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常见蜗牛野外识别手册

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常见蜗牛野外识别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岷 著
图书标签:
  • 蜗牛
  • 野外识别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自然
  • 动物
  • 图鉴
  • 好奇心书系
  • 博物学
  • 识别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0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6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26
字数:27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常见蜗牛野外识别手册》以陆生贝类图片及简短的文字介绍陆生软体动物,对爱好研究陆生贝类的读者会有比较大的帮助。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野外实践经验,以我国陆贝爱好者在野外能经常发现的蜗牛和蛞蝓为基础,精心编写了这本实用型、综合性的陆生贝类图鉴。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观察陆贝、收藏与保管陆贝标本等的实践方法。文字通俗易懂,以便陆贝爱好者能够参照图片和描述对所观察的标本作出初步的鉴定,并以此增加野外观察蜗牛和蛞蝓的乐趣和效率。是一本非常适合陆贝爱好者入门、物种鉴定和野外参考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常见蜗牛野外识别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陆生贝类的基础知识、观察和调查陆贝的方法、如何饲养陆贝、如何收藏与保存陆贝标本以及中国陆生贝类的分类系统,在各论中本手册对300多种中国常见蜗牛和蛞蝓的分类地位、分布、栖息环境及鉴定特征作了简要说明和描述。

作者简介

  吴岷博士,中国知名陆生贝类专家,从事陆贝研究近20年,先后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河北大学和南京大学从事陆生贝类的研究及相关教学工作。
  1996年始进行陆生贝类的野外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国内外重要的陆贝栖息地,报导我国陆生贝类新物种数十种。研究兴趣包括现生及化石陆生、淡水贝类的比较形态学、分子进化及系统学、个体生态学及种群生态学研究,贝类栖息地研究,外来入侵贝类和贝类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蜗牛入门知识(1)
