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必宏 著,张量 编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屠杀
  • 历史
  • 战争
  • 二战
  • 日本侵华
  • 南京
  • 悲剧
  • 记忆
  • 史学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09509
版次:2
商品编码:117700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不能忘记系列7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本图谋侵华七十多年
  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八年
  3500万中国人伤亡!
  中国人民和军队英勇抗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诗篇!
  让前辈告诉子孙,让历史告诉未来——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绝不能重演!

内容简介

  《南京大屠杀》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尊重史实,凭借事实说话,分《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日军细菌战》《中国空军抗战》《中国海军抗战》《中国抗日远征军》《抗日英烈民族魂》《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纪实》《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华北抗日》《华东抗日》《华南抗日》《抗战中的延安》共19个分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客观地披露和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以及发动经过、侵华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著名战役、献身于抗战的民族英烈等。其中,一些材料和观点尚属首次公开发表。

目录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南京沦陷
日军杀向南京
唐生智临危受命
激战石城
守军撤退
难民涌进“安全区”
南京失陷
血腥屠杀
罪恶的“屠杀令”
扬子江变成一条死尸之河
中山码头:5000名难民遭杀害
煤炭港:3000多人遭屠杀
草鞋峡:最大的屠场
燕子矶:日军机枪扫射了一天一夜
鱼雷营、宝塔桥:3万难民遭杀害
大方巷广场:青砖墙被染成红色
残酷的虐杀
佛门喋血
“良民登记”的骗局
凶残的“杀人竞赛”
残暴奸淫
无所不在的奸淫暴行
先奸后杀
大肆抢劫
什么东西都抢
外侨财产也未能幸免
纵火焚烧
烈火浓烟笼罩全城
中华路、太平路成废墟
长乐路街面被连片焚烧
下关码头、车站被烧光
文化摧残
古迹遗存的劫难
劫夺文物、古玩、字画
抢劫图书典籍
铁证如山
15万具尸体被日军销毁灭迹
崇善堂掩埋了11万具尸体
……

