最纯粹的自然现象面前,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了同样复杂而美丽的解释系统。通过重新审视这些古代的星图和计算,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自身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秩序”永恒的渴望。 本书适合对古代史、人类学、文化地理学以及非主流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您离开地平线上的喧嚣,重新回到那片寂静、永恒的星空之下,聆听那些远古文明留下的智慧回响。 --- (共约1500字,内容完全集中于古代天文学、历法、哲学及其与文明兴衰的关联,避开了所有与您原书名相关的任何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主题的广度与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整合能力。它显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单一事件或某一特定群体的遭遇,而是将观察的触角延伸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意识形态运作、普通民众的日常反应,乃至国际反应的诸多层面。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一个高空的全息投影前,能够同时审视不同层面的信息流。例如,书中对某种特定宣传机器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分析,细致入微到令人不寒而栗;而紧接着,它又会跳跃到另一个篇章,探讨在巨大压力下,人性的复杂面,那些微小的抵抗、沉默的顺从,乃至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的穿插对比,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得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那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年代,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框架所限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种知识重塑的过程。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断面的刻板印象,迫使我必须重新审视和校准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坐标。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流行文化或碎片化的二手资料对特定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种“舒适区”的认知,而这本书就像是投进这个舒适区的一颗重磅炸弹,它所揭示的复杂性、矛盾性和那些难以名状的灰色地带,远超出了我们日常接受的信息量。读完之后,我会合上书本,花很长时间去消化那些信息,不是因为它们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们在情感和认知上造成的冲击力太大,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内化。它最终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系列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促使我们持续地去追问历史的真相,以及当下我们自身所处的语境。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历史读物的范畴。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它在学术圈里积累的口碑,但真正坐下来开始翻阅时,才发现其叙事结构的高明之处。作者似乎摒弃了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采用了更具现场感和冲击力的碎片化叙事手法,如同拼凑一块巨大的历史马赛克,每一个小片段都像是从某个尘封的档案柜里直接取出来的原件。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连接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命运。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描述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微观层面的个体体验。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精确到某一天的天气、某个官员的口头禅,甚至是一张便条上的涂鸦,都仿佛能让你透过文字的缝隙,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最赤裸的侧面。这种对“现场感”的极致追求,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欠缺的,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并非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鲜活(或逝去)的生命所构筑的复杂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其冷静且克制的客观叙述,这在处理敏感和极端的历史主题时,显得尤为重要。它没有试图用煽情或道德审判式的语言来引导读者的情绪,而是将最令人发指的事实赤裸裸地摆在你的面前,让事实本身去完成对历史的批判。这种“去情绪化”的写作策略,反而带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震撼。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割开历史的表皮,直抵病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资料时的严谨态度,那些大量且精确的脚注和尾注,不仅提供了佐证,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让你明白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对于一个习惯于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干货”。它不喂养你的情绪,而是锻炼你的思辨能力,逼迫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这太可怕了”的层面。阅读它,更像是在参与一场严谨的学术研讨,而不是听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光是拿在手里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小说能比的,这是一种历史文献特有的厚重感。封面设计上,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显粗砺的纸张质感,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可能蕴含的凝重。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做出的努力,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庄严和一丝不苟,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没有流于媚俗,保持了历史研究应有的克制与专业。尤其是内页的插图和地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虽然是黑白的,但那种清晰度和信息量,让人不得不佩服编辑团队的用心。这套丛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那些对历史有深度探究意愿的读者,它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叙述,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可靠、扎实的阅读载体。光是看这个实体,就能预感到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会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与情感的马拉松,而不是一趟轻松的午后散步。拿到手上,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能随便翻翻就合上的书,它需要你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时间。

评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评分

非常不错,有些书确实就得看老外写的,相对客观严谨一些,且视角不同,对我们会有很多启示,还没看完,但已经很享受了,好书!

评分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商业繁荣,消费革命出现,这刺激了在政府之外的地下组织的建立,并且,随着法国殖民地的不断开拓,这个由马德林创建的地下世界也延伸到了全世界,控制了兴旺一时的黑市贸易。本书讲述了马德林建立、发展这个地下商业帝国,且最终被捕判处死刑的经历。不仅是一部关于世界上一个全球性黑社会组织的传记,更展现了贸易体系刚开始全球化时期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评分

关于历史的一本不错的书推荐

评分

《飞虎队》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本书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本来面目。

评分

周策纵(1916—2007),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评分

《飞虎队》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本书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本来面目。

评分

飞虎队解散至今已经过去64年了,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关于他们的或由他们讲述的新故事出现。当我引用克里斯托弗·肖尔斯在1993年出版的研究成果时,我都不禁担心很难再结交飞虎队老兵。因为肖尔斯在这套名为《血腥屠场》(BloodyShambles)的丛书中深入而仔细地研究了东南亚战场的空战,指出飞虎队为分得中国国民政府的奖金而从英国皇家空军的友军那里“抢夺”战果。本书第11章就以1942年2月盟军对缅甸港口毛淡棉市的突袭为例,参考各方相互矛盾的说法,对这个棘手而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肖尔斯对飞虎队的“指控”并不仅限于这次突袭,但对它的研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评分

周先生这部著作分为上下两部分,其实应该是两个主题,前一个主题是对五四运动历史事件的考证,后一个主题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因此,这部书虽然名为五四运动史,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主题,或者说周策纵将五四运动来统摄新文化运动,这是他的重要立场所在。他也分析了,五四运动这个事件,不能仅仅从当时历史事件的角度入手,而是应该将其纳入到整个中国启蒙救亡的历史脉络之中,因此从思想文化的启蒙,到五四运动的全民抗争,是存在历史逻辑关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