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著名華人經濟學傢、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誌武金融係列作品,提供一種看待人類社會和曆史的全新視角。
·精到地分析並迴答瞭一係列關於“財富”的問題,比如財富如何産生,為什麼20世紀突現財富增長大爆發,中國人為何勤勞而不富有,農業財富如何增長,他國的財富增長經驗……令人豁然開朗。
·特彆指齣財富創造力的關鍵:製度。
海報:
內容簡介
財富是什麼?財富從哪裏來?是什麼使今天的財富創造力發生瞭如此大的跳躍,實現瞭此前幾韆年所沒能完成的事?為什麼有的國傢富,有的國傢窮?難道剝削真的是貧富差距的根源?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入的決定性因素?
陳誌武教授從“深度”(勤勞和技術創新引發的單位時間生産率的上升)、“廣度”(市場開放導緻單位物品價值量上升)、“長度”(良好的證券市場將未來收入現期化)三大維度,解析財富創造力的源泉;他更進一步指齣,財富創造力的發揮,取決於一國的製度品質,包括産權保護體係、契約執行體係以及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其他製度。可以說:製度的品質,決定財富創造力的大小。
作者簡介
陳誌武,著名華人經濟學傢,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奬學金。專業領域為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1983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及量化曆史研究所所長。
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傢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傢排名齣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傢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誌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誌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傢”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紀錄片係列《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最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製度機製建立的問題以及其他新興資本市場問題。其著作常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遠東經濟評論》《波士頓環球報》《巴倫周刊》所引用,也常發錶於許多香港和大陸的報紙和雜誌上。此外,他還是ZebraCapitalManagement三位閤夥人之一。
目錄
自序 中國的“奇跡”從何處來
第一部分 曆史與財富
第1章 中國的“奇跡”從何處來
第2章 施正榮為什麼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3章 “數”說“改革開放”165 年
第4章 從世界變遷談中國的崛起
第5章 財富、資本與價值觀念
第二部分 製度與財富
第6章 財富是怎樣産生的
第7章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第8章 我們為什麼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9章 過時的“地大物博”財富觀
第10章 什麼妨礙我們創業
第11章 農民緻富不能再靠農業
第12章 太平洋貿易能否帶來長久繁榮
第13章 印度比中國強在哪裏
第14章 貿易保護主義會把中國帶迴哪裏
第三部分 産權與財富
第15章 以楊小凱的思路理解産權保護
第16章 國營,還是“還産於民”
第17章 國有製和政府管製真的能促進平衡發展嗎
第18章 農村土地所有權明晰後結果不會比現在糟
第19章 私人産權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基礎
第20章 為什麼産權明晰可減少環境汙染
第21章 不能以房産調控名義攝取私人産權
第22章 跨國産權秩序的曆史變遷
第23章 全球化下的中國選擇 :“單極”還是“多極”秩序
第24章 中國跨國企業如何“跨國”
第25章 審視中國的海外利益
緻謝
前言/序言
自序 中國的“奇跡”從何處來
……
——為什麼財富創造力變遷這麼大
看到過去 200 多年的變遷,我們會問:到底是什麼使人的生存能力、財富創造力發生瞭如此大的跳躍,實現瞭此前幾韆年所沒能完成的事?又為什麼即使到今天還是有的國傢富,有的國傢窮?財富到底是怎麼迴事? 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想迴答的。我想,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財富創造力的變遷。
首先是“深度”。這體現在單位時間所能生産的東西上。比如,原來手工做襯衣,可能要一天多時間纔做1件,但現在通過機械化生産,加上流水綫式的勞動分工和批量製衣,平均一個製衣工人一天能做好50件以上。原來在南方的糧食、蔬菜生産,一年隻能種2季,現在有瞭溫室技術,同一畝地一年甚至可以種20季蔬菜。雞蛋、肉類的生産速度也因機械化和現代技術而大大加快。科學技術對生産能力、財富創造能力的推動是以往談得比較多的話題,這裏就不多說瞭。這方麵發展的起始點一般認為在1780年左右,即首先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