精彩书摘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中旬,南京已处于风雨飘摇中。
  某日,在金陵大学一间办公室内,年轻的学校董事长杭立武正在皱眉思考:上海已经陷落,照目前的势头,南京肯定不保,政府机关及有钱人已纷纷撤离,大多数贫困居民及老弱病残者却只能留住危城。如何才能使这些南京平民在战火中得以保全性命?猛然,杭立武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他立即拿起了电话。同一天下午,杭立武与一群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还有丹麦人,热烈地交谈着。杭立武将自己的想法向这些外国人和盘托出:仿照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设立难民收容所的做法,在南京设立一个难民保护区,以便在形势危急时,使未及撤退的难民有一个躲避的处所。
  杭立武的想法,立即得到了这群外国人的赞同。经过多次商议和筹备,11月22日,由15名外侨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推举德国西门子洋行南京分行经理拉贝任主席,金陵大学教授、美国人史密斯为秘书,委员有美国人马吉、毕戈林、贝德士、密尔士、德利谟、李格斯,德国人潘亭、史波林,英国人福娄、希尔兹、麦寇、里恩,丹麦人汉森。安全区又称难民区,杭立武被聘为国际委员会的总干事兼难民区主任。不久,杭立武奉命护送朝天宫古物西迁,总干事一职由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士接任。另一位在苏州出生的美国人费奇刚好由西安来宁,经杭立武推荐,被国际委员会聘为副总干事兼安全区副主任,主持安全区的实际工作。
  经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慎重调查和研究,决定将美国大使馆所在地和以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教会学校为中心的外国侨民住所集中的地区划为安全区。其范围为:东以中山路、中山北路为界,自新街口起,止于山西路口;北以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带至西康路之线为界;西以西康路、上海路为界,中经汉口路,直至汉中路口;南以汉中路为界,自上海路口至新街口。整个安全区,占地3.86平方公里,约为整个南京城区的八分之一。
  要使安全区真正处于中立、安全的地位,就必须获得中、曰双方的认同。为此,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们紧急行动起来,与南京中国军政当局紧急磋商,并通过美国大使馆及华洋义赈会会长、上海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饶家驹与上海日军当局联系。要求中日双方承认“安全区”的中立地位,不驻扎军队,不设立军事机关,不加轰炸。
  中国军政当局积极支持安全区的设立。12月1日,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将“安全区”的行政权力交给了国际委员会,同时移交的还有450名警察、3万担大米、1万担面粉、10万元美元和一些食盐;国民政府前外交部长张群,将位于宁海路5号的豪华私宅提供给国际委员会作总办公处之用;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应国际委员会要求,撤除了“安全区”内的军事设施,并于12月7日下令:所有军队,一律撤离安全区。
  ……
《金陵往事:一部跨越世纪的城市记忆》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非虚构作品,它聚焦于中国古都南京自民国肇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长达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与城市肌理的深刻变迁。作者以史料为骨,以人物命运为血肉,深入剖析了这座“十朝都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挣扎与新生。全书结构严谨,叙事宏大而不失细腻,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充满张力的民国南京浮世绘。 第一部:帝制终结与共和之初的迷惘(约1912-1927) 本部分详述了清朝覆灭后,南京作为临时大总统府所在地,如何艰难地适应共和体制的转型。重点描绘了孙中山先生在此短暂却意义深远的政治实践,以及袁世凯称帝、护法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对金陵政治生态的冲击。 古都的新梦: 考察了民初政客、地方士绅以及旧式文人在新旧交替之际的心态与抉择。 都市的雏形: 细致描绘了城南夫子庙的衰微与城北新区的初步规划,探究了现代交通工具(如电车、轮船)的引入如何开始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军阀阴影下的文化萌芽: 记录了早期南京高校(如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前身)的建立与发展,探讨了在军阀混战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寻求学术独立与民族救亡的平衡点。 第二部:国民政府定都与“模范都市”的野心(约1927-1937)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本部分将核心笔墨投向了首都建设的宏伟蓝图。作者通过档案、规划图纸和当时的报刊,还原了“首都建设委员会”的运作细节,揭示了现代化都市理念在中国的落地实践。 中轴线的确立: 详细梳理了以中山陵为核心的政治中轴线规划,分析了陵寝建筑的风格选择(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中山式”建筑语汇)及其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 基础设施的飞跃: 记录了首都机场的建设、长江大桥的早期设想,以及自来水、电力系统的铺设,这些“硬件”的进步如何改变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社会阶层的分化: 深入分析了国民政府官员、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城市工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描绘了如颐和路公馆区的奢华与城郊贫民窟的对比,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文化与娱乐的转型: 关注到了新式影院、西式舞厅在南京的兴起,以及传统戏曲在现代商业冲击下的挣扎。探讨了“摩登”生活方式如何被精英阶层首先采纳并影响社会风尚。 第三部:战时伤痕与坚守的韧性(1937年后的城市记忆侧写) 本部分侧重于描绘在时代剧变中,南京市民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图景。叙事基调沉重而克制,聚焦于历史记录中不易被量化的个体经历和城市精神的沉淀。 迁徙与坚守: 记录了战事临近,各方势力(政府机构、文化团体、普通市民)如何应对疏散与留守的选择,展现了这座古城在风雨飘摇中的不舍。 沦陷期间的城市生态: 通过多方口述资料和侧面记载,重构了特定历史时期下,城市内部的权力结构、物资流通以及社会秩序的脆弱性。侧重于描绘不同群体在极端压力下的社会互动模式。 光复后的重整旗鼓: 战后,南京作为首都所面临的百废待兴的局面,包括人员回归、建筑修复、以及政治清算等复杂议题。探讨了重建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创伤与城市信心的恢复。 第四部:内战尾声与新政权的交接(1945-1949)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转向二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前夜的政治高潮。着重分析了国民政府在内战失利后,南京作为其最后的政治堡垒所展现出的颓势与挣扎。 金陵的政治退潮: 描绘了战后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如何吞噬市民的购买力,以及政治腐败如何加速了人们对现有政权信心的丧失。 最后的文化争论: 关注了1948年至1949年初,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体在国共两党力量拉锯中,对未来走向的激辩与选择。 和平的曙光与权力过渡: 详述了渡江战役前夕,城市内部的紧张气氛以及权力交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最终定格于1949年春末,一座古城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所展现出的复杂而肃穆的姿态。 本书特色: 《金陵往事》避免了对单一事件的聚焦,而是以“城市”本身作为有生命的叙事主体,串联起民国时期南京的政治气候、经济脉络、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全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希望的南京城,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地理坐标和时间切片。其叙事风格注重细节的还原和环境的烘托,旨在让读者“走入”那个时代的南京街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书籍的情感代入比较谨慎,但这本书让我破例了。它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没有集中火力猛攻某一个时间点,而是选择了一条时间轴,展示了事件发生前后,城市肌理和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结构有一种古典音乐的复调美感。不同的声音线索——比如幸存者的回忆、外国目击者的日记、甚至涉事人员的审讯记录——它们时而和谐共鸣,时而互相矛盾,但最终都指向了那个宏大而无法回避的悲剧核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遗忘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谴责遗忘,而是剖析了遗忘是如何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幸存者群体中悄然形成的。他引用了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讨论了集体创伤如何以“潜意识的瘢痕”的形式,代代相传。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结构之精巧,让人几乎感觉不到自己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复杂的社会学实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理解悲剧发生深层社会结构的一套工具。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沉郁、压抑,但又不得不读的史料汇编体著作。我花了比平时多三倍的时间来完成它,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似乎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设置了“核查点”,要求读者反复审视自己对既有历史认知的偏差。书中大量的引用了官方电报、军事报告的节选,这些冰冷的公文语体,与穿插其中的私人信件形成了极其尖锐的对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信息真空”这一概念时的论述。他指出,在灾难发生时,谣言和真相的传播速度是极度不平等的,而谣言往往比真相更快地击溃人们的心理防线。书中通过对数个家庭在不同信息阶段的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信息封锁对群体恐慌的催化作用。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潮汐,有缓慢的积累期,也有突然爆发的巨浪,一旦进入爆发期,阅读体验就变成了对心跳的监测。它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重要”的书,它让你在合上书本时,感到一种知识的重量,以及对记录者付出的巨大心力的敬佩。

