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是一家优秀的出版社,其品牌的创建,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范用先生早年打下的基础。2015年9月是范用先生逝世五周年,三联书店特推出范用先生的三本书以资纪念:《存牍辑览》《叶雨书衣》《爱看书的广告》。这三本一起,代表着范用先生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与作者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在对书的内容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装帧设计,对广告文案的重视。希望这三本书,对“新时期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出版”有所启发。
《存牍辑览》书摘Or推荐
熟悉范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平生编书的传奇中,其中一奇,就是保存了两千多封作者的来信——不是一般的保存,而是像档案整理那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二本;每本封面编号,并在正中贴一邮票(未付邮的),作为装饰;封二写有本册所存通信之人名录,是范先生一笔不苟、秀气的钢笔字;封底也有同样手写的名录,许多人名边上画了红圈或打了红勾,表示其人已经去世。同一人的信尽量贴在一起,同一类作者的信尽量贴在同一本之中。这些牛皮纸本和这些由收信者本人整理过的信件,可谓出版史上辉煌的一页。
《存牍辑览》的内容,全部选编自这些来信。做了一辈子编辑,范先生却用了最笨的办法编纂这部书稿:五年间,他亲笔一封一封抄写选出的一百〇三位作者的三百七十五封信。信抄在三联书店编稿废弃的校样背面。不知为何,有的信重复抄了一遍、两遍、三遍;这样重复抄的信件,也有数十封,总计所抄不啻二十万字,摞起来半尺高。既是为了发稿,抄写一笔一划,不容潦草;抄写同时,进行编辑加工——对一些旁人不明的词句加以注解;对一些套话或无意义的段落斟酌删节;对一些难认的笔迹作出判断。抄写之前,是选择:选哪些人?哪几封信?范先生在信纸上拟了一份又一份名单,在一份显然是最后的名单后面,仍注有“可能还不止这些人”的字样。你不能不惊叹范先生通信之广,一些陌生的名字,一查,竟是某一文化行当贡献非凡的人物。很难看出范先生选择抄写的标准。贴在牛皮纸本里的两千多封信,本来就是经过选择的(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给范先生写了几十封信,只选贴了一封);如果说,侧重文化大家来信,可是其中许多名流未选;如果说,选择是与重要出版物相关,则也有一些关涉范先生经手名作的信件落选……所以,我宁可揣测,与自己感情深笃或趣味相投,是范先生选择和抄写的助力。陈白尘选了十五封,萧乾、楼适夷各选了十二封,三位是范先生亲近敬爱之人;黄裳选了三十九封,唐弢选了三十五封,姜德明选了十五封,三位都是藏书家,是“书痴范用”的书友、“毛边党”同好。
尽管如此,这些入选信件里还是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珠还记幸》题目的来由;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郑超麟回忆录》《一氓题跋》《聂绀弩杂文集》《编辑忆旧》《读书随笔》《语文闲谈》《北京乎》《诸神复活》……一大堆书背后有趣或曲折的故事;另外,还雪泥鸿爪般呈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比如叶圣陶先生关于汉字简繁体的意见,就从未见诸书刊。其中也反射出范先生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反射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那种人与书的难以割舍,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相濡以沫,经历过无数磨难的书写者展开在纸上的丝弦一样颤抖的情愫和思绪,让人感动而又感慨。这不仅是一封封信函,分明是一代文化人的心灵史,是劫后中国三十年文化史、出版史一个侧面之缩影。
我是一位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虽然专业并非历史,但一直对文字和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第一次接触到《范用系列·存牍辑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给我,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我虽然不太懂学术上的东西,但翻开这本书,里面那些古朴的文字,那些似乎遥远又触手可及的历史事件,都让我觉得非常新奇。我喜欢里面那些看似琐碎,却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记载。比如,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账簿、书信往来,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能让我想象出几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喜悦。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和过去的人对话,虽然没有声音,但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我尤其对那些记录了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文献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历史不应该只有帝王将相,更应该包含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这套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也能从中汲取一些生活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教师,我曾经教过许多年的历史课程。在那个年代,史料的获取远不如现在方便,我们更多依靠的是教材和一些有限的参考书。《范用系列·存牍辑览》的出版,简直是圆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不应该只存在于教科书中,更应该隐藏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文献里。