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其代表著为驰名中外的《围城》。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成就卓著,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本书博采史料,收录了几十篇出自不同评说名家之手的钱钟书评论文。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倾听多元声音,从不同视角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钱钟书。
内容简介
七十年的钱钟书“评说”,材料浩如烟海,考虑到《钱钟书评说七十年》的统一性,这里仅仅是选择、汇编了直接描述钱钟书“这个人”的有关文章,目的并非是总结学术历程,而是向广大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些了解、认识钱钟书的基本线索。因此,中国学界那些深刻而宏富的专题式研究往往未及纳入,这是必须向读者说明的。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主编谈
把读书做到极致
本书编者前言
真性情与活人生
自述
《写在人生边上》序
忆念
北向之痛
促膝闲话钟书君
结尾的高风
一弦一柱思华年
缅怀钱钟书先生
钱先生的为人
送默存先生远行
岁暮挽歌
忆钱钟书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
重会钱钟书纪实
钱钟书印象
钱钟书京都座谈记
一封“迟到”多年的信
钱钟书访问记
文化英雄拜会记
钩沉
读《围城》
《围城》评介
评《围城》(节录)
《围城》读后
《围城》与“Tom Jones”
争鸣
谁造就了文化恐龙
钱钟书与中国学人的欠缺
《围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部伪经(节选)
在学术的边缘上
如何评价钱钟书
论列
卷一
评钱钟书(节选)
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节录)
钱钟书的《围城》
《围城》的主题
卷二
关于钱钟书的新月书评
《围城》英译者论《围城》
《围城》俄文版再版前言
机智幽默,绰乎有余——《围城》译后记
卷三
但开风气不为师
走在人生边上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之真性情真人格
历史的淘气
天赋通儒自圣狂
自成一家风骨
钱钟书论(节选)
卷四
如何评价《宋诗选注》
关于《宋诗选注》的对话
鉴赏的典范——《谈艺录》论李贺诗
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传统诗话的终结——读钱钟书《谈艺录》
倩女离魂法——钱钟书作为中西文化的牵线人
一个应该认真研究的范本
钱钟书小说艺术初探
《围城》的三层意蕴
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
“自由”的“忧”与“伤”——论方鸿渐与钱钟书
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平台上与西方人对话——钱钟书英文论著初探
附录
钱钟书生平简表
钱钟书研究资料辑要(1996-2010)
后记
精彩书摘
丛书主编谈
把读书做到极致
在许多人心目中,钱钟书先生是一尊神,我们在不止一处见过“泰斗”的名头,但只在他的纪念文集上看到“昆仑”二字,后者似乎更具重量与体积。不过,若是钱先生九泉有知,一定不会同意,他一生最厌浮名虚誉。其实,他就是一个读书人,只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是一个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其中许多只可称之为“读书的人”,而非将读书当作事业的读书人,如钱先生这样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更是少而又少。
或者就是一种前定,先生“抓周”即抓住了书,取名“钟书”,与书结下永世之缘。书在天地间,乃是这样一种物事,自从有它,人类一切人文蕴积即有藏储、传承之渠道,文明世界遂得以滋荣与丰盛。无论如何说,钟之于书,而不是钟之于权,钟之于利,当是一种志存高远的上佳选择。
若说襁褓之时的事,仅是出于偶然的美谈而已,那么,后来的改“字”,便是确定的意向所注了。古人云:“择善固执”,在这件事上,做出好的选择,才只完成一半,另一半则是由改“字”“默存”所透示。默而存之,是对其“善择”的“固执”,此固为其父辈之殷殷期望,也是他决然的自我要求,并为其一生勉力践行所证实。
实在说,先生赶上的并不是一个“钟书”的人理想的时代,他留学归来,即逢战乱,所谓“海水群飞,淞滨鱼烂”“忧天将压,避地无之”,安得读书的好环境?此时完成的《谈艺录》,真正是一部“忧患之书”。纵是如此,他仍出入于中西古今,兼采博搜,极深研几,于“诗话”一方领域,打造出一片光天霁月读书的化境,令世上无数读书人折腰。爰至和平建设时期,却又风波迭起,动荡日剧,复有浩劫来临,以一国宝级的大学者,只能去烧开水度日,手边即使有“红宝书”以外的书,也不可在人前捧读。迨至“文革”收场,纷乱渐靖,先生始能重理书箧,抉剔爬梳,“锥指管窥”,神游八极,立意“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为一家”。而此时,先生又因声望大震而多受干扰,乃杜门谢客以拒之。