其次是“廣度”。一方麵是市場地理範圍跨地區、跨國界的拓展;另一方麵是消費品、工業品種類與空間的擴大。市場地理範圍的拓展為什麼能提升財富創造力呢?在湖南的小城鎮,一件手工製作的高質量襯衣可能隻能賣20元,但是,同樣的襯衣在美國賣,可能要賣80美元,相當於500多元人民幣。這種差價意味著商機。當中國襯衣可以齣口到美國,不僅湖南的裁縫們可以生産更多的襯衣,齣口賣到世界各地,而且每件衣服的價錢能夠提升到100元或更高。所以,和原來隻能製作衣服賣到本地(即市場範圍隻在本地)相比,現在的市場範圍已跨地區、跨國界,同樣的東西能賣齣更高的價錢,而且能賣齣更大的銷量,這當然使中國各地的收入水平、財富創造力大大提升。對美國來說,這也很好,因為原來要花80美元量身定做襯衣,現在可能隻要花50多美元。再比如籃球比賽,原來沒有電視、電影的時候,不管籃球打得多好,水平多高,也隻有在現場的人纔能看,纔能欣賞,因此每場球賽的價值有限。現在有瞭電視,有瞭全球化的市場,雖然球場上的運動員所要付齣的勞動力跟100年前沒什麼差彆,一場球賽也同樣是一個多小時,但是,由於美國NBA比賽在全球有幾億,甚至十幾億的人同時觀看,同樣一場球賽的價值遠遠高於過去。所以,姚明一年的收入可以有1500萬美元。如果沒有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的拓展,這種收入和財富是不可能的。由此我們看到,工業革命使人類生産的“東西量”上升,而市場地理範圍的拓展使人類創造的東西的“價值量”上升。
不過,財富創造力的“廣度”力量不隻是這些,還包括創新所帶來的全新收入機會。像電力、石油、汽車、飛機、電話、電腦、電影、電視、報紙,甚至軟件和互聯網等,這些現代行業都是200年前所沒有的,它們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增加瞭財富創造力的“深度”,或說“強度”,而且也開拓齣全新的收入領域,使財富的容量發生質變,以至於今天中國GDP的85%以上來自這些現代行業。
最後是“長度”,也就是“時間”維度。這體現在今天的財富和未來的財富之間的距離縮短瞭。一個半世紀前,在資本市場,特彆是股票市場還沒有充分發展之前,一個創業者再成功,不管他是美國的比爾·蓋茨,還是中國的李彥宏,他都得一年一年,甚至一代一代地等待著收獲自己創業成功的果實。所以,在原來的世界中,成功的企業傢也得等上幾代纔能成為百萬富翁,成為億萬富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有瞭股票市場之後,股票使得創業者可以將未來無限多年的收入預期提前貼現。這樣,比爾·蓋茨在二十幾歲,李彥宏和江南春在三十幾歲,就能把部分未來收入預期以證券的形式賣掉,年紀輕輕就成為擁有數十億美元的富翁,而不是要等上幾十年、幾代!股票和其他金融證券使人們把收入、財富在不同時間之間進行轉移配置變為可能,其結果是縮小瞭過去收入、今天收入和未來收入之間的差彆,把未來收入和今天收入之間的距離“長度”縮短瞭,讓預期的未來財富能方便地轉變成今天能重新配置的財富。於是,不僅今天可以擁有的財富大大增加,而且增加瞭今天的創業資本供給量,使社會今天就能增加投資,這反過來又增加大傢接下來的收入機會和財富創造力。換言之,現代金融證券市場的發展從根本上加快瞭實現財富的速度,使未來的財富也能轉變成今天的資本,從而增加資本總量,加快資本周轉速度。這即是現在億萬富翁這麼多,而過去沒有億萬富翁的原因之一,是證券資本市場在過去150年的發展使其變得可能。
當然,財富創造力在“深度”“廣度”和“長度”三個維度的發揮,又取決於一國的製度,包括産權保護體係、契約執行體係及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其他製度。雖然一國在這些維度上的水平可以通過模仿在短期內上升很多(即所謂的“後發優勢”),但要想長久在這三個維度上都建立優勢,有利於市場發展和深化的製度資本不可或缺。各國在這三個維度上的差彆是其製度質量的最終反映,也是決定國富、國窮的核心維度。
親眼目睹中國和世界財富在近半個世紀的快速增長,我們今天真的很幸運。比這更幸運的是,我們有著比前人更好、更係統的機會認清財富的邏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今天熟悉的科學技術(“深度”)、全球化(“廣度”) 和證券製度(“長度”)要麼還剛起步,要麼還遠不成熟,所以,那時的研究者還根本無法想象,更無法看到這三個維度上的深層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何種奇跡,他們更不可能充分理解資本化及資本全球化的終極影響。
財富的邏輯 2:結構性睏境與跨越陷阱 本書導讀: 如果說《財富的邏輯 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深入剖析瞭微觀個體在既有經濟結構中的努力與睏境,那麼《財富的邏輯 2:結構性睏境與跨越陷阱》則將視角提升至宏觀、製度與曆史的層麵。本書旨在揭示,決定一個社會財富總量與分配格局的,往往並非是構成要素(如勞動力數量或個體勤奮度)的簡單疊加,而是支撐這些要素運轉的深層結構、製度設計與曆史慣性。我們必須理解,勤奮隻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尤其在麵對根深蒂固的“中等收入陷阱”與全球財富再分配的復雜博弈時。 第一部分:結構的桎梏——財富積纍的瓶頸 本部分聚焦於支撐現代財富增值的核心經濟結構所麵臨的固有挑戰。我們不再討論“為什麼努力無效”,而是探討“為什麼結構性障礙讓努力收益遞減”。 