什么是蜗牛和蛞蝓(2)
蜗牛和蛞蝓的形态特征(4)
如何对蜗牛和蛞蝓进行观察和调查(11)
中国陆生贝类的分类系统(13)
种类识别(17)
潮地螺科
沟地欧螺(18)
汉氏地欧螺(18)
环扣螺科
法氏环口螺 (18)
褐带环口螺大型亚种(20)
梨形环口螺(20)
南京环口螺(20)
附管皮氏螺(20)
谬扁脊螺(22)
连州褶口螺浏阳亚种(22)
倍唇螺科
川倍唇螺(22)
短轴倍唇螺指名亚种(22)
尖顶倍唇螺(24)
蛹状螺科
鞍蛹状螺(24)
黄蛹状螺(24)
约蛹状螺(26)
角色拟盖螺(26)
纳蛞蝓科
狮纳蛞蝓(26)
复套蛞蝓科
高突足襞蛞蝓(28)
琥珀螺科
基琥珀螺(28)
苔藓琥珀螺(28)
幼塔螺科
缓角幼塔螺(30)
瓦娄蜗牛科
伸展瓦娄蜗牛(30)
霜纳螺科
爪脊纳螺(30)
艾纳螺科
暗线拟烟螺(32)
布氏拟烟螺(32)
蔡氏拟烟螺(34)
格拟烟螺(34)
横丹拟烟螺(36)
柯氏拟烟螺(36)
瘤拟烟螺(36)
平拟烟螺(38)
瑟珍拟烟螺(38)
肖氏拟烟螺(40)
白谷纳螺(40)
谷纳螺(40)
粒谷纳螺(42)
浅纹谷纳螺(42)
沃氏谷纳螺(42)
细粒谷纳螺(44)
皮小索螺(44)
宋小索螺(44)
克氏厄纳螺(46)
布鲁氏沟颈螺(46)
杆沟颈螺(46)
格氏沟颈螺(48)
沟颈螺(48)
海氏沟颈螺(48)
内坎沟颈螺(50)
漆沟颈螺(50)
微放沟颈螺(50)
针沟颈螺(52)
奥奇异螺(52)
白缘奇异螺指名亚种(52)
白缘奇异螺纹亚种(54)
白缘奇异螺小节亚种(54)
白缘奇异螺钻亚种(54)
戴氏奇异螺(56)
短口奇异螺(56)
反柱奇异螺(56)
革囊奇异螺(58)
哈氏奇异螺(58)
康氏奇异螺指名亚种(58)
康氏奇异螺肥亚种(60)
康氏奇异螺弗亚种(60)
康氏奇异螺滑亚种(60)
康氏奇异螺角亚种(62)
康氏奇异螺绿岛亚种(62)
克氏奇异螺(62)
梨形奇异螺(64)
穆坪奇异螺(64)
囊形奇异螺(64)
前颀奇异螺(66)
锐奇异螺(66)
索形奇异螺(66)
透奇异螺(68)
微奇异螺指名亚种(68)
微奇异螺近亚种(68)
微奇异螺湘亚种(70)
伪奇异螺(70)
谢河奇异螺(70)
燕麦奇异螺(72)
玉髓奇异螺(72)
稚奇异螺(72)
饕鸟唇螺(74)
沃鸟唇螺(74)
常鸟唇螺(74)
德氏鸟唇螺(76)
厄氏鸟唇螺(76)
褐云鸟唇螺(76)
吉氏鸟唇螺(78)
尖锥鸟唇螺(78)
枯藤鸟唇螺指名亚种(78)
阔唇鸟唇螺指名亚种(80)
阔唇鸟唇螺锤亚种(80)
罗氏鸟唇螺(80)
摩氏鸟唇螺(82)
念珠鸟唇螺(82)
纽氏鸟唇螺(82)
锐鸟唇螺(84)
丸鸟唇螺(84)
倭丸鸟唇螺(84)
奥蛹巢螺指名亚种(86)
奥蛹巢螺反亚种(86)
豆蛹巢螺指名亚种(86)
豆蛹巢螺高旋亚种(88)
格氏蛹巢螺(88)
灰口蛹巢螺指名亚种(88)
金蛹巢螺(90)
阔唇蛹巢螺(90)
南坪蛹巢螺指名亚种(90)
南坪蛹巢螺惑亚种(92)
扭轴蛹巢螺(92)
上曲蛹巢螺(92)
伸蛹巢螺指名亚种(94)
文蛹巢螺(94)
蛹巢螺(94)
茨氏蛹纳螺(96)
反齿蛹纳螺(96)
绯口蛹纳螺(96)
横丹蛹纳螺(98)