曾有一位老作家赞先生日: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此言甚是。然而,如从另一角度说,“不染一尘”,“超然物外”,虽为先生素志,却难以尽如所愿,晚年就任高职,就有几多难以辞却的无奈。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一次与先生道术原本无关的学术会议上,见他端坐于主席台,就觉出他脸上有一种无奈的苦笑。红尘滚滚,凡身肉骨,截然不染,其难可知!钱先生之高卓,就在于“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一直秉持素志,抵抗之姿不变,不但不让红尘蒙头盖脸,乃至污染灵境,更不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奔走红尘,换一副俗骨。
钱先生回应以利相邀的游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这已然成为钱氏警句;而当年他谢绝江青“国宴”之招,连说:“我很忙,啊哈,我很忙!”忙不迭地关上家门,更是史上一段很牛的“非常道”。我们非常相信先生确实很忙,此非藉为托词耳,对一个读书人而言,“以有涯逐无涯”,实有太多的书要读,焉能不忙?何况像钱先生这样一个将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他要独自在自己的天地里,一锄一铲,开凿一条类似于巴拿马运河般贯通中西的“运河”,会有多么大的工程量,有多少事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其生命的常态中,是不会有清闲的,他绝对了然自己生命的刻度,且知道有多少书是他要读而又来不及读,有多少事要做而来不及做。读书之道,需要惟精惟一,心无旁骛,非但他人他事,并自身也都忘却,先生极端到把这当作了做人的一个原则,从而展示了真正读书人的两面:痴心与清厉。对于读书,他实在是一片痴心,名实相副,而另一面,则不近人情,一派书生犟脾气,一副清厉的样子,断然谢绝一切干扰。无他,盖深悉非如此书就读不成,痴心必定落空也。
实事求是地说,钱先生后期颇得益于社科院的体制,据说,这体制是从前苏联移植来的,其好处便是衮衮诸公基本上可以读书、研究为业,惟要耐得清苦寂寞耳。此种生计,有人避之,有人趋之,真是人各有志。对于先生而言,耐得清苦寂寞,何足道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他,以读书、研究为职分,是一大幸事,若一心与天下有所争,则又何能尽职。其皇皇巨著《管锥编》中引述著作上万,可谓尽职的结果,评为“劳模”,当之无愧。
读书也是要讲量的,书读得不多,所见不广,难免井蛙之讥,而外语则是拓广读书的利器,钱先生通多种外语,遂使他中西统摄,恢恢然游刃有余。海外汉学家每以此轻国内学人,有一次,国内有位名气颇大的学者到美国某大学举行讲座,所讲主题为希腊文明,图书馆几位华人馆员谈论及此,有人问,他可会希腊语,答日:不会。不但希腊语,英语也不通。不会希腊语,不读希腊书,讲何希腊文明,大家眨眨眼,哈哈一笑,不去也罢。若是钱先生呢,他们怎敢?把读书做到极致,于是,就成了一面铮亮的镜子,一切敢于自报“著名学者”、“大师”的学人,不妨拿它照照自己。不过,像钱钟书这样的淹博通雅的读书人,斯世已很难再遇见。我们在别的事上还是太忙了吧。
前言/序言
《宋代文学史论稿:兼论宋学对文学的影响》 著者: 张怀瑾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字数: 约 65 万字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宋代文学史论稿:兼论宋学对文学的影响》是一部深度探究宋代文学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其与时代思潮复杂互动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宋代文学进行面面俱到的叙述,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文学现象与转折点,力求透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扎实的史料考据,揭示宋代文学繁盛背后的深层动因,特别是宋代理学(宋学)思想对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所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 上编:宋代文学的演变与体裁革新 上编主要梳理了宋代文学从唐代余绪中独立出来,最终确立其独特风貌的过程。 第一章:唐宋之变:文学范式的悄然转移 详细论述了唐宋之际文学审美标准的细微变化,指出宋代文学如何从偏重“盛唐气象”的雄浑转向追求“理趣”与“平实”,并探讨了这种转移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 第二章:宋诗的“以文为诗”与哲理渗透 本章集中分析了宋诗,特别是江西诗派的兴起,如何将散文的逻辑推理和议论手法引入诗歌创作。作者对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比对,认为宋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生活细碎体验的哲学化提炼,而非单纯的辞藻雕琢。