第一章:要素價格扭麯與價值的錯位 土地財政與資本迴報的失衡: 詳細分析瞭土地作為關鍵生産要素在特定製度下定價的機製,以及這種定價如何係統性地抬高瞭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擠壓瞭勞動報酬的增長空間。探討瞭城市化進程中,資本迴報率如何遠超勞動報酬的增長速度,導緻財富加速嚮少數持有稀缺資源者集中。 “效率紅利”的枯竭與“規模紅利”的終結: 考察瞭中國過去幾十年依賴的“世界工廠”模式,即通過低要素成本換取規模優勢的增長路徑。本書認為,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國際環境的演變,這一“效率紅利”已基本用盡。新的增長極依賴於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但結構性因素(如風險厭惡和路徑依賴)阻礙瞭真正的“價值創造”取代“規模擴張”。 金融的“內捲化”: 剖析瞭金融係統如何從支持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異化為自我循環的“封閉循環”。當金融資産價格的增長速度持續超越實體經濟的價值創造速度時,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必然下降,財富的“數字遊戲”取代瞭工業基礎的“硬核製造”。 第二章:人力資本的錯配與代際流動性 教育的“軍備競賽”與迴報率下降: 深入分析瞭在資源有限和結構性需求不匹配下,傢庭在子女教育上的超額投入如何構成一種“集體性非理性”。高企的教育成本(社會成本)與畢業後實際能獲得的收入不成正比,導緻個體迴報率降低,社會整體的創新活力受製於傢庭的“軍備競賽”。 技能的“摺舊率”與終身學習的結構性缺失: 討論瞭技術迭代速度對傳統職業技能的衝擊。本書強調,現有教育和職業培訓體係尚未完全適應這種高速度的技能摺舊,導緻大量中年勞動者麵臨“技能懸崖”,難以實現財富的持續積纍。 社會保障的“碎片化”與抗風險能力的脆弱性: 考察瞭不同地域、不同所有製之間社會保障體係的不均衡。這種碎片化使得個體在麵對重大風險(疾病、失業)時,財富積纍容易一夜歸零,迫使傢庭將大量收入用於預防性儲蓄,而非消費或投資於長期高迴報項目。 第二部分:製度的張力——從“發展”到“平衡”的轉型 本部分著重探討製度設計在財富再分配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如何構建一個能容納和激勵創新的製度環境。 第三章:産權的模糊性與創新的抑製 知識産權的保護與激勵機製: 探討瞭在創新密集型産業中,知識産權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影響研發投入的意願。當創新成果容易被模仿或被資本“收割”時,真正的創造者(無論是科學傢還是初創企業傢)缺乏足夠的長期迴報預期,從而選擇短期套利或保守經營。 “贏者通吃”的平颱經濟結構: 分析瞭數字經濟時代“網絡效應”如何導緻市場嚮少數幾個巨頭集中。這種贏者通吃的結構,雖然帶來瞭效率提升,卻在財富分配上形成巨大的“馬太效應”,阻礙瞭中小型創新企業的成長空間。 公共服務的非均衡供給與尋租成本: 考察瞭在某些領域,公共服務的非市場化供給與有限的市場化準入之間産生的張力。這種張力可能催生尋租行為,使得財富的獲取更多依賴於“關係”和“準入資格”,而非産品或服務的真實價值。 第四章:曆史慣性與財富的代際傳遞 “第一代緻富”與“第二代維持”的悖論: 藉鑒跨國案例,分析財富在代際傳遞中的衰減現象。在中國特定的財富積纍背景下,第一代企業傢積纍的財富往往高度集中在特定資産(如房地産或傢族企業股權)中。本書探討瞭如何建立有效的財富管理、傳承和再投資機製,以避免財富在代際更迭中因缺乏製度化的價值重塑而迅速貶值或分散。 “去風險化”的社會傾嚮: 分析瞭經曆過高速增長與劇烈動蕩的社會,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會係統性提高。這種厭惡導緻社會整體投資行為趨於保守,資金流嚮低風險、低迴報的領域(如銀行理財、高價值囤積),從而錯失瞭高風險、高迴報的結構轉型機會。 第三部分:跨越陷阱——實現可持續的繁榮 本書的結論部分提齣實現從“勤奮驅動”到“創新驅動”財富增長的路徑,強調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第五章:從“規模”到“深度”的躍遷 關鍵在於分配結構的優化: 提齣財富的持續增長需要一個更健康的分配結構作為基礎。這意味著需要係統性地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並優化資本迴報的來源——從資源尋租轉嚮技術創新帶來的增值。 構建適應“復雜性”的製度環境: 論述瞭未來的財富增長將依賴於處理高度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製度必須鼓勵試錯、容忍失敗,並對創造復雜解決方案的人給予豐厚的迴報,而不是僅僅奬勵資源整閤者。 重塑“成功”的定義: 最終,本書呼籲社會對“富有”的定義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真正的、可持續的繁榮不僅僅是GDP的數字,更是社會係統內部的韌性、公平感與持續的創新生命力。跨越陷阱,意味著從“比誰更努力”轉嚮“比誰更能創造新價值”。 結語: 《財富的邏輯 2》是探尋結構性真理的實證研究。它清晰地指齣,勤勞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要將這種美德轉化為持久的、普惠的財富,我們必須勇敢地麵對並拆解那些限製我們邁嚮更高發展階段的結構性藩籬。這本書不是提供簡單的“緻富秘籍”,而是提供理解“為何緻富如此睏難”的深刻認知框架。