评分

老实说,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种题材的书籍,总觉得沉浸其中太久会影响自己的心境。但这次,我被这本书的结构和视角深深吸引住了。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边缘人物”——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轻易忽略,却真实存在过的普通市民。书中有大量引述的日记片段和口述资料,那种未经修饰的、带着浓重方言和时代口音的语言,比任何华丽的修辞都要来得真实和震撼。有一位老裁缝的记述尤为触动我,他详细描绘了自己在躲避搜查时,如何用仅存的几块布料,缝制了一个可以藏匿孩子的秘密口袋。他的焦虑、他的汗水、他对每一针一线精确度的执着,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控诉,而是在呈现“生存的意志力是如何被日常琐事所支撑”的。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依然会优先考虑温饱、体面和对下一代的保护。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被说教,反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珍惜眼前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那些被碾碎的,曾经也是如此平凡和珍贵。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很有讲究,许多关键段落都采用了留白的处理,让读者有时间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恐惧和绝望。

评分

这本书,仅仅是听到那个名字,胸口就像被一块沉重的石头压住,呼吸都变得费力起来。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朋友推荐下翻开它的。起初,我只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准备接受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或者说,是一次直面黑暗的勇气考验。书页泛黄的质感,那种微微带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重量。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没有那种煽情到令人麻木的文字堆砌,而是像一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记录者,用最朴素的语言,一点一滴地搭建起那个年代的悲剧景象。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一个家庭如何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细节之琐碎,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比如,母亲临走前匆忙为孩子系上的一个并不工整的蝴蝶结,父亲最后一次擦拭他那把陪伴多年的旧茶壶。这些日常的、微不足道的举动,在灾难的背景下,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一种近乎永恒的伤痕。阅读过程是缓慢的,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离开书桌,走到窗边,努力让自己的思绪从文字构筑的炼狱中抽离出来,深吸几口气。这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对话,你必须放慢脚步,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逝去生命所承载的重量与尊严。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会走向何种深渊,而又在何种微光中,依然能寻找到一丝坚韧的火种。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平平无奇,差点让我错过了它。拿到手后,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结果却大跌眼镜。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擅长描写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比如,他对冬季的描写,那种刺骨的寒冷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折磨,更被塑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冻结”。书中反复出现“灰烬”和“雪”的意象,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肮脏又纯洁的矛盾美学,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是它对“见证者责任”的探讨。作者引用了多位在事后努力搜集和整理材料的民间人士的故事,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用最原始的工具,抢救那些即将消散的记忆碎片。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掌握在那些最不起眼、最不具备权威性的人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跟随一群勇敢的“记忆拾荒者”在废墟中穿行,每发现一块碎片,都伴随着心头的剧烈震颤。它不是在贩卖廉价的眼泪,而是在重建一种对真实历史应有的敬畏感和求真精神。

评分

收到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正品

评分

勿忘国耻?? 铭记历史 南京大屠杀!

评分

评分

有意义

评分

学校要求假期阅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为了写读后感用。

评分

有意义

评分

有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