茂蛹纳螺(98)
拟蛹纳螺(98)
扭蛹纳螺(100)
似扭蛹纳螺(100)
英蛹纳螺(100)
蛹纳螺(102)
玉虚蛹纳螺(102)
戒金丝雀螺(102)
近暮金丝雀螺(104)
矛金丝雀螺(104)
暮金丝雀螺(104)
前口金丝雀螺(106)
舒金丝雀指名亚种(106)
舒金丝雀螺膨亚种(106)
舒金丝雀螺狭唇亚种(108)
条金丝雀螺(108)
文氏金丝雀螺(108)
暧杂斑螺指名亚种(110)
暧杂斑螺短亚种(110)
奥托杂斑螺指名亚种(110)
奥托杂斑螺凸亚种(112)
别氏杂斑螺(112)
波氏杂斑螺指名亚种(112)
波图杂斑螺(114)
布氏杂斑螺(114)
冬杂斑螺(114)
福氏杂斑螺(116)
浩罕杂斑螺(116)
宏口杂斑螺(116)
环绕杂斑螺(118)
具腹杂斑螺(118)
库氏杂斑螺(118)
棉杂斑螺(120)
脐杂斑螺(120)
三色杂斑螺(120)
石鸡杂斑螺(122)
瘦瓶杂斑螺(122)
纹杂斑螺(122)
长口杂斑螺(124)
紫红杂斑螺(124)
克氏图灵螺(124)
伊犁图灵螺(126)
稚锥图灵螺(126)
烟管螺科
皮氏深褶螺(126)
棘刺真管螺(128)
路南真管螺(128)
平纹真管螺(128)
似真管螺(128)
史氏斜管螺(130)
微小拟管螺(130)
资源拟管螺(130)
白氏卵旋螺(130)
大青卵旋螺(132)
缙云卵旋螺(132)
叶状卵旋螺(132)
包氏管螺勐仑亚种(132)
假白氏管螺(134)
似琴管螺(134)
碎管螺平果亚种(134)
康定密管螺(134)
巴东瘤管螺大庸亚种(136)
西昌瘤管螺(136)
玛瑙螺科
褐云玛瑙螺(136)
钻头螺科
福氏钻螺(138)
甘南钻螺(138)
柑卷轴螺(138)
断顶刍螺(138)
扭轴蜗牛科
西方单齿螺(140)
约氏单齿螺(140)
肖氏齿口蜗牛(140)
双色胡氏螺(142)
圈螺科
褐色圈螺(142)
双板圈螺(142)
枕圈螺(144)
轮状螺科
哈氏轮状螺(144)
勇蜗科
皇勇蜗(144)
川勇蜗(146)
汶纳螺(146)
拟阿勇蛞蝓科
线肋半卷螺(146)
达氏巨楯蛞蝓(148)
裙状巨楯蛞蝓(148)
迟缓巨楯蛞蝓(148)
橄榄巨楯蛞蝓(148)
川褶勇螺(150)
小婴岚螺(150)
巢壳岚螺(150)
蛞蝓科
瓦伦西亚列蛞蝓(150)
黄蛞蝓(152)
野蛞蝓科
阿尔泰樱蛞蝓(152)
野樱蛞蝓(152)
高山蛞蝓科
川高山蛞蝓(154)
细高山蛞蝓(154)
扬子高山蛞蝓(156)
嗜黏液蛞蝓科
双线嗜黏液蛞蝓(156)
潮蜗牛科
特克斯影脐螺(158)
伊犁影脐螺(158)
巴蜗牛科
灰尖巴蜗牛(158)
图尖巴蜗牛红粉缘亚种(160)
多毛环肋螺齿边亚种(160)
多毛环肋螺皖南亚种(160)
瘠弱环肋螺(160)
杰氏环肋螺(162)
全蜜大脐蜗牛(162)
扁亮大脐蜗牛(162)
蹑足大脐蜗牛(162)
马氏环肋螺(164)
欧氏大脐蜗牛中华亚种(164)
蛇大脐蜗牛(164)
双睫环肋螺(164)
谢氏大脐蜗牛老子亚种(166)
眼大脐蜗牛(166)
增大大脐蜗牛初原亚种(166)
德氏脐厚螺(166)
萨氏阿玛螺(168)
短旋巴蜗牛(168)