这些“存牍”就像是历史留下的指纹,每一份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喜欢翻阅这些文献,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去体会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些关于政策制定、社会变迁的原始记录,这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更能印证我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虽然我可能不会像年轻学者那样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我可以通过阅读这套书,重新温习我所热爱的历史,也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这套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对我来说,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过去对话的绝佳机会,让我得以重拾对历史的初心与热情。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研究者的福音!我是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平时喜欢钻研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但总觉得史料的获取是个大难题。偶然间听朋友提起《范用系列·存牍辑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厚重的装帧和精美的排版吸引了。打开第一页,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部分章节的标题,就已经让我激动不已。那些曾经只在故纸堆中零星出现的文献,如今被如此系统地整理出来,条理清晰,分类明确,这无疑为我们这些热爱历史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真相的大门。尤其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官方文书、私人信函、奏折之类的,光是看那些标题就足以勾起无限的好奇心。我甚至想象着,通过这些“存牍”,是否能窥见那些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们真实的思考、他们的情感,以及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细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珍贵的宝库,等待着我去一点点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去解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有研究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史料的整理与出版。《范用系列·存牍辑览》的出现,无疑是近年来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范用先生在史料搜集与整理方面的成就,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而这套《存牍辑览》更是其心血的结晶。我个人认为,这类集大成的史料汇编,对于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一手、稀缺的资料,更是在整理方式、分类体系上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尤其看重的是,这套书是否能够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例如,其中是否包含了大量官方档案之外的民间文献,或者是一些在特定时期被视为禁忌而难以保存下来的资料?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存牍辑览》的价值将是多维度的。我相信,未来数年内,关于这套书的研究成果将会层出不穷,它必将成为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的重要参考文献。对我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坚实的史料基础,让我有机会去挑战一些传统的史学观点,去发现新的历史叙事。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研究充满热情的设计师。在我的设计工作中,常常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而《范用系列·存牍辑览》提供了一个无比丰富而真实的素材库。我惊叹于这套书的资料之详实,内容之广泛。我所关注的,不只是大的历史事件,更是那些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生活习俗、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细节。例如,书中收录的各类契约、合同、文书,是否能从中窥见古代商业活动的模式?一些关于建筑、服饰、器物的描述,是否能为我的设计提供直接的参考?更何况,其中可能包含的家族文献、个人书信,更是能让我从更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未经修饰的历史切面,让我能够避免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而去发现那些更加生动、更加多元的文化元素。我期待在这浩瀚的“存牍”中,找到能够点燃我设计灵感的火花,创作出真正富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评分《寻找你内心深处的芳香》是从她几百万字散文中遴选精华的篇章而成,并有部分新作首发。毕淑敏以数十载的人生积淀和心理医生的身份出发,主要围绕“自我”这一人生主题,告诉我们如何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做自己、爱自己。本书讲了女人在生活和自身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忧郁、孤独、结束一段情感关系或者失去一些生命中重要的人等等,也开出了心灵良方。她告诉我们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如何挖掘自我内心深处的芳香,做一个灵魂散发香气的温暖女子。
评分虽然比预计中送达的时间晚了10多天,但对这本书还是很满意的。范用编著的书基本上有一本买一本的,这本《存牍辑览》是范用收藏的一些名家写给他的信,很值得一读。
评分物流好,书还没看,先点赞!
评分看着还行,没来得及细读
评分范用的著作,值得信赖
评分书信的特点是直接、朴素、率性,所言书事,都是当事者的自述,堪称信史;而且由于其私密性,文字表述更具个人色彩,从另一角度展示了写信者的性情和学养。
评分之前在书店看过,多学学前人怎么写信
评分大编辑,大出版家风范。值得珍藏。
评分很不错啊,好书,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