重点剖析了“点铁成金”的技法在不同诗人手中的异化与发展。 第三章:宋词的“由艳入雅”:境界的拓展 词在宋代地位的提升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本章认为,宋词的成熟得益于士大夫阶层对个体情感表达的日益重视。作者深入分析了柳永的市井情调、苏轼的豪放开阔以及周邦彦的精工细密,指出宋词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雅”与“俗”的平衡,完成了其审美体系的建构。特别指出,宋词的音乐性在后期受到了文人创作的制约,逐渐偏向于案头品味。 第四章:散文的复兴与古文运动的后续影响 探讨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运动在宋代的继承与发展。本书认为,欧阳修、曾巩等人倡导的“平易”之风,实则是在为宋学的简约精神铺路。散文的回归质朴,与宋人摒弃空洞辞藻、直指义理的学术风尚密切相关。 第五章:笔记小说的勃兴与“闲适”情趣 分析了宋代笔记小说(如《梦溪笔谈》、《夷坚志》等)的独特价值,认为它们是研究宋代士人日常生活、思维模式及对奇闻异事态度的重要窗口。笔记小说的流行,反映了宋人对日常细节和非主流知识的关注度增加。 第六章:文人画论对文学想象力的启示 借鉴了沈括、米芾等人的画论观点,论证了宋代文人在审美上追求“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这不仅是绘画的追求,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内在要求。 下编:宋学思潮对文学精神的塑造 下编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部分,它试图构建一套文学史的“义理”解释框架,探讨宋学思辨如何内化为文学创作的底层逻辑。 第七章:理学核心概念与文学主题的对应关系 这一章进行了概念的梳理,对比了“天理”、“人欲”、“格物致知”、“诚意”等宋学核心术语,如何转化为诗词中的“境界”、“情操”与“表达方式”。例如,“格物致知”如何催生了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陆游的田园诗)。 第八章:朱熹理学对文学批评的规范化 重点考察了朱熹的文学见解,特别是他对唐诗和宋词的褒贬标准。作者认为,朱熹对“德性”与“趣味”的强调,客观上为后世的文学评价提供了一套基于道德哲学的评价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情感的恣肆表达,却也提升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第九章:二程对“气象”与“格”的重塑 分析了程颢、程颐的学说对文学气象的影响。程氏强调的“充扩”、“持敬”,使得宋代文人倾向于在作品中展现一种内敛的、坚守气节的“士气”,即便描写悲凉,也内含着对节义的坚持。 第十章:禅宗对宋代心学式文学的潜在影响 探讨了禅宗思想在宋代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渗透,特别是对苏轼等人的影响。禅宗的“顿悟”、“直指本心”的观念,促使部分文学作品追求瞬间的灵感捕捉和非逻辑的意象组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思辨色彩的文学风格。 第十一章:宋学背景下的“以诗言理”与“以理为诗”的张力 本章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在“诗文应载道”的传统压力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通过分析批评家对“无理之言”的指责,揭示了宋代文学发展中保守与革新力量的拉锯战。 第十二章:宋代文学对后世的深远遗产 总结了宋代文学成就对明清乃至近现代文学产生的结构性影响,特别是其对白话文的启蒙作用、对散文实用性的强化,以及对中国知识分子“诗性哲学”表达方式的定型。 --- 本书特点与价值 1. 跨学科的综合视野: 本书首次将宋学(理学、禅学)的思辨体系系统地引入文学分析,构建了文学史研究的新维度,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将文学与思想割裂的弊端。 2. 文本细读与史料支撑: 论证过程扎实,大量引用了宋人诗文集、笔记、语录以及后世的批评论著,确保了论点的可溯源性。作者在辨析关键词汇(如“趣味”、“气”、“理”)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时,尤为审慎。 3. 批判性继承: 区别于将宋代文学视为唐代文学的衰落或简单的继承,本书强调宋代文学的主体性、创新性及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对传统“抑宋扬唐”的旧说进行了有力的纠偏。 4. 结构清晰,论证层层递进: 上下两编结构清晰,上编侧重“是什么”(体裁和现象),下编侧重“为什么”(思想动因),便于读者逐步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复杂性。 本书是研究宋代文学、宋代思想史及中国美学史的学者、研究生及高水平文学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宋代士人精神世界如何通过诗词歌赋得以展现的精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