左旋巴蜗牛(168)
罕觅巴蜗牛(168)
薄被巴蜗牛(170)
松山巴蜗牛(170)
同型巴蜗牛(170)
山间华蜗牛(170)
斑纹华蜗牛指名亚种(172)
斑纹华蜗牛阿拉善亚种(172)
斑纹华蜗牛禅启亚种(172)
斑纹华蜗牛格氏亚种(172)
宝石华蜗牛指名亚种(174)
宝石华蜗牛孔氏亚种(174)
宝石华蜗牛山地亚种(174)
北京华蜗牛(174)
边穴华蜗牛指名亚种(176)
边穴华蜗牛缺肋亚种(176)
布氏华蜗牛(176)
多皱华蜗牛(176)
斑驳华蜗牛(178)
粉华蜗牛指名亚种(178)
粉华蜗牛双带亚种(178)
放射华蜗牛(178)
光泽华蜗牛(180)
霍氏华蜗牛(180)
罗森华蜗牛(180)
柯氏华蜗牛指名亚种(180)
柯氏华蜗牛角亚种(182)
柯氏华蜗牛娜亚种(182)
口华蜗牛粗纹亚种(182)
昆仑华蜗牛(182)
蒙古华蜗牛(182)
南山华蜗牛(184)
奥尔玛华蜗牛(184)
青海华蜗牛(184)
斯托华蜗牛(184)
条华蜗牛指名亚种(186)
条华蜗牛细纹亚种(186)
小孤华蜗牛(186)
西宁华蜗牛指名亚种(186)
西宁华蜗牛褐壳亚种(188)
小粉华蜗牛(188)
小节华蜗牛(188)
连旋华蜗牛(188)
心唇华蜗牛(190)
贡嘎宁馨螺(190)
黑亮射带蜗牛(190)
白缝射带蜗牛(190)
鲜明射带蜗牛(192)
玻氏射带蜗牛(192)
多结射带蜗牛(192)
菲氏射带蜗牛(192)
锯齿射带蜗牛(194)
龙骨射带蜗牛(194)
蒲氏射带蜗牛(194)
似射带蜗牛(194)
亮滑射带蜗牛(196)
德简射带蜗牛(196)
狭锥射带蜗牛(196)
左旋射带蜗牛(196)
粗纹射带蜗牛(198)
川毛华蜗牛(198)
皱纹毛华蜗牛(198)
蓬毛华蜗牛指名亚种(198)
蓬毛华蜗牛科摩亚种(200)
葛氏毛华蜗牛(200)
汉山间齿螺(200)
双齿间齿螺(200)
武都间齿螺(202)
狭长间齿螺(202)
烟台间齿螺(202)
三带屿大蜗牛(202)
双线桥齿螺(204)
斯氏桥齿螺(204)
中甸桥齿螺(204)
甫氏蛇蜗牛(206)
焰口蛇蜗牛(206)
扭索蛇蜗牛(206)
朗氏蛇蜗牛(208)
栗色蛇蜗牛(208)
轮状蛇蜗牛汶川亚种(208)
轮状蛇蜗牛指名亚种(208)
玛氏蛇蜗牛(210)
具带蛇蜗牛(210)
扭口蛇蜗牛(210)
华氏蛇蜗牛(210)
莫名蛇蜗牛指名亚种(212)
莫名蛇蜗牛重亚种(212)
中华盖蛇蜗牛(212)
玻氏假拟锥螺(212)
多毛假拟锥螺(214)
细纹假拟锥螺(214)
假拟锥螺指名亚种(214)
假拟锥螺具纹亚种(214)
拟罐假拟锥螺(214)
似柱假拟锥螺(216)
玛瑙假拟锥螺(216)
具毛假拟锥螺(216)
锥形假拟锥螺(216)
塔假拟锥螺(218)
挣动假拟锥螺(218)
或然假拟锥螺指名亚种(218)
或然假拟锥螺刻氏亚种(218)
似罐假拟锥螺(220)
摩氏亮盘螺(220)
阎氏亮盘螺(220)
扁平毛巴蜗牛(222)
瘤毛巴蜗牛(222)
坚螺科
海南坚螺指名亚种(222)
皱疤坚螺指名亚种(224)
平齿坚螺(224)
毛小丽螺(224)
正小丽螺(224)
主要参考文献(226)

《好玩儿的蜗牛:城市角落里的软体生物探险》 这是一本关于蜗牛的入门级趣味指南,专为那些对身边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并识别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被忽视的软体动物——蜗牛——的读者而设计。 在城市的公园、庭院、绿地,甚至墙角缝隙,它们以一种近乎沉默的方式存在着,用它那独特的足部缓慢而坚定地探索着自己的小小天地。你是否曾经在雨后初霁的清晨,看到湿漉漉的地面上留下一道道银色的痕迹?你是否曾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瞥见一个背着小房子的小小身影?它们,就是蜗牛。 本书并非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仅限于野外采集和分类的工具书。相反,它是一次轻松愉快的“软体生物探险”,旨在激发你对这些披着螺旋形外壳的迷人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将带领你走进蜗牛的世界,从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到如何轻松辨认出你可能遇到的几种最常见的蜗牛种类。 一、 蜗牛的小秘密:它们究竟是什么? 在正式开始我们的识别之旅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蜗牛这个大家族。蜗牛属于腹足纲,是软体动物门的一员。它们没有骨骼,身体柔软,最标志性的特征就是背上那个螺旋形的“房子”——壳。这个壳可不是装饰品,而是蜗牛的“家”,能够为它们提供保护,防止干燥和捕食者。 身体构造: 蜗牛的身体可以大致分为头、足和内脏囊。头部有触角,上面通常长着眼睛。它们用腹足在地面上滑动前进,分泌粘液以减少摩擦,同时也留下那标志性的银色轨迹。内脏囊则包含了它们的消化、呼吸、循环和生殖器官,都包裹在那个坚固的壳里。 它们如何进食? 蜗牛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它们用一个叫做“齿舌”的结构来刮取食物,就像一把微型锉刀。它们喜欢嫩叶、腐烂的植物、藻类,甚至真菌。 繁殖与生命周期: 大多数蜗牛是雌雄同体的,这意味着它们同时拥有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尽管如此,它们仍然需要异体受精。卵通常会产在潮湿的土壤中。小蜗牛孵化后,就带着一个微小的、半透明的壳,开始它们的新生活。 二、 城市的“隐居者”:哪里能找到它们? 蜗牛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所以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它们就可能悄悄地在你身边安营扎寨。 花园与庭院: 这是蜗牛最常见的栖息地之一。在花坛、菜园、灌木丛下、堆肥堆里,你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潮湿的土壤、落叶和植物根部都是它们理想的藏身之处。 公园与绿地: 城市公园里丰富的植被和相对湿润的环境,为蜗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庇护。草坪边缘、树木底部、花坛后面,都是值得仔细搜寻的地方。 墙角与缝隙: 即使是在城市的建筑边缘,潮湿的墙角、石缝、排水沟附近,也可能成为蜗牛的家。尤其是在雨季,它们会更加活跃。 阳台与窗台: 如果你养有植物,无论是室内的盆栽还是阳台上的花盆,都可能吸引来蜗牛。它们可能会啃食植物的叶片,留下一个个小孔。 水边: 靠近河流、池塘或湖泊的区域,如果植被茂盛且湿润,也可能发现蜗牛。 三、 认识你的邻居:几种常见蜗牛的“长相” 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在城市和近郊地区最常遇到的蜗牛种类。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片(此处为假设,实际书中会有配图),帮助你轻松区分它们。 罗马蜗牛 (Helix pomatia): 特征: 这是欧洲最著名的食用蜗牛之一,体型较大,壳的颜色通常是浅棕色或淡黄色,有明显的螺旋纹。壳的开口边缘呈白色,质地较厚。 栖息地: 它们喜欢开阔的草地、花园、果园,以及钙质丰富的土壤。在欧洲,它们是重要的食用资源。 如何识别: 注意它的体型是否足够大,壳的颜色和纹路是否与描述相符。 花园蜗牛 (Cornu aspersum / Helix aspersa): 特征: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蜗牛之一,体型中等,壳的颜色变化较大,通常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带有深色的斑纹或条纹,壳的表面略显粗糙。壳的开口边缘常呈淡紫色或白色。 栖息地: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在任何有植被的湿润地方找到,包括花园、公园、草地、甚至墙壁上。 如何识别: 留意它壳上的斑纹和颜色变化,以及它相对较大的体型和较粗糙的壳面。 小蜗牛 (Cepaea nemoralis & Cepaea hortensis): 特征: 这两种蜗牛外形非常相似,体型较小,壳的颜色变化丰富,从黄色、粉红色到棕色都有。最显著的特征是壳上的深色带纹,通常有5条左右,但数量和宽度会变化。壳的开口边缘通常是黄色的(C. hortensis)或粉红色的(C. nemoralis)。 栖息地: 它们通常生活在草地、灌木丛、花园边缘等地方,尤其喜欢钙质含量较高的环境。 如何识别: 寻找颜色鲜艳、壳上带有明显深色带纹的小型蜗牛,注意观察壳的开口边缘颜色。 陆地小蜗牛 (例如:Buliminus/Zebrina species): 特征: 这类蜗牛通常体型更小,壳的形状可能更细长或尖锥形,颜色也多种多样,可能带有条纹。它们不像前面几种那样有明显的“家园”偏好,而是可能出现在各种植物上或土壤中。 栖息地: 它们的分布范围可能更广,从草地到灌木丛,甚至可能在树枝上找到。 如何识别: 这是一个更广泛的分类,因为有很多小型陆地蜗牛种类。关键在于观察它们的体型、壳的形状和颜色。 请注意: 蜗牛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领域,野外识别可能受到个体差异、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书提供的识别信息旨在帮助初学者建立基本的认知,并鼓励进一步的探索。 四、 观察的乐趣:如何更好地发现和了解蜗牛? 想要认识这些小家伙,并不需要深入荒野,你家附近的绿地就是绝佳的“实验室”。 选择合适的时间: 蜗牛在潮湿的环境下最为活跃。因此,雨后的清晨、傍晚,或者阴天时,是观察它们的好时机。 放慢脚步,仔细观察: 它们的速度很慢,需要你耐心地在草丛、灌木丛、花盆边、墙角等地方寻找。低头仔细观察地面、叶片、植物根部,以及任何可能潮湿的缝隙。 利用工具: 一副小放大镜可以让你更清晰地观察到蜗牛的身体细节,如触角、眼睛、齿舌(如果它们正在进食的话)。 尊重生命: 观察蜗牛时,请务必温柔对待。避免惊吓或伤害它们。如果需要更仔细地观察,可以轻轻地将它们移到一块叶子上,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放回原处。 记录你的发现: 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下你发现蜗牛的时间、地点、看到的蜗牛的形态特征(壳的颜色、大小、纹路,身体的颜色等)。拍照也是个好方法。 了解它们的食物: 留意它们正在吃什么?是嫩叶?腐烂的植物?还是真菌?这能帮助你了解它们的食性。 观察它们的移动: 它们是如何移动的?腹足如何分泌粘液?那银色的轨迹是如何形成的? 五、 蜗牛在自然界中的角色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软体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分解者: 许多蜗牛以腐烂的植物为食,帮助分解有机物,将养分归还给土壤,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食物链的一环: 它们也是许多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如鸟类、刺猬、青蛙、一些昆虫等。 指示物种: 蜗牛对环境的敏感性,使它们有时可以被视为环境健康的指示物种。 《好玩儿的蜗牛:城市角落里的软体生物探险》 是一扇让你重新审视身边微观世界的窗口。它邀请你放慢脚步,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你最熟悉的角落,也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有趣的生命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识别蜗牛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好奇心、观察力和亲近自然的邀请。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充满惊喜的软体生物探险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的动物识别图鉴很多都华而不实,要么就是印刷质量太差,用几次就觉得不值当。但是这本《好奇心书系》的做工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它的纸张厚实,覆膜处理得很好,即使在野外不小心沾上一点点湿气或泥土,用湿布轻轻一擦就能恢复原样,这对于经常在户外活动的探险者来说太重要了。内页的排版设计非常科学,不是那种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文字堆砌,而是留足了白边,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最关键的是,它的术语解释做得极其到位,对于那些复杂的分类学名词,总会附带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甚至配有简单的示意图来辅助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对“变异现象”的探讨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蜗牛颜色或大小和书上标准图样略有不同,这本书解释了这些变化可能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找错了物种。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精美的博物志,值得珍藏。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小众主题的书籍的期望值一向不高,通常能做到“看得过去”就已经算不错了。但这本手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带给我的感受是完全的惊喜和满足。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科学的冷峻”与“观察的诗意”融合在了一起。文字描述部分,比如描述某种蜗牛如何在干旱时期将自己封闭起来的生存策略,那种描述充满了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但同时,它又用极其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形态学描述来支撑这些观察。阅读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时而有激昂的科学洞察,时而有宁静的自然沉思。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生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地球演化史上一个奇妙而坚韧的篇章。我甚至开始带着放大镜去观察它们的足部运动轨迹,这种深度的探索欲,正是这本书最成功地激发出来的。它不仅是识别工具,更是激发对生命热爱的催化剂。

评分

对于一个业余的自然教育工作者来说,寻找高质量、易于传播的教材是我的长期追求。这本关于蜗牛的识别手册,完美地填补了我目前在无脊椎动物教学资源上的空白。我尝试用这本书给一群高中生做了一次短期的野外实践课,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以往讲昆虫或鸟类,孩子们相对容易理解,但谈到蜗牛,他们往往觉得“太普通了,不值得注意”。然而,这本书用极其生动和细致的笔触,将蜗牛的食性、繁殖策略乃至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角色描绘得引人入胜。特别是书中对不同蜗牛“粘液”差异的描述,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开始讨论哪种蜗牛的“鼻涕”最粘稠。这本书的结构非常适合做成模块化的教学单元,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课。它不仅仅教导“这是什么”,更着重于“它如何生存”,这种深入的生态学视角,远超出了普通识别图鉴的范畴。如果后续能有更多类似主题的姊妹篇推出,我的教案就可以更加丰富立体了。

评分

这本野外识别手册绝对是户外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迷上了在雨后的林地里寻找各种小生物,尤其是那些带着螺旋壳的“小家伙们”。之前总是在网上查资料,但那些图片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就是专业术语一大堆,看得我头晕眼花。这本手册的设计简直太贴心了,它把不同种类的蜗牛划分得非常清晰,每一种都有高清的彩图,连壳的纹路、身体的颜色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栖息地和行为习性的介绍,简直是实战指南。比如,它会告诉你某种蜗牛更喜欢在腐烂的木头上活动,而另一种则偏爱潮湿的草地边缘。这让我每次出门都有明确的目标,不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野外观察小技巧,比如如何温柔地诱导蜗牛伸出触角,或者如何安全地记录它们的活动轨迹而不惊扰它们。那种感觉就像身边随时揣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随时都能解答我的疑惑。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微观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好奇心,每一次的发现都像解开了一个新的谜题。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带着它去更远、更复杂一点的生态环境里探险了。

评分

我是一个有轻微强迫症的收藏家,对于任何与“自然记录”相关的书籍,我都会从细节处去考量其严谨性。这本书在数据和引用的严谨性上,确实达到了专业水准。它没有为了追求数量而收录那些过于罕见或地理分布极其狭窄的物种,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不同地理区域内“最常见”的物种,这保证了广大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它们的概率。而且,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孪生物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鉴别点标注,比如通过观察虹管的位置差异,或者壳口边缘的微小凸起。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是区分不同物种的关键,也是普通爱好者最容易忽略的。我甚至发现,书中引用了一些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来佐证某些分类的确定性,这表明作者团队在编写过程中是紧跟学术前沿的。这种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架上最可靠的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

买书是个好习惯,上京东买书更是好习惯。

评分

字有点小,其余都挺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哦!宝贝很喜欢看的.

评分

书很实用,小册子非常不错,入门,掌握知识足够了。

评分

就是小了点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东西很好,京东的书便宜的。

评分

书到了都折了。不知道怎么说,书内容不错,正在求助客服

评分

郊游,户外,旅行,亲近自然自采